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这章主要讲的是痰饮咳嗽病,咳嗽原由很多了,主要讲的痰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饮之病,痰饮是个概括的说法,那么细分可以分四类,这四类饮是什么意思?"何谓也",问这个名称了,世人都说痰饮有四,指什么说的呢?答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说饮有四啊,有这么几种,一种叫痰饮,一种叫悬饮,一种叫溢饮,一种叫支饮,有这么四种之分。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底下又问,名字虽然知道了,但是这个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又一个一个解释了,先解释痰饮,"其人素盛今瘦"他本来从前很丰盛,人挺胖的,可现在可瘦了,人身上这个胖瘦主要在水分之多少,现在都清楚,人体重水分占百分之七十几。
津液不行水不化,停在身体里不化,津液不行就无力从形体。
咱们人身上这种形体里头水分多的很,中医里中都叫津液,这个水不化津液,在里面停着,所以这个人瘦,形体上组织里水分很少,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
第一答的,人啊喝这个水不变成津液充实形体,所以人原来挺丰盛的,逐渐消瘦起来。
这水跑哪去了呢?都流到胃肠里了,走于肠间沥沥有声,就是痰饮的一种症侯,这种饮就叫做痰饮。
这个水变成痰或者饮,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搁在一起代言之"痰饮",首一条就把"痰饮"部位、状态都谈了。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说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在胁下,怎么叫悬饮呢?它悬于胁,在胁下悬着,古人起名字啊,很有意思,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伏饮发作前后的病情:
平素(未发作)—饮伏于胸膈→满喘咳吐 →胸满、气喘、咳嗽、吐涎沫 急性发作—外感诱发→ 外感证→恶寒发 热,背痛腰痛 饮证加重→满喘咳吐加
重,喘咳剧烈致目泣
自出,振振身目闰剧
【治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析] 1.这里痰饮指广泛的痰饮 2.明确“温药和之”是饮 的治则,是治本之法,偏重于本 虚。
” 阳气不化→小便不利
因中阳不运,水停为饮者→ 其本脏脾→见心下逆满,起 即头眩 →健脾利水 →苓桂术甘汤
因下焦阳虚,不能化水,以致水 泛心下者→其本在肾
→畏寒足冷,小腹拘急不仁 →温肾化水 →肾气丸
3.下焦饮逆(原文31条) [分析] 病机—膀胱气化不利导致 饮邪上逆 主症 饮邪内动→脐下悸 水饮逆而上行→吐涎沫而 头目眩晕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茯苓—淡渗利水 温阳化气行水 桂枝—辛温通阳 白术—健脾燥湿 补土制水 甘草—和中益气
2.微饮短气(原文17条) [分析] 治饮邪有治脾治肾 的不同 微饮—是水饮之轻微者,水 饮内阻,阳气不化,其本在于脾 肾
水饮停留,妨碍气机升降 →短气 小
“当从 便去之
•
•
•
•
•
苓 桂 五 味 子 甘 草 汤
• •
饮 病 吐若 临 邪 机 口 床 上 不 表 逆 渴 现 , 眩 晕 、 呕
• •
苓 甘 五 味 姜 辛 夏 汤
• • • • • • 温 治 表 病 饮 临 肺 则 气 机 去 床 未 呕 表 化 宣 止 现 饮 , , 止 饮 其 呕 邪 人 外 浮 溢 肿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人一身水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课件

❖ 【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
本条为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
❖
⑴痰饮病性质:痰饮为阴邪,是阳虚阴盛之产物,其形成又易伤
阳气。
❖
⑵痰饮病特点:痰饮有遇寒则聚则凝,得温则行则化的特点。
❖
⑶温药作用:温药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功。
❖
⑷“和之”含义:即用药要以温运平和为原则,既不可过用刚燥,
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今补脾制水以利小便,则土旺生金而小便
利矣。脾属土,肺属金,补肾壮水以利小便,则子能令母实,而肺气
亦利矣。肾属水,是肺之子。夫脾肾两补,肺气旋通,有何微饮之不
去乎?此制方之妙义也”(《广注》)。
❖ 3.浊阴上犯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 【主症】 心下支撑胀满,苦冒眩。
❖
甘草—和中益气。
❖
四味药配伍,脾阳得复,水道得通,心下痰饮便可得以消解。本方是温
化痰饮的基础方,其配伍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 2.肾虚停饮
❖ 【原文】 水在肾,心下悸。(7) ❖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
亦主之。方见脚气中。(17) ❖ 【主症】 短气,小便不利,可伴畏寒足冷,小腹不仁或拘急等症。 ❖ 【病因病机】 为肾虚不能化饮,水饮停留下焦。肺主呼气,肾主纳
❖ 《金匮要略》反药配伍方除甘遂半夏汤外,还有赤丸方,此二方为 方书中最早的反药配伍方。
❖ (二)悬饮:悬饮:水饮潴留胁下,与肝肺关系密切。其病势不上不下,似 乎如水囊悬空。
❖ 【原文】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2)
❖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6)
【《金匮发微》曹颖甫】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金匮发微》曹颖甫】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涩涩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齐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有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首节先辨四饮之名,次节进求四饮之义,水与津液并居,则为痰饮,痰粘肠膈,水湿流入痰囊,倒悬肠间,则为悬饮,水溢四肢,则为溢饮,水痰为卫气上激支撑胸膈则为支饮,是为四饮定名,夫所谓痰饮者,太阳寒水,失于开泄,外不达于皮毛,内不行于下焦,于是留积成痰,人体水分与血分平均则盛,水气不达于皮毛肌腠,血肉中水分不充则瘦,故病痰饮者,往往系盛而今瘦,水痰下注大肠,则漉漉有声,此肺病延入大肠之证也,所谓悬饮者,水至中焦,阳气不足,不能直达下焦,于是结于胁下而病支满,咳则痛引胸胁,此下焦不通之证也,所谓溢饮者表汗不泄,与太阴之湿混杂,即身体为之疼重者,脾阳不运,肌肉为水气所痹也,水流四肢,则四肢肿,谓水从中道外溢也。
所谓支饮者,卫气从下上逆,支撑无已,故咳逆倚息不得卧,表里水气壅塞,故形如肿,此则四饮之义也。
水在心,心下坚紧,硬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心为君主之官,居清阳之位,诸藏可以有水,而心藏不当有水,所谓水在心者,直以水气凌心言之,水气不能作汗外泄,内陷中脘,则心下坚硬而短气,恶水不欲饮者,心阳被遏而中气寒也,肺主皮毛,卫气充则太阳寒水,外泄皮毛而为汗,卫气虚,则太阳之气留于胸中为水,胸中阳气蒸化乃一变而成似痰非痰之涎沫,吐之不已,津液日耗,乃欲饮水,水入不化,涎沫益多,脾主一身肌肉,而为湿藏,水湿混杂,伤及中气,故少气而身重,肝脉布胁,胁水在胁下,故曰水在肝,太阳之脉夹脊抵腰中,与三焦水道并行,中焦水道瘀积,则胁下支满,胁下为寒水之藏,水道痞结,故嚏而痛,其实病不在肝也,肾水上泛,水气凌心,故心下悸,是谓五藏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解析

二、原文学
习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
• 悬饮:饮停胁下。
– 病机:肝肺气机不利,肺失宣发。
• 溢饮:饮溢四肢。
–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 支饮:饮停胸膈。
– 病机:水饮凌心射肺。
二、原文学 (一)病因病机
习
(二)辨证
• 2.辨留饮与伏饮
• [条文8]:饮留心下-痰饮。
• [条文9]:饮留胁下-悬饮。
• 治法:敛气平冲,通阳化饮,降逆缓急。
• 方药:苓桂味甘汤。
– 桂枝、炙甘草-辛甘助阳平冲。
– 茯苓-淡渗利水,引逆下行。 – 五味子-收敛浮散之气。
• [条文10]:饮留胸中-支饮。
•
饮溢四肢-溢饮。
• [条文11]:饮邪内伏,发作有时之症。
• 3.预后
• [条文34]:
二、原文学 (一)病因病机
习
(二)辨证
• (三)治则
• [条文15]:痰饮病总的治疗原则。
– 痰饮病为什么要用温药? – 何谓“温药和之”? – 本篇中痰饮病的具体治法有哪些?
不同
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
茯苓、白术、桂枝
猪苓、泽泻 甘草
功效
重在化气利 重在健脾和胃
水兼健脾
兼利水
二、原文学 (一)病因病机
习
(二)辨证(三)治则 (四)证治-痰饮
• (2)饮留胃肠 • [条文18]:胃肠留饮有欲去之势证治。 • 病机:胃肠留饮,正气祛邪,水饮下行
欲去。
• 治则治法:因势利导,逐饮散结。 • 方药:甘遂半夏汤。
一、概 述
1.内容2.含义3.分类4.病机 5.治法6.痰饮水湿的概念
• 饮:质较清稀,聚集于胸、腹、肠胃等 管腔之中。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二)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二)
气满不实痰停胸,参术茯苓枳橘姜。
悬饮为病脉沉弦,咳唾牵引胸胁痛。
遂戟芫花各等份,强人四分各枣汤冲。
溢饮水肿在四肢,应汗不汗身沉重。
热甚饮微大龙好,寒甚阴盛小青龙。
支饮咳逆难平卧,短气而喘并水肿。
面色黧黑脉沉紧,胸脘痞闷膈间痛。
木防己汤膏桂芩,四味同煎虚者尝。
实者三日病复发,去膏加入硝茯苓。
心下支饮苦眩冒,泽泻白术有奇功。
支饮胸闷大便实,厚朴大黄枳实用。
咳喘难卧痰涎盛,葶苈大枣泻肺汤。
引结咳烦胸中痛,脉弦有力十枣汤。
呕家不渴心下痞,半夏生姜共煎汤。
咳逆倚息难平卧,外寒内饮小青龙。
服后多唾口燥咳,寸沉迟微手足冷。
面热如醉气上冲,苓桂五味草姜汤。
冲平又见胸满咳,苓桂五味姜辛汤。
咳止复咳冲又起,头眩呕吐辛夏增。
水去呕止形如肿,杏仁增入上方中。
面热如醉加川军,胃热一泻病自轻。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2

病案分析
张某,男,37 岁,农民。因觉腹中肠鸣如雷鸣, 大便时结时溏,溏便时夹白色粘液,每天1~3 次; 便结时大便如羊粪,3 天1 次,夜难成寐。肠镜、 大便常规及B 超等检查,未见异常。
诊见:形瘦,面色晦滞,神情忧郁,诉腹中有气 走动,腹中肠鸣,难寐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 口苦,舌质红,尖有红点,苔黄白相兼,薄而少 津,脉弦数。
病案分析
病属痰饮病之饮停心下证;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5g,炙甘草6g,泽泻15g, 半夏10g,生姜5g。 2 剂,水煎服。
二诊:眩晕明显好转,可以睁眼视物,恶心呕吐基本 消除。说明痰饮渐消,药已奏效。原方再服2 剂。
三诊:已能下床活动,饮食渐增,但口干,遂将方中 泽泻减至9g,生姜减至3g,加元参、麦冬各10g,服5 剂后以上症状完全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念。 2.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3.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与辨证论治。 4.背诵原文:2、15、16、17、18、22、23、24、
25、28、30 条。
概述
痰饮概念: 广义----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停蓄于身体某一局部
的一种疾病。 狭义----指痰饮病中水饮流走于肠胃的这类病变。
和之:调和、调理;不可过于刚燥、温补。
温药和之:温药+行气、消饮、开阳、通道二便、清郁热 等药物。
代表方剂:首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真武汤 (刚柔并济)
病案分析
患者,女,49 岁,天桥粉末厂工人,1986 年10 月25 日初诊。眩晕呕吐两天。该患者近五年来经常头晕、 头重,耳鸣,胃脘痞满,夜寐不安。近几日因劳累又 感受风寒,自觉头重肢倦,后背寒冷。两天前突然头 晕、耳鸣、呕吐痰涎,视物旋转,双目微闭,不欲睁 眼视物,视物则房屋旋转,如坐车船。全身出冷汗, 饮食不佳,大便稀溏。平素该患者心下痞满,经常口 干,但不欲饮。腹中漉漉,呕吐痰涎。西医给予输液、 镇静、止吐无效,来中医诊治。患者面色苍白虚浮, 疲倦,四末不温,两目欲合,语声低微,呼吸气促。 舌胖淡有齿痕,苔白水滑,脉沉细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痰饮病四饮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2)四饮的证候是什么?
(3)痰饮症治则是什么?为什么?
(4)试在篇内举出汗、下、利、温四法的代表方剂。
(5)大小青龙汤何以能治溢饮?
(6)狭义痰饮和支饮如何分类辨证施治?
(7)同一痰饮病,既用苓桂术甘汤,又用肾气丸,如何辨证使用?
5分钟
提问、讲解
(2)痰饮分类及形成
(3)留饮与伏饮的概念。
(4)痰饮病治则。
(5)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证治
(6)狭义痰饮的证治
(7)狭义痰饮兼证证治
(8)悬饮、溢饮的证治
(9)支饮重证、支饮腹滿、支饮不得息证治
3.小结
痰饮病分类、概念、脉证、为后世痰饮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本节重点对痰饮症治则,不仅要深刻理解,还要结合有关方药,学会临床应用。强调狭义痰饮治本、治标二方均体现总体,其临床意义有实用价值,四饮之主方为重点掌握。本篇为全书重点,其论述系统完整,临床应用广泛,对后世影响大,需认真加深理解掌握。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启发法、案例法、比较法等)
教具
多媒体
教材
与参考书:
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
参考书: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金匮要略》(案例版)
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1、痰饮病的成因、脉证、分类
2、痰饮的治则
3、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主症治法
4、下焦饮逆和痰饮冒眩的主症、方药
5、支饮重证的证治
6、葶苈大枣泻肺汤的证治
教学难点
1、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大法
2、痰饮病“温药和之”的原理
3、痰饮病的辨证论治;
4、痰饮病五大治法在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进程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1.导言
痰饮病独立成篇,内容涉及广泛,其辨证论治全面而系统,在《中医内科学》基础上,重点掌握其治则及有效方剂。广义痰饮有四饮之分,本篇痰饮命名尚有留饮、伏饮、肺饮、微饮之说,然均在四饮中,不是四饮之外的另有所分。
复习提问:痰饮是如何形成的?
2.教学内容
(1)四饮的概念及广义痰饮的概念
260分钟
讲解
提问式引导
列表鉴别分析比较5分钟来自提问、总结2分钟
编写人
编写时间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教学内容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教学对象
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
授课形式
理论课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与及辨证论治。
【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了解】痰饮的概念。
【背诵】条文:2、15、16、17、18、22、23、24、2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