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证论治 (四)支饮
4、体虚支饮误治变证及其辨治。 (原文三十六)论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
的证治。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文三十七)论冲气已平而支饮复作的 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姜辛汤
辨证论治 (四)支饮
(原文三十八)论冲气与支饮的鉴别。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原文三十九)论水去形肿的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本条外寒仅为诱因,饮久阳虚,招 引外寒方为致病的实质,应表里兼 治,可用小青龙汤。
治则
(原文十五)论述广义痰饮病总的治则。 脾阳不运 水湿停留 痰饮
饮除 振奋阳气 “和之”提示不可专用温补,亦 不可过于刚燥,温补妨邪,刚 燥伤正。
辨证论治
(一)狭义痰饮 1、阳虚饮停 (原文十六)论述狭义痰饮的证治。 病机:饮停心下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方药释义:
木防己汤 木防己、桂枝—行水饮,散结合 石膏—降逆气,定喘 人参—补虚
服木防己汤后
心下虚软—水邪虚结心下, 的利则水去气行 ,结聚自 散—愈
心下痞结结实—水邪实结 于心下—缓解,三日复发
治则: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方药: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去石膏:恐其辛凉不利于化饮 加茯苓、芒硝: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现代临床常将本方用于符合中医上述 病机的诸多西医疾病,如(1)以眩晕为主 症的梅尼埃病、高血压病、脑震荡后遗症、 颈椎病;(2)以心悸、短气、胸闷为主症 的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充 血性心衰、心包积液;
(3)以咳嗽气喘、咯吐清稀涎沫、胸胁支满 为主症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百日咳重症痉咳;(4)以脘 腹逆满、呕恶,或背寒冷如手大为主症的慢 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潴留、慢性结 肠炎等。
1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这章主要讲的是痰饮咳嗽病,咳嗽原由很多了,主要讲的痰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饮之病,痰饮是个概括的说法,那么细分可以分四类,这四类饮是什么意思?"何谓也",问这个名称了,世人都说痰饮有四,指什么说的呢?答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说饮有四啊,有这么几种,一种叫痰饮,一种叫悬饮,一种叫溢饮,一种叫支饮,有这么四种之分。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底下又问,名字虽然知道了,但是这个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又一个一个解释了,先解释痰饮,"其人素盛今瘦"他本来从前很丰盛,人挺胖的,可现在可瘦了,人身上这个胖瘦主要在水分之多少,现在都清楚,人体重水分占百分之七十几。
津液不行水不化,停在身体里不化,津液不行就无力从形体。
咱们人身上这种形体里头水分多的很,中医里中都叫津液,这个水不化津液,在里面停着,所以这个人瘦,形体上组织里水分很少,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
第一答的,人啊喝这个水不变成津液充实形体,所以人原来挺丰盛的,逐渐消瘦起来。
这水跑哪去了呢?都流到胃肠里了,走于肠间沥沥有声,就是痰饮的一种症侯,这种饮就叫做痰饮。
这个水变成痰或者饮,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搁在一起代言之"痰饮",首一条就把"痰饮"部位、状态都谈了。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说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在胁下,怎么叫悬饮呢?它悬于胁,在胁下悬着,古人起名字啊,很有意思,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伏饮发作前后的病情:
平素(未发作)—饮伏于胸膈→满喘咳吐 →胸满、气喘、咳嗽、吐涎沫 急性发作—外感诱发→ 外感证→恶寒发 热,背痛腰痛 饮证加重→满喘咳吐加
重,喘咳剧烈致目泣
自出,振振身目闰剧
【治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析] 1.这里痰饮指广泛的痰饮 2.明确“温药和之”是饮 的治则,是治本之法,偏重于本 虚。
” 阳气不化→小便不利
因中阳不运,水停为饮者→ 其本脏脾→见心下逆满,起 即头眩 →健脾利水 →苓桂术甘汤
因下焦阳虚,不能化水,以致水 泛心下者→其本在肾
→畏寒足冷,小腹拘急不仁 →温肾化水 →肾气丸
3.下焦饮逆(原文31条) [分析] 病机—膀胱气化不利导致 饮邪上逆 主症 饮邪内动→脐下悸 水饮逆而上行→吐涎沫而 头目眩晕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茯苓—淡渗利水 温阳化气行水 桂枝—辛温通阳 白术—健脾燥湿 补土制水 甘草—和中益气
2.微饮短气(原文17条) [分析] 治饮邪有治脾治肾 的不同 微饮—是水饮之轻微者,水 饮内阻,阳气不化,其本在于脾 肾
水饮停留,妨碍气机升降 →短气 小
“当从 便去之
•
•
•
•
•
苓 桂 五 味 子 甘 草 汤
• •
饮 病 吐若 临 邪 机 口 床 上 不 表 逆 渴 现 , 眩 晕 、 呕
• •
苓 甘 五 味 姜 辛 夏 汤
• • • • • • 温 治 表 病 饮 临 肺 则 气 机 去 床 未 呕 表 化 宣 止 现 饮 , , 止 饮 其 呕 邪 人 外 浮 溢 肿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人一身水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一)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一)
痰悬溢支四饮名,皆因阳虚水气停。
温药和之是大法,汗下破利贵变通。
痰饮素体本肥胖,忽然消瘦肠鸣响。
背部寒冷如掌大,头眩心悸胸胁胀。
苓桂术甘温逐水,八味肾气壮肾阳。
治肾治脾分主次,何方适当选何方。
脉伏欲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满硬。
甘遂半夏芍药蜜,更入甘草反其用。
水在肠间势稍轻,口干舌燥腹满胀。
己椒苈黄蜜为丸,服后若渴芒硝增。
水停心下呕而渴,眩悸心痞夏姜苓。
癫眩吐涎形渐瘦,脐下动悸五苓尝。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课件

❖ 【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
本条为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
❖
⑴痰饮病性质:痰饮为阴邪,是阳虚阴盛之产物,其形成又易伤
阳气。
❖
⑵痰饮病特点:痰饮有遇寒则聚则凝,得温则行则化的特点。
❖
⑶温药作用:温药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功。
❖
⑷“和之”含义:即用药要以温运平和为原则,既不可过用刚燥,
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今补脾制水以利小便,则土旺生金而小便
利矣。脾属土,肺属金,补肾壮水以利小便,则子能令母实,而肺气
亦利矣。肾属水,是肺之子。夫脾肾两补,肺气旋通,有何微饮之不
去乎?此制方之妙义也”(《广注》)。
❖ 3.浊阴上犯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 【主症】 心下支撑胀满,苦冒眩。
❖
甘草—和中益气。
❖
四味药配伍,脾阳得复,水道得通,心下痰饮便可得以消解。本方是温
化痰饮的基础方,其配伍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 2.肾虚停饮
❖ 【原文】 水在肾,心下悸。(7) ❖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
亦主之。方见脚气中。(17) ❖ 【主症】 短气,小便不利,可伴畏寒足冷,小腹不仁或拘急等症。 ❖ 【病因病机】 为肾虚不能化饮,水饮停留下焦。肺主呼气,肾主纳
❖ 《金匮要略》反药配伍方除甘遂半夏汤外,还有赤丸方,此二方为 方书中最早的反药配伍方。
❖ (二)悬饮:悬饮:水饮潴留胁下,与肝肺关系密切。其病势不上不下,似 乎如水囊悬空。
❖ 【原文】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2)
❖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6)
【《金匮发微》曹颖甫】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金匮发微》曹颖甫】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涩涩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齐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有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首节先辨四饮之名,次节进求四饮之义,水与津液并居,则为痰饮,痰粘肠膈,水湿流入痰囊,倒悬肠间,则为悬饮,水溢四肢,则为溢饮,水痰为卫气上激支撑胸膈则为支饮,是为四饮定名,夫所谓痰饮者,太阳寒水,失于开泄,外不达于皮毛,内不行于下焦,于是留积成痰,人体水分与血分平均则盛,水气不达于皮毛肌腠,血肉中水分不充则瘦,故病痰饮者,往往系盛而今瘦,水痰下注大肠,则漉漉有声,此肺病延入大肠之证也,所谓悬饮者,水至中焦,阳气不足,不能直达下焦,于是结于胁下而病支满,咳则痛引胸胁,此下焦不通之证也,所谓溢饮者表汗不泄,与太阴之湿混杂,即身体为之疼重者,脾阳不运,肌肉为水气所痹也,水流四肢,则四肢肿,谓水从中道外溢也。
所谓支饮者,卫气从下上逆,支撑无已,故咳逆倚息不得卧,表里水气壅塞,故形如肿,此则四饮之义也。
水在心,心下坚紧,硬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心为君主之官,居清阳之位,诸藏可以有水,而心藏不当有水,所谓水在心者,直以水气凌心言之,水气不能作汗外泄,内陷中脘,则心下坚硬而短气,恶水不欲饮者,心阳被遏而中气寒也,肺主皮毛,卫气充则太阳寒水,外泄皮毛而为汗,卫气虚,则太阳之气留于胸中为水,胸中阳气蒸化乃一变而成似痰非痰之涎沫,吐之不已,津液日耗,乃欲饮水,水入不化,涎沫益多,脾主一身肌肉,而为湿藏,水湿混杂,伤及中气,故少气而身重,肝脉布胁,胁水在胁下,故曰水在肝,太阳之脉夹脊抵腰中,与三焦水道并行,中焦水道瘀积,则胁下支满,胁下为寒水之藏,水道痞结,故嚏而痛,其实病不在肝也,肾水上泛,水气凌心,故心下悸,是谓五藏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解析

二、原文学
习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
• 悬饮:饮停胁下。
– 病机:肝肺气机不利,肺失宣发。
• 溢饮:饮溢四肢。
–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 支饮:饮停胸膈。
– 病机:水饮凌心射肺。
二、原文学 (一)病因病机
习
(二)辨证
• 2.辨留饮与伏饮
• [条文8]:饮留心下-痰饮。
• [条文9]:饮留胁下-悬饮。
• 治法:敛气平冲,通阳化饮,降逆缓急。
• 方药:苓桂味甘汤。
– 桂枝、炙甘草-辛甘助阳平冲。
– 茯苓-淡渗利水,引逆下行。 – 五味子-收敛浮散之气。
• [条文10]:饮留胸中-支饮。
•
饮溢四肢-溢饮。
• [条文11]:饮邪内伏,发作有时之症。
• 3.预后
• [条文34]:
二、原文学 (一)病因病机
习
(二)辨证
• (三)治则
• [条文15]:痰饮病总的治疗原则。
– 痰饮病为什么要用温药? – 何谓“温药和之”? – 本篇中痰饮病的具体治法有哪些?
不同
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
茯苓、白术、桂枝
猪苓、泽泻 甘草
功效
重在化气利 重在健脾和胃
水兼健脾
兼利水
二、原文学 (一)病因病机
习
(二)辨证(三)治则 (四)证治-痰饮
• (2)饮留胃肠 • [条文18]:胃肠留饮有欲去之势证治。 • 病机:胃肠留饮,正气祛邪,水饮下行
欲去。
• 治则治法:因势利导,逐饮散结。 • 方药:甘遂半夏汤。
一、概 述
1.内容2.含义3.分类4.病机 5.治法6.痰饮水湿的概念
• 饮:质较清稀,聚集于胸、腹、肠胃等 管腔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
以上两条总论痰饮的分类及四饮的主症,为全篇之提纲。 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其中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 饮四种类型。前者是四种痰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留于肠 胃的一种类型。 痰饮,是水饮聚于胃肠,与脾关系至密。 悬饮,是水饮流注于胁下,累及于肝肺。 溢饮,是水饮阻于四肢肌表,责之于肺脾之脏。 支饮,是水饮停留于胸膈,影响于心肺。
胸膈
饮停胸膈,水邪壅肺,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 形如肿,冒眩,心下悸,腹 气机不利
满
(三)五脏水饮
【原文】
水在心,心下坚筑①,短气,恶水不欲饮。(3)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4) 水在脾,少气身重。(5)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6) 水在肾,心下悸。(7)
【释义】
以上五条论述水饮波及五脏的症候。 水饮凌心,抑遏心阳,故心下满闷痞坚,动悸不宁;水饮停聚心下,阻 碍气机升降则短气,抑遏胃阳到恶水不欲饮。 水饮射肺,肺气郁遏,气不布津,津聚则化为涎沫,随饮逆上泛故吐涎 沫;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欲饮水,但饮水量并不多。 水饮困脾,脾失健运,精气不生则中气不足,所以“少气”。脾主肌肉而 恶湿,脾被水饮浸渍则身体沉重。 水饮侵肝,肝气不利,经脉失和则胁下胀满;饮邪循肝的支脉上注于肺, 肺气失和则嚏;肝肺经脉相通,饮气相激,故喷嚏时牵引胁下部位作痛。 水饮犯肾,命门火衰,肾气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失制,蓄水向上冲逆则 见脐下动悸不宁。
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二方比较
方名 病机 兼证 治法
苓桂术甘 汤
脾阳虚不能运化 水湿,水停心下
胸胁支满,目眩, 心下悸动
健脾渗湿 通阳利水
肾气丸
肾阳虚不能化气 利水,水泛心下
畏寒足冷,腰酸, 少腹拘急不仁
温肾蠲饮 化气利水
【辨治要领与思路】
原文虽曰“当从小便去之”,但从本条所出二方 功效来看,并非单纯利小便,而是于温阳化 气。因此,张仲景旨在通过温阳化气,达到 通利小便,祛除饮邪的目的。
【辨治要领与思路】
①因势利导是张仲景治病特点之一。本条留饮欲去, 采用甘遂半夏汤攻逐去饮就是因势利导法的具体应 用。
②临床应注意药物煎服方法。本条上四味煎后加蜜合 煎,意在缓和药性,减其毒性。方后曰八合顿服, 虽力宏效速,有直捣顽邪老巢以尽除留饮的作用, 但本方毕竟为攻逐之剂,因此“顿服”也寓中病即止, 不可久服、过服,以免伤正之深刻含义。
4.饮逆致呕
【原文】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 夏茯苓汤主之。方见上。(41)
【释义】
本条论述水饮上逆致呕的证治。 一般情况应先呕吐损伤津液后再出现口渴,本条先口渴后呕 吐,是由于病人本为停饮之体,因脾不散津,津不上承而出 现口渴。因渴而饮水过多,水停心下成为新饮,水饮不能下 行反而上逆则出现呕吐。 故治疗可用降逆止呕,引水下行的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 汤蠲饮降逆,加茯苓以增强利水之力,使旧饮去而新饮生, 则渴呕自止。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①,目眩,苓桂术甘汤主 之。(1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 则利。
【词解】
①胸胁支满:是指胸胁有支撑胀满感。
【释义】
本条论述痰饮停留心下的证治。 心下,即胃之所在,此属狭义痰饮证。饮停 心下,则胸胁部支撑胀满;清阳不升,则见 头昏目眩。病机属脾胃阳虚,痰饮中阻。 治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3.下焦饮逆
【原文】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①,此水也, 五苓散主之。(31)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 分桂二分(去皮)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 水,汗出愈。
【释义】
本条论述下焦水逆的证治。 本条主要病机是饮停下焦,气化不利,水饮逆动所致。“脐 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的症状是由于水饮动于下,逆于中, 犯于上所致。故治疗以温化下焦,通利水道;方用五苓散。 方中茯苓、泽泻、猪苓淡渗利水,使水饮从小便而去;桂枝 解肌发汗以散饮,化膀胱之气以利水,且具平冲降逆之功而 使水饮表里分消;白术健脾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气 利水之功。
【释义】
本条论述肠间饮聚成实的证治。 此乃脾胃运化失职,肺气不能通调水道,致使水邪留滞肠间, 故可见腹中胀满而沥沥有声;水饮不化,津液不能上承,则 口舌干燥,但不喜饮水。 治疗用己椒苈黄丸宣上运中导水下行,前后分消。
己椒苈黄丸与甘遂半夏汤、五苓散三方列表鉴别
(四)留饮与伏饮
【原文】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8)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欬嗽则辄己①一作 转甚。(9)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歴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10)
【释义】
以上三条论述留饮在心下、胁下、胸中的脉症。 凡饮邪留积的部位,阳气多被阻遏。心之腧穴在背,饮留心 下,寒饮注其腧,阳气不能展布,故背部感到寒冷。缺盆为 足少阳胆经之所过,胁下为肝脉所布,肝经上行络胆布胁贯 膈;水饮停留在胁下,阻碍气机升降,肺失宣降咳,故咳则 胁下痛,缺盆亦引痛;因咳嗽时振动病所故疼痛加剧。饮邪 流注四肢骨节之间,经脉闭阻,故四肢历节痛。 留饮虽有病位之异,但均与阳气闭郁有关,与外邪关系不大, 故脉沉是水饮在内应有脉象。
【临床应用】
本方可治病毒性心肌炎,同时对冠状动脉供 血不足也有康复作用。还有人用于高血压病 属风湿痰浊上扰者,平淡奏奇功。 肾炎尿毒症、胃脘痛、晕车晕船等出现的呕 吐而辨证与痰饮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本方治 疗。
5.留饮欲去
【原文】
病者脉伏①,其人欲自利②,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 ③,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18)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 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上四味,以上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 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辨治要领与思路】
本证主要临床表现除胸胁支满、目眩外,从 方后注推知,当有小便不利。小便不利,饮 无去路,停于中则满,逆于上则眩,渗利水 湿,使邪有出路,故方中重用茯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脑积水、神经衰弱等属脾虚有痰饮者和冠心 病、风心病、心肌炎等具有水饮上泛者。亦 可用本方加浙贝母、百部、旋覆花、枳壳、 桃仁、地龙等治疗百日咳。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教研室 徐强
【学习要求】
1.了解痰饮的概念,痰饮与咳嗽的关系及与咳 嗽上气的区别,支饮变证的治疗。 2.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3.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 4.背诵原文第2、15、16、17、18、21、22、 23、24条。
【概述】
本篇论述痰饮与咳嗽,重点在于论痰饮。所论咳嗽,仅指由 痰饮引起的一个症状。因饮邪所致的咳嗽是支饮的主症之一, 将其冠于篇名之中,提示四饮之中支饮为其重点。 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篇名之“痰饮”为其总称,属广义, 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四饮之中的“痰饮”属狭义, 仅指饮邪停留于肠胃的病变。 “痰饮”作为病名是张仲景首创。虽名曰“痰饮”,实质上重在 论饮,而“痰”字只是修饰限定“饮”的形容词。 痰饮病总的治则是“以温药和之”,并提出了温、汗、利、下 等具体治法以及痰饮咳嗽之随证应变法则。这些治则对后世 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文】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 目泣①自出,其人振振身瞤②剧,必有伏饮③。 (11)
【释义】
本条论述伏饮发作前后的症状。 痰饮久伏于胸膈,阻碍肺气,故经常出现胸满咳喘,咯吐痰 涎等症状,但病情较轻。由于外邪伤及太阳经脉则恶寒发热, 背痛腰疼,周身不适。寒束于表,饮伏于内,内外合邪,逼 迫肺气则满喘咳吐等症加剧,咳剧则眼泪自出,严重者阳气 不得宣通而见身体震颤动摇,不能自主。
【临床应用】
本方目前多用于结核性胸膜炎、湿性肋膜炎、 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见痰饮咳喘、呼吸困 难、胸部痞满者;对留饮胃痛、腹壁脂肪增 多症亦有效。服药后可见大便泻下粘腻如鱼 冻样物。
6.肠间饮聚成实
【原文】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 之。(29)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 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四饮的鉴别要点,列表如下:
证名 病位 病机
脾阳虚弱,水谷化饮 留于胃肠
水停胁下,肝肺气机 不利,气饮相搏 水饮流于四肢肌表, 壅阻于经络肌肉
主要症状
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 胸胁支满,目眩,短气,脐 下悸,吐涎沫
痰饮
悬饮 溢饮
胃肠
胁下 四肢 肌表
咳唾,胁下引痛 当汗出不汗出,发热恶 寒,身热疼重
支饮
2.饮及脾肾
【原文】
夫短气,有微饮①,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 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17)
【词解】
①微饮;指饮邪之轻微者。
【释义】
本条论述微饮在脾、在肾的不同证治。 微饮即上文所谓“水停心下,微者短气”之证。水饮内停,妨 碍气机升降则短气,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要使气机畅达, 必先除其水饮,故“当从小便去之”说明是本证治法。 但饮邪的形成,有因中阳不振,水停为饮者,其本在脾,必 兼见胸胁支满,心下悸动等症,治宜健脾渗湿,通阳利水, 方用苓桂术甘汤; 亦有下焦阳虚,以致水气上泛心下者,其本在肾,兼见畏寒 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等症,治宜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方用肾气丸。二方皆属“温药和之”之治,但治脾治肾则各有 不同。
【辨治要领与思路】
①本条主症除形体消瘦,脐下筑筑悸动,吐涎 沫,头目眩晕外,还应有小便不利之症。因 水无去路,停于下而动逆于上,故致该证。 ②注意饮食的宜忌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原文“多 饮暖水,汗出愈”,是指籍暖水之温以助药力, 通玄府,使部分水饮之邪由汗而解。
【临床应用】
凡水湿蓄积,小便不利的水肿、癃闭;水饮 上冲的眩晕、晕厥、脑积水、过敏性鼻炎、 急性吐泻;水湿外淫,郁于肌肤的湿痹、湿 疹等病症,见舌苔白滑或腻,脉弦紧者,以 五苓散加减治疗均有效。本方临床上多用汤 剂,应用本方时还要注意各药的用量比例, 即泽泻量宜大,一般在12克以上,桂枝量宜 轻,一般3克,余药用9克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