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痰证学说探析

合集下载

痰证探源及临证应用解析

痰证探源及临证应用解析

痰证探源及临证应用作者:荣晓琦张保伟王启政【关键词】痰证探痰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结成痰所产生的各种病证。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为病无处不到,故有怪病多痰之说。

临床上,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则从病证测知。

1 痰证的概念综观《内经》无“痰”字,仅见“积饮”的论述,可见《内经》时代中医尚无“痰”之概念。

一般认为,是张仲景首先提出了“痰饮”的概念,以后逐渐形成了痰和饮的不同学说。

明确论述痰与饮不同的医家首推张介宾,他在《景岳全书・痰饮》中曰:“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

……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

”实际上,第一个提出“痰”的概念的应当是张仲景,只是在仲景提出这个概念之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就把痰与饮合并论述,以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但此篇明显是论痰略而论饮详,为什么张仲景要把痰证放在饮证之前呢?这也是仲景用心良苦之处。

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要想让人们接受,当然要放到文章的鲜明位置,这也在情理之中。

在该篇之中,仲景也阐述了痰证的症状和形成的病因病理机制,并明确了痰证与饮证的区别与联系。

《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现在的教科书中均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如五版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认为:“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其中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

由于总的病名为痰饮,具体辨证中又有痰饮一证,所以前人对痰饮一名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是四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变。

”五版《中医内科学》、《简明中医辞典》以及李克光主编的《金匮要略译释》也都持此观点。

仲景把本篇定名为痰饮咳嗽篇,说明该篇是论述痰、饮和咳嗽之病的,然本篇的咳嗽,多由痰邪和饮邪引起,仲景又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一篇,所以,本篇的重点当是论述痰和饮,综观全篇内容,论痰略而论饮详。

本篇开篇即说:“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什么是痰证?痰证是因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的一类病证。

历代有“痰饮”、“流饮”、“淡饮”等不同名称。

一般有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之分。

狭义之痰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之可出,有形质可辨者,又称有形之痰;广义之痰多为无形之痰,表现症状纷繁,不易被查知。

《诸病源候论》将痰与饮分为两证,即后世所说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这种对痰饮证的分类法,影响较大,一般教材中均列痰饮一证。

张仲景所说的四饮(狭义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与痰证虽均属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的病证,但与痰证却有较大的区别,尤其与无形之痰差别甚大,故应区别。

痰证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

其理论奠基于《内经》,形成于汉唐,充实于宋、金、元,发展于明、清,飞跃于近代。

痰证是中医领域中许多疾病的一个带有共性病机的一类证候,涉及的病种很多,故有“百病兼痰”的说法。

由于其症状纷繁庞杂,尤其是一些无形之痰病证辨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症状不典型,又无明显形质可辨,有些奇病怪病又多责之于痰作祟,故痰证中有相当比例的证候确属疑难。

尽管如此,痰证中大多数病证还是可辨可治的,而且只要积累丰富的辨痰经验和用药经验,疗效比较理想,部分病例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西医学疾病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胸膜炎、慢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咽炎、肿瘤等,如表现有中医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的症状、特征及相关脉舌者,均可参考中医痰证理论和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个别奇病、怪病、难病,凡用常法无功而临床又具有痰证的特征或症状时,也可从痰证理论中觅寻一线之光。

[病因] 痰证成因虽然复杂,但总不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波及脏腑而致津液代谢失常。

病因上,外感六淫,邪阻气化,津液积聚,可凝结为痰;内伤七情,郁结不畅,气不布津,聚而为痰;贪酒无常,膏粱厚味,湿热熏蒸,灼津为痰;体虚劳倦,房室过度,元气大伤,水谷不化,可反留为痰。

故陈无择谓三因皆可为痰。

(一)六淫生痰,气阻津凝因风生痰: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可见咳喘咯痰之症。

王珪痰证学术思想研究

王珪痰证学术思想研究
也 ” 由此 看 出 , 硅认 为 外感 六 淫 、 。 王 内伤 七情 可 以 导 致痰病 的发 生 。
切男女大小素禀痰疾 , 其候往往不同, 其状各各
奇异” 。书中记录的痰证临床表现近百种 , 涉及消 化、 呼吸 、 循环 、 泌尿 、 精神等多系统 的复杂疾病。
消化 系统 症状 : 噎气 吞酸 、 嗌不 利 、 吐涎 沫 、 咽 呕 不思 饮食 、 中虚气 作声 , 攻下 注 、 呕恶 心 、 下 腹 上 干 心 嘈杂 、 夜饮 食 无 度 、 鸣下 泄 、 脱 溏 泻 、 急 后 昼 肠 滑 里 重 、 满 隔塞 、 胀 、 痞 腹 大便 闭结 、 肠痈 等 。
多 病 ” 之 于 “ 禀痰 疾 ”, 如 《 定 养生 主论 ・ 责 素 正 泰 卷 十 四》 中云 :余 自幼 多 病 , 识 其 原 。… …余 自思 “ 莫
父母 俱有 痰 疾 , 禀 此 疾 , 与 生 俱 生 也 ” 况有 我 则 。“
论》 是一部养生学和痰证学专著。卷之 十四为痰 , 证篇 , 可谓痰病学说 的鼻祖。全面系统的论述了痰 证的因机证治 。为后世痰病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开创
咳 、 烂痰 臭 、 肺 急慢 喉闭等 。
心血管 系统 : 眩 目晕 、 悸怔忡 、 惕不 安 、 头 心 怵面
通迅作者 : 张玉辉 (9 9一) , 17 女 黑龙江兰西人 , 助理研究员 , 医学博士 , 主要从事中医养生理论研究 , — alzagy hi 2 . o E m i hn u u@16 em :
摘要 : 痰证 的病 因病机 、 从 临床表现 、 证候分类 、 治疗原 则及代表 方剂等几 个方 面总结了元代 医家王硅 的痰病论 治思想。 关键词 : 王硅 ; 痰病 ; 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 : 0 2 R一 9 文献标识码 : A

浅谈历代医家论治痰病(一)

浅谈历代医家论治痰病(一)

浅谈历代医家论治痰病(一)作者:宋家欣侯丽辉吴效科【摘要】中医认为痰可以停留在机体内外各个部位,有“五脏六腑俱有”“内外上下皆到”之说,生成各式各样的疑难奇异病症,因此又提出痰为诸病之源,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而历代医家对痰的学术观众说纷纭,在治痰上也各有心得。

文章认为诸家之论,各有其发挥,通过对诸家痰病观作一总括分析,综合观之始全。

【关键词】痰病论治从公元前5世纪,在《诗经·鄘风》中就有“陟彼阿丘、言采其虻”之言,“虻”就是医家常用的化痰药贝母,可见当时古人就认识到了治疗“痰”的药物。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至今治痰仍常用的药物如:半夏、服零(茯苓)、白付(白附子)、牡蛎、杏仁、皂荚等十多种,并用虻(贝母)和漏芦等配伍治疗痰淤之病症的记载。

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已经有常山主“胸中痰结吐逆”,及巴豆破“留饮痰癖”的治法〔1〕。

由于历史和文字的原因,《内经》中没有“痰”字,将痰归属为饮湿之类,其描述为“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相当于后世所说得痰气互结而成肿瘤之说〔2〕。

在之后的朝代,有了痰病的详细论述,同时不同时代的医家,又分别提出各自的痰病观。

1张仲景之痰病观:当以温药和之痰饮一名,实始于《金匮要略》。

仲景论痰饮基本上继承了《内经》的思想,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不能化气行水,故而“水精”不布、“五经”不行,停积而为痰饮主论,进一步阐述了其病因病机。

如《痰饮咳嗽病》篇中说:“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仲景于痰饮形成之机理独发中焦之论,足见其在痰饮的形成中尤其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

又如《水气病》篇指出:“寸口脉弦而紧。

弦则卫气不行,既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总之,仲景认为,痰饮是肺脾肾气化失司,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水液的正常敷布与排泄,以致水饮停积而形成的。

《吴门名医录》之王珪生平及其痰证学说

《吴门名医录》之王珪生平及其痰证学说

《吴门名医录》之王珪生平及其痰证学说医分门户,盛于金元。

在这一代学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才辈出,流派纷呈。

除人所熟知的刘、李、朱、张四大家,常熟王珪独树治痰一帜,也给当世及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简介王珪,字均章,一作君璋,号中阳,又号逸人、洞虚子,江苏常熟人。

王氏博学多才,邃医学,长导引,擅绘画,工词曲,又善鼓琴。

王氏约在三十八岁时回到故乡,筑室于虞山南麓。

题其居名“中阳丹房”。

过者澄心观道,烧丹避世的幽居生活,这就是人称“王隐君”的由来。

同时,又攻岐黄利济之道。

原来他自幼多病,屡治乏效,所以在青年时,已涉猎《内经》、《伤寒论》等方书,一旦经过埋头钻研,潜心体会,不久就深有所得,悟出了向所患疾,实为痰崇,由此研制了滚痰丸,治愈了自身的病疾。

继而试之他人,亦多获效。

从此远近闻名,求治者众,被誉为“神仙”。

元〃泰定元年(1324),王氏约五十四岁,积练日久,植基已厚,开始把十多年的养生体会,疗病心得,记载下来,成书十六卷,因始作于泰定改元,又取《庄子》“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及“养生主”之语,名为《泰定养生主论》,今存。

又著有《还原奥旨》、《山居幽兴集》、《原道集》、《道德经注》等,均不传。

二、痰证学说王氏在医学上的成就颇多,而以痰证为最,《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说他:“论证有旨,于诸痰诸饮挟火为患,悉究精详,制有滚痰丸最神效。

”今就王氏的痰证学说,概述于下:1.痰证的病因、病机和病理表现痰证一病,顾名思义,证因痰生。

其痰何来?王氏认为:一是先天遗传,称“禀赋痰证”。

他说:“父母俱有痰疾,我禀此疾,则与生俱生也。

”并举“婴儿出腹,啼声初出,已有痰涎;又有大善知识,忘形忘骸,无思无虑者,顿抱痰疾”为据,进一步论证。

吴澄《不居集》谓:“肾为生痰之源,斯义也,惟王隐君知之。

”二为后天因素,或由六淫引发,如冲冒风寒,或风热怫郁,则为“风痰”、“寒痰”、“热痰”;或因七情导生,如情志不遂,忧思郁结,则为“气痰”,或由不内外因造成,如饮食酒醒厚味,辛辣烧炙煎煿,则为“酒痰”(又称“味痰”)。

痰证各家论述

痰证各家论述

痰证各家论述一、痰的认识及演变过程痰的概念有四:一、痰指排出体外之黏液,《黄帝内经》中已有痰的原义,隋代以后出现“痰”字,并逐渐取代了“涕”、“沫、“汁”等一义多字的用法;二、痰指积聚体内之涎液;三、指痰饮病;四、痰是对复杂病证的思维方式。

中医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但《黄帝内经》对痰证论述不多,但对水液代谢生理情况有所论述;《金匮要略》对痰饮描述很多并提出四饮分类及很多具体治疗原则和方药;《诸病源候论》列出“痰饮候”、“诸痰侯”,区分痰与饮,提出“百病皆有痰作祟”。

至宋金元时期以后,痰证证治不断丰富和发展,各代医家均有独到见解,使痰证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二、各代医家理论概述1.孙思邈孙思邈医疗经验极为丰富,但多方药少理论,在方药方面,广泛搜集了大量前代方剂及当时验方,其中《千金要方》中载有痰饮病方数十首。

用药特点有:1.治疗痰饮日久者,善于并用活血药,如用防己汤治疗膈间支饮,“若不愈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三合,微下利即愈”,芒硝活血软坚,使久痰得愈;2.善用吐法;3.温药如生姜,姜汁运用很多;4.亦有大黄、芒硝、大戟、芫花等峻下之法。

孙思邈治疗经验丰富了痰饮病的治法,为后世进一步发展提供方药指导。

2.张从正张从正将痰分为风痰、热痰、湿痰、沫痰,创造性提出“痰迷心窍”说,为用痰证学说理论治疗精神神经方面痰病做了有益的尝试。

3.朱丹溪朱丹溪是痰证论治的代表者,他继承《和剂局方》并发展了痰证理论,病因方面,他强调“脾虚”、“气郁”,“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揉”。

临床表现方面,提出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痰在膈间使人癫狂或健忘”。

治疗方面,提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金元之前,治痰多用汗吐下温法,但容易损伤阳气,故朱丹溪提出“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实脾土,燥脾湿”。

与此同时,还强调应根据其成因、性质以及痰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定,以二陈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王琏痰证学说探析

王琏痰证学说探析
20 09年 1 月第 3 卷第 1 l 期
H bi C Jn a O , o 3 , o1 ee J M,aur 2 9V l 1 N . T yO
:誊 蒜: 蠢 嚣 誊 善笔 ※ : 燕 : ※ :: 舞
善 :麟 × 曩: × 。 薯蠹 露囊
吐脓 , 瘵 咯 血 , 劳 急慢 喉 闭 。心 血 管 系 统 : 眩 目晕 , 青 头 面
出, 已有痰涎 ; 有大 善知识 , 形忘 骸 , 又 忘 无思 无虑 者 , 顿 抱痰 疾 ” 为据 。吴 澄 《 居集》日: 肾 为生 痰之 源 , 义 不 “ 斯 也, 唯王 中阳知之 。 二为后 天 因素 , 由六淫 引起 , ” 或 如冲 冒风寒 , 或风热怫 郁 , 则为 “ 风痰 ” “ 痰” “ 痰” 或 因 、寒 、热 ;
3 痰 证 治 则及 滚 痰 丸 的组 成 、 法 用
痰既形成 , 势必 阻碍气 机 流畅 , 是痰气 相 击 , 于 使一 身上 下都 能发病 , 谓“ 所 元气 氤氲 , 营卫 之间 , 不容 间发 , 上焦停痰 , 周流 不利 , 阻其 中 , 溃 四逸 , 气 奔 随其 所 寓 , 缓 急而为病也 ” 。由此可 见 , 痰不 仅是 病理 产物 , 而且 是致 病 因素 , 既为病之标 , 又可 成为病之 本 , 害极广 , 危 故他 概 括 曰 :内外百病 皆痰所致 。 “ ” 痰证病理 变化 , 要有 二 , 属实 热 , 为虚寒 。对 主 一 一 实热老痰 , 王畦有如下描述 :津 液既凝 为痰 , “ 不复周 润三 焦 , 口燥 , 故 咽干 , 大便秘结 , 面无 血色 , 白如枯 骨 , 发焦 毛
述 了痰 证 学 说 和 滚痰 丸 的 运用 , 概 述 于 下 。 现 1 痰 证 的 病 因 、 机 和 病 理 表 现 病

痰证论

痰证论

痰证论痰证论痰证论侯天印,王春华编著总论7第一章痰的概念7第二章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8一、痰证学说的先导8二、痰证学说的形成9三、痰证学说的发展12(一)由肺、脾、肾三脏生成发展为五脏生痰论。

12(二)由痰证庞杂无际发展为更加特征化12(三)由内科杂症发展到临床各科13(四)治则方药有了更大发展14第三章水液的正常代谢14一、脏腑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14(一)肺与大肠14(二)心与小肠15(三)脾与胃15(四)肝与胆16(五)肾与膀胱16(六)三焦16二、水液代谢的基本程序17一、痰属阴性,遏伤阳气18二、痰性粘滞,阻碍气机19三、痰性流动,变化无端19四、痰多挟瘀,痰瘀相关20五、痰生百病,百病兼痰20 第五章痰证的病因学21 一、外感生谈论21(一)因风生痰22(二)因寒生痰22(三)因湿生痰22(四)因暑生痰23(五)因燥生痰23(六)因火(热)生痰23二、内伤生痰论24(一)情志失调24(二)饮食失宜25第六章痰证的病理学26一、阴阳失调与痰证的关系27二、升降失常与痰证的关系27三、脏腑失调与痰证的关系28四、正邪斗争与痰证的关系30一、望诊31(一)望神色32(二)望形体32(三)望局部32(四)望舌33(五)望痰涎33二、闻诊34三、问诊34四、切诊35(一)脉诊36(二)按诊37第八章痰证的定性、定位辨证37 一、定性辨证37(一)实痰定性38(二)虚痰定性38(三)寒痰定性38(四)热痰定性39(五)湿痰定性39(六)风痰定性39(七)燥痰定性40(八)火痰定性40(九)郁痰定性40(十)食痰定性41二、定位辨证41(一)心痰定位辨证41(二)肺痰定位辨证42(三)脾(胃)痰定位辨证43(四)肝痰定位辨证44(五)肾痰定位辨证46第九章痰证的治疗原则47一、整体治疗观念47二、标本缓急47三、补虚泻实48四、因人制宜48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48第十章中医八法在痰证中的应用49 一、汗法49(一)疏风化痰49(二)轻宣燥痰50二、下法50(一)温下塞痰51(二)泻火逐痰51(三)荡涤痰涎51三、温法51(一)燥湿化痰51(二)温肺化痰52(三)温中化痰52(四)温肾化痰52(五)温开豁痰52 四、消法53(一)解郁化痰53(二)化痰软坚53(三)祛瘀化痰54(四)消食化痰54五、补法54(一)益气化痰54(二)补阳化痰55(三)养血化痰55(四)滋阴化痰55 六.和法55(一)清胆和胃化痰56(二)调和肠胃化痰56(三)截疟化痰达邪56七、清法56八、吐法57各论59第一章内科痰证59一、痰湿肥胖59二、痰阻发热62三、痰格恶寒64四、痰疟66五、痰阻汗证69六、痰眩晕72七、痰头痛76八、痰闭81九、痰厥84十、痰实中风(附:风痰面瘫) 87 十一、痰痉(附:小儿急惊风) 93 附:小儿急惊风95十二、痰痫97十二、痰癫102十四、痰狂105十五、痰呆108十六、痰不寐(咐:嗜睡) 110 附:嗜睡113十七、痰悸(附:痰停心下悸) 114 附:痰停心下悸117十八、痰扰健忘119十九、痰嗽121二十、痰喘127二十一痰哮133二十二、痰阻胸痹137二十三、痰结胸141二十四、痰癖(附:痰饮胁痛) 145 附;痰饮胁痛146二十五、痰热肺痈(附:息贲) 148 附:息贲152二十六、痰滞胃痛152二十七、痰嘈杂(附:吐酸) 157 附:吐酸160二十八、痰呕161二十九、痰呃165三十、痰膈168三十一、痰阻反胃172三十二、痰痞174三十三、痰秘177三十四、痰泻180三十五、痰壅遗精183三十六、痰阻阳萎185三十七、痰滞癃闭186三十八、湿痰白浊189三十九、湿痰淋证190四十、痰痹192四十一、痰阻肌肤麻木195四十二、痰痿(附:湿痰脚气) 198 附:湿痰脚气201第二章外科痰证201一、痰毒201二、阴疽203三、子痰205四、寒痰疝证206五、痰湿流注208六、流痰209七、瘰疠212八、瘿215九、瘤218十、乳核(附:巨乳症) 220附:巨乳症226十一、痰热粟疹226十二、痰核227十三、痰湿疡230第三章妇科痰证231一、痰阻经迟231二、痰郁月经愆期234 三.痰阻经少235四、痰阻经多236五、痰滞崩漏237六、痰阻闭经239七、痰阻经吐242八、风痰经抽244九、痰阻经行眩晕246十、痰火经行发狂247 十一、痰湿带下249 十二、痰滞恶阻251 十三、痰扰子烦254 十四、痰停子嗽255 十五、痰热子瘖258 十六、痰阻子眩259 十七、风痰子痫260 十八、痰胎261十九、痰湿不孕262 二十、痰阻乳胀264 二十一、痰郁脏燥265二十二、痰阻阴吹266第四章五官科痰证267一、胞生痰核267二、风痰胞轮振跳269三、风痰睑废(附:眼珠牵斜) 271 附:眼珠牵斜272四、痰泛云雾移睛272五、痰阻暴盲274六、痰阻青风内障275附:痰厥瞳神散大277七、痰阻视朦278八、痰阻聚星障280九、痰结鼻痔281十、痰阻鼻窒282十一、痰阻声嘶283十二、梅核气286十三、痰火乳蛾290十四、痰火喉风291十五、燥痰喉癣293十六、痰结喉瘤294十七、喉菌295十八、痰包297十九、痰火耳鸣(耳聋) 298总论第一章痰的概念痰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亦称第二病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医史研究
王 痰证学说探析
吴雪彪
(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常熟 215500)
【关键词】 痰证;中医药疗法;医学家
【中图分类号】 R-09;R255;R255.81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9)01-0128-02
医分门户,盛于金元。

在这一代学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才辈出,流派纷呈。

除熟知的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四大家外,常熟王 独树治痰一帜,给当代及后世留下深远影响。

王 ,字均章,号中阳,江苏常熟人,博学多才,精医学,长导引。

元・泰定元年(1324年),王 约61岁,开始把20多年的养生体会,疗病心得记载下来,成书16卷,名为《泰定养生主论》。

书中详细论述了痰证学说和滚痰丸的运用,现概述于下。

1 痰证的病因、病机和病理表现
痰证一病,顾名思义,证因痰生。

其痰何来?王 认为,一是先天遗传,称“禀赋痰证”。

他说:“父母具有痰疾,我禀此疾,则与生俱生也。

”并举“婴儿出腹,啼声初出,已有痰涎;又有大善知识,忘形忘骸,无思无虑者,顿抱痰疾”为据。

吴澄《不居集》曰:“肾为生痰之源,斯义也,唯王中阳知之。

”二为后天因素,或由六淫引起,如冲冒风寒,或风热怫郁,则为“风痰”、“寒痰”、“热痰”;或因七情导生,如情志不遂,忧思郁结,则为“气痰”;或由外因造成,如饮食酒醪厚味,辛辣烧炙,则为“酒痰”(又称“味痰”)。

三由病理产生,饮食入胃,脾气产生精微,经肺气敷布全身,随经变化命名,均是正常体液,但在一定病理影响下,如“伤寒过经坏证,荏苒之疾日久”等,亦能凝聚败坏成痰,诚如王 云:“髓、脑、涕、唾、精、津、气、血、液,同出一源,而随机感应,故凝之则为败痰。

痰者,湿类也。


痰既形成,势必阻碍气机流畅,于是痰气相击,使一身上下都能发病,所谓“元气氤氲,营卫之间,不容间发,上焦停痰,周流不利,气阻其中,奔溃四逸,随其所寓,缓急而为病也”。

由此可见,痰不仅是病理产物,而且是致病因素,既为病之标,又可成为病之本,危害极广,故他概括曰:“内外百病皆痰所致。


痰证病理变化,主要有二,一属实热,一为虚寒。

对实热老痰,王 有如下描述:“津液既凝为痰,不复周润三焦,故口燥,咽干,大便秘结,面无血色,白如枯骨,毛发焦槁,妇人因之血无赢余,经水绝断,或即愆期。

”这是痰热相煽而致津伤血凝的表现,王 之用滚痰丸,正为此等症
而设。

对于纯虚寒痰,非滚痰丸所宜,故王 未作详论,非谓痰证有热无寒,纯实无虚也。

2 痰证的病候分类
王 对痰证的观察非常细致,并作了详细描述。

所述病症可分两类。

一切气急喘咳吐痰涎,呕吐水液黏稠黄黑,或肢体结核肿胀溃疡等有形可见者,属有形痰证,“痰涕冻脓一体也”;其它“无痰不嗽不哕者”,如心悸头眩等,则为无形痰证。

涉及人体各系统许多疾病,大致归纳如下。

消化系统:不思饮食,嘈杂易饥,呕哕恶心,噫气吞酸,泛吐冷涎或绿或黑,心气冷痛,痞满隔塞,肠中雷鸣,腹痛气攻,泄泻痢积,便下脓血,痰毒肠痈,大便秘结。

呼吸系统:鼻塞声重,喷嚏连声,喘气咳嗽,咯吐黏痰,肺痈吐脓,劳瘵咯血,急慢喉闭。

心血管系统:头眩目晕,面青唇黑,怔忡心悸,中风瘫痪。

泌尿系统:小便频数(涩)或闭。

精神神经系统:癫,狂,头痛头风,口眼 动,脑后风声,鼻闻焦臭,喉间豆腥,精神恍惚,惊恐怵惕,心烦易怒,无端悲泣,胸闷气结,寝梦刑戮刀兵,浑身习习如虫行。

其他:耳聩,赤眼,口颊痒疼,口舌糜烂,颈项结核,腮颊肿硬,皮毛枯皱,四肢游风,筋骨卒痛无定所,足膝酸软,肢体赤肿,伤寒过经坏证,月经愆期或闭等。

王 云:“七情之方,原本多门,原其标本,半因痰病。

”综上观之,痰证以七情病居多,而神经精神疾患更不在少数之列,其病变幻莫测,“病者不能喻其状,方书未曾载其疾,医者不能别其证”,因此,他将这些病证称为“怪证”,即“怪病多痰”之先声。

3 痰证治则及滚痰丸的组成、用法
王 治痰之总则:“因痰而致病者,先治其痰,后调余病;因病而致痰者,先调其病,后逐其痰。

”其治虽分先后,但原则必须祛痰,盖痰可是病之标,又可成为病之本,痰不去则病不拔。

其祛痰主要用自制滚痰丸,如实热老痰,每单骑直入,若兼阴虚,则兼用“生津化痰药”。

阳虚之体,常佐“温中理气”之品,并指出或用“豁痰汤加减之法为妙”,有的则辅以外用药,如颈项结核穿溃者,外用“银粉散敷之”。

痰”之说。

本方用大黄荡涤痰火,并开下行之路,药性苦寒,故用酒制以免伤中败胃;黄芩泻肺凉心,清上焦痰热;礞石甘咸重坠,软坚消痰,得硝煅则性益剽悍;沉香辛温,行气调中,气行则痰行。

全方苦寒之药特重,能降能泄,甘咸辛热之品为辅,或炮制,有升有散,泄降升散相合,相反实以相成,善泻火郁为痰,旨在治病求本,药效峻捷,故名“滚痰丸”。

滚痰丸适应于实热老痰,顽痰怪证。

“以口燥咽干大便秘结”为依据,《张氏医通》又加“舌红苔黄口甜脉滑”,尤为正确,更便掌握。

服用方法及随证加减:单纯顽痰,力可独挡,病情夹杂,需配他药。

急重病,用速给法,常配汤剂同服,药量宜大(每服3~6g,日服3次),中病即止;慢性病,用缓给法,吞服为宜,由小剂量开始(每服2~3g,日服3次),以得畅泻为度,不泻则每日增加1g,泻后仍减为小剂量,症状解除后,再用维持量(每服1~2g,日服3次,服5~7d),以巩固疗效。

一般用温开水送服,服后仰卧片刻。

老人虚人用人参汤送服,或改用竹沥达痰丸(本方加人参、竹沥、半夏、甘草、生姜汁)。

昏迷患者,可将药丸研末,温开水调灌服,或鼻饲;口腔疾患用含化法,将药丸同蜜少许,含于口中,噙唾徐徐咽下。

孕妇不禁,但量宜减,以得畅泻为度。

总之,用此药者,必求其泻,不泻则痰火不去,病何由痊。

(收稿日期:2008-07-08)
・临床报道・
当归生肌膏治疗肛瘘术后瘢痕疙瘩46例
贾继方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河北唐山 063000)
【关键词】 瘢痕疙瘩;手术后并发症;直肠瘘;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657.1;R619.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9)01-0129-01
2005-10—2007-10,我们运用当归生肌膏治疗肛瘘术后瘢痕疙瘩46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均为本院肛肠科住院患者,并已行肛瘘手术,术后伤口愈合时出现瘢痕疙瘩,并有痒痛症状。

其中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47.0岁。

1.2 治疗方法 予当归生肌膏(药物组成:当归、白芷、紫草、血竭、甘草。

以上5味各等份,取血竭研细,其余4味加香油浸泡后加热,至药枯黄过滤,加液体蜂蜡,搅匀即得。

制剂号:冀药制字Z20050842),将无菌纱条均匀浸满当归生肌膏,制成当归生肌纱条备用。

将当归生肌纱条敷贴在瘢痕疙瘩上,外敷药棉,最少保持2h,每日2次。

15d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自拟) 治愈:瘢痕痒痛症状消失,瘢痕全部变平变软,治疗结束后随访至少12个月而未复发;显效:瘢痕痒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瘢痕缩小50%以上,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未复发;无效:痒痛症状减轻或无变化,或已达到治愈或显效标准,但在12个月内复发。

2 结 果
本组46例,治愈15例,显效28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93.48%。

3 讨 论
瘢痕疙瘩是指皮肤创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性变而形成的超出原损害范围的皮肤良性肿瘤[1],其表面光滑,边缘呈蟹足状,并出现各种自觉症状。

女性及黑人发病率较高。

瘢痕疙瘩的中医命名很多,如明代《证治准绳・疡医》称“黄瓜痈”,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为“肉龟”,近代名医赵炳南依据本病与刀伤关系密切,命名为“锯痕症”。

中医学认为,瘢痕疙瘩属创伤愈合过程的一种病理反应,主要是因为素有湿毒内蕴或肺胃湿热,复有金刃、火毒和毒虫外伤,伤及肌肤,气滞血瘀,瘢痕增生,日久而成瘢痕疙瘩;或外伤、外邪侵袭,营卫不和,气滞血凝所致。

当归生肌膏中当归活血祛瘀,不仅能抑制纤维组织增生,而且能改善瘢痕组织内微血管及周围神经末梢的缺氧状况,增加瘢痕组织内供血供氧,使瘢痕组织迅速成熟消散[2];白芷生肌长肉,除湿通窍,散风止痛;紫草味甘略苦,性寒,凉血活血,消肿解毒;血竭活血散瘀,除血痛,软坚散结;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

此外,使用外敷法,使药物长时间作用于患处,延长药效,能更好的达到治疗目的。

经临床研究,本方法疗效确切,使用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56.
[2] 王亿生,赵爱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增生性瘢痕31例疗效观
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3):1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