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精讲二 留饮、伏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
这个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
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到胁下,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
本来喝水都喝到肠胃里,可是它往体表上来,应当随汗排除了;但是它不汗出而流到四肢皮肤肌肉,说明溢饮大概都是表证的多,所以身体痛重。
尤其四肢常痛,所以叫溢饮。
这个支饮开始发于胃,往上逆迫,所以气短;水饮压迫横膈膜造成喘,如果平卧往上压迫严重,喘得就更厉害;坐着靠着水气往上压迫较轻点,喘就轻点,所以他不得卧。
咳喘的厉害,脸也要肿的,这咱们常见到过,这哮喘、咳嗽多有这样的,有的眼泡还发肿,这就叫做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这种水饮涉及到心脏的症候了,心下坚指的还是胃;筑,就是悸,就是跳,跳的还挺厉害,这跳是属于心脏,后世说是水气凌心,因为心属火最怕水,这涉及到心脏它还是要跳,事实上这个水也是在胃。
胃里有水就短气、有水就恶水,我们要是想喝水都是因为胃里头没水,胃中干,口中就发燥,胃里头有水就会恶水,而不愿意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涉及到肺了,一定要有上面说的咳逆倚息,它这里光提个吐涎沫,都是简单来说的。
这个痰,浓的叫涎,稀薄的叫沫,涎沫都来自于肺,与肺有关系,所以它说水在肺。
那么由于咳吐涎沫太多,伤了津液,所以咽干口燥,也愿意喝水的。
这是水在肺,说的是支饮,支饮与肺有关系的。
水在脾,少气身重。
说明胃有停水。
刚说的水饮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就是身子重。
【《金匮发微》曹颖甫】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金匮发微》曹颖甫】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涩涩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齐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有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首节先辨四饮之名,次节进求四饮之义,水与津液并居,则为痰饮,痰粘肠膈,水湿流入痰囊,倒悬肠间,则为悬饮,水溢四肢,则为溢饮,水痰为卫气上激支撑胸膈则为支饮,是为四饮定名,夫所谓痰饮者,太阳寒水,失于开泄,外不达于皮毛,内不行于下焦,于是留积成痰,人体水分与血分平均则盛,水气不达于皮毛肌腠,血肉中水分不充则瘦,故病痰饮者,往往系盛而今瘦,水痰下注大肠,则漉漉有声,此肺病延入大肠之证也,所谓悬饮者,水至中焦,阳气不足,不能直达下焦,于是结于胁下而病支满,咳则痛引胸胁,此下焦不通之证也,所谓溢饮者表汗不泄,与太阴之湿混杂,即身体为之疼重者,脾阳不运,肌肉为水气所痹也,水流四肢,则四肢肿,谓水从中道外溢也。
所谓支饮者,卫气从下上逆,支撑无已,故咳逆倚息不得卧,表里水气壅塞,故形如肿,此则四饮之义也。
水在心,心下坚紧,硬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心为君主之官,居清阳之位,诸藏可以有水,而心藏不当有水,所谓水在心者,直以水气凌心言之,水气不能作汗外泄,内陷中脘,则心下坚硬而短气,恶水不欲饮者,心阳被遏而中气寒也,肺主皮毛,卫气充则太阳寒水,外泄皮毛而为汗,卫气虚,则太阳之气留于胸中为水,胸中阳气蒸化乃一变而成似痰非痰之涎沫,吐之不已,津液日耗,乃欲饮水,水入不化,涎沫益多,脾主一身肌肉,而为湿藏,水湿混杂,伤及中气,故少气而身重,肝脉布胁,胁水在胁下,故曰水在肝,太阳之脉夹脊抵腰中,与三焦水道并行,中焦水道瘀积,则胁下支满,胁下为寒水之藏,水道痞结,故嚏而痛,其实病不在肝也,肾水上泛,水气凌心,故心下悸,是谓五藏饮。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二)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二)
气满不实痰停胸,参术茯苓枳橘姜。
悬饮为病脉沉弦,咳唾牵引胸胁痛。
遂戟芫花各等份,强人四分各枣汤冲。
溢饮水肿在四肢,应汗不汗身沉重。
热甚饮微大龙好,寒甚阴盛小青龙。
支饮咳逆难平卧,短气而喘并水肿。
面色黧黑脉沉紧,胸脘痞闷膈间痛。
木防己汤膏桂芩,四味同煎虚者尝。
实者三日病复发,去膏加入硝茯苓。
心下支饮苦眩冒,泽泻白术有奇功。
支饮胸闷大便实,厚朴大黄枳实用。
咳喘难卧痰涎盛,葶苈大枣泻肺汤。
引结咳烦胸中痛,脉弦有力十枣汤。
呕家不渴心下痞,半夏生姜共煎汤。
咳逆倚息难平卧,外寒内饮小青龙。
服后多唾口燥咳,寸沉迟微手足冷。
面热如醉气上冲,苓桂五味草姜汤。
冲平又见胸满咳,苓桂五味姜辛汤。
咳止复咳冲又起,头眩呕吐辛夏增。
水去呕止形如肿,杏仁增入上方中。
面热如醉加川军,胃热一泻病自轻。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饮病如果是肺里面,是摸不到弦脉的,但是,会造成呼吸很短,很急促。
病人又喘又不能平躺睡觉,那这就是肺里面有积水了。
因为当肺里积水的时候,身体平躺,水就会回逆上去,这时,呼吸就会更短,所以,必须要坐起来,因为人一坐起来,水就跑到肺的下方,这样就会比较舒服一些。
如果是堆积在肺里面的饮,这个饮跟水不一样,饮是黏答答的黏液像痰一样,如果是在肺里面,脉就不会弦,但是呼吸很困难,气会很短促。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我们讲的支饮是在我们的胸肋这边,并不在肺里面,在肋膜外面。
所谓渗透现象就是肋膜间有积水,叫做支饮。
支饮也可以让病人喘不能卧,但水饮并不是在肺里面,而且非常短气。
但是支饮的脉却是很正常的脉,摸到是平脉,摸不到那种饮的弦脉。
所有的饮大部分都兼有痰。
痰的来源是因为一个人湿太盛,湿久会生痰,所以无论是寒湿、热湿都会生成痰。
最初就是水气的湿没有被排除掉,慢慢就变成痰,痰饮会造成堵塞,如果有一层痰积在一处,会让水停下来,于是水就跟痰混在一起,变成黏液。
所以我们治饮病的时候,攻水的同时病人除了会吐出水来,还会吐许多白色的黏液、白津出来,这就是痰饮。
所以张仲景说“当以温药和之。
”所有的饮病张仲景认为都是寒湿造成的,所以说要开温药给病人,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刚刚讲我们开温性的药来利水。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伏饮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伏
饮
【原文】膈上病,痰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润,剧必有伏饮。
胸膈上病,痰满是一个症状,喘是一个症状,咳是一个症状,吐是一个症状,这是膈上有病,病人会有咳嗽,痰涎拥塞。
伏饮比留饮更深一层,所谓伏饮就是潜伏在那里,平常是感觉不出来,一但得了感冒,就很严重,发热,背痛全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是里面有伏饮。
这个条辨是说明何谓“伏饮”,伏饮是饮里面最深的一种。
这种饮在我们内脏组织中很深的地方,所以叫伏饮,非常不容易去除。
这里张仲景条辨写得很清楚,他说“痰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比如说小青龙汤证,病人明明是小青龙汤,也有喘满咳嗽,咳得很厉害,外症又有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
为什么会目泣自出?
咳嗽或者喘气喘得太厉害时眼泪都会跑出来。
“振振身润”,咳嗽咳的那么严重,喘成这样子,病人在那边一直呼吸呼不过来,然后痰又一直咳出来,最后眼泪鼻涕都出来了,喘气剧烈到这种程度,一定有伏饮在内。
人体最浅的是“饮”,再来是“留饮”,再来才是“伏饮”,伏饮最深。
临床上诸位要注意到,时常我们有时只看到表症,我们处方麻黄汤或者桂枝汤或者麻杏甘石汤下去以后,病人是好了一点,之后又换成别的症状,这就代表此人有伏饮在内。
张仲景在后面立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如何让这个饮完全排出来。
有些人原本就有伏饮在身上,平时没有感觉,但一受到风寒、一吹到风马上就像导火线般,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
所以有的人得到感冒,我们用桂枝汤就解决掉。
但是有的人得到感冒,就气喘大作,晚上不能睡觉,毛病就很多,张仲景认为这是因为身上有伏饮的关系。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0)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在五脏的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0)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
在五脏的症状
【原文】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这个条辨,如水在脏,如水在肝脏,水在心脏,水在脾脏,水在肺脏,水在肾脏,我们怎么去区分他。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就是水在心脏的下方,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胃脘这个地方很硬。
为什么恶水不欲饮?因为里面已经有水在里面了,所以,不想喝水。
水在心,就是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一共三味药,就可以把水在心下去掉。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如果是肺里面,常常会吐一些白泡沫的痰出来,而且还口渴,又想喝水,这个就是肺里面有水。
这是按照症状来区分。
“水在脾,少气身重”如果水在脾脏,脾管的是少腹,脾脏如果有水饮的时候,这个水饮会渗到少腹来,就会感到呼吸很短,腹部都是水,吸气下去被水饮挡到了,这个气就会回逆。
脾主肌肉,所以水饮就会渗到肌肉里面去,就会感到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如果水在肝,胸胁苦满,打喷嚏而痛,就知道水在肝。
“水在肾,心下悸”如果水在肾,心下会产生悸动,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也就是胃脘这个地方会产生动悸。
这是按照不同的部位,产生不同的症状,我们就可以判定水在什么地方。
例如象心下悸,就可以苓桂甘草汤或者是五苓散,如胁下支满,我们用小柴胡汤,知道水在那里,重用半夏,水在脾,身体重,我们可以用桂枝汤加点白术茯苓一点利水的药就可以了。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这里的痰饮、咳嗽,是两种病。
【原文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1,饮,在于我们现在理解,其实就是津液,人体里的的津液多了。
水气也好、饮也好、津液也好,不是指血,不会说一个人的血多了。
张仲景说了,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原文2,“其人素盛今瘦”,病人以前比较圆润的,就有点类似消渴病的那一类了,张仲景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这个应该说是肝胆部位的水气重了,类似肝阴过多、肝阳不足的那种。
前面也讲过的,胁下痛是会弯背的。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这个应该指的是四肢水肿的那一类。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这里是指身肿,溢饮指的是四肢水肿、手肿、脚肿,很多水肿都是从脚开始开始的。
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也觉得“四饮”还是分得不那么清楚。
其实,病人不管哪个部位津液过多了,都是属于“饮”的一种,不要抠字眼。
水饮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出现阴阳不平衡了,所以会,“当汗出而不汗出”。
【原文3】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该出汗不出汗,溢饮的那种。
原文3,上一条文没有点明在哪个脏腑,这条开始说明水饮对脏腑的影响。
心的水气重了,是阳不足,就会短气。
心阳虚了,水气不能好好排放,也不想喝,和中阳有点类似。
【原文4】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原文4,水在肺,就是肺气不足、肺阳偏虚才会多了水气。
水在肺又想饮水的,是因为吐涎沫多了,运转能力差,身体不能补充呼吸道的水气,病人就想喝水来润一下,这都是肺阳不足、肺气差有关,肺的运转能力差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二留饮、伏饮下面,我们把第8条~第10条,看一下,这就是留饮的概念,说它分属于四饮之中,现在,我们看四饮的留饮,就是第8条到第10条,这三个条文讲:“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它原文写的是“如手大”,请大家注意看[校勘],那么多的注家,同意把它改为“如掌大”,这也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如手大”,手挺大,“如掌大”,就手掌这么大的地方,后背一共才几巴掌大啊,所以,应改成“如掌大”,你若背诵这个原文的话,也就是狭义痰饮的留饮,有“背寒冷如掌大”,“背寒冷如掌大”的病机,怎么解释?我们《讲义》说得比较浅湿,就是饮邪留积以后,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出现背寒冷。
我觉得,在上次讲“心痛彻背”的问题上,给大家说了关于“胸为气海”的问题,背为五脏六腑的腧穴所在,所以,它又是阳气出入之所,因为狭义痰饮,饮留在心下,那么背应该特指心俞而言。
作为腧穴来说,它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这是我们复习过的,作为在背部的心俞,当然,背也是胸之府,诸阳它受气于胸中,而心阳转行于背,因此,饮留心下则出现了一块,象手掌大的地方寒冷感,有寒冷感,是由阻遏阳气,同时也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所致。
关于“背寒冷如掌大”,能够见到很多的情况,当审因论治,比方说肺结核的病人,我见过的八型空洞型肺结核,那个病人总是说,他后背有一巴掌大的地方凉,但实际上我们说,作为空洞型肺结核,应该是偏于虚热,但是长期不愈,则表示阳气不足,也表示局部的寒冷,特别是背部,我说了,作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因此,“背寒冷”表示阳气不达,是阳气不得舒展的一种标志。
我还看过我们的一位老书记,老领导,他实际上就是一位冠心病的病人,他就说他背寒冷,用了好多温阳的办法,同时,他自己用一些电热的小器械,在后背局部温暖,效果均不佳,那就是衰老的一种表现,不仅要看到心阳的问题,也有肾阳的问题,所以,在临床上要具体分析,“背寒冷如掌大”,首先,你应该想到是,狭义痰饮的一个标志,然后,你再结合,具体的体质因素和病证情况,至少告诉你,这是阳气不达的表现。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第9条:“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这应该是悬饮的留饮,“胁下痛”,刚才已经讲过了,是胸胁的疼痛。
现在说这种疼痛,又“痛引缺盆”,“缺盆”在哪里?锁骨下的那个窝,如果按照十二经的循行部位来说,它应该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和胸胁的悬饮有什么关系呢?肝、胆相表里的问题,足厥阴肝经的循行部位我们已经说了,它布两胁,络胸,实际上也是络胆,然后循胸胁,再上心,所以,它这个循行部位,就是肝、胆相表里的话,它接近于这个部位。
我觉得,张仲景的时代,他能够认识到这个水平是很了不起的,我第一次注意它,是西医呼吸科的医生,他对一个肺癌病人的诊断,第一下触哪呢?请同学们注意,锁骨下的淋巴结,是否有肿大,肿大标志着肺癌进展,而且有转移的可能。
现在我们说痰饮,它和胸水的临床表现紧密相关,疼痛部位要牵引到缺盆,也证明这病情比较深重了,因此,它叫做悬饮的留饮,我们再回想留饮的概念,一定是饮邪深聚于里,部位比较深,病程比较长,病势比较重,而且一般药物难以攻除,因此,我觉得,他在原文上,能够把“缺盆”这个部位提起注意,临床诊断意义是很了不起的。
下面,他又说“咳嗽则辄已”,“辄”,昨天我说寒疝发作,是犯寒辄发,是指立即,立即就怎么样,现在说“辄已”,立即就怎么样啊?被迫,一种自救的状态,不也深咳嗽,不敢随便打喷嚏,为使胸痛能够得以缓解或者减轻。
还有的字样为“咳嗽则转甚”,这两种表述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胸痛也好,胸胁疼痛随着咳嗽、吐痰、打喷嚏加重,被迫要减轻,这是对症状的描述,是这种现象,作为治疗过程中,我认为,在注家里面,当然是近代的人,陶葆荪著的《金匮要略易解》,他是广州人,早就作古了,因为他是解放后50年代的名医,发表的《金匮要略易解》,他那时候就是这个观点,不能因为咳嗽,使胸痛加重,而不咳或者是镇咳,一定要促进饮邪排出,这种悬饮的饮邪,除了通过药物化除以外,也应该促使它病因尽量顺利排除,这作为临床借鉴吧。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这是讲支饮的留饮,所以,我说饮留部位在胸肺,就是胸中之义,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短气”,刚才说了,“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是支饮的典型症状。
现在这个“短气”仍然是标志,是支饮必有的,是出现呼吸疾病肺气不降,应该有的症状,为什么“渴”?这个“渴”也是我刚才提到的,属于津液不布,气不布津,肺气不利,因为作为水液代谢,和肺、脾、肾、三焦、膀胱密切相关,作为肺来讲,为水之上源,所以,当肺气不布,津液不能上承,必出现口渴,“四肢历节痛”,应当是溢饮的留饮,因为饮留的部位在四肢,所以,“四肢”二字提示了,这是说溢饮的留饮。
历节痛,这一定要和我所讲过的历节病,区别开来,历节病,一定得在病因上是肝肾先虚,复感风寒之邪,它有那么多的原因,关键是伤在筋、骨,现在,这个饮邪(溢饮的留饮),只不过是停留在四肢、肌肤之间,所以,这是经络的痰饮,绝对不是历节病,要和外湿进行鉴别。
刚才我已经重复过了,外湿是少量的水液,沾着在肌肉、关节之间,得用微汗法,现在,溢饮也得用汗法,但是,这是经络的饮邪所致,所以,肢体的局部,可能也出现顽麻、疼痛,因为咱们讲了,溢饮也是四肢肿,身体疼重,没有汗出,应该用汗法来治疗,但是,痛点应该固定的,如果说和外湿鉴别,它(留饮)和外界气候变化有关系吗?可能不象外湿那么密切,外湿一定和季节气候,特别是寒湿、风湿之邪相关,而留饮,尽管饮邪为阴邪,但是,好象没有那么鲜明的与,季节、气候变化相关的特点。
这是关于四饮的留饮,它分属于四饮之中,根据就是8条到第10条原文,最后一句话,叫做:“脉沉者,有留饮”四饮的留饮脉见沉,因为阴邪、饮邪深聚于里,脉表现为沉,深聚于里的饮邪为阴邪,它要阻遏阳气,所以表现为脉沉,这就是,不管哪一种留饮,脉均见沉。
下面,来看第11条,第11条说伏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shun]剧,必有伏饮。
”(二类)瞤[shun]剧,不能念“瞤[chun]剧”,原来我学习的时候,老师教我“身瞤[chun]剧”,现在你若查《新华字典》,念成瞤[shun],比方眼皮直跳,那就是“瞤[shun]”,跳得厉害就叫瞤[shun]剧。
这讲的“其人振振身瞤[shun]剧”,就是全身肌肉颤动厉害的意思,牵拉跳动。
我刚才已经强调了,如果伏饮是支饮的一个类型,支饮饮留部位在胸肺,因此,这讲的饮留于“膈上”,“膈上”实际也是“胸中”,也应该说是饮停在胸肺,这个“病痰”的“痰”理解成,饮邪流动貌,是清稀的水液停在胸肺,因此是属于支饮的范畴,支饮的范畴,它本来就“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所以,它有胸满,咳嗽、喘、吐痰等症,不管是支饮的主症,还是支饮的留饮,就应该有饮阻于肺的,这一系列表现,现在要说的,是“发则寒热”,上次讲,寒疝“若发则白汗出”,说它是发作性疾患。
现在,这伏饮,也是一种发作性疾患,当发作的时候,伴有寒热,背痛腰疼,甚至目泣自出,[词解]什么叫“目泣自出”,就是眼泪自己不自主的流出来了,谁都得过感冒、咳嗽,流鼻涕、眼泪的,甚至于涕泣相随,不只是流眼泪,感冒初期,西医也要讲,卡他性炎症,就是鼻涕、眼泪同时流出,这里的描述,实际上告诉你,它有外感的因素诱发,那么,前面强调,“膈上病痰,满喘咳吐”,是素有饮邪的问题,素有饮邪停聚在胸肺,然后又被外邪诱发,所以,见了一派的表证,这表证应该是太阳经脉、经络的病变,这就象我们讲的表里同病,素有支饮在胸肺,又被外感风寒之邪诱发,出现太阳经脉的病变,这是经络的病变,内外合邪了。
内外合邪,我刚才讲了,它就是阳气不通,特别是肺气不能很好的宣发和肃降,因此,也表现为身体的“振振瞤剧”,[词解]讲,振振瞤剧,是全身振颤动摇得很厉害,这就是阳气不得宣通造成的,这实际上表现了膈上伏饮,发作前、后的症状,出现内外合邪,这是饮伏于胸肺,肺卫之气受阻,出现的一种全身表现,不能自主的“目泣自出”,不能自主的“身瞤剧”,颤动,所以,这是伏饮的标志。
关于[按语],请大家看一下,“本条论伏饮是外寒引动内饮,并无疑义”,诊断上没有问题,伏饮的概念,刚才我也说了,是饮邪潜伏不出,还得具备那四大特点,现在“发作于外寒,只是一个诱因,但饮久阳虚,容易招致外寒,这是本证致病的实质”,实质就是内外合邪,外寒是作为诱因,引动了伏饮,本条有论无方,陈修园说:“俗为哮喘”,这个病人就是哮喘病,而且可以说是属于寒哮一类的,应当主张表里兼治,就应该用小青龙汤,若再喘甚,表证已解,就应该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这是上次咱们在第七篇讲的,如果说有关的话,就是小青龙汤证,表里皆寒,表里双解,表证解了之后,还是喘满,内外合邪,邪实气闭,形证俱实,具备那几个特点的时候,咱们就得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如果要结合本篇的话,将要学习支饮的重证,木防己汤的加减方,一个,它讲了,“虚者,木防己汤主之”,实者,就是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那两个方,咱们就说木防己汤加减治疗,如果还不行,你就得考虑,可以用小青龙汤的病案举例,随证加减,如果缓和以后,治本,“苓桂术甘汤主之”,如果为了善其后,也可以根据冬病夏治,用肾气丸,也可以脾肾双补,用《伤寒论》的真武汤,我觉得对本条的理解都有所帮助。
这是有关伏饮,包括它的概念,发病前、后的临床症状,我又给大家补出了,临床辨证治疗所应该想到的方药,这是第11条,讲完了。
下面,来讲第12条,第12条,就是讲成因了,第12条说:“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二类)这是12条原文,说了几层意思呢?在六版《金匮讲义》上,首先把12条,论述成因拿到前面讲,我觉得,五版《讲义》这个顺序,是它的原貌,你学起来结构更合理,我给大家解释完,体会一下,这个病人饮水多,可不是因为喝的水多了,就得痰饮病,这一定不能从字面上这么理解,有好多的《讲义》就是说喝水喝多了,实际上,既然要说痰饮病的成因,它的病因、病机在哪里呢?它说喝水喝多了,就“暴喘满”,大概年轻人,渴的厉害,水喝得很多很多,他确实要喘、满,但是,它不是临床症状,不能是“暴喘”了,不能那么解释,现在关键词,在“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这提示的是脾运失司的问题,也就是说,它(痰饮病)是脾运失司所致,所以,他病人吃不进去多少,“食少”,应该说因素体的中阳不足,脾运失司,有素体中阳不足的人,这种体质的人,见到好东西,你让他多吃,他也吃不进去多少,吃进去以后不消化,所以,这有一个体质因素的问题,用“食少”来提示这样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