朱永春:营造法式地盘分槽图新探定

合集下载

营造法式卷第五 大木作制度二

营造法式卷第五 大木作制度二

营造法式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梁造梁之制有五:一曰檐垘:如四椽垘及五椽垘;若四铺作以上至八铺作,并广两材两栔;草垘广三材。

如六椽至八椽以上垘,若四铺作至八铺作,广四材;草垘同。

二曰乳垘:三椽垘,若四铺作、五铺作,广两材一栔;草垘广两栔。

六铺作以上广两材两栔;草垘同。

三曰札牵:若四铺作至八铺作出跳,广两材;如不出跳,并不过一材一栔。

四曰平梁:若四铺作,五铺作,广加材一倍。

六铺作以上,广两材一栔。

五曰厅堂梁垘:五椽、四椽,广不过两材一栔;三椽广两材。

余屋量椽数,准此法加减。

凡梁之大小,各随其广分为三分,以二分为厚。

造月梁之制:明垘,其广四十二份。

梁首不以大小从,下高二十一份。

其上余材,自枓里平之上,随其高匀分作六分;其上以六瓣卷杀,每瓣长十份。

其梁下当中凹六份。

自枓心下量三十八份为斜项。

斜项外,其下起凹,以六瓣卷杀,每瓣长十份;第六瓣尽处下凹五份。

梁尾上背下凹,皆以五瓣卷杀。

余并同梁首之制。

梁底面厚二十五份。

其项厚十份。

枓口外肩各以四瓣卷杀,每瓣长十份。

若平梁,四椽六椽上用者,其广三十五份;如八椽至十椽上用者其广四十二份。

不以大小从,下高二十五份。

背上、下凹皆以四瓣卷杀,其下第四瓣尽处凹四份,余并同月梁之制。

若札牵,其广三十五份。

不以大小,从下高一十五份,牵首上以六瓣卷杀,每瓣长八份,牵尾上以五瓣。

其下凹,前后各以三瓣。

凡屋内彻上明造者,梁头相迭处须随举势高下用驼峰。

其驼峰长加高一倍,厚一材。

枓下肩或作入瓣,或作出瓣,或圜讹两肩,两头卷尖梁头安替木处并作隐枓;两头造耍头或切几头,与令栱或襻间相交。

若屋内若施平棋,在大梁之上。

平棋之上,又施草垘;乳垘之上亦施草垘,并在压槽方之上。

其草垘长同下梁,直至檐方止。

若在两面,则安丁垘。

丁垘之上,别安抹角垘,与草垘相交。

凡角梁之下,又施隐衬角垘,在明梁之上,外至檐方,内至角后垘项;长以两椽材斜长加之。

凡衬方头,施之于梁背耍头之上,其厚广同材。

前至檐方,后至昂背或平棋方。

李路珂:始于营造学社的《营造法式》彩画作研究:回顾及最新进展

李路珂:始于营造学社的《营造法式》彩画作研究:回顾及最新进展

始于营造学社的《营造法式》彩画作研究:回顾及最新进展李路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论文摘要《营造法式》作为中国营造学社研究的起点,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营造法式》彩画作(或其中装饰与色彩)的研究,相对于《营造法式》大木作(或其中结构和构造)的研究,是一个较为后起的领域。

本文试图对1921~2005年学术界对《营造法式》彩画作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将笔者近年的成果作一概要介绍,以此反映中国营造学社学术之一脉的产生、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营造法式》,营造学社,彩画作,建筑史学AbstractThe Building Standard Book, Yingzao fashi of 12th century, regar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work in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have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in the literature are mostly focused on the aspect of construction(Rules for Wood Works), whereas decorations (Rules for Color Painted Works) are less concerned,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which are comparably slowly produced. This paper is going to present the starting, succeeding and development of a branch in the scholarship of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by tracing the way of researching from 1921 to 2005 on the Rules for Color Painted Works in Yingzao fashi, and briefly introduce the recent productions of the author.Keywords: Yingzao fash;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Color Painted Works; historiography of architecture《营造法式》是我国仅存的两部古代建筑专书之一。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

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一)、金厢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

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

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

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

估计这可能是人类半穴居时代的遗风。

当然这种建筑的规模都是不大的。

三、柱的“生起”与“侧脚”(一)、生起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不生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

即五开间建筑物的角柱比当心间柱高四寸,七开间高六寸。

这种做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

(二)、侧脚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

宋代规定面阔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进深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

这样,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况。

楼阁式多层建筑的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脚,并逐层依此向内收进。

营造法式则例研究ppt课件

营造法式则例研究ppt课件
明间取偶数斗拱(即空当坐中),次间收一攒斗拱 (或为明间的8/10),梢间同次间或再收一攒斗拱。
6
斗栱每拽架(每跳)为三斗口,每踩高为二斗口,全是整数。
二斗口 二斗口 二斗口
三斗口 三斗口
7
11斗口
8
2)先确定面宽:事先确定单间的面宽,或确定通面宽 和单间数,反求斗口的大小。
如面宽5米(15尺)明间取4攒斗拱数(加一柱头科 斗拱共五攒),确定斗口大小。 计算方法:
二 1. 斗 一 4口 斗 斗足 口 口材 单 材
28
②.〖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29
③.平身科上的〖耍头〗:昂之上,且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 木;(柱头科上是“挑尖梁头”)
平身科耍头
30
④.〖柱头科坐 斗(大斗)〗:整 攒斗栱最下层, 在翘与栱之下的 斗形木块。
9
(二)进深的确定 首先考虑使用功能,其次考虑用材合理,还要考
虑空间比例适当。进深的确定也分为大式和小式建 筑。
大式斗拱建筑按面宽的两种方法确定进深,庑殿、 歇山山面通进深取二至三间房进深不等。廊深普通 以二攒斗拱为最多。
进深——功能需要、建材长短
大式:按斗栱攒数定? 小式:不超过5檩、4步;7檩房——增加前后廊
举架选择的数列,决定屋面曲线的优劣,一般小式建筑 脊步举架不超过0.85 ,大式斗拱建筑脊步举架不超过1。
14
15

平立剖面空间尺度的确定

清式斗拱的研究

各式屋顶的做法
16
一、斗口与斗栱
斗栱:中国系建筑所特有的组合构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 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其作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 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纳至额枋再转到柱上。

(整理)《营造法式》初探二.

(整理)《营造法式》初探二.

《营造法式》初探(二)一、木构架的基本类型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骨架,是构成建筑空间和体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关木构架的研究,对了解一个时期的建筑有着重要的作用。

《营造法式》对大木作法有相当详细的叙述,附有图样58页;现存宋代遗物,大木作部分也远比小木、彩画、砖、瓦等作丰富,这是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

但《法式》大木作偏重高档的官式建筑,遗物以佛道寺观的殿宇为多,而大量性建筑则缺乏必要的例证,这又是研究工作中困难的一面。

根据《法式》大木作制图、功限、料例、图样各卷并参照实物和有关资料,可知宋代木构架共有三类:第一类:柱梁作――整体构架。

用于殿阁及厅堂以外的次要屋宇(余屋)。

“柱梁作”的名称仅见于卷五“举折”:“举屋之法,如殿阁楼台,先量前后撩檐枋相去远近,分为三份(若余屋柱梁作或不出跳者,则用前后檐柱心),从撩檐枋背至脊抟背举起一份”。

(序目举折条同,但柱梁作写成“柱头作”)。

从上文可以看出:“柱梁作”有别于“(斗拱)不出跳者”,应是不用斗拱的作法;而举屋之法又都从檐柱心计算屋架进深。

符合这种情况的应是柱与梁直接结合的构架方式,或是柱上安栌斗的“单斗只替”一类作法。

由于缺乏实物,所以不得不寻找相应的间接资料来研究这类木构架。

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是《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建筑资料。

此画作于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上距《营造法式》刊行时间不过十五年,作者张择端是北宋皇家的专业画师,擅长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

这幅《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的房屋,画法写实,形象准确,建筑细布也认真刻画,一丝不苟。

例如屋面铺瓦,《法式》规定仰瓦压四留六,画中房屋布瓦稀疏,颇能与《法式》相符(清式作法规定仰瓦压七露三或压六露四);画中勾连搭屋顶有排水用的水槽,《法式》小木制度虽有“水槽”一节,但未附图,此画可补其不足;城门楼上的勾栏、柱、枋、斗拱、屋角等都表现得具体逼真,甚至转角铺作多一跳由昂也都交代得明白无误,说明画家对东京的建筑作法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和文人画的随意挥洒、信手拈来是迥然不同的。

《营造法式》札记六题

《营造法式》札记六题

《营造法式》札记六题《营造法式》研读的6则札记,分别是针对新旧两版《营造法式》的编撰过程与北宋末叶新旧党争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比较《木经》与《营造法式》这两部营造专著的差异;推测耍头3种别名的由来;以实物印证《营造法式》中记载的"椽头盘子"这一特殊构件;分析石作流杯渠的制作方式,并与宋代相关文献和实物相对照;考证"壁隐假山"的性质。

《营造法式》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一部官方颁布的建筑典籍,详细记载了当时官式建筑的技术做法、规范、用料与功限定额,达到了极高的科学水准。

《营造法式》为宋代建筑设计资料集与建筑规范丛书,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作者李诫,是我国第一部由统治阶级颁布印刷,关于古代建筑设计、建造制度的书籍。

《营造法式》的前身为《元祐法式》于元祐六年(1091)编成,没有确定的模数,无法确定用工用料,对建筑设计、施工的规定也比较不明确。

《营造法式》全书一共分三十四卷,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卷一、二,总释和总例,名词解释。

对文中所出现的各种建筑物及构件的名称、条例、术语做一个规范的诠释。

第二部分从卷三卷至卷十五,各作制度,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包括了十三个工种。

最重要的是大木作和小木作。

卷三壕寨制度、石作;包括场地平整、基础、柱础、台阶、长堤排水等建筑基础各项制度。

卷四、五大木作制度;包括建筑模数、梁架结构、屋顶各构件、斗栱等各结构构件制度。

卷六至十一小木作制度;包括门、窗、屏、地棚、壁板、平棊、帐、壁藏等制度。

卷十二雕作制度、旋作制度、锯作制度、竹作制度;卷十三瓦作制度、泥作制度;卷十四彩画作制度;卷十五砖做制度、窑作制度其中第三部分卷十六至卷二十五,功限,相对于劳动定额的计算。

第四部分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料例,相当于用料计算。

第五部分卷二十九至三十四,图样,非常真实地表现保存了当时的一批建筑的图。

木构建筑体系作为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结构体系,自汉代起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到北宋初年渐趋成熟。

陶本

陶本

陶本《营造法式》校勘出版始末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5-01-161月7日,建筑大家陶宗震先生因病去世。

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建设人,陶先生在我国城市规划、建筑历史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多次获国家及部级奖励。

他是梁思成的学生,曾经参与草拟了我国第一稿《城市规划工作程序》及图例,参与了天安门广场规划和保留人民大会堂选用方案及初步设计,曾徒手画出人民大会堂方案,如今,这份草图还静静地安放于陶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

陶先生的祖父陶湘,曾是陶本《营造法式》的校勘者。

《营造法式》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的典籍,曾影响着我国一代代的建筑大师。

1925年,远在大洋彼岸的梁思成、林徽因收到父亲梁启超专门给他们寄来的一套古籍书,便是陶本《营造法式》。

从此,梁思成便把传承与保护中国建筑文化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本期我们选登了陶先生生前撰写的“陶本《营造法式》校勘出版始末”,以表达我们的悼念之情。

华夏建筑文化是世界公认的四个最古老的文化发源地中唯一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一支特立独行的体系。

但专门记述建筑的专著却寥寥无几,流传下来的较完整的只有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冬官·考工记》、颁行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的《营造法式》(崇宁本)和清雍正十二年(1734)由工部颁布的《工程作法则例》等三部官方文献。

宋以前的古建筑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故《营造法式》填补了这个阶段的空白,因而在研究我国建筑历史发展中最为重要。

纪实1919年,朱启钤先生意外地在江南图书馆获见嘉惠堂丁氏影宋本《营造法式》,随即缩小影印,次年又由商务印书馆按原大本影印,是为石印大本,被称作“丁本”《营造法式》。

但“丁本”系辗转传抄绍兴本《营造法式》三次以上,错漏之处甚多,影绘原图更为粗陋,而崇宁本失传已久。

因此,朱启钤在“丁本”序言中提出,邀请同好者在这一版本之外旁求博采,补所未备,参互考证,从而将此“一线绝学”发扬光大。

新修《营造法式》

新修《营造法式》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臣闻“上栋下宇”,《易》为“大壮”之时期;“正位辨方”,《礼》实太平之典。

“共工”命于舜日;“大匠”始于汉朝。

各有司存,按为功绪。

况神畿之千里,加禁阙之九重;内财宫寝之宜,外定庙朝之次;蝉联庶府,棋列百司。

櫼栌栱柱之相支,规矩准绳之先治;五材并用,百堵皆兴。

惟时鸠僝之工,遂考翚飞之室。

而斲轮之手,巧或失真;董役之官,才非兼技,不知以“材”而定分,乃或倍枓而取长。

弊积因循,法疏检察。

非有“三宫”之精识,岂能新一代之成规?温诏下颁:呈书入奏。

空靡岁月,无补涓尘。

恭惟皇帝陛下仁俭生知,睿明天纵。

渊静而百姓定;纲举而众目张。

官得其人,事为之制。

丹楹刻桷,瑶巧既除;菲食卑宫,淳风斯复。

乃诏百工之事,更资千虑之愚。

臣考阅旧章,稽参众智。

功分三等,第为精粗之差;役辨四时,用度长短之晷。

以至木之刚柔,而理无不顺;土评远迩,厄而力易以供。

类例相从,条章具在。

研精覃思,故述者之非工;按牒披图,或将来之有补。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译文我听说,《周易》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之句,说的是“大壮”的时期;《周礼》“唯王建国,辨正方位”,就是天下太平时候的典礼。

“共工”这一官职,在帝舜的时候就有了;“将作大匠”是从汉朝开始设置的。

这些官职都有它的职责,分别做自己的工作。

至于千里的首都,以及九重的宫阙,就必须考虑内部宫寝的布置和外部宗庙朝庭的次序、位置;官署要互相连系,按序排列。

枓、栱、昂、柱等相互支撑而构成一座建筑,必须先准备圆规、曲尺、水平仪、墨线等工具。

各种材料都使用,大量的房屋都建造起来。

按时聚集工役,做出屋檐似翼的宫室。

然而工匠的手,虽然很巧也难免做走了样。

主管工程的官,也不能兼通各工种。

他们不知道用“材”来作为度量建筑物比例、大小的尺度,以至于有人用枓的倍数来确定构件长短的尺寸。

面对这种弊病,积累因循和缺乏检察的情况,如果没有对于建筑有精湛的知识,又怎能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呢?皇上下诏,指定我编写一部有关营建宫室制度的书,送呈审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底层架空的“阁栏”之阁。
· 2·《法式》“斗”字的三种记法:①枓、②鬬、
③斗,是作了明确区分的。斗底槽之“斗”,

是枓栱之“枓”,而是取拼接之义的“鬬”的
3· 殿阁地盘分槽图是铺作层的俯视图; 4· 进而论证了“槽”为铺作层内的狭长空间;
5· 厘清了“骑槽檐拱”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
地盘分槽图;阁;槽;铺作层;斗 枓、鬬;骑槽
四川彭县出土的画像砖《养老》,门两侧有干栏构造,横 贯其中的似为“长杙”,左右紧贴门的构筑可以登临,显 然不是阙,当为门阁。
四川德阳汉代画像砖反映的甲第大门,门两侧 的构筑,过去都误作‘廊庑’。但“廊”非干 拦结构,“庑”更为封闭的,实应为门阁。
《营造法式》 图版
《法式》中“殿阁”,指得是殿堂式大木构架中架 空的那部分,李诫将地盘分槽图冠以“殿阁”,恰 恰在表明地盘分槽图描述的是“阁”(架)在柱上 的铺作层的“地盘”。而不是柱根地盘。
① “槽”指何空间尚可商榷。因铺作层为一平 面,内柱柱列及铺作层所分割出来的殿内空间, 当指铺作层以下的空间。虽然一般说来,铺作 层是殿堂式大木构架特有的,但它以下的那个 空间并不是特有的。例如,若分心斗底槽中的 槽指得是柱列被铺作层分割出来空间,在厅堂 式分心结构中,柱列被栌斗所在的面分隔后, 存在同样的空间。何况,所谓铺作层之“层”, 与栌斗所在的“面”一样,都是概念上的而不 是实体的“层”或“面”。
10]然而也有人将铺作层所分割出的空间称之为槽,但这从学术上讲
是没有根据的。上列四种分槽形式皆以铺作纵中线为依据才成立。
故应纠正社会上那种不严格的称谓。
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654/729
二· 宋式大木构架的类型
· 殿堂式与厅堂式两类大木构架特征 · 《法式》中图文一致的原则
《营造法式》约略将建筑分为5类: ·殿堂式 ·厅堂式 ·亭榭 ·余屋(上述之外单层建筑类型的总称,主要仓库屋、
骑槽 骑槽檐栱 衬枋头骑槽 压槽枋
槽与缝 对“槽”的认识障碍,主要来自如何释《法式》
中的“骑槽檐拱”、“衬枋头骑槽”等。文献[1] 限于当时对“殿堂”和“厅堂”两类大木构架不 甚明朗,为释“骑槽檐拱”,曾将“于枓栱出跳 成正交一列枓栱的纵中线谓之槽。” [1]
[1] 梁思成 《营造法式注释》 引自《梁思成全集》 第七卷
《营造法式》在卷三十卷中,载有殿阁地盘分 槽图 4 种。
图7《法式》卷三十一厅堂式侧样 图中的“四 架椽屋通檐用二柱”地盘图上见不出条状图形
2·厅堂式构架 特征 ⑴ 内外柱不同高; ⑵ 采用彻上明造; ⑶ 常使用插梁(栿)。 分类 ?椽架屋 ?分心 ? 前后 ?对
用?柱
应当注意《法式》中附图与释文的关系。稍检《法 式》,就可见出它是遵循“图文一致”的,亦即有 释文,必在图中可见。尤其是卷三十一的地盘图 (平面图)和草架侧样图(横剖面图),图文几乎 完全一致。① 如地盘图中的“殿阁身地盘九间身内 分心斗底槽”,在对应的草架侧样图的释文是“殿 堂等六铺作分心槽”。其中地盘图释文的“地盘九 间”,因为草架侧样图上并不能反映,草架侧样图 释文就没有该字样。同理,草架侧样图可见到的 “六铺作”斗栱,地盘图不能反映,释文当然也就 没有该字样。
这一结论,从《法式》卷十七至卷十九中大木作功 限,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冠以“殿阁”计算造作功 的构件,只有铺作,并且与“楼阁”的平座层并举。 而在“殿堂”名下,则要计算梁、柱的功限。再如 《法式》卷七中的小木作制度,柱间的截间格子用 “殿堂”,额间的照壁版和铺作的檐竹網木贴,冠 以“殿阁”。
2·地盘分槽图是铺作层的俯视图
常行散屋、官府廊屋和营屋) ·殿阁与楼阁 不同的类型,大木构架有别
1·殿堂式构架
殿堂式构架用于等级高的建筑,用材较大 ·特征
1.内外柱等高,铺作层的平面形成若干种类 型的“槽”;
2.采用天花(一般平棊)将粱架分为明、草两 部分, “凡明梁只阁平棊,草栿在上,承屋盖之 重”;
3.铺作层明确;
4.地盘图上可见出条状图形 ·殿阁地盘分槽
3·“枓”、“鬬”、“斗”
《法式》“斗”字有三种记法:①枓、②鬬、 ③斗。
“枓”专指斗栱之“斗”。因此《法式》殿阁 地盘分槽图中,“斗底槽”中的“斗”字不是 斗栱之斗,否则记作“枓底槽”了。如《法式》 卷九中的“枓槽板”。
“鬬”,义是“拼接”,入 声。(它有两个异体字“鬥” 和“鬬”,宋代通用。如 《法式》中的“鬬八”, 《梦溪笔谈》就记作“闘 八”)《说文解字注》: “鬬,遇也。叠韵。凡今人 云鬬接者,是遇之理也。” 这解释了“鬬”字如何从本 义“遇”,引申到鬬接—— 拼接。
这种解释有悖《法式》“图文一致”原则,如果为 说明多层的阁可以采用单层殿结构形式,完全可以 多作一幅多层阁的断面图,而不必“暗示”法。有 必要对“殿阁”之义重新审定。
问题出在这里的“阁”作何解。汉代文献中,“阁” 的本义为门的一部分,近于“观”。许慎《说文解 字》释:“阁,所以止扉也。从门各声”,段玉裁 注:“阁本训直橛。……汉书所谓门牡者,而阁居 两旁,每扉以一长杙,上贯于过门版,下拄于地, 故云所以止扉。”
事实上,在古建筑术语中“斗”取“拼接”义, 并非孤例。如“穿斗式”梁架之“斗”,《法式》 中的“鬬尖”、“鬬八藻井”和天花中的“鬬十 二”、“鬬十八”、“鬬二十四”、“穿心鬬八” 等,其中之“斗”,最初均取“拼接”义。其中闘 八数量较多,宋代已有将“鬬八”作藻井专有名词 的趋势。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中,就记藻 井作“闘八”。
这段文字可以大致辨认出阁是底部架空的,即今 天所称的干栏结构,干栏早期又称作“阁栏”。 汉代的“阁”不同于“楼”,是单一的建筑类型, 而是底部架空的一类建筑或构筑物的统称,如秦 汉高台建筑间联系的“阁道”,门阁,储存性质 的阁,藏书阁“天禄阁”和“石渠阁”。《法式》 中“殿阁”,指的是殿堂式大木构架中架空的那 部分,李诫将地盘分槽图冠以“殿阁”,恰恰在 表明地盘分槽图描述的是“阁”(架)在柱上的 铺作层的“地盘”,而不是柱根地盘。
地盘图即“平面图”。问题是,《法式》中地 盘分槽图描述的究竟是哪一个平面。文献[6]和文 献[7],不约而同的想到柱端平面的仰视,文献[7] 还强调了因宋式建筑存在侧脚,柱端平面不等于 柱根平面:
这里的“地盘”当指建筑物的平面图,而“分槽 图”即建筑物的仰视平面图,相当于柱头部位的 平面;因之可将其分解为两个概念来理解。“分 槽图”的尺寸与平面图有所不同,因为柱子有侧 脚,柱头平面小于柱脚平面尺寸是不言而喻的。[7]
《营造法式》 地盘 分槽图新探
朱永春
一·《营造法式》地盘分槽图研究现状
· 什么是地盘分槽图 · 地盘分槽图涉及到的《法式》的几个疑案 槽与缝 骑槽 殿堂与殿阁 斗底 · 关于地盘分槽图的两种解释 梁思成、郭黛姮的解释 潘谷西的解释
1. 什么是地盘分槽图
2. 地盘分槽图涉及到的《法式》的几个疑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4
文献[2]在维持“槽”的这一解释下,对分槽图作 了进一步阐释:
而“槽”的概念从《法式》卷四对多跳华拱的称谓 为“骑槽檐拱”,在铺作正心最上置“压槽枋”等 可知,即一列铺作所在的纵中线。在建筑物中,由 于柱网形式的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铺作分布方式。 凡建筑物内部只设一列内柱,柱上布置枓栱者称 “身内单槽”,在中心设一列中柱,柱上布置枓栱 称“分心槽”,若在建筑内部设两列内柱,柱上布 置枓栱称“身内双槽”,在建筑内部柱子成环状布 列,其上设一周枓栱者称“金箱槽”。[2]
[2] 郭黛姮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三卷 第654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斗底 ? 枓底
这一解释,大体圆了分槽图各类型,但还存在两 个主要障碍:
①“斗底”如何解释;
②若在中心设一列中柱,柱上布置枓栱称“分心 槽”,厅堂式大木构架也存在一列中柱,且柱上 布置枓栱,何以只称“分心”不称“分心槽”。 我们知道:如果承认地盘分槽图是殿堂式大木构 架特有的,考察一种解释是否成立,简单而有效 的方法是将其用于厅堂式,若也能成立,必然解 释有误。
1·释“殿阁”
《法式》地盘分槽图中的标题是“殿阁”,而 相应的剖面图却称“殿堂”。为何要称“阁”,对 此,有学者的解释是为
暗示出单层的殿和多层的阁,可以采用完全
相同的结构形式,故平面称‘殿阁’,断面图画
的都是单层的房屋,只能称‘殿堂’。[5] [5] 陈明达 《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上)第28页 文物出版社1981
②槽形空间到纵中线延伸,所谓“由此推演” 建立在
推测基础上。
③ 未对何谓“斗底”等作精确解释.
[3] 潘谷西 《营造法式》初探(二) 《南京工学院学报》 1981 ·2
郭黛姮认为:
而“槽”的概念从《法式》卷四对多跳华栱的称谓为 “骑槽檐栱”,在铺作正心上置“压槽枋”等可知,即 一
列铺作所在的纵中线。[10]
③《法式》是唐宋工匠施工经验的总结。从施 工过程看,是自下而上的,当铺到铺作层,工 匠在其上俯视,顺理成章。注意到《法式》地 盘分槽图上有表示柱端的圆点,表示额、拱、 梁的复线。这些本非处于同一平面,按现代制 图相当于“俯视”的结果。实际上,即铺到衬 枋头那一层时,工匠所见的地盘图。事实上, 中国古代未必有严格意义制图概念,不能排除 是一张忽略铺作层层高的地盘图。
这里廳堂的房屋类型,应当是大木构架的类型, 李诫将廳堂梁栿另立一类,除了考虑到它与殿堂梁 栿的材栔不等,应当主要考虑到厅堂梁栿有插梁的 性质(图3),实际还是从构造角度考量。
殿 三· 殿阁地盘分槽图新探

通过对《法式》殿阁地盘分槽图的考释,提出: · 1· 地盘图中殿阁之阁,不是多层楼阁之“阁”,
这些见解,都极富建设性和启发性。《法式》地
盘分槽图中圆点表示柱,水平复线为“额”,柱
能和额在一个面上,只能是柱端平面。惟认定其
为仰视图还可商榷:姑且不论宋代工匠营造过程
中有没有“仰视”的概念。若为仰视,图中应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