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概述篇名涵义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留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沥沥有声: 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咳逆倚息: 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
提要
总论痰饮病分类、四饮的主证。 1.痰饮病分类 2.四饮主症,病机 3.四饮病位
.
分析
痰饮(狭义)
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 病位:胃肠。 狭义痰饮的病机提示痰饮形成的主要原因。
.
第17条
(P15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 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 主之。
.
提要
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
1.症状:
短气
小便不利
兼不同见证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 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饮邪形成之原因有脾、肾的不 同,故症状表现亦有差异
1.症状特点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
讲解
1.主证: 病者脉伏—饮邪久留,阳气被郁。 其人欲自利,利反快 虽利, 心下续坚满
2.病机分析: —正气未虚,留饮欲去。 —饮邪顽固,去而未尽。
.
3.治法 因势利导,攻逐留饮(属通因通用) 4.方药 甘遂半夏汤
甘遂-攻逐饮邪 甘草-与甘遂同用,相反相击,攻逐水饮 半夏-降逆蠲饮散结 芍药,白蜜-酸收甘缓以安中
饮
其脉沉紧-寒饮留伏 (病程长 ) 医吐下之不愈 (有误治 )
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即伏 热、郁热),吐下之余,定无完 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
《心典》
.
木防己汤
• 木防己
一苦一辛,
• 桂枝
行水饮而散结气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1

提要: 痰饮:饮流胃肠。 病机:脾虚不运,水饮停留于胃肠。 悬饮:饮停胁下。 病机:三焦决渎失常。 溢饮:饮溢四肢。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支饮:饮停胸膈。 病机:胸阳不足,水饮射肺凌心。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13) 提要:肺饮(支饮)的脉症。 不弦?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脉平也。(14) 提要:支饮的脉症。 脉平? 12-14条,论述痰饮脉象有偏弦、不弦、脉平?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 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11) 提要:饮伏膈上,阻遏心肺之阳;外邪引动,内 外相合。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15)
提要:痰饮病的总治则。 当以温药:1.痰饮成因 2.饮为阴邪 3.温运消饮 温药作用:1.振奋阳气 2.开发腠理 3.通行水道 和之:调和、调理;不可过于刚燥、温补。 温药和之:温药+行气、消饮、开阳、通道二便、清郁热 等药物。 代表方剂:首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真武汤 (刚柔并济)
分类: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 症状:咳嗽、喘满、呕吐涎沫、痞坚、悸、眩、 痛、肿等。源自痰饮病常见咳嗽,故合于一篇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 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12上) 提要:脾失健运为内因,饮水过多为诱因。 脉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脉偏弦者飲也。 (12下) 提要:痰饮病的主要脉象
仲景首创
汉晋唐
宋代
金匮痰饮重在饮病,偏于寒饮。 痰饮重在饮病,偏于寒饮。 痰饮重在饮病
饮:质较清稀,聚集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 水:质清,流动性大的液体,多流积于低下松驰 部位。水之为病,水肿病。 湿:湿性粘腻、重滞,易困阻脾胃,弥漫全身, 表现为肢体困重,骨节疼烦,纳呆便溏,舌苔白 腻等。有内湿、外湿之分。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讲义第十二

精品
【学习要求】
1.了解痰饮的概念,痰饮与咳嗽的关系及与咳 嗽上气的区别,支饮变证的治疗。
2.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3.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 4.背诵原文第2、15、16、17、18、21、22、
23、24条。
【概述】
本篇论述痰饮与咳嗽,重点在于论痰饮。所论咳嗽,仅指由 痰饮引起的一个症状。因饮邪所致的咳嗽是支饮的主症之一, 将其冠于篇名之中,提示四饮之中支饮为其重点。 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篇名之“痰饮”为其总称,属广义, 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四饮之中的“痰饮”属狭义, 仅指饮邪停留于肠胃的病变。 “痰饮”作为病名是张仲景首创。虽名曰“痰饮”,实质上重在 论饮,而“痰”字只是修饰限定“饮”的形容词。 痰饮病总的治则是“以温药和之”,并提出了温、汗、利、下 等具体治法以及痰饮咳嗽之随证应变法则。这些治则对后世 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留饮与伏饮
【原文】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8)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欬嗽则辄己①一作 转甚。(9)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歴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10)
【释义】
以上三条论述留饮在心下、胁下、胸中的脉症。 凡饮邪留积的部位,阳气多被阻遏。心之腧穴在背,饮留心 下,寒饮注其腧,阳气不能展布,故背部感到寒冷。缺盆为 足少阳胆经之所过,胁下为肝脉所布,肝经上行络胆布胁贯 膈;水饮停留在胁下,阻碍气机升降,肺失宣降咳,故咳则 胁下痛,缺盆亦引痛;因咳嗽时振动病所故疼痛加剧。饮邪 流注四肢骨节之间,经脉闭阻,故四肢历节痛。 留饮虽有病位之异,但均与阳气闭郁有关,与外邪关系不大, 故脉沉是水饮在内应有脉象。
饮停胸膈,水邪壅肺,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教案第12讲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6、葶苈大枣泻肺汤的证治
教学难点
1、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大法
2、痰饮病“温药和之”的原理
3、痰饮病的辨证论治;
4、痰饮病五大治法在篇中的具体体现。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病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
教具
多媒体
专业词汇
痰饮(Tan Yin);悬饮(Xuan Yin);溢饮(Yi Yin);支饮(Zhi Yin);温药和之(He Fa by Warm Drugs)
教学内容
1、导言
痰饮病独立成篇,内容涉及广泛,其辨证论治全面而系统,在《中医内科学》基础上,重点掌握其治则及有效方剂。广义痰饮有四饮之分,本篇痰饮命名尚有留饮、伏饮、肺饮、微饮之说,然均在四饮中,不是四饮之外的另有所分。
复习提问:痰饮是如何形成的?
2、主要内容
(1)四饮的概念及广义痰饮的概念
(2)痰饮分类及形成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金匮要略》(案例版)
课后分析与小结
第十二讲
授课章节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授课对象
授课时数
6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学目的
与要求
【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与及辨证论治。
【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了解】痰饮的概念。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痰饮病的成因、脉证、分类
2、痰饮的治则
3、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主症治法
4、下焦饮逆和痰饮冒眩的主症、方药
(3)留饮与伏饮的概念。
(4)痰饮病治则。
(5)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证治
(6)狭义痰饮的证治
(7)狭义痰饮兼证证治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解析

二、原文学
习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
• 悬饮:饮停胁下。
– 病机:肝肺气机不利,肺失宣发。
• 溢饮:饮溢四肢。
–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 支饮:饮停胸膈。
– 病机:水饮凌心射肺。
二、原文学 (一)病因病机
习
(二)辨证
• 2.辨留饮与伏饮
• [条文8]:饮留心下-痰饮。
• [条文9]:饮留胁下-悬饮。
• 治法:敛气平冲,通阳化饮,降逆缓急。
• 方药:苓桂味甘汤。
– 桂枝、炙甘草-辛甘助阳平冲。
– 茯苓-淡渗利水,引逆下行。 – 五味子-收敛浮散之气。
• [条文10]:饮留胸中-支饮。
•
饮溢四肢-溢饮。
• [条文11]:饮邪内伏,发作有时之症。
• 3.预后
• [条文34]:
二、原文学 (一)病因病机
习
(二)辨证
• (三)治则
• [条文15]:痰饮病总的治疗原则。
– 痰饮病为什么要用温药? – 何谓“温药和之”? – 本篇中痰饮病的具体治法有哪些?
不同
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
茯苓、白术、桂枝
猪苓、泽泻 甘草
功效
重在化气利 重在健脾和胃
水兼健脾
兼利水
二、原文学 (一)病因病机
习
(二)辨证(三)治则 (四)证治-痰饮
• (2)饮留胃肠 • [条文18]:胃肠留饮有欲去之势证治。 • 病机:胃肠留饮,正气祛邪,水饮下行
欲去。
• 治则治法:因势利导,逐饮散结。 • 方药:甘遂半夏汤。
一、概 述
1.内容2.含义3.分类4.病机 5.治法6.痰饮水湿的概念
• 饮:质较清稀,聚集于胸、腹、肠胃等 管腔之中。
(完整版)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概述篇名涵义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留饮与伏PPT文档

✓本方用于: ✓肺心病引起的水肿、喘咳或右心衰竭 ✓肝硬化腹水 ✓肾炎水肿 ✓胸腔积液 ✓心包积液 ✓胃肠神经官能症(中医辨证为痰饮者)
治疗中耳疾患,常选加柴胡、石菖 蒲;
治疗高脂血症,可选加制首乌、决 明子等。
临床应用本方时,须留意泽泻与白 术的剂量比例。原方泽泻与白术之 比为5:2。泽泻的常用量为20~ 30g,有时甚至达60g。
支饮呕吐 【原文第二十八、三十条】 ➢ 为何呕家“渴者为欲解”: 饮随呕吐而排出体外 阳气来复,故见口渴 ➢ 呕家反不渴的病机: 同:饮停心下(包括膈间和胃脘),
✓如脾胃气虚者可合四君子汤; ✓中阳不足者可合理中汤; ✓时发寒热、呕吐苦水者可合小柴胡汤; ✓胃阴不足者可合益胃汤; ✓胃热者可加黄连、竹茹等。
小半夏汤还可与理中汤合用治疗功能性 胃潴留,临证时可随症加味, ✓如寒甚者加吴萸 ✓寒郁化热者加川连 ✓呕吐酸臭者加焦楂曲、谷麦芽
✓泛吐酸水者加海螵蛸 ✓大便难解者加生军(后下) ✓气虚甚者加黄芪等。
大便难解者加生军(后下) 外寒里饮
热,病情复杂的支饮。临床多用于具有喘 病机探究:饮结肠间,气机不利
刘某,男,44岁。 有“末梢神经炎”病史三年余。
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等主症 病机探究:饮结肠间,气机不利
尔后再发,仍以上方服之,即效。 满、其形如肿、心下坚满、
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如慢性肺心病、 最适宜于痰饮(或夹热)结聚肠间,邪实气滞(或兼肺壅气逆)者。
轻微)
➢证候特点: 短气+伴脾阳虚症 短气+伴肾阳虚症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这里的痰饮、咳嗽,是两种病。
【原文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1,饮,在于我们现在理解,其实就是津液,人体里的的津液多了。
水气也好、饮也好、津液也好,不是指血,不会说一个人的血多了。
张仲景说了,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原文2,“其人素盛今瘦”,病人以前比较圆润的,就有点类似消渴病的那一类了,张仲景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这个应该说是肝胆部位的水气重了,类似肝阴过多、肝阳不足的那种。
前面也讲过的,胁下痛是会弯背的。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这个应该指的是四肢水肿的那一类。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这里是指身肿,溢饮指的是四肢水肿、手肿、脚肿,很多水肿都是从脚开始开始的。
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也觉得“四饮”还是分得不那么清楚。
其实,病人不管哪个部位津液过多了,都是属于“饮”的一种,不要抠字眼。
水饮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出现阴阳不平衡了,所以会,“当汗出而不汗出”。
【原文3】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该出汗不出汗,溢饮的那种。
原文3,上一条文没有点明在哪个脏腑,这条开始说明水饮对脏腑的影响。
心的水气重了,是阳不足,就会短气。
心阳虚了,水气不能好好排放,也不想喝,和中阳有点类似。
【原文4】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原文4,水在肺,就是肺气不足、肺阳偏虚才会多了水气。
水在肺又想饮水的,是因为吐涎沫多了,运转能力差,身体不能补充呼吸道的水气,病人就想喝水来润一下,这都是肺阳不足、肺气差有关,肺的运转能力差了。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2精品PPT课件

治法: 利水消饮补脾
【临床应用举隅】
l凡病机为饮盛上泛的眩晕,无论何病,都可运用。 l高脂血症、中耳积液、化脓性中耳炎等,与水湿上 泛有关者,有较好疗效。 l临床常随疾病加味 ü治眩晕,多与苓桂术甘汤合用,常选加钩藤、石菖 蒲、菊花、酸枣仁等; ü治中耳疾患,常选加柴胡、石菖蒲; ü治高脂血症,可选加制首乌、决明子等。 ü应用本方,须留意 原方中 泽泻:白术=5:2
金匮要略讲义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n 概述 Ø 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Ø 留饮与伏饮的概念
留饮——重在久留 伏饮——重在难于根除、具有发作性。
问曰:夫饮有四, 何谓也?师曰,有 痰饮,有悬饮,有 溢饮,有支饮。(一)
四饮脉证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谓之痰饮。饮后水流 在胁下,咳唾引痛, 谓之悬饮。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当汗出而 不汗出,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其形如 肿,谓之支饮。(二)
四饮脉证
【解析】
提要:论述四饮主症与病机 l狭义痰饮
病机—脾运不健,饮走胃肠 主症
饮偏在胃——背冷如掌大、胸胁支满、呕吐清水 涎沫而不渴、眩晕、短气、心下痞 满、心下悸
饮偏在肠——肠间沥沥有声、腹满、大便秘结或 溏泄涎沫、脐下悸
与狭义痰饮有关的现代医学疾病
l悬饮 病机——饮流胁下,肝肺气机不利 主症——咳唾并牵引胸胁作痛 与悬饮有关的现代医学疾病
证治——脾胃阳虚饮停证
【解析】
Ø 病机归纳: 脾胃阳虚,饮停心下,升降失常。
Ø 证候分析与补充: l 胸胁支满 l 目眩 l 背冷如掌大 l 短气 l 心悸 l 小便不利 l 舌质淡嫩或边有齿痕,苔薄白润,甚至水滑 l 脉沉紧或沉弦或弦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温药的作用 ➢ “和之”的含义 ❖ 证治 痰饮 饮停心下 【原文第十六条】 ➢ 病机归纳:脾胃阳虚,饮停心下,
升降失常。 ➢ 证候分析与补充:除原文所述症状外,
✓甘草量不宜大于甘遂。实验研究发现,甘
草愈多,毒性亦愈大。 二是要掌握正确的煎药法
临床常将本方用于水饮久留,邪实正 不虚的顽疾重症,如留饮久泻、留饮结胸 以及西医的小儿白日咳、肾积水、肝硬化 腹水、心包积液等。
✓幽门不全梗阻 ✓恶性肿瘤放疗或化疗后 ✓晕车晕船 ✓前庭神经元炎 ✓高血压病 ✓临界高血压
留饮欲去 【原文第十八条】 ➢抓住证候特点: 下利的特点: ✓ 欲自利 ✓所下之物多涎沫 ✓有泻而未尽的感觉 ✓伴心下坚满
下利后的反应 ✓利反快 ✓心下续坚满 多见苔白滑或白腻,脉伏或沉弦 ➢病机归纳:饮留胃肠,欲去未能尽去, 新饮日积。 ➢治法: 因势利导,攻下逐饮。 ➢用药特点: 取甘遂峻逐驱水饮 半夏化饮开结、降浊下行
呕吐清水涎沫而不渴、心下痞满、心 下悸、腹满、肠间沥沥有声、大便秘 结或有时溏泄涎沫、脐下悸 悬饮 病机——饮流胁下,肝肺气机不利 主症——咳唾并牵引胸胁作痛 溢饮 病机——肺失宣发,脾失健运,饮
溢四肢肌表 主症——身体疼重、当汗出而不汗出
四肢历节痛
支饮 病机——饮聚胸膈,凌心射肺 主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喘 满、其形如肿、心下坚满、
小半夏汤还可与其它方同用,辨证治疗 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呕吐:如急慢性胃 炎、肝炎、胰腺炎、胆囊炎、梅尼埃病、 神经性呕吐、尿毒症、妊娠呕吐、胃手术 后功能性排空障碍、外科术后等。
➢小半夏加茯苓汤临床应用举隅 本方主治症除呕吐外,还有心下痞、心
悸、头眩等特点,临床医家常用本方治疗 具有上述表现,辨证属于水饮内停的下列 病证:如 ✓右心衰竭 ✓病毒性心肌炎 ✓妊娠恶阻 ✓肾炎尿毒症 ✓急慢性胃炎 ✓贲门痉挛
✓本方用于: ✓肺心病引起的水肿、喘咳或右心衰竭 ✓肝硬化腹水 ✓肾炎水肿 ✓胸腔积液 ✓心包积液 ✓胃肠神经官能症(中医辨证为痰饮者)
只要辨证为痰饮内聚,肺与大肠壅滞不 通者,均可用之。 临证可酌情加味:如
如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时: ✓痰多且黄稠者,可加金银花、桑皮、贝 母; ✓下肢浮肿者,加生黄芪、牛膝、车前仁 ✓伴心气不足者,可合生脉饮; ✓伴肾气不足者,可合金匮肾气丸; ✓若遇垂危极虚病人,可合参附汤,并同 时配合西医治疗。 如治疗肝硬化腹水,可加失笑散、丹参 ➢注意:脾虚饮停非本方所宜。
✓如脾胃气虚者可合四君子汤; ✓中阳不足者可合理中汤; ✓时发寒热、呕吐苦水者可合小柴胡汤; ✓胃阴不足者可合益胃汤; ✓胃热者可加黄连、竹茹等。
小半夏汤还可与理中汤合用治疗功能性 胃潴留,临证时可随症加味, ✓如寒甚者加吴萸 ✓寒郁化热者加川连 ✓呕吐酸臭者加焦楂曲、谷麦芽
✓泛吐酸水者加海螵蛸 ✓大便难解者加生军(后下) ✓气虚甚者加黄芪等。
痰饮呕吐 【原文第四十一条】 ➢“先渴”产生的机理:
心下素有饮停,妨碍津液上承。 ➢引起“后呕”的机理:
饮水加重了饮邪,饮盛上逆。 ➢病机: 饮停心下,胃失和降。 ➢证候特点: 呕吐清水涎沫而不渴 常伴心下痞满,头目昏眩,心下悸,口 淡,舌质淡,苔白,脉缓滑等。
➢治法:利水蠲饮,和胃降逆。 ➢主方及方义:
尚可见小便不利,形体消瘦,短气,
背冷如掌大,舌质淡嫩或正常,苔薄白 而润,甚至水滑,脉沉紧或沉弦。 ➢ 治法: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 方义分析与配伍特点: 温而兼消 温而不燥 微饮短气 【原文第十七条】 ➢ 本条病情的特点:阳虚夹饮邪(饮邪
轻微)
➢证候特点: 短气+伴脾阳虚症 短气+伴肾阳虚症
芍药散结开血痹兼顾脾阴 甘草和中护液 ➢甘遂配甘草目的探讨 加强攻逐留饮之力 缓解甘遂之性急 ➢用蜜的意义 :缓急解毒 ➢关于本方的煎服法: 甘遂与半夏同煮 芍药与甘草同煮 然后将二药汁加蜜合煎 顿服之 :不可过服,中病宜止
➢本方临床应用: 必须注意两点: 一是仔细斟酌甘遂与甘草的剂量比例
当两药取同一种剂型时: ✓二药可取等量,或甘草小于甘遂,
➢为何此病情 “当从小便去之” 一以驱邪(水饮的去路有三:汗、大小
便) 一以通阳(饮为阴邪,容易阻遏阳气) 肠间饮聚成实 【原文第二十九条】 ➢病机➢ 证侯分析与鉴别: 腹满——注意其表现特点 口舌干燥——抓住其病机以及如何与
类似症鉴别 ➢ 治法与方义:通利二便,分消水饮 ➢ 方后注的说明: “口中有津液”为何意? 渴者为什么要加芒硝? ➢ 本方临床应用举隅 最适宜于痰饮(或夹热)结聚肠间,邪 实气滞(或兼肺壅气逆)者。临床常将
➢治法与方义: 蠲饮降逆,和胃止呕。
➢小半夏汤临床应用举隅 小半夏汤擅长于治疗水饮上逆的呕吐。
常用本方治疗肿瘤病化疗所致的呕吐。 尤其对辨证为寒饮停胃,以呕吐痰涎或清 水、舌淡苔白滑润为特点者疗效最好, 而对 胃阴耗伤,舌红少苔或无苔、干呕无物者 疗效最差。
本方亦可用于其它类型的呕吐,但必 须随机化裁。
病案分析之三 李某,男,24岁,学生。患失眠多年,西医
曾诊断为神经衰弱,服用安定、利眠宁等镇静 药,时有小效。近因毕业考试,病证加重,昼 则头晕头疼,昏昏欲睡,神思恍惚;夜则清清 不寐,往事联翩,思绪不断,痛苦非常,口苦, 心烦,小便赤,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
方用酸枣仁汤加味:酸枣仁15g,茯苓 18g,知母9g,川芎6g,生地15g,白芍 9g,栀子6g,朱砂1.5g(冲服),竹叶 4.5g,水煎服,每日1剂。服本方6剂, 睡眠稍好,头晕痛亦减;又进9剂,睡眠 已正常。后用天王补心丹,每晚2丸,调 理善后。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 温再服。
支饮呕吐 【原文第二十八】 ➢为何呕家“渴者为欲解”: 饮随呕吐而排出体外 阳气来复,故见口渴 ➢呕家反不渴的病机:
饮停心下(包括膈间和胃脘),胃失和 降。 ➢证候特点: ✓呕吐清水涎沫而不渴 ✓口淡,舌质淡,苔白,脉缓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