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痰证的遣药组方思路

中医治疗痰证的遣药组方思路
中医治疗痰证的遣药组方思路

中医治疗痰证的遣药组方思路

发表时间:2016-10-12T10:19:05.8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8期作者:杨吉祥贾波(通讯作者)

[导读] 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瘿瘤等,治疗宜化痰、行气、活血、通络的基础上,配伍软坚散结药,如牡蛎、昆布、海藻、海蛤壳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

【摘要】文章阐明了痰证的形成、特点、分类和组方配伍,针对痰证的组方思路进行了重点论述,并从基本配伍、特殊配伍和随证配伍三个方面对痰证组方思路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痰证;遣药组方;思路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335-02

1.痰证的形成、症候特点及分类

1.1 痰证形成

痰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外感六淫,或饮食不节,或因内伤七情,或因脏腑功能不足,凡影响水液失调,便可停蓄为痰。《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水液运行与五脏相涉,若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通,任何一脏功能失调,津液运行不利,皆可聚而成痰,并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1.2 痰证症候特点

三焦为津气共行通道,內联五脏六腑,外通四肢百骸。津聚为痰,势必沿三焦随气运行,停于全身各部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外滞体表,可见酸软重痛;(2)结于咽喉,可见梗咽(梅核气);(3)上扰清窍,可见眩晕、癫痫;(4)流注经络,可见麻木、瘰疬、痰核、阴疽;(5)停于胸胁,则胸胁胀满;(6)影响脏腑,阻肺则咳喘多痰,凌心则心悸、失眠、神昏,犯胃则呃恶呃逆。

1.3 痰证分类

痰证的种类较多,就其性质而言,可分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等。

2.痰证的组方思路

2.1 基本配伍

2.1.1配伍祛除痰湿药痰湿既成,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者除之”原则,治当消除痰湿:化痰:因痰有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之异,故宜选用针对性化痰药,如湿痰证遣燥湿化痰的半夏、天南星等;热痰证遣清热化痰的贝母、瓜蒌仁、胆南星、竹茹等;燥痰证遣润肺化痰的川北门街、瓜蒌仁等;寒痰证遣温化寒痰的半夏、干姜、白芥子等;风痰证遣息风化痰的天南星、禹白附、竹沥等。二是配伍芳香化湿药如苍术、厚朴,痰因湿聚,湿困脾失健运。

排痰:排痰之法,分为上排与下排。上排乃涌吐法,用于有形之痰,痰湿壅盛,停蓄在咽喉、胸膈、胃脘,阻塞咽喉、呼吸急迫,痰声如锯等,配伍涌吐痰涎药,如瓜蒂、猪牙皂角、胆矾等。如治痰滞胸脘而见胸中痞硬之瓜蒂散(《伤寒论》);痰闭机窍而见喉中痰声漉漉,心神暓闷,倒仆不省之救急稀涎散(《圣济总录》)。下排指从二窍排痰,即配伍淡渗利湿药与泻下通腑药,为痰湿寻外出之路。

2.1.2配伍行气药痰乃津聚而成,然气津相因,气行者津行,气滞则津凝为痰;反之,痰湿即成,每阻滞气机,正如庞安常指出:“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治痰证方剂最常配伍行气药,如陈皮,枳壳,枳实等。

2.1.3配伍健脾药痰由湿生,而湿又主要责之于脾,所以在祛痰剂中配伍健脾祛湿药物,以杜绝生痰之源,诚如李中梓说:“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医宗必读》)祛痰方中,较多选用既可健脾,又可祛湿之白术、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兼能燥湿,茯苓淡渗利湿兼可健脾,二药相配,一燥一渗,健脾除湿,相须为用,尤能兼顾痰证的病变特点。

2.1.4配伍消除病因药导致痰证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寒、热、虚、实,据此当配消除病因药物,以图标本同治。因寒者,配伍温里药。肺气虚寒,或脾阳不足,或肾阳亏虚,水津不运,津凝成痰之寒痰,配温肺或温中或温肾之干姜、附子、肉桂等,以振奋阳气,祛除寒邪。因热者,配伍清热药。热邪煎灼津液或痰热互结之热痰,配清热之黄芩、黄连、栀子、石膏等,以除热痰之源,使热清则痰自消,痰消则火无所附。因气虚者,配伍补气药。肺脾气虚,输津布津乏力,津停为痰而成气虚兼痰者,配补气健脾之人参、黄芪、白术等,以助肺脾行津之力。④因肝风挟痰者,配伍平肝熄风药。素有痰湿,又患肝风内动,则呈风痰或肝风挟痰证。痰随风动,风助痰势,宜配平肝熄风之天麻、僵蚕、全蝎等,以定眩止痉。⑤因食积者,配伍消食药,脾主运化水谷,脾运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积,湿聚为痰,则痰湿与食积互为因果,且痰质黏稠,不易化解,此以小孩与老人多见,宜配消食药如神曲、麦芽、莱菔子、山楂等,以和胃运脾,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健运,水谷输布,既协痰消,有无食积之患。

2.2 特殊配伍

2.2.1配伍活血以祛瘀、补血养阴药气血津之间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痰必先理气已为众所周知,配伍活血、补血、养阴药则为一般医家忽略。基于津血相因,临证予于重视:①配伍活血却瘀药:《诸病源候论》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盛,饮水积聚而不消散固成痰也”,可见,血行不利是津聚成痰的原因之一。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阻气滞,气滞则血瘀,瘀血停着,又使津液运行障碍,形成痰瘀互结证。故治痰宜活血,选用桃仁、赤芍、当归、丹参等活血药组方。②配伍补血养阴药:痰湿为患,补血养阴之品宜慎用,因其甘能助湿之故而。然痰由津化,津血同源,痰湿既成,则津血相对不足;痰湿为患,又兼阴血不足,其痰胶着难咳。此外,祛痰药又多为温燥之品,易耗伤津血,故配伍补血养阴之当归、熟地、知母、麦冬等药,既可兼顾阴血之不足,又可稀释痰液有助痰的排出,尚防化痰等温燥伤正。

2.2.2配伍疏通经络药痰随气运行,每流注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痰性粘滞,性属阴邪,加之今人嗜食肥甘,闲逸少动,故临证缠绵难治,病程较长,易于久病入络,治疗酌疏通经络之白芥子、络石藤、僵蚕、水蛭、虻虫等,使经脉通畅,气血津液流行而无滞涩之虞。

2.2.3配伍宣降肺气,疏达肝气药①配伍宣肺药:人体气机运动与肺、肝密切相关。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并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失宣肃,津液输布与排泄障碍,则水液停聚成痰,故治痰之剂宜配伍宣降肺气之品。由于“肺为贮痰之器”,临证每多见咳喘痰多,宣降肺气多能化痰止咳平喘,因而祛痰之方多配麻黄、杏仁、桔梗、苏子等,方如贝母瓜蒌散中配伍桔梗、三子养亲汤中配伍苏子

中医体质之痰湿体质

中医体质之痰湿体质 成因:先天遗传,后天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之品。 形体特征: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善于忍耐。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而粘,胸闷痰多。面色黄胖而暗,易困倦,舌体胖大,苔白腻。 口中粘腻,眼睑微浮肿,口中发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大便正常或便稀,小便不多微浑浊。 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潮湿环境适应能力差,易感邪。 患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养生法则 养生重点:健脾补气、祛湿化痰,畅达气血。 重点脏腑:脾、肺、肾。 痰湿体质,最受富贵病青睐,民谚便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之说,近代更是有人以腰臀比值代替血压、血脂,作为预测心脏功能的指标。 “肥人多湿”、“胖人多痰”,痰湿内蕴,化热伤阴是形成富贵病的一个重要病机。 所以平日里“富贵病”患者及有发福倾向的痰湿体质者都应该以健脾补气、祛痰除湿为养生重点。 饮食调养 多选用除湿利痰的食物:健脾除湿,化痰的食物,饮食宜清淡。 “管住嘴”:痰湿体质的人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 平时应多吃性质温燥及有去湿,应适当多摄取能够宣肺、健脾、益肾、化湿、通利三焦的食物。常用的食物可选用薏苡仁、赤小豆、扁豆、蚕豆、花生、海蜇、胖头鱼、鲫鱼、鲤鱼、鲈鱼、羊肉、橄榄、萝卜、山药、洋葱、豆角、冬瓜、紫菜、荸荠、竹笋、辣椒、咖喱等。还可以配合药膳调养体质。 饮食禁忌:体形肥胖的痰湿质人,应限制食盐的摄入,应少吃寒冷、肥甘、油腻、滋补、酸涩及苦寒之品。 谨慎用食:各种高糖饮料. 如油炸食品、肥肉,冰淇淋、肥猪肉、龟鳖、燕窝、银耳、芝麻、核桃、百合、燕窝、芝麻、核桃、百合、银耳、燕窝、黄瓜、苦瓜、菠菜、西瓜、板栗、番石榴、橘子、香蕉、枇杷、马蹄、甘蔗、猪肉、桂

痰证论

痰证论 第一章痰的概念 痰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亦称第二病因。它既成于“五脏之伤”,而又反馈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证候。 痰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之痰的内涵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致病因素,其外延甚广,泛指因此所致的某些特殊表现。由于不易被人们的感官直觉,即看不到排出来或其它实质性的痰,只能从症测知,故名隐形之痰,亦称内痰。 狭义之痰的内函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其外延即指咳咯或呕恶而出之痰。因其容易被人们的感官所察觉,即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故名显形之痰,亦称外痰。二者虽有所不同,但在病理变化上是密切相关的,同出一体,皆水湿、津液之变生。而外痰又是内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病理变化的表现。 痰与水、湿、饮均为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病理产物,其性状、发病特点、临床分类截然不同,应加以区别。水病是体内水湿停留于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的一种疾患,其性状为质清,流动性大的液态,多流积于低下松弛部,临床上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湿证是由于内外湿邪侵袭人体、困阻脾土、运化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类病症,其性状类似气态,弥漫全身.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根据病因分为内湿证、外湿证。饮证是水湿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一类病证,其性状较痰浊而清稀,流动性不大,常聚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支饮、悬饮、溢饮、痰饮。痰证泛指因痰而产生的各种病症,痰从性状而言,质稠而呈半凝固状态,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致病范围甚广,其所停部位的不同以及寒热虚实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总之,水、湿、痰、饮虽是四种病理产物,又是不同的致病因素,它们之间还有其内在联系:水化生湿,湿聚生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 第二章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痰证理论是贯穿于祖国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痰证学说的先导 《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因此,后世将肺、脾、肾三脏视为水液代谢与调节的重要脏器。 病因病机病症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又说:“太阴所至为积满”。《素问·气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第一,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传统中医学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辨证施治为核心。而癌症的发生,从致癌物参与人体代谢,癌症的启动、促进,DNA损伤、修复,然后进入癌前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为中医药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其次,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第三,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若思路对头、应对有序、组合有方的话,完全有可能促使其“柳暗花明”。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总之,在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中医学有极其重要

的一席之地。走出“传统疗法”的一些误区传统中医药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探索所积累的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判决性”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经验。尤其是当前有些广告的宣传性词语,值得引起人们注意。以毒攻毒传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药治癌之优势。因为中药中许多毒药,它们的毒性是明确的;但有否抗癌药性,或者说临床是否真的有抗癌功效,是需要打问号的(根据分析,在动物实验中,得出某种提取成分有抗癌性和临床真实个体身上有否抗癌性,许多情况下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很普遍,后者却较难得出阳性结论)。退一步说,真的“以毒攻毒”,不如找化学合成抗癌药更妥当些。这些药物的问世,毕竟经历过较严格的药理学筛选与实验。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抗肿瘤很长一段时间也很时髦,但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患者,一些活血化瘀药不仅会促使肝内转移,而且容易诱发大出血,导致肝昏迷。一些实验结果也证实,活血药使用不当,会促使肿瘤快速生长与转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慎之又慎!软坚散积“软坚散积”也是常用抗癌疗法,而且以往是作为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研究表明,部分甲状腺肿瘤是“碘”依赖性的,而软坚药中不少是含碘很高的,如海藻、昆布等,故这些自属禁忌!

气血不足如何调理,痰湿体质看了有帮助

气血不足如何调理,痰湿体质看了有帮助 痰湿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脏功能失调,易引起气血津液运化运行、转化失调,体内津液聚积而形成内湿,水湿停留在体内的某个部位,久则凝聚成痰,这个痰就是会使人生病的坏东西,所以中医讲“百病皆由痰作祟”、“顽痰生怪证”。 痰湿体质的形成与生活方式关系最为密切,多发于生活富足、缺乏运动的人,常表现为形体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醇酒,舌体胖大,舌苔白腻等,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大腹便便、满面油光、行动笨拙的人,按中医体质学的说法,这种胖人多属于痰湿体质。 一、您是痰湿体质吗?简单测测就知道。 1、您感到胸闷或腹部胀满吗? 2、您感到身体沉重、不轻松或不爽快吗? 3、您腹部肥满松软吗? 4、您有额部油脂分泌多的现象吗? 5、您上眼睑比别人肿吗? 6、您嘴里有黏黏的感觉吗? 7、您平时痰多,特别是咽喉部总感到有痰堵着吗? 8、您舌苔厚腻或有舌苔厚厚的感觉吗? 符合五条以上为痰湿体质。 如果以上问题您的回答都为“是”,则为典型痰湿体质。 二、现代人的痰湿体质是怎样现成的? 1、先天禀赋偏向痰湿体质,父母遗传。 2、寒湿侵袭,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湿邪侵袭人体,脾胃受困,水湿运化失职,聚湿成痰,痰湿蕴肺。 3、饮食不节,常暴饮暴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致使湿浊内生,蕴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 4、缺乏运动,长期喜卧久坐少动,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呆滞,不能运化水湿,聚湿致痰湿内生。 5、年老久病,脾胃虚损,运化功能减退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 三、痰湿体质气血不足有哪些表现? 痰湿质者多由于脾胃功能失常,饮食水谷精微运化障碍,以致湿浊留滞,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粘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痰湿阻滞血脉,容易形成月经延后、月经量少甚至闭经。一旦闭经则加重痰湿体质,促生肥胖;而痰湿肥胖者也容易月经不调。痰湿体质、肥胖、月经不调如影随形,互为因果,密切相关,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发不孕。男性肥胖会有不育。 另外,经常性的白带过多,色、质、味异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不论感染与否,在中医看来都属于带下病。痰湿体质的女性最容易患带下病。

中医治疗肿瘤的四个原则

中医在两千年以前对肿瘤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甲骨文就有"瘤"字的记载,散见于文献中的舌菌、失荣、噎膈、返胃、乳岩、肺积、翻花疮等名称都是对现代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的描述。《黄帝内经》对前人的记载进行了总结,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就肿瘤的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创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我们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它的发生、发展、转移等都是人体正气(抗癌能力)不足所致;在治疗上既注意消除外在致病因素,又注意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建国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更是集中西医优势于一身,综合各种手段,以病人为中心,从整体出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肿瘤的系统工程。 纵观中医对肿瘤病因的认识主要有正气虚损、气滞血瘀、热毒积聚、痰凝湿阻等。我们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现代医学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研究,研制出了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治则的抗癌良药。 1.扶正培本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现代医学、分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个抗癌系统:一是抗癌细胞系统,包括NK细胞群、K细胞群、T细胞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群等;二是抗癌细胞素系统:干扰素、白介-2、白介-6、肿瘤坏死因子等;三是抗癌基因系统,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现已证明Rb、P53基因等均有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这些抗癌系统的功能表现都是指中医学的正气,这些功能低下就可能造成癌症的发生。 根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在传统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单体药理研究和人体正气的研究把扶正培本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一原则。 2.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血瘀是肿瘤发病的又一主要病机,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和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都认为血瘀对肿瘤的发生起很大的作用,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二大原则。 3.抗癌解毒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与人体内的毒邪有关,尤其是痰凝湿阻、郁久化火、火毒内蕴、凝滞不化,渐成肿块。另外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有邪毒在体内郁滞不能外达。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肿瘤发生时往往是某些外因激活了体内致癌毒素,从而造成人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理论、实践和实验都证实解毒药物都有肯定的抗癌作用,所以我们把抗癌解毒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又一大治则。 4.辩证施治 肿瘤的发生发展变化有着共同的病因病机,治疗上采用相同的治则,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它也有其不同之处,不同的病种,不同的系统,不同的部位都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机变化,所以我们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主要治则,结合不同部位和不同病种进行加减,研制成治疗各种脑部肿瘤的一系列药物。

战胜疾病—— 一位中医十几年治疗癌症的经验总结

战胜疾病——一位中医十几年治疗癌症的经验总结 2013-7-10 战胜疾病——一位中医十几年治疗癌症的经验总结 1、癌症病人舌苔大部分是薄白,舌质淡。其它的腻苔,黄腻苔,光剥苔很少见。

2、癌症病人九成是大便干。大便稀的比较少。病人手术后,凡大便次数多的,大便稀的,效果好。这个腹泻我认为是病人自体排毒,不能治疗。曾有一个食道癌术后三年的病人,让我治腹泻,我对他说,不是治不好,而是不能治。你现在除了腹泻,别的啥事没有,你治腹泻干吗,那是你的身体排毒呢。病人说,腹泻后觉的没劲儿。我说没劲儿也不能治。 这位病人很不高兴的走了。停了十多天,又来了,说医生,我后悔呀,我找别的医生把腹泻治好了,现在不能吃饭了。我只好开药给他,吃后又腹泻了,当然也能吃饭了。象这样除了拉肚子,别无毛病的癌症病人,最好的办法是不理他。一般病人是不会复发和转移的。但要是治的病人不拉肚子了,那就麻烦了。我常给病人讲,癌症啊,不怕大便稀,就怕大便干。病人大便干咋办呢?小陷胸汤就不错。 3、【肝癌的治疗】上,配合介入十分必要。凡是介入1次或2次后吃中药的,失败的极少,好多病人都过了三年了,有的都六七年了,还很好。肝癌的西医治疗,数介入效果好,但不能按西医的要求一个月做一次,一般做一到两次就行了,然后吃中药,疗效理想。有的病人两三年后肝上又长了肿块,没事,再做一两次介入,然后吃中药又没事了。不介入光吃中药的,十个里也就好一两个,比起介入后再吃中药疗效差远了。

4、有的癌症出血,比如肺癌痰中带血,要用活血化瘀的药。我县一个肺癌,痰中血丝好几个月,一直没控制住,我让他吃了点水蛭,很快就不出血了。我现在很少用云南白药来止血,总感觉这个药效没有十年前好了,加量服用也不理想。有时候用三七粉,效果还可以。 5、化疗期间我从不让病人吃中药。以前有个病人肺癌,吃中药很好,偷偷去化疗,边吃中药边化疗,结果骨髓抑制死在医院了,家属问医院要说法,医院说是中药引起的骨髓抑制。所以后来我就不让病人化疗时吃中药了。但放疗时可以。这时一加一大于二。有个吕村的食道癌,放疗时吃中药,放疗后,医生说他的效果是多少年来最好的。当然西医不知道他吃中药了。把他的片子都放到医院的宣传栏了。 6、癌症这个病,年龄越大越好治。只要70岁以上的,十个里好七八个是不成问题的。40岁以下的,难度就大了,十个里能好一两个就不错了。宫颈癌最好治,乳腺癌是第二好治。难度最大的是白血病,难度第二的是胰腺癌,难度第三的是卵巢癌。我治过年龄最大的是鹤壁一个90岁的食道癌。吃了60副中药就好了,93岁时进屋摔了一跤,死了。忘了一句话,鼻咽癌也好治。 7、癌症病人不能过分增加营养,营养越丰富,癌细胞长的越快。我要求病人任何补品,营养品,保健品都不能吃,就连阿胶也不能。西药里的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胸腺肽,干扰素都不能用。有个病人光白蛋白就输了45万。来时全身扩散。邯郸有个乳腺癌,吃中药效果很好的,就是有贫血,他丈夫嫌好的太慢,就给她输了两袋血,还给我

痰湿体质的特征及药膳食疗方法

痰湿体质的特征及药膳食疗方法 中医提醒,痰湿体质特征的人在饮食上宜清淡,且勿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批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具有痰湿体质特征的人应忌吃:饴糖、石榴、大枣、柚子、枇杷、砂糖,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油腻、酸涩,肥甘厚味,戒酒,且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还应少食或忌食田螺、螺蛳、鸭肉、蚌肉、牡蛎肉、梨子、山楂、甜菜、枸杞子,忌食海鲜、甜饮料、砂糖、饴糖等,应限制食盐的摄入。 中医认为,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可选用以下药膳调理: 1.黄芪山药薏苡仁粥 功效:益气养阴、健脾化痰、清心安神。 材料:黄芪、山药、麦冬、薏苡仁、竹茹各20克,糖适量,粳米50克。 制作:先将山药切成小片,与黄芪、麦冬、白术一起泡透后,再加入所有材料,加水用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熬成粥。 2.菊花苡仁粥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止咳、除湿软坚。 材料:枇杷叶9克,菊花6克,薏苡仁30克,大米50克。 制作:将前2味药加水3碗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薏苡仁、大米和适量水,煮粥服用。 3.菖蒲薏苡仁粥 功效:清热化痰、祛湿解暑之功效。 材料:菖蒲15克,佛手10克,云苓30克,薏苡仁6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把薏苡仁、大米洗净,将浸泡好的陈皮、菖蒲、云苓入净布包起,煮粥,待熟后加入冰糖,拌匀即可食用。这也是一道平日可吃的保健粥。 4.化痰袪湿消暑汤 功效:清热化痰、祛暑利湿。

材料:白扁豆、赤小豆、生熟薏米、佛手、菖蒲、莲子各等分适量。 制作:将上述材料加入锅内,加开水10碗慢火煲约2小时,加瘦肉类煲亦宜,用盐调味食用。 最后,中医提醒痰湿体质特征的人日常生活中应尽力合理安排休闲、休假,疏解不愉快的心情,保持平和舒畅的心态。居室应保持干燥,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衣着要透湿散气,经常晒太阳、多做户外运动。 .

痰饮水湿

(一)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 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之一。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水湿痰饮虽然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但四者同源异流,在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又有所区别。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另外,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所谓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疬、痰核等。所谓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却有征可察,如梅核气、眩晕、癫狂、呕吐、肿块、腻苔等,临床上主要通过分析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加以确定。无形之痰饮的概念,拓展了痰饮作为继发性病因的致病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痰饮学说的内容。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异名而同类,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或同时并存,或相互转化。因此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二)水湿痰饮的形成 水湿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因此,凡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及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水湿痰饮的形成。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致病因素是形成水湿痰饮的初始病因。上述因素或直接影响津液代谢,或使相关脏腑的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而水湿痰饮内生。例如外感六淫,或火热煎熬,或寒邪凝滞,如《医碥》所说:“痰本吾身之津液,……苟失其清肃而过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或失于温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斯痰成矣。”或湿浊留聚,如《症因脉治》所说:“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或燥伤津液,如《症因脉治》说:“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痰为嗽,此外感燥邪作矣。”或因气滞、气虚,气不行津而津液不布,如朱丹溪所谓:“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闭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或诸种因素综合作用,而致水湿痰饮内生,如《医学入门》所说:“痰饮,……皆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耳,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 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失常是水湿痰饮形成的中心环节。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若外邪犯肺,气失宣降,津液不布,凝聚而生外感之痰饮;肺气不足,治节无权,水湿津液失于宣化,则痰饮恋肺;或肺阴不足,虚火煎熬津液,可发为内伤燥痰,故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若外感湿邪,饮食失宜,致脾气阻滞不运;或内伤思虑,劳倦太过耗伤脾气,使脾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 中医谈痰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陈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水

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肺为贮痰之器。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水代谢。中医认为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全身。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打通肺经和大肠。肺经循行从大肠出发,先到达肩膀头,顺手臂而下到手指端,交大肠。肺吸收新鲜空气,大肠得气后,才能正常运转,清除糟粕,肺脏才能平平安安。1、揉中府、肺俞,止咳又润肺。肺经从体内行至肩膀头出,起于中府和云门两穴。若点揉二穴很疼,必有邪客,可用大真空罐在此拔罐,一罐两穴,引出入侵之外邪。罐斑通红为热;罐斑黑紫为寒;皮肤出泡为湿。咳嗽初期,刺激点揉中府、肺俞(或拔真空罐5分钟),立马止咳。2、常搓手腕,清涕自消。肺喜温,怕寒凉。手

一名老中医对癌症治疗用药心得

一名老中医对癌症治疗用药心得 1、夏枯草:应用于淋巴癌或者其他癌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效佳,常用量30--100克。取其解毒散结之效。 2、天花粉:一般应用于癌症肿块破溃,症见浓汁略稠,有臭味。如乳腺癌,皮肤癌,鼻咽癌等。用量一般15--60克,取其消肿排排脓之功。另外用于各种癌症引起的咽干,口渴,咽痛效果亦可,取其清热生津之效。 3、皂角刺:用于癌症肿块未溃或者已溃,未溃者引之消散,已溃者引之排脓。常用量30--60克,量小无效。 4、鸡血藤和石韦:此两味为对药,用于放化疗治疗癌症时引起的血细胞减少。这是沈绍功家传经验,验证于临床,经得起重复。无论是白细胞还是红细胞等减少均效。常用量鸡血藤15克,石韦10克,石韦不能应用量大,对肾有刺激。由于是家传,用药机理无法解释。 5、石菖蒲和郁金:用于改善癌症病人的忧郁情绪,是沈氏所传的对药,我加于治疗癌症方药中,对神情抑郁,悲观的癌症病人确实起到了缓解的作用。常用量是每味药各10克。 6、山慈菇:现代医学证实,山慈菇是一味不可多得的治疗癌症的高效药物。能治疗多种癌症,如食道癌,胃癌,乳腺癌,甲腺癌其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打粉应用,6--15克左右,我常常作为治疗癌症的基础用药,基本上每方必加。 7、牡蛎、浙贝母,玄参:此三味药既是程钟龄的消瘰丸,凡是没有破溃的癌瘤大多加用,效果非凡。一般用量:生牡蛎30克,玄参15克,浙贝母6--12克;生牡蛎和浙贝母最好打粉应用,效果较佳。浙贝母也可以应用川贝母,平贝母和大贝母代替,但川贝价格昂贵。大贝母散结的效果比较优良。我现在正尝试应用,而且价格比较便宜。 8、生黄芪:生黄芪具有托毒生肌之效,不论虚实寒热之癌瘤都可以应用。一般用量30--200克,破溃的用量应该大些,如治疗乳腺癌已经破溃溃烂,应用量多在百克以上,同时还输液黄芪注射液30毫升,相当于生药60克。我们一般作为治各种癌症的基础用药,作为各种抗癌药的一个动力。 9、仙鹤草:现代医学研究其有抗癌之效,我把其作为治疗各种癌症的基础用药。用量15--100克不等,仙鹤草不单是一味止血收涩之药,其补虚之功亦宏,有类似于激素样作用,干祖望称仙鹤草为中草药中的激素. , 10、生薏苡仁:现代研究其可以治疗各种癌症,我治疗癌瘤时基本上每方必用,常用量30克。有时嘱咐癌症病人每天早晨用薏苡仁熬粥代替早餐。既可以增加营养,又可以抗癌,一举两得。 11、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二药是医学界公认的治疗癌症有效的药物之一,可以治疗多种癌症。但是用量必须加大,最少的30克打底,最大可以应用到200克。和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一般不超过100克,这两药质轻,比较占空间。我应用此药,一般大手去抓,根本不用称

痰湿体质的中医判定标准

痰湿体质的中医判定标准 【体质的概念】 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所以,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中医体质】 “体质”是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查《辞海》无“体质”一词,但对“体”、“质”分别解释为:“体”,指身体,“质”为性质、本质。所谓体质,就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 【中医体质分类】 中医讲人的体质分为九类,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痰湿体质】 1.定义由于津液运化失司, 而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体质特征 (1)形体特征: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2)常见表现: 主项: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 , 多汗且粘 , 胸闷 , 痰多。副项: 面色淡 黄而暗 , 眼胞微浮 , 容易困倦 , 平素舌体胖大 , 舌苔白腻 , 口粘腻或甜 , 身重不爽 , 脉滑 , 喜食肥甘甜粘 , 大便正常或不实 , 小便不多或微混。 (3)心理特征: 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 (4)发病倾向: 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 (5)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3.古代文献依据 (1)《黄帝内经》中有“肥人”、“肥贵人”、“脂人”之说 , 即指体内痰湿较盛 之质。 (2)《格致余论》:“肥人多痰”, “肥人湿多”。 (3)《丹溪治法心要》:“肥白人多痰湿。” (4)《张聿青医案》:“第体丰者多湿多痰。” (5)《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 , 甘者令人中满 , 其气上溢 , 传为消渴。” (6)《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仆击 , 偏枯痿厥 , 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7)《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 ,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养生方法】 1.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2.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 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 蜇、洋葱、批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3.运动锻炼:痰湿之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 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 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之肌肉。气功方面,以动桩功、保健 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 4.药物养生: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 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

1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这章主要讲的是痰饮咳嗽病,咳嗽原由很多了,主要讲的痰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痰饮之病,痰饮是个概括的说法,那么细分可以分四类,这四类饮是什么意思?"何谓也",问这个名称了,世人都说痰饮有四,指什么说的呢?答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说饮有四啊,有这么几种,一种叫痰饮,一种叫悬饮,一种叫溢饮,一种叫支饮,有这么四种之分。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底下又问,名字虽然知道了,但是这个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又一个一个解释了,先解释痰饮,"其人素盛今瘦"他本来从前很丰盛,人挺胖的,可现在可瘦了,人身上这个胖瘦主要在水分之多少,现在都清楚,人体重水分占百分之七十几。津液不行水不化,停在身体里不化,津液不行就无力从形体。咱们人身上这种形体里头水分多的很,中医里中都叫津液,这个水不化津液,在里面停着,所以这个人瘦,形体上组织里水分很少,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第一答的,人啊喝这个水不变成津液充实形体,所以人原来挺丰盛的,逐渐消瘦起来。这水跑哪去了呢?都流到胃肠里了,走于肠间沥沥有声,就是痰饮的一种症侯,这种饮就叫做痰饮。这个水变成痰或者饮,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搁在一起代言之"痰饮",首一条就把"痰饮"部位、状态都谈了。"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说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在胁下,怎么叫悬饮呢?它悬于胁,在胁下悬着,古人起名字啊,很有意思,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悬饮与痰饮不一样了,饮这个水流在胁下,你咳唾,这个地方就痛,这叫做悬饮。底下是溢饮了,"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还有一种水流行啊,归到体表,它说四肢就代表外界体表了,主要在四肢,使四肢感觉沉。本来就应该汗出而不汗出,这句话大概溢饮都是表证的多,像咱们说那个大青龙汤,"伤寒脉浮缓,其人身重,乍有轻时",那个就是溢饮,"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它这个都是个表证,本来当汗出,一汗出,水气都在体表呢,不能停蓄在这个地方了,随汗排除了,它不汗出那就流到四肢皮肤肌肉,所以身体痛重。那他流到四肢这个痛,我们讲的很湿痹之症,也感觉沉,尤其四肢常痛,后头讲到风水的时候就有了,风湿风水这一类的,大概都有外邪。这叫做溢饮,溢饮者本来咱们喝水都喝到肠胃里,它溢于外,往体表上来,溢者溢于外叫溢饮。 最后讲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支饮者从下往上这是支,支东西的支,饮是往上,这个波及到肺,后面说有肺水,就指这个说的。这个饮冲逆于肺,所以它"咳逆倚息"。咳嗽,逆,上气谓之逆了,就是咳嗽上气了。喘而倚息,凭倚东西呼吸,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那就喘了,靠着东西而不得平卧。气短,里有饮,这个支饮开始发于胃,往上逆迫,胃上有支饮就气短,压迫横膈膜,平卧往上压迫更的厉害,坐着靠着哪地方,水气往下往上压迫还轻点,所以他不得卧。"其形如肿",咳喘的厉害脸也要肿的,这咱们常见到过,为痰饮、哮喘、咳嗽多有这样的,眼泡还肿,这就叫做支饮。支,由下以支上,饮往上冲逆,高到肺部,所以有咳逆倚息不得卧反应。上面别看很少,这一段考试经常出题,在《金匮要略》最整齐莫过于痰饮和水气,有四种都是什么样子,考试出了多少回了。这一节就水的处所、部位及形象分为四类,根据这个来分的。底下就是与脏腑的关系了。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这不是说水饮跑到心脏去了,不是那样死于句下。就是这种水饮涉及到心脏的症候了,主要还是"心下坚筑",心下坚还是胃。筑,悸,就是跳,跳的还挺厉害,跳还是属于心脏,后世说水气凌心,心属火最怕水,涉及到心脏它还要跳,当然这个水也在胃,我们看这一段就是上面痰饮。"短气",胃里有水就短气,有水就叫恶水,我们要是想喝水都是胃里头没水,胃中干口中燥,有水就是恶水,而不愿意饮。往心脏上贴也行了,水克火了,所以水涉及到心脏,那他恶水的很了。其实就是痰饮,痰饮往上涉及到肺就是支饮,也有时水气涉及到心脏,心跳动的厉害,古人就说关系

痰证各家论述

痰证各家论述 一、痰的认识及演变过程 痰的概念有四:一、痰指排出体外之黏液,《黄帝内经》中已有痰的原义,隋代以后出现“痰”字,并逐渐取代了“涕”、“沫、“汁”等一义多字的用法; 二、痰指积聚体内之涎液;三、指痰饮病;四、痰是对复杂病证的思维方式。 中医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但《黄帝内经》对痰证论述不多,但对水液代谢生理情况有所论述;《金匮要略》对痰饮描述很多并提出四饮分类及很多具体治疗原则和方药;《诸病源候论》列出“痰饮候”、“诸痰侯”,区分痰与饮,提出“百病皆有痰作祟”。至宋金元时期以后,痰证证治不断丰富和发展,各代医家均有独到见解,使痰证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二、各代医家理论概述 1.孙思邈 孙思邈医疗经验极为丰富,但多方药少理论,在方药方面,广泛搜集了大量前代方剂及当时验方,其中《千金要方》中载有痰饮病方数十首。用药特点有:1.治疗痰饮日久者,善于并用活血药,如用防己汤治疗膈间支饮,“若不愈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三合,微下利即愈”,芒硝活血软坚,使久痰得愈;2.善用吐法; 3.温药如生姜,姜汁运用很多; 4.亦有大黄、芒硝、大戟、芫花等峻下之法。孙思邈治疗经验丰富了痰饮病的治法,为后世进一步发展提供方药指导。 2.张从正 张从正将痰分为风痰、热痰、湿痰、沫痰,创造性提出“痰迷心窍”说,为用痰证学说理论治疗精神神经方面痰病做了有益的尝试。 3.朱丹溪 朱丹溪是痰证论治的代表者,他继承《和剂局方》并发展了痰证理论,病因方面,他强调“脾虚”、“气郁”,“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揉”。临床表现方面,提出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痰在膈间使人癫狂或健忘”。治疗方面,提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金元之前,治痰多用汗吐下温法,但容易损伤阳气,故朱丹溪提出“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实脾土,燥脾湿”。与此同时,还强调应根据其成因、性质以及痰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定,以二陈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4.张景岳 张景岳对痰证的论述,在景岳全书中有痰饮专篇,首先对痰和饮进行鉴别。其次分析了痰证的病机,“痰即人之津液……而血气即成痰涎”,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不行时就会形成痰涎,同时指出痰饮病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又将痰证分为虚实两类,“实痰无足虑”、“最可畏者唯虚痰”。治疗方面,张景岳强调元气的重要性,并提出温脾、强肾的治痰方法,强调温补的作用,总结了20余首方剂。预后方面,张景岳指出痰为水谷津液所化,可以随去随生,攻伐伤害元气是“但知目前,不知日后。”提出治痰关键在于“使之不生”。 5.清代医家 清代医家注重对痰证治疗的探讨,田宗汉《痰饮治效方》是一部痰饮治

痰湿型体质的调养方法

痰湿型体质的调养方法 由于气血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引起的 一、总体特征: 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二、形体特征: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三、常见表现: 1体型肥胖(皮肤肌肉往下坠,松弛)倦怠无力,多汗且黏。颜面轻度浮肿(捏 上去无坑,若有若无)皮肤油脂较多。口中粘腻,甜腻(脾主甘,脾气虚,痰 湿太盛容易往返至口中所以反甘)喜食肥甘甜腻的食物舌苔白腻,脉滑。胸闷、痰多。 四、心理特征: 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五、发病倾向: 1.糖尿病三多吃的多(痰热消耗体质)喝的多(痰热消耗肺经)尿的多 (消耗肾经)一少 22.体重减轻(消耗阴津)3.脑中风(睡着了运动少了天冷的时候)4.冠心病或心肌梗塞5.痛风症(特别是肢体疼痛,离心脏越远的地方 血管细痰湿越容易堵住)6.多卵巢综合症(内分泌紊乱,多毛,闭经,发胖) 容易出现脱发(痰湿阻住毛孔,营养缺乏滋润)7.胸痹 六、痰湿体质的饮食调理原则: 少食肥腻,甜腻之品多吃化湿之物:薏米、荷叶、扁豆、冬瓜、海藻、海带、 丝瓜、茯苓佐以温阳、活血之品:干姜、肉桂、陈皮、白芥子(中医化痰的药物)食宜清淡: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可多食 海带、冬瓜等。 七、痰湿体质的药膳指导: 1.山药冬瓜粥 2.薏米扁豆粥 3.健脾,益气,利湿:山药冬瓜汤:山药50克, 冬瓜150克至锅中慢火煲30分钟,调味后即可饮用。4.健脾除湿化痰赤豆鲤鱼汤:将活鲤鱼1尾(约800克)去鳞、鳃、内脏;将赤小豆50克、陈皮10克、

辣椒6克、草果6克填入鱼腹,放入盆内,加适量料酒、生姜、葱段、胡椒、 食盐少许,上笼蒸熟即成。5.荷叶山楂茶 八、具有神奇功效的祛痰利湿之物: 1.荷叶(有很好的盛水湿,生阳气的功能)用鲜荷叶熬粥,每日30克左右干荷叶泡茶、入药每日15克左右荷叶灰用米粥冲服,每日10克左右 2.薏苡仁具有 祛痰利湿作用的食品:健脾化湿(恶心、腹胀,腹泻,不愿意吃饭)薏米仁粥 补肺清热(肺脓肿,臃肿,里面长仓)美白皮肤:可以治疗扁平疣(麻黄、杏仁、炙甘草、薏苡仁)3.薏苡仁的食用方法:薏苡仁熬粥:用米糯米一起熬粥,用量30克—50克之间薏苡仁研粉:拌到蜂蜜或鸡蛋清里,涂上脸可以治疗雀斑,扁平疣,老年斑。牛奶薏苡仁将牛奶煮好之后,拌入薏苡仁粉服用有去脂服用的作用。 九、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十、起居忌潮湿: 居住环境宜干燥而不宜潮湿,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衣着应透气散湿,经常晒 太阳或进行日光浴。在湿冷的气候条件下,应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淋雨, 不要过于安逸。运动宜渐进 十一、运动锻炼: 因形体肥胖,易于困倦,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坚持运动锻炼,如 散步、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练武术以及适合自己的各种舞蹈。

对朱丹溪治痰思想的认识_罗贤通

多途径给药,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西药的优势。[13]综上所述,骨小梁显微骨折是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间环节。先有骨质疏松,再有显微骨折,显微骨折的积累导致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增强对显微骨折的认识,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S ee m an E,Duan Y,Edm onds J,et al1Fracture site-specifi c def-i ci ts i n bone s i ze and vo l um etric d ens i ty i n m en w i th s p i n e or h i p fractures1J BoneM i ner Res,2001,16:120-1271 [2]K oszyca B,Fazzalari NL,Vernon RB,et al1Trabec u lar m icro fractures:nat u re and d i stri bu tion i n the prox i m al fe m urs[J]1C li n Ort ho,1989,244:208-2121 [3]K an i s J A,l an cet1984,(8367)1B271 [4]柴本甫,汤雪明,李慧1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颈松质骨的破 骨细胞性骨吸收(扫描电镜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1995, 5(15):291-2941 [5]高令军,裘世静,戴克戎1青年与老年股骨距的显微结构特 征及其临床意义[J]1中华骨科杂志,1999,19(7):393 -3961 [6]BagiCM,M iller SC,B o wman B M,et al1D ifferences i n over l oad- ed and under loaded fe mu rs fro m ovari ecto m i zed rats:comparisi on of bone m orphom etry w it h t orsi on al testi ng1B one,1992,13 (1):351 [7]谢华,吴铁,李青男,等1大鼠实验性骨质疏松的扫描电镜观 察[J]1解剖学杂志,1999,22(4):323-3251 [8]张先龙,何耀华,曾炳芳,等,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的骨量和 骨显微结构研究[J],Shangh aiM ed J,2002,V01125,No,Sup-p.l [9]M a j umdar S,Kot h ariM,Augat P,et al1H i gh res o l uti on m agnetic res on ance i m ag i ng:three-d i m ensional trabecu lar bone arch i tec- t u re and b io m echan ical p roperti es[J]1Bone,1998,22:445 -4541 [10]Ji ang C,G i gerM L,Kw ak S M,et al1Nor m aliz ed B M D as a pre- d ictor of bon e strengt h[J]1A cad Rad i o,l2000,7:33-391 [11]U lri ch D,Van R i et b ergen B,Lai b A,et al1Load tran sfer anal y- sis of t h e distal rad i u s fro m i n-vivo h i gh res oluti on CT i m agi ng [J]1J B i om ech,1999,32:821-8281 [12]U lri ch D,R i etbergen B,Lai b A,et al1M echan i cal an al ysis of bon e and i ts m i croarch itect u re b ased on i n vivo voxel i m ages [J]1TechnolH ealt h Care,1998,6:421-4271 [13]乔荣勤1原发性骨质疏松辨证研究现状[J]1中国中医骨 伤科杂志,2000,8(2):45-47. 收稿日期:2008-07-04对朱丹溪治痰思想的认识 罗贤通,张菊花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朱丹溪为临床治痰大家,其论痰治痰的思想独树一帜。本文就朱丹溪的治痰思想进行总结和归纳。朱丹溪针对不同性质的痰,灵活运用中医学的各种治疗法则进行论治,并提出二陈汤为治痰要药,还论及了痰证的预后凶险。 关键词:朱丹溪;治痰;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108(2009)03-0008-01 朱丹溪为临床治痰大家,其论痰治痰的思想独具特色,对后世中医痰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痰性质的不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综合运用了中医学各种基本治疗法则,用药各异,独具匠心。 1辩证施治 111湿痰燥之治疗湿痰,朱丹溪赞成用燥湿化痰法。善用苍术、白术、半夏、胆南星、茯苓等,认为油炒半夏能大治湿痰。并提出专门燥湿痰方:胆南星、半夏、蛤壳粉。另一方治湿痰方:苍术、白术、香附、酒白芍。治肥人湿痰:苦参、半夏、白术、陈皮、竹沥。兼气热者予中和丸:苍术、黄芩、半夏、香附。兼食积者予青礞石丸:黄芩、茯苓、胆南星、半夏、枳实、礞石、玄明粉。112热痰清之治疗热痰,朱丹溪提出用清热化痰法。火热之邪内犯,致脏腑功能失其常,津液不能正常运化而成痰。因此,治痰的目的只是治标,清热泻火乃为治其本。代表方有清膈化痰丸,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香附、苍术组成,主治痰热壅遏胸膈之证。以芩连栀柏清泻上、中、下三焦火热,配以香附、苍术理气燥湿,不化痰而痰自除。以及另一清热化痰方清痰丸:乌梅、枯矾、黄芩、苍术、陈皮、滑石、青皮、枳实、胆南星、半夏、神曲、山楂、干姜、香附。以及黄连化痰丸:半夏、黄连、吴茱萸、桃仁、陈皮。具体用药有青黛、黄芩、黄连、天花粉等,认为:黄芩治热痰,假其下火也,天花粉能大治隔上热痰。 113寒痰温之治疗寒痰,朱丹溪主张用温补的方法。 #8 #第31卷第3期 2009年5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 GCTCM N o13V o l131 M ay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