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xx中医药报2011年3月9日□xxxx中医科学院xx医院《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内容涉及临床各学科。
仲景在杂病的治疗中灵活运用“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之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的典范。
内涵和渊源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
“同病异治”一词源于《内经》。
《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素问·病能》又指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
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证,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或相同的证候表现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异病同治”一词《内经》中并无明确的文字表述,但与“同病异治”相对已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尤其是《金匮要略》在辨证治疗方法和具体方药的运用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于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提出了“异病同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学的治则治法。
运用病邪侵犯部位不同,治法各异。
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说明同为水气病患者,若见腰以下肿,因腰以下肿为阴,属里,水湿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湿通过小便而排出。
若见腰以上肿,因腰以上为阳,属表,水湿之邪在表在上,故用发汗法,使水湿通过汗液而散除。
病因不同,治法各异。
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溢饮除当汗出而不汗出、发热恶寒、身体疼痛等共同的症状外,如兼有无汗而喘,烦躁,其脉浮紧,为外感风邪,内有郁热之候,当治以大青龙汤发汗兼清泄郁热;如兼有胸脘痞闷,干呕,咳喘,痰稀量多,其脉弦紧或弦滑,为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候,当治以小青龙汤发汗兼温化里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证论治 (四)支饮
4、体虚支饮误治变证及其辨治。 (原文三十六)论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
的证治。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文三十七)论冲气已平而支饮复作的 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姜辛汤
辨证论治 (四)支饮
(原文三十八)论冲气与支饮的鉴别。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原文三十九)论水去形肿的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本条外寒仅为诱因,饮久阳虚,招 引外寒方为致病的实质,应表里兼 治,可用小青龙汤。
治则
(原文十五)论述广义痰饮病总的治则。 脾阳不运 水湿停留 痰饮
饮除 振奋阳气 “和之”提示不可专用温补,亦 不可过于刚燥,温补妨邪,刚 燥伤正。
辨证论治
(一)狭义痰饮 1、阳虚饮停 (原文十六)论述狭义痰饮的证治。 病机:饮停心下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方药释义:
木防己汤 木防己、桂枝—行水饮,散结合 石膏—降逆气,定喘 人参—补虚
服木防己汤后
心下虚软—水邪虚结心下, 的利则水去气行 ,结聚自 散—愈
心下痞结结实—水邪实结 于心下—缓解,三日复发
治则: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方药: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去石膏:恐其辛凉不利于化饮 加茯苓、芒硝: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现代临床常将本方用于符合中医上述 病机的诸多西医疾病,如(1)以眩晕为主 症的梅尼埃病、高血压病、脑震荡后遗症、 颈椎病;(2)以心悸、短气、胸闷为主症 的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充 血性心衰、心包积液;
(3)以咳嗽气喘、咯吐清稀涎沫、胸胁支满 为主症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百日咳重症痉咳;(4)以脘 腹逆满、呕恶,或背寒冷如手大为主症的慢 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潴留、慢性结 肠炎等。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虚寒性腹满者——无口舌干燥
(2)实热性腹满者——口舌干燥,但欲饮水 (3)痰饮病者——口舌干燥,不欲饮水或水入即吐
【临床应用】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5.痰饮冒眩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解析】
心下有支饮——心下停饮,胸胁支满(目眩)
同煮
甘草——调中、解毒
以防伤正
以上两汁再加白蜜——合煮顿服,安全性大。
【功效】攻逐水饮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按语】
1.关于峻下逐水药的实验研究。
2.关于“十八反”的药物认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4.肠间饮聚成实 【原文】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9)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 汤主之。(30)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提示】以上3条论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治。
【辨证要点】呕吐而不渴或渴而呕者,心下痞、眩悸者。 【病因病机】脾阳不运,饮盛阳弱,或饮阻阳郁。 【方药】小半夏汤
半夏与生姜相伍和胃,降逆止呕之效尤佳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概述
痰饮病名,为张仲景首创。《金匮》专篇论述饮病,有 广义、狭义之分。 1.命名:
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指水液 动荡之貌。
宋·杨仁斋《直指方》以 粘稠浓浊——痰
清 稀——饮 2.概念:泛指一切饮邪为患的疾病。
广义痰饮是四饮(狭义痰饮、悬饮、溢饮、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填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1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2条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________,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_______,壅塞不通,_________;三者,房室金刃,________,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_______;后身体疼痛,_______,急当救表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___________,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___________,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________,_______,但当利其小便。
18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_________,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________,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_____________,风湿俱去也。
第20条:湿家身烦疼,______________,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__________________。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___________。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__________,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_________,__________,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________,________,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____________。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

痰饮咳嗽的症状
咳嗽
多为阵发性咳嗽,痰多 且质地黏稠,或痰少而
干咳。
咳痰
痰液量多,色白或黄, 有时带有血丝或血块。
胸喘,呼吸急促。
如头痛、发热、恶寒等。
02
痰饮咳嗽的诊断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望诊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咽喉 等部位,判断是否有痰饮内停
的症状。
对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痰饮咳嗽,可 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雾化吸入治疗
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变成微小颗粒, 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起到消炎、湿化 气道、缓解咳嗽的作用。
其他疗法
食疗
通过调整饮食,食用具有止咳、 祛痰、化饮作用的食物进行调理,
如梨汁、萝卜汁等。
环境改善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烟 雾、灰尘等刺激性物质,有助于
闻诊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判断是否 有咳嗽、喘息等症状。
问诊
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 等信息,了解痰饮咳嗽的发病
过程和病情状况。
切诊
通过切脉,了解患者的脉象, 判断痰饮咳嗽的性质和病情轻
重。
诊断标准
咳嗽、咳痰、喘息等 症状持续存在,痰液 量多且易咳出。
舌质淡红或暗红,舌 苔白腻或黄腻,脉象 弦滑或弦紧。
痰饮咳嗽的病因
01
02
03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等六种外感邪气侵犯人体, 影响肺的正常功能,导致 痰饮内生,引发咳嗽。
内伤七情
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等因 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水 液代谢失常,形成痰饮, 引发咳嗽。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油腻食物,损 伤脾胃功能,影响水液代 谢,形成痰饮,引发咳嗽。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0)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在五脏的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0)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
在五脏的症状
【原文】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这个条辨,如水在脏,如水在肝脏,水在心脏,水在脾脏,水在肺脏,水在肾脏,我们怎么去区分他。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就是水在心脏的下方,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胃脘这个地方很硬。
为什么恶水不欲饮?因为里面已经有水在里面了,所以,不想喝水。
水在心,就是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一共三味药,就可以把水在心下去掉。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如果是肺里面,常常会吐一些白泡沫的痰出来,而且还口渴,又想喝水,这个就是肺里面有水。
这是按照症状来区分。
“水在脾,少气身重”如果水在脾脏,脾管的是少腹,脾脏如果有水饮的时候,这个水饮会渗到少腹来,就会感到呼吸很短,腹部都是水,吸气下去被水饮挡到了,这个气就会回逆。
脾主肌肉,所以水饮就会渗到肌肉里面去,就会感到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如果水在肝,胸胁苦满,打喷嚏而痛,就知道水在肝。
“水在肾,心下悸”如果水在肾,心下会产生悸动,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也就是胃脘这个地方会产生动悸。
这是按照不同的部位,产生不同的症状,我们就可以判定水在什么地方。
例如象心下悸,就可以苓桂甘草汤或者是五苓散,如胁下支满,我们用小柴胡汤,知道水在那里,重用半夏,水在脾,身体重,我们可以用桂枝汤加点白术茯苓一点利水的药就可以了。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10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8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5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17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18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螷虫丸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0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5 肺萎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悬饮
主证: 咳唾引痛(引胸胁疼痛) 病机: 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 病位: 胁下。
分析
溢饮
主证: 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病机: 饮溢四肢,肺气失宣,脾失健运。 病位: 四肢肌肤。
分析
支饮
主证: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病机: 饮停胸膈,肺失宣降,心阳被遏。 病位: 胸膈。
第17条
(P15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 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 主之。
提要
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1.症状:
短气
小便不利
兼不同见证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 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饮邪形成之原因有脾、肾的不 同,故症状表现亦有差异
概述
痰饮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 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聚。
痰饮病名为《金匮》首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痰饮(狭义):饮停胃肠
痰饮(广义)
水饮停蓄于身体
某处所引起的一种 疾病。
悬饮 溢饮
支饮
概述
留饮:水饮留而不去者 伏饮:水饮潜伏不出者。 “留”和“伏”揭示了饮病久和深的发病 特点,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 篇中还有微饮之称,是指饮邪轻微者。这 些均属于广义痰饮范围。
概述
篇中所提的“温药和之”治疗原则, 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并有效地指导着 痰饮病的治疗。
痰饮概述
• 总纲(1、2) • 总脉象(12) • 治疗大法(15)
痰饮(16、17、18、25、 26、 28、29、30、31、41 )
• 辨证论治 悬饮(21、22) 溢饮(23) 支饮(24、27、32、33、35-40)
痰饮证治
• 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16 ) • 微饮短气---肾气丸(17) • 留饮欲去---甘遂半夏汤(18) • 痰饮冒眩---泽泻汤(25) • 痰饮呕吐---小半夏汤(28) • 痰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 (30) • 先渴后呕---小半夏茯苓汤 (41) • 肠间饮聚---己椒苈黄丸(29) • 下焦饮逆---五苓散(31) • 胸满腹满---厚朴大黄汤(26)
沥沥有声: 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咳逆倚息: 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提要
总论痰饮病分类、四饮的主证。 1.痰饮病分类 2.四饮主症,病机 3.四饮病位
分析
痰饮(狭义)
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 病位:胃肠。 狭义痰饮的病机提示痰饮形成的主要原因。
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 温阳化饮 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甘草-甘温-和中益气
补土治水
临床应用指要
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扣脾胃阳 虚、痰饮内停的病机。头晕目眩、呕吐、 涎沫、背寒冷如手大、胸胁胀满、短气、 心悸等,皆为其常见的选方指征。
本方消中兼补,药性偏温,用于饮 邪偏盛者,宜酌加祛饮逐邪之品。
第1、2条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 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 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 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 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 肿,谓之支饮。
名词
素盛今瘦: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既 病之后,身体消瘦。
3.治法 因脾而成--健脾渗湿,通阳利水 因肾而成--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 肾气丸
讲解
方名
病机
兼证
治法
苓桂术甘汤 脾利水
水停心下
悸动
肾气丸
肾阳虚 不 畏寒足冷, 温肾阳, 能蒸腾气化 腰酸,少腹 化气利水
拘急不仁
第25条
★痰饮(狭义)与其它三饮不同,痰饮强 调饮邪形成的原因,而后者则是饮邪形成后, 作为致病因素停留于不同部位而产生的不同 病理变化。
胁下
气化功能 失常
饮邪
四肢
胸膈
病位
1.痰饮 2.悬饮 3.溢饮 4.支饮
症状
病机
第15条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痰饮总治则
饮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 1.饮邪性质: 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
提要 论述饮邪上犯,蒙蔽清阳冒眩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1.症状:
“心下有支饮”-心下痞,胸胁支撑胀 满冒眩-饮邪冒蔽,清阳不升 小便不利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浊阴不能下行, 清阳不得上达。
3.治法 健脾化饮,降逆止眩。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 主之。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支饮
病名—四饮之一。
症状—支撑胀满感。
•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25)
•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 支饮也,小半夏汤主之。(28)
名词
• 冒眩:即头目昏眩。
《心典》: 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 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 冒蔽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
痰饮咳嗽病 脉证并治第十二
概述
1.痰字含义: 汉晋唐时期,“痰”通“淡”、“澹”。
指水液清稀动荡状态。
2.痰饮病概念:
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 某些部位的病症。 即凡水饮停蓄为病, 均谓之痰饮。
概述
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 咳、喘、满、痛、肿、悸、眩”来概 括。
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 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 于体内某部的疾病。
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水 饮邪的生成: 津停积体内而成——阳虚为本。
2.温药作用: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3.和之
调和脏腑,恢复气化—治本 行消开导,祛除饮邪—治标
[选注]
《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 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 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 也。
行者,行其气也; 消者,消其痰也; 开者,开其阳也; 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
治本
心下 治标
肠间
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 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提要
论述脾胃阳虚,饮停心下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1.症状:
胸胁支满 目眩 小便不利
2.病机:
脾胃阳虚,饮停中焦,阻碍气机 升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3.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