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痰证的遣药组方思路
遣药组方 继承创新

总之,本书论述遣药组方,继承创新结合,经验技巧并举,是一部方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的佳作。
解析相关病案
该书列举的典型病案,皆为杨教授跟师侍诊所记,其资料翔实,内容完整,既可从中反映出老师的辨证思维和治疗经验,又可在解析和按语方面看出学习体会和独特见解。如风寒湿邪袭表一案,以羌活胜湿汤为主方,其立法用药擅用升举清阳法,方中羌活、白芷、蔓荆子升太阳、阳明、厥阴之清气,引之上行于脑,直达病所,有事半功倍之效;偏头痛一案以川芎茶调散化裁,药物剂量最大为川芎30g,最小为柴胡3g,二者相差10倍之大,因主攻当用重兵,侧翼当用轻巧,用兵之妙,神机变通;闭经一案以三棱丸为主方,重在破血祛瘀通经,辅以越鞠丸合苍附导痰丸化裁,共收气血、痰瘀并治之功;前列腺增生一案以五子衍宗丸滋补肝肾固其本,辅以通关丸清热利湿治其标,久病入络,故佐以化瘀散结、升清降浊,诸法相合,以收全功等等。解释清楚,分析得当,叙法论方,别开生面。
详论配伍技巧
杨教授先后拜王光昇、谢海洲两位名医为师,耳濡目染,得其薪传。我深知他曾整理过《谢海洲用药心悟》一书,此次可谓驾轻就熟,历经年余:一是阐发药物效用,言简意赅,如麻黄为发汗散寒解表第一要药;桂枝可外可内,能散能补,无论外感或内伤杂病均可广泛应用;石膏为清热泻火之首药,伤寒阳明经病非此不能除,温病气分高热舍此莫能退;代赭石有镇肝熄风、降胃止冲、顺肺纳气、摄元固脱、坠痰通结、宁心健脑六大功效等。二是叙述方剂运用,抓住要点,如白虎汤为强有力的清热剂,凡热病具有气分热盛者,凡大叶性肺炎、重型流感、流脑、乙脑、病毒性感染均可使用;桂附八味丸为肾阳不足所设,应以下半身常有冷感,甚或形寒肢冷,舌质淡胖,脉虚弱尺部沉微为使用要点等。三是掌握两方异同,据证选择,如银翘散与桑菊饮同为辛凉解表剂,但前者为平剂,主治在卫,解表清热力强,而后者为轻剂,主治在肺,肃肺止咳功胜;木香顺气丸与木香顺气散两方药味略同,但主治有别,前者治腹中食积,证属血瘀,后者治腹中气聚,病属气滞,其病机均为肝郁气滞所致。四是热悉方药禁忌,中病即止,如川芎辛温升散,凡阴虚阳亢及肝阳上亢者不宜应用,月经过多、孕妇亦忌用;黄连解毒汤大苦大寒,易于化燥伤阴,只宜短期使用,不宜反复应用等,均需在临证时予以重视,方保无虞。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痰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其发病常见咳嗽喘促,眩晕呕吐,癫狂惊痫等,那么痰证在中医上是如何治疗的,这里我们就主要看看痰证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1.痰证及其常见证型 痰是指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较稠浊,是由湿聚而成。
痰证是指痰聚而成病的一种病证现在临床上痰证分以下类型:脾不健运,聚湿生痰者,多为湿痰;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多为热痰;阴虚肺燥,虚火灼津为痰者,多为燥痰;脾肾阳虚、饮邪不化或肺寒留饮者,多为寒痰;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或外风挟痰者,多为风痰。
2.痰证的常用治法 根据痰证的临床分型,痰证的治法可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熄风化痰五类。
凡用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相应的祛痰剂则分为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化痰剂、温化寒痰剂、熄风化痰剂五大类。
(1)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症见痰多色白易咳,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滑或弦滑。
湿痰之生,主要责于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又过食肥甘、生冷之品,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上归心肺反停聚为痰。
若思虑过度,劳倦伤脾,生活失节,以致中土虚弱,运化无权,水谷精微不归正化,也有生痰之弊。
若久居湿地,或冒雨淋湿,湿邪外侵,内应于脾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脾土不能制湿,湿聚为痰。
湿痰为病,变化多端,在肺则咳嗽痰多,在胃则恶心呕吐,胸膈痞闷,在脾则肢体困倦,阻塞清阳不得上升则头眩心悸。
痰多色白易咳,或成块状,舌苔白滑而腻,脉濡缓,俱为湿痰内蕴之证。
燥湿化痰剂,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白前等为主组成。
其在组方配伍方面的特点有以下几种:①配伍理气药。
湿为阴邪,痰因气滞,故燥湿化痰剂常配伍理气药;②配伍健脾渗湿药。
湿浊之生,主要责之脾虚,故治湿痰又常配伍渗湿健脾药,既能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又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③配伍扶正之品。
多痰者,血必少,加之温燥化痰药常有易伤阴血之弊,故配伍扶正之品。
痰证辨证组方思路探讨

、
对痰 证病 因病 机 的 阐释
痰 证 系脏 腑 失 和 , 湿 、 水 津液 凝 结 成 痰 , 地稠 质 浊, 随气 升 降 , 处 不 到 , 证 多 端 。且 有 有形 与无 无 变 形 之分 , 有形 之 痰 易 除 , 而无 形 之 痰 难 解 。 因此 , 痰 既是 某些 疾病 的病 理 产 物 , 可 成 为 某 些 疾病 的致 又
病 因素 。张 景 岳 认 为 “ 必 因病 而 生 , 病 之 因痰 痰 非 而致 ” , … 强调 治 痰 当 寻根 源 , 伏其 所 主 , 其所 因 , 先
断其 生痰 之源 。 五脏 之 伤 皆 能生 痰 , 痰 与肺 、 、 但 脾 肾三脏 关 系 密切 。肺 主 治 节 , 呼 吸 , 水 之 上 源 , 通 调 水 司 为 可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杂 志 2 1 00年第 5卷第 9期
W。I Junl f nertdTaioa adWet nMei n 2 1 V 15 N . r ora 。 Itga rdtnl n s r dc e 00, 。 , 。9 d e i e i .
’8 5 ・ 0
・
机 及立 法组方 的深入 研 究 , 利 于攻 克 一 些 疑 难 杂 有 症 , 高 中医临床 治疗 效果 。 提
一
索 新 的思路 和 方法 , 而 提 高 临床 诊 治 水 平 。笔 者 从 认为 , 临床 痰 证 应 先 分 辨 是 有 形 还 是 无 形 之 痰 , 有 形 之痰 常见 于热 痰 、 痰 、 痰 、 痰 、 痰 等 , 辨 寒 湿 风 燥 若
中医“痰瘀”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中医“痰瘀”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陈岩;李金龙;梁倩倩;施杞;王拥军【摘要】中医痰瘀相关学说萌芽于先秦,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在中医经典理论痰与瘀血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
本文从痰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痰瘀的生理和病理基础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Phlegm stasis correlation theory originated in the pre Qin Dynasty,developed in the Jin and Tang Dynasties,flourished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and deepen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t is formed based on the class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and completed by variousgenerations doctors.In this paper,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phlegm and blood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basi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were reviewed.【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693-695,698)【关键词】痰瘀理论;形成发展;机制;现代研究【作者】陈岩;李金龙;梁倩倩;施杞;王拥军【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8痰是因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的一类病变。
陈士铎治疗痰证学术思想探究

陈士铎治疗痰证学术思想探究曹雯;李崇超【摘要】[目的]探究陈士铎治疗痰证的学术思想.[方法]研读陈士铎著作《辨证玉函》和《辨证奇闻》中有关治疗痰证的内容,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特色等方面,对陈氏治疗痰饮进行解析.[结果]陈士铎提出痰证的病位在“脾”“胃”“肾”,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四饮”分别和“胃气虚”、“胃怯”、“胃气壅”、“胃逆”有关,以及风、寒、湿、燥、火、食等多种因素都可以诱发痰证.同时治疗上以“痰在上宜吐,在中宜消,在下宜降”为原则,善用人参、肉桂、白术、山药、芡实等药物,并创立了治疗痰饮的一些特定方剂.[结论]陈氏对痰证辨证独到,为临床治疗痰证拓展了思路,值得现代临床推广运用.【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0)005【总页数】3页(P363-365)【关键词】陈士铎;痰证;学术思想;辨证玉函;辨证奇闻;方剂;四饮【作者】曹雯;李崇超【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痰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
自古以来医家对痰都十分重视,认识到很多疾病都与痰有关,在治疗上也对痰证形成了丰富的治疗思想。
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广义的痰,则被认为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
现今社会,物质生活优越,饮食结构上人们多喜膏粱厚味,同时体力劳作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增加,“思伤脾”,运化失司,这些造成了痰证不断增加。
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心脑血管、内分泌疾病等患病的人数明显升高。
这些疾病,很多都与中医所讲的“痰”有关。
因此,挖掘历代医家对于痰证的认识和治疗思想,对于现代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清代名医陈士铎,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痰证的认识和治疗思想,有很多深刻的见解和实用的方法,并对现代认识痰证、治疗痰证,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治疗痰瘀阻滞型痛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痰瘀阻滞型痛风的研究进展韩世范; 曹妍; 孟伊霏; 朱瑞芳【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9(017)020【总页数】3页(P3148-3150)【关键词】痛风; 痰瘀阻滞; 中医; 治疗【作者】韩世范; 曹妍; 孟伊霏; 朱瑞芳【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030001; 山西医学期刊社; 山西医科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7; R259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疾病,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痛风石沉积及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可致残[1],其特征是滑液和其他组织尿酸钠晶体( MSU) 的沉积[2],痛风的患病率中国大陆为 1.1%[3],中国台湾为 6.24%[4]。
痛风病人常伴随一系列合并症,这使得治疗复杂化,并影响长期预后[5-6]。
有研究表明,中药可降低血清尿酸水平,缓解炎症总体效果优于常规疗法。
有研究显示,与传统疗法相比,中草药导致副反应更少,中药对痛风病人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控制血清尿酸水平和炎症程度[7]。
根据痛风的病因病机,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洪文旭[8]对痛风进行辨证分型为4 型,分别为痰瘀阻滞型、湿热痹阻型、风寒湿痹及脾肾阳虚型。
现对痰瘀阻滞型痛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痰瘀阻滞型痛风的病因病机1.1 痰瘀阻滞型痛风发病的病因根据痛风的发病特点与病因病机,痛风归属于中医“痹症”范畴。
大部分中医学者认为此病是由于外感邪气、饮食失调、劳逸过度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对酒食、厚味运化不及,致痰湿内生,或肾脏功能失调,湿浊排泄缓慢,以致痰浊内聚成毒,痰湿内阻,影响气血运行,久病多瘀,瘀血内生,形成机体虚损、痰湿瘀浊的病理基础[9]。
1.2 痰瘀阻滞型痛风发病的病机痰瘀是痛风发病的重要因素。
历代医书多有痛风与痰瘀相关的记载。
如《类证治裁·痹证论治》曰: “痹久必有痰湿败血瘀滞经络”。
17祛痰剂

祛痰剂小结
方剂
二陈汤 温胆汤 清气化痰 丸 贝母瓜蒌 散 止嗽散 半夏白术 天麻汤
主治
湿痰证 胆胃不和, 痰热内扰证 热痰证 燥痰证 风痰咳嗽 风痰上扰证
药物组成
——
鉴别证候
痰多色白易咯
二陈汤-乌梅+竹茹、枳实、大 失眠心悸苔腻 枣 微黄,脉弦滑 二陈汤-乌梅、甘草+胆南星、 痰黄稠,舌红 瓜蒌仁、黄芩、杏仁、枳实 苔黄腻脉滑数 痰粘难咯,咽 川贝母、瓜蒌、天花粉、橘红、 干口燥,舌红 茯苓、桔梗 苔白而干
配伍特点:风痰并治,标本兼顾。
以化痰熄风治标为主; 健脾祛湿治本为辅。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随证加减:
眩晕重者,加僵蚕、胆南星;
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
呕吐甚者,加代赭石、旋复花; 兼气虚者,加党参、生黄芪; 湿痰偏盛,苔白滑,加泽泻、桂枝。
注意事项:阴虚阳亢,气血不足所致的
方义分析: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佐:枳实——降气化痰,散结除痞 陈皮——理气和胃,燥湿化痰 茯苓——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姜、枣——调和脾胃 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组方特点:
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枳实、大枣
临床应用:
用方要点:
虚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
分类:
湿痰证——燥湿化痰 热痰证——温化寒痰
风痰证——化痰熄风
配伍用药:
以祛痰药为主,常配 √1、理气药;
2、祛湿药;
√3、治“生痰之本”的药
4、疏通经络、软坚散结药
第一节 燥湿化痰
适用病证:湿痰证。
从寒痰伏肺论治慢性咳嗽

从寒痰伏肺论治慢性咳嗽本文从寒痰伏肺致慢性咳嗽角度,选取《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为主方,加化红、炙麻黄、杏仁、百部、炙瓜蒌壳5味中药,对慢性咳嗽患者进a行辨证施治,得出诊治体会。
标签:慢性咳嗽;中医药治疗;苓甘五味姜辛汤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部分咳嗽患者,肺部X线、CT检查无明显异常,却反复以咳嗽为主诉就诊,经过多次抗感染、祛痰镇咳甚至解痉平喘等西医治疗,咳嗽症状仍无明显改善的病例,即日常所说的顽固性咳嗽或慢性咳嗽。
此类患者多以夜间咳嗽较为明显,病程迁延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经博采前贤治咳所长,精心研习实践,抓住寒痰伏肺这一本质,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对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施治,每获良效。
现梳理小结如下,以飨同行。
1 病例资料2010年至2014年,本人于临诊过程中共接诊慢性咳嗽患者81例,结合胸部X线、胸部CT等辅助检查排除5例,辨以寒痰伏肺证诊治76例,治愈70例,好转4例,无效2例。
76例寒痰伏肺证病例均以久咳不愈(超过1个月)、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发病过程中均有触冒、过食或过服寒凉病史,均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进行施治,最长疗程不超过10天,平均疗程8.6天。
2 慢性咳嗽病因病机思考中医认为,一个人要健康,必然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打破了这个平衡,人体就会产生诸多疾病。
痰是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并积存于体内的病理产物,痰为阴邪,其性粘滞稠浊,致病常迁延不愈。
清·陈修园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肺。
”亦即平常所说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平素咳嗽患者之所以有痰,主要是因肺失宣肃,津液不得布散停聚于肺,或因脾失健运,津液不得正常输布停聚于肺所致。
寒为阴邪,有外寒和内寒之分,均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1]。
寒与痰两阴相合久伏体内,则持续耗伤机体阳气。
临床中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患者,经详询病史,基本上都有反复使用多种、大量清热解毒药、止咳化痰药的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痰证的遣药组方思路
发表时间:2016-10-12T10:19:05.8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8期作者:杨吉祥贾波(通讯作者)
[导读] 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瘿瘤等,治疗宜化痰、行气、活血、通络的基础上,配伍软坚散结药,如牡蛎、昆布、海藻、海蛤壳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
【摘要】文章阐明了痰证的形成、特点、分类和组方配伍,针对痰证的组方思路进行了重点论述,并从基本配伍、特殊配伍和随证配伍三个方面对痰证组方思路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痰证;遣药组方;思路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335-02
1.痰证的形成、症候特点及分类
1.1 痰证形成
痰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
外感六淫,或饮食不节,或因内伤七情,或因脏腑功能不足,凡影响水液失调,便可停蓄为痰。
《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可见水液运行与五脏相涉,若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通,任何一脏功能失调,津液运行不利,皆可聚而成痰,并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1.2 痰证症候特点
三焦为津气共行通道,內联五脏六腑,外通四肢百骸。
津聚为痰,势必沿三焦随气运行,停于全身各部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外滞体表,可见酸软重痛;(2)结于咽喉,可见梗咽(梅核气);(3)上扰清窍,可见眩晕、癫痫;(4)流注经络,可见麻木、瘰疬、痰核、阴疽;(5)停于胸胁,则胸胁胀满;(6)影响脏腑,阻肺则咳喘多痰,凌心则心悸、失眠、神昏,犯胃则呃恶呃逆。
1.3 痰证分类
痰证的种类较多,就其性质而言,可分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等。
2.痰证的组方思路
2.1 基本配伍
2.1.1配伍祛除痰湿药痰湿既成,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者除之”原则,治当消除痰湿:化痰:因痰有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之异,故宜选用针对性化痰药,如湿痰证遣燥湿化痰的半夏、天南星等;热痰证遣清热化痰的贝母、瓜蒌仁、胆南星、竹茹等;燥痰证遣润肺化痰的川北门街、瓜蒌仁等;寒痰证遣温化寒痰的半夏、干姜、白芥子等;风痰证遣息风化痰的天南星、禹白附、竹沥等。
二是配伍芳香化湿药如苍术、厚朴,痰因湿聚,湿困脾失健运。
排痰:排痰之法,分为上排与下排。
上排乃涌吐法,用于有形之痰,痰湿壅盛,停蓄在咽喉、胸膈、胃脘,阻塞咽喉、呼吸急迫,痰声如锯等,配伍涌吐痰涎药,如瓜蒂、猪牙皂角、胆矾等。
如治痰滞胸脘而见胸中痞硬之瓜蒂散(《伤寒论》);痰闭机窍而见喉中痰声漉漉,心神暓闷,倒仆不省之救急稀涎散(《圣济总录》)。
下排指从二窍排痰,即配伍淡渗利湿药与泻下通腑药,为痰湿寻外出之路。
2.1.2配伍行气药痰乃津聚而成,然气津相因,气行者津行,气滞则津凝为痰;反之,痰湿即成,每阻滞气机,正如庞安常指出:“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治痰证方剂最常配伍行气药,如陈皮,枳壳,枳实等。
2.1.3配伍健脾药痰由湿生,而湿又主要责之于脾,所以在祛痰剂中配伍健脾祛湿药物,以杜绝生痰之源,诚如李中梓说:“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医宗必读》)祛痰方中,较多选用既可健脾,又可祛湿之白术、茯苓。
白术益气健脾兼能燥湿,茯苓淡渗利湿兼可健脾,二药相配,一燥一渗,健脾除湿,相须为用,尤能兼顾痰证的病变特点。
2.1.4配伍消除病因药导致痰证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寒、热、虚、实,据此当配消除病因药物,以图标本同治。
因寒者,配伍温里药。
肺气虚寒,或脾阳不足,或肾阳亏虚,水津不运,津凝成痰之寒痰,配温肺或温中或温肾之干姜、附子、肉桂等,以振奋阳气,祛除寒邪。
因热者,配伍清热药。
热邪煎灼津液或痰热互结之热痰,配清热之黄芩、黄连、栀子、石膏等,以除热痰之源,使热清则痰自消,痰消则火无所附。
因气虚者,配伍补气药。
肺脾气虚,输津布津乏力,津停为痰而成气虚兼痰者,配补气健脾之人参、黄芪、白术等,以助肺脾行津之力。
④因肝风挟痰者,配伍平肝熄风药。
素有痰湿,又患肝风内动,则呈风痰或肝风挟痰证。
痰随风动,风助痰势,宜配平肝熄风之天麻、僵蚕、全蝎等,以定眩止痉。
⑤因食积者,配伍消食药,脾主运化水谷,脾运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积,湿聚为痰,则痰湿与食积互为因果,且痰质黏稠,不易化解,此以小孩与老人多见,宜配消食药如神曲、麦芽、莱菔子、山楂等,以和胃运脾,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脾胃健运,水谷输布,既协痰消,有无食积之患。
2.2 特殊配伍
2.2.1配伍活血以祛瘀、补血养阴药气血津之间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治痰必先理气已为众所周知,配伍活血、补血、养阴药则为一般医家忽略。
基于津血相因,临证予于重视:①配伍活血却瘀药:《诸病源候论》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盛,饮水积聚而不消散固成痰也”,可见,血行不利是津聚成痰的原因之一。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痰阻气滞,气滞则血瘀,瘀血停着,又使津液运行障碍,形成痰瘀互结证。
故治痰宜活血,选用桃仁、赤芍、当归、丹参等活血药组方。
②配伍补血养阴药:痰湿为患,补血养阴之品宜慎用,因其甘能助湿之故而。
然痰由津化,津血同源,痰湿既成,则津血相对不足;痰湿为患,又兼阴血不足,其痰胶着难咳。
此外,祛痰药又多为温燥之品,易耗伤津血,故配伍补血养阴之当归、熟地、知母、麦冬等药,既可兼顾阴血之不足,又可稀释痰液有助痰的排出,尚防化痰等温燥伤正。
2.2.2配伍疏通经络药痰随气运行,每流注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痰性粘滞,性属阴邪,加之今人嗜食肥甘,闲逸少动,故临证缠绵难治,病程较长,易于久病入络,治疗酌疏通经络之白芥子、络石藤、僵蚕、水蛭、虻虫等,使经脉通畅,气血津液流行而无滞涩之虞。
2.2.3配伍宣降肺气,疏达肝气药①配伍宣肺药:人体气机运动与肺、肝密切相关。
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并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肺失宣肃,津液输布与排泄障碍,则水液停聚成痰,故治痰之剂宜配伍宣降肺气之品。
由于“肺为贮痰之器”,临证每多见咳喘痰多,宣降肺气多能化痰止咳平喘,因而祛痰之方多配麻黄、杏仁、桔梗、苏子等,方如贝母瓜蒌散中配伍桔梗、三子养亲汤中配伍苏子
等。
②配伍疏肝药:肝主疏泄,调畅津液。
肝郁不疏,气机不畅,津行不利则生痰,如赵献可曰:七情内伤,郁而成痰”;肝木克伐脾土,脾不运湿亦可生痰。
故治痰证可配伍柴胡、郁金、香附等疏肝理气药。
2.2.4配伍收敛药咳嗽痰多,慎用收敛之品,以防闭门留寇,已成共识。
但咳痰喘息日久,易耗伤肺气;且化痰燥湿药物多系亦辛温苦燥之品,也可耗气伤津,故治痰证中可稍咗收敛药,如乌梅、五味子、白果等。
2.3 随证配伍
痰湿为病,随气升降,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胸膈肠胃、经络四肢无触不到,既易兼邪致病,又滞留于脏腑、经络、筋骨、窍道等致病,故其临床表现十分复杂,有“百病皆为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
临证处方,还当随证应变。
圆机合法。
痰证的兼夹证颇多,仅举几点示例:
(1)配伍解表药:表邪未尽,痰湿滞肺,或素为痰湿之体,外感六淫,可配伍解表药,如麻黄、荆芥、紫苏、生姜等。
(2)配伍安神药:痰扰心神,导致失眠、健忘、心悸等,当配伍安神定志药,如远志、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等。
(3)配伍开窍药:痰闭阻心窍,可致神志不清之癫狂昏迷、痴呆等,如《景岳全书》谓:“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格塞心窍。
”治痰证之方酌配苏合香、石菖蒲等开窍药,既开窍启闭以醒神,又芳香化湿以祛痰。
(4)配伍软坚散结药:《丹溪心法》指出:“凡人身中有结块硬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
宜随处用药消之”。
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瘿瘤等,治疗宜化痰、行气、活血、通络的基础上,配伍软坚散结药,如牡蛎、昆布、海藻、海蛤壳等。
【参考文献】
[1]柳亚平,潘桂娟.《诸病源候论》痰病学术思想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2):896-897.
[2]昊汝彪.“怪病”何祗独治痰-现代怪病从肝论治概况[J].中医药学报,1980.5:30-32.
[3]贾丽荣,许佳琳等.百病皆因痰作祟[J].中国保健营养,2012,8(下):2530.
[4]钟洪.虫类中药治疗痰证心法[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1):29-30.
[5]韩永刚.论痰瘀同源同病J.中医杂志,2008,49(5):477
[6]李飞,柴瑞霁等.祛痰方剂配伍方法的探讨J.1989,5(1):49-50.
[7]蒋玉珍.祛痰剂的配伍与选药[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11(1):1-2.
[8]李美珍.祛痰剂组方用药探析[J].江西中医药,2010,41(8):22-23.
[9]左志琴,沈志华.试述半夏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J].河南中医,2008,28(8):88-90.
[10]曾常春,周俊亮.痰证理论的形成及其研究特点[J].中医研究,2003,16(6):4-5.
[11]鞠宝赵.痰证论治规律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7,4(2):51-53.
[12]柳蕙心.无形之痰的生成与气水关系探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增刊):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