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词解】 留饮:水饮内停。
【释义】 水饮形成之后,若饮邪留于心下,困阻心阳,则使阳气不布,不能温暖背部的心俞,故病人背
寒冷如手大。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留饮的辨证。
【教学参考】 [按语] 注家对“心下”部位,有心、胸、膈、胃之异,当视临床兼症而定。“背寒冷”病因病机颇
【词解】 支满:胀满。
【释义】 由于心胸之阳不振,不能温化水饮,而脾胃虚弱,又不能运化水湿,胃中停饮,可使痰饮之邪
留于心下不去。饮邪郁阻,肺气不畅,所以胸胁支满;饮阻于中,饮邪上犯,清阳不升,故头目眩 晕。
治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健脾利水。方中桂枝温阳,化气行水;白术健脾化湿,淡渗利水, 通畅三焦。本方温心脾之阳,以化水饮之邪,是温药治水饮的代表方。
【词解】 微饮:指轻微的痰饮。
【释义】 由于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者,有心脾气弱,不通运化水湿,而使微饮内留,妨碍升降,所以常有
短气证。若临床还兼见头目眩晕,食少消瘦,心下逆满者,可用苓桂术甘汤温化中焦,使水邪从小 便排出。若肾阳虚弱,不能温阳化气,使水停于下,引起少腹拘急不仁,腰痛或小便不利,或见畏 寒肢冷,可用肾气丸温养肾气,利水消饮。
散寒、温肺化饮;若饮热交结而兼气虚者,宜选本篇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通阳利水,软坚补 虚;外证解后,由于胃阳素虚者,可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制水;由于肾气素虚者,可用肾气丸温肾化 水;由于脾肾俱虚者,可用真武汤温肾健脾行水,以善其后。
第12条 【原文】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同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释义】 膈上有伏饮,又外感风寒,闭塞肺气,则使饮邪加重,饮邪射肺,故胸肺胀满,喘息咳嗽,呕
吐痰涎。咳喘胀满,不胜起扰,则目泣自出。风寒束于外,水饮动于中,阳气欲下行,不得宣通, 故发热恶寒,背痛腰疼,其人振振身拆动而剧。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膈上伏饮的辨证。
【教学参考】 [临床应用] 本条伏饮,俗称“哮(吼)喘病”,当表里并治。急证发作时,可用小青龙汤解表
以上留饮三条,均可归属四饮:水饮停留心下,属狭义痰饮;在胁下属悬饮;在胸中属支饮; 在四肢关节属溢饮。此外,应与首篇“色鲜明者,有留饮”合参。
第11条
【原文】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拆剧,必有伏饮。
【词解】 振振身拆剧:拆,肌肉掣动,此谓全身振颤动摇。 目泣自出:指痰喘剧咳,气逆而甚,则眼泪自出。 伏饮:水饮潜伏于内而有巢囊,不易治愈。
者饮也”的定论,仍当四诊合参。
第14条 【原文】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词解】 脉平:谓平和之脉。
【释义】 支饮,其病不甚重,未伤脉络,故脉反平。饮邪支撑,上附于肺,肺气不能宣降,故短气,喘
而不能卧。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支饮轻证的辨证。
【教学参考】 [按语] 对“其脉平”者,有两种看法:①并非无病脉。此乃与“脉偏弦者饮也”相对而言,指其脉
痛不可忍,故欲咳而辄已”。盖“辄”,立即也,已,停止也,故陶葆荪认为临床中也有咳嗽冲开留饮, 唾出了稀涎,留饮移,积气泄,闭塞暂通,疼痛反而大减的。诸说可参。
第10条
【原文】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词解】 历节:关节。
【释义】 水饮停留在胸中,胸中被遏,肺气不利,故其人短气。胸阳不得温煦,气不布津,故有口渴。 若饮邪不留于胸中,而流于四肢,而使关节气血痹滞不通,则四肢历节疼痛。饮邪留于胸中,
第18条
【原文】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方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一本作无 。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词解】 欲自利:病人未经攻下而要下利。 利反快:下利之后,留饮减轻,病人感到轻快。
不弦,说明饮邪留伏未深。②指脉平和如常,人虽病而脉不病,可供参考。
第15条 【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词解】 温药:温性药物。
【释义】 痰饮的形成,是由于胃虚,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虚不能散精,上归于肺;肺虚不能通
调水道,下输膀胱。肾阳虚弱。不能化气制水,水精不能四布,水湿停留,积为水饮。水饮多在肺、 脾、肾所虚之处,停留为患。总之,人体内水液代谢因虚而停,因寒而凝,聚成痰饮,病变多端。 治宜温药和之,温药可以通阳消阴下气,可使水气流行,津液布达,代谢正常,水饮之邪消散。用 温药温暖脾胃,可以助运化;温暖肺气,可助通调水道;温暖肾阳,可以助化气,水液代谢正常, 不停不聚,则不生痰饮。
【释义】 留饮是指饮邪留于心下不解。饮留则气滞,而脉道即不利,故脉见伏。若正气拒饮欲从下去,
则其人欲自利,因利则心下坚满而反快,可知饮有不解之势。但由于留饮已有巢穴可据,不可能泻 下即去,故又心下续坚满。治当应势利导,采取通因通用之法,方用甘遂半夏泻下而除留饮。方中 甘遂攻逐水饮,通利二便;半夏散结除痰;芍药敛阴液,去水气;白蜜、甘草甘缓解毒,调和诸药; 甘草与甘遂相反,合而用之,具有攻逐留饮,安中下气之效。
【词解】 脉双弦:是指两手寸口脉均弦。
偏弦:是指一手寸口脉弦。
【释义】 由于脾胃虚弱,食少饮多,水饮上逆于肺,故轻微者,仅见短气;重者暴发喘满。水饮重者,
饮停于心下,上凌于心,故心悸。痰饮之邪,多停留一处,故常见一侧脉弦。由于大下之后,脾胃 虚寒;故常见两手双弦。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痰饮的病因和辨证方法。
【教学】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第十二
【目的要求】
1.了解痰饮的概念。
2.熟悉痰饮的成因、致病特点与辨证分类。
3.掌握痰饮病的治疗原则与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本篇是论述痰饮和咳嗽,但重点在“痰饮”。
论述痰饮分四种: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以及伏饮、留饮的成因
与证治。 第1条、第2条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一)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 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 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二)
【词解】 素盛今瘦:治痰饮病人在未病前身体很丰盛,得病之后,形体消瘦。 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诸病源候论》作“漉漉有声”。 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释义】 第一条是论述痰饮病共分四类型。由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和主证不同,分痰饮、悬饮、溢饮、
支饮,而这四种饮邪,总称为痰饮。所以痰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第二条是论述四饮的病机和主证。痰饮病是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肺气不能敷布津液,
苓桂术甘汤为治痰饮病的主方,亦是“温药和之”的具体运用。临床当随证加减:头目眩晕甚者, 加泽泻;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干呕、巅顶头痛,因肝胃阴寒水饮上逆者,加吴茱萸; 心悸脉结,加人参、五味子;身拆动而水气上泛者,加附片。
第17条 【原文】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微饮病的证治。
【教学参考】 [按语] 痰饮的由来多与肺、脾、肾的气化不及所致。然而有时也可有一脏病变而引起。所以
治疗方法,应有侧重,后再兼顾他脏。苓桂术甘汤侧重于脾,而肾气丸则侧重于肾。 [临床应用] 本条一病二方,虽皆用“温药和之”,然治脾治肾,各有所主。久病支饮,用肾气
丸加巴戟、胡芦巴、苁蓉、蛤蚧、五味子、补骨脂、白果之类,可增强温肾纳气、通阳化饮的疗效。
支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之后,停留心下的胸膈,水气凌肺,气失宣降,而咳逆倚息,气喘不能平 卧。肺气逆于上而不能通调水道,饮停不化,故面部体表形如水肿。
【中心思想】 这两条是论述痰饮的分类和四饮的症状。
【教学参考】 [按语] 广义痰饮病的形成与人身水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人 身水液的正常流行情况,故广义痰饮是由肺脾肾气化失常,三焦水道通调失职,影响体内水液的运
化,敷布和排泄,水饮停留于所虚的不同部位而形成,尤以脾气虚不能为胃游溢精气为其主要病机。 仲景对痰饮病的分类,是以病位和症状为基础,并涉及病因与病机。临床当结合脏腑经络学说及八 纲的内容,进行辨证施治。
[临床应用] 溢饮病重时可见四肢微肿,支饮其形如肿,两者与水气病之必肿有主次之分,应 予鉴别。
临床中,若支饮初起,可出现咳嗽气逆,恶寒、痰多、苔白、脉弦等邪实之证;病久肺脾肾阳 气俱虚,则出现咳嗽喘逆,甚至不能平卧,或头面四肢浮肿、脉细弦等本虚标实之证。 第8条 【原文】
【教学参考】 [按语] 关于广义痰饮病的成因,除脾失健运而外,如肺脏功能失调,不能通调水道;肾阳虚
弱,不能化气行水等,都可引起痰饮的发生。 [临床应用] 本条说明脾失健运是痰饮病的内因,饮水过多是其诱因,故唐容川以“偏弦者,饮
也” 为由,提出治饮病当以涤饮为主,补虚为辅。临证之际,凡饮水过多,一手脉弦而见喘满短气 的,可酌用苓桂术甘汤;下后阳虚,两手脉弦缓而见喘满心悸的,可酌选真武汤。
第13条 【原文】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词解】 肺饮:指水饮犯肺,属支饮之类。
【释义】 由于肺气不能宣化,通调水道失常,水饮之邪上停于肺,肺气受阻而不利,故但若喘短气。本
证仅属肺中微饮,而与肝脾无关,故脉来不弦。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肺饮的脉证。
【教学参考】 [按语] 本条重在强调肺饮的临床症状,不以切诊作为诊断饮病的唯一依据,亦不拘于“脉偏弦
多,宜审因论治。
第9条 【原文】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词解】 缺盆:指锁骨上窝处。
【释义】 饮成之后,若留于胁下,肝络闭阻,壅塞不通,阻碍阴阳升降之机,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之
时,气满更甚,故咳嗽则胁痛加重。
【中心思想】 本条进一步论述留饮的辨证。
【教学参考】 [按语]:注家对“辄已”有不同理解。《直解》谓“咳嗽则痛引胁下而转甚”;《发微》云:“咳则
而使饮食精微变成痰饮,若下流肠间,则沥沥有声可闻。饮食精微化为痰饮,不得充养肢体,故身 体虚弱,日见消瘦。
悬饮病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留肝区而积聚在胁下,以致气机升降不利,所以心下硬满,咳 唾时牵引胁肋疼痛。
溢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积于内,泛溢于四肢体表,故身体或四肢疼痛而重,水邪郁滞, 表闭不开,故不汗出。
阴寒凝聚,故脉沉。沉脉生气郁,又主结,故可一脉两断。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胸中留饮的两种变化。
【教学参考】 [按语] 本条留饮、“四肢历节痛”与历节病“不可屈伸疼痛”、痹证有别。历节病肝肾先虚,病在
筋骨,脉沉而弱;痹证乃风寒湿三气杂至,见浮紧濡缓之脉,与气候变化有关;留饮“四肢历节痛” 乃属“经络痰饮”,肢体局部顽麻疼痛,痛点固定,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
[临床应用] 温药和之治本主方,脾虚者用苓桂术甘汤,肾虚者用肾气丸。后世根据本条精神, 按照广义痰饮病兼杂病因的不同,在祛痰涤饮的基础上,其治法用药,有所发展。
第16条
【原文】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以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痰饮的证治。
【教学参考】 本方除原文所述,尚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咽喉不利、起则头眩、身振振摇、小便不利,
以及呕恶咳喘,甚至咳而遗尿、舌质淡嫩,舌苔白润甚至水滑,脉弦等诸症。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 管炎、心源性水肿、阵发性心房颤动、脑积水、内耳眩晕症、神经衰弱,属脾虚水饮内停者,用之 均有一定疗效。
【中心思想】 本条是论述治疗痰饮Biblioteka Baidu的大法。
【教学参考】 [按语] 痰饮病为本虚标实,阳不化阴之病。若久用温补,则腻滞而不去。滋腻助湿,饮邪不
祛。若久用燥热,则宜伤正气而饮不散;若久用寒湿,则更助水饮凝聚,饮邪加剧。若久用得法, 水饮虽去,但脏腑更虚,水饮再聚而更重。故痰饮病的重要治略方法,以温药调和之。即根据痰饮 病的虚实盛衰,邪气轻重,病变部位,病情趋势和兼证等不同,选择相应的药物,组成一个消阴通 阳,调畅气机的有效方剂,以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使阴阳恢复最佳生理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