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证论治 (四)支饮
4、体虚支饮误治变证及其辨治。 (原文三十六)论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
的证治。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文三十七)论冲气已平而支饮复作的 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姜辛汤
辨证论治 (四)支饮
(原文三十八)论冲气与支饮的鉴别。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原文三十九)论水去形肿的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本条外寒仅为诱因,饮久阳虚,招 引外寒方为致病的实质,应表里兼 治,可用小青龙汤。
治则
(原文十五)论述广义痰饮病总的治则。 脾阳不运 水湿停留 痰饮
饮除 振奋阳气 “和之”提示不可专用温补,亦 不可过于刚燥,温补妨邪,刚 燥伤正。
辨证论治
(一)狭义痰饮 1、阳虚饮停 (原文十六)论述狭义痰饮的证治。 病机:饮停心下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方药释义:
木防己汤 木防己、桂枝—行水饮,散结合 石膏—降逆气,定喘 人参—补虚
服木防己汤后
心下虚软—水邪虚结心下, 的利则水去气行 ,结聚自 散—愈
心下痞结结实—水邪实结 于心下—缓解,三日复发
治则: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方药: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去石膏:恐其辛凉不利于化饮 加茯苓、芒硝: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现代临床常将本方用于符合中医上述 病机的诸多西医疾病,如(1)以眩晕为主 症的梅尼埃病、高血压病、脑震荡后遗症、 颈椎病;(2)以心悸、短气、胸闷为主症 的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充 血性心衰、心包积液;
(3)以咳嗽气喘、咯吐清稀涎沫、胸胁支满 为主症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百日咳重症痉咳;(4)以脘 腹逆满、呕恶,或背寒冷如手大为主症的慢 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潴留、慢性结 肠炎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精讲二 留饮、伏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二留饮、伏饮下面,我们把第8条~第10条,看一下,这就是留饮的概念,说它分属于四饮之中,现在,我们看四饮的留饮,就是第8条到第10条,这三个条文讲:“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它原文写的是“如手大”,请大家注意看[校勘],那么多的注家,同意把它改为“如掌大”,这也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如手大”,手挺大,“如掌大”,就手掌这么大的地方,后背一共才几巴掌大啊,所以,应改成“如掌大”,你若背诵这个原文的话,也就是狭义痰饮的留饮,有“背寒冷如掌大”,“背寒冷如掌大”的病机,怎么解释?我们《讲义》说得比较浅湿,就是饮邪留积以后,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出现背寒冷。
我觉得,在上次讲“心痛彻背”的问题上,给大家说了关于“胸为气海”的问题,背为五脏六腑的腧穴所在,所以,它又是阳气出入之所,因为狭义痰饮,饮留在心下,那么背应该特指心俞而言。
作为腧穴来说,它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这是我们复习过的,作为在背部的心俞,当然,背也是胸之府,诸阳它受气于胸中,而心阳转行于背,因此,饮留心下则出现了一块,象手掌大的地方寒冷感,有寒冷感,是由阻遏阳气,同时也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所致。
关于“背寒冷如掌大”,能够见到很多的情况,当审因论治,比方说肺结核的病人,我见过的八型空洞型肺结核,那个病人总是说,他后背有一巴掌大的地方凉,但实际上我们说,作为空洞型肺结核,应该是偏于虚热,但是长期不愈,则表示阳气不足,也表示局部的寒冷,特别是背部,我说了,作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因此,“背寒冷”表示阳气不达,是阳气不得舒展的一种标志。
我还看过我们的一位老书记,老领导,他实际上就是一位冠心病的病人,他就说他背寒冷,用了好多温阳的办法,同时,他自己用一些电热的小器械,在后背局部温暖,效果均不佳,那就是衰老的一种表现,不仅要看到心阳的问题,也有肾阳的问题,所以,在临床上要具体分析,“背寒冷如掌大”,首先,你应该想到是,狭义痰饮的一个标志,然后,你再结合,具体的体质因素和病证情况,至少告诉你,这是阳气不达的表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
1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虚寒性腹满者——无口舌干燥
(2)实热性腹满者——口舌干燥,但欲饮水 (3)痰饮病者——口舌干燥,不欲饮水或水入即吐
【临床应用】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5.痰饮冒眩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解析】
心下有支饮——心下停饮,胸胁支满(目眩)
同煮
甘草——调中、解毒
以防伤正
以上两汁再加白蜜——合煮顿服,安全性大。
【功效】攻逐水饮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按语】
1.关于峻下逐水药的实验研究。
2.关于“十八反”的药物认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4.肠间饮聚成实 【原文】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9)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 汤主之。(30)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提示】以上3条论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治。
【辨证要点】呕吐而不渴或渴而呕者,心下痞、眩悸者。 【病因病机】脾阳不运,饮盛阳弱,或饮阻阳郁。 【方药】小半夏汤
半夏与生姜相伍和胃,降逆止呕之效尤佳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概述
痰饮病名,为张仲景首创。《金匮》专篇论述饮病,有 广义、狭义之分。 1.命名:
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指水液 动荡之貌。
宋·杨仁斋《直指方》以 粘稠浓浊——痰
清 稀——饮 2.概念:泛指一切饮邪为患的疾病。
广义痰饮是四饮(狭义痰饮、悬饮、溢饮、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九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厚朴大黄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九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厚
朴大黄汤
【原文】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当我们看到厚朴,枳实,大黄,这三味药,心里马上就想到了小承气汤,这里却是叫厚朴大黄汤。
这种支饮胸满,张仲景称作厚朴大黄汤。
因为这个支饮,是因为小肠,下焦不通,便秘堵到了,造成的支饮,所以,才会用到厚朴。
厚朴降逆气,临床上看的时候,不要担心。
病人来了会告诉你,胸肋这里很胀满。
我们在看病人的时候,心里面一定是空空的,什么都不要想,先听病人怎么讲。
病人告诉胸肋很胀满,很难过,我们会问病人的大小便,问胃口如何。
病人告诉你有便秘,排气很严重。
我们所说的降逆气,一个是排气,放屁,还有一个就是气往上升,这个都是重用厚朴。
一个人肚子很大,一直在放屁,就是气很多,用厚朴来重用。
这种支饮,用不到排水的药,用小承气汤,厚朴重用,大便通出来,心下痞的现象就解除了。
从这个条辨我们就可以了解我们中医的治病手法,我们在治疗饮病时一定先查看肚子,如果一个人大小便都很通利,应该是没有饮病的。
如果有不通利的情形,我们就先把大小便通利。
当大便正常、小便也正常时,还有饮病在时,我们就要想别的方法来去饮病。
厚朴大黄汤中要重用厚朴,这跟小承气汤不一样,小承气汤是重用大黄,因为是下焦宿食产生的浊气上升,所以会重用厚朴来降这逆上之气。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饮病如果是肺里面,是摸不到弦脉的,但是,会造成呼吸很短,很急促。
病人又喘又不能平躺睡觉,那这就是肺里面有积水了。
因为当肺里积水的时候,身体平躺,水就会回逆上去,这时,呼吸就会更短,所以,必须要坐起来,因为人一坐起来,水就跑到肺的下方,这样就会比较舒服一些。
如果是堆积在肺里面的饮,这个饮跟水不一样,饮是黏答答的黏液像痰一样,如果是在肺里面,脉就不会弦,但是呼吸很困难,气会很短促。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我们讲的支饮是在我们的胸肋这边,并不在肺里面,在肋膜外面。
所谓渗透现象就是肋膜间有积水,叫做支饮。
支饮也可以让病人喘不能卧,但水饮并不是在肺里面,而且非常短气。
但是支饮的脉却是很正常的脉,摸到是平脉,摸不到那种饮的弦脉。
所有的饮大部分都兼有痰。
痰的来源是因为一个人湿太盛,湿久会生痰,所以无论是寒湿、热湿都会生成痰。
最初就是水气的湿没有被排除掉,慢慢就变成痰,痰饮会造成堵塞,如果有一层痰积在一处,会让水停下来,于是水就跟痰混在一起,变成黏液。
所以我们治饮病的时候,攻水的同时病人除了会吐出水来,还会吐许多白色的黏液、白津出来,这就是痰饮。
所以张仲景说“当以温药和之。
”所有的饮病张仲景认为都是寒湿造成的,所以说要开温药给病人,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刚刚讲我们开温性的药来利水。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分析
4.鉴别: 双弦(无力)―寒也―皆大下(下利、攻下) 后善虚 (本虚) 偏弦(有力)―饮也―水饮阴邪偏注于某一局 部,为邪实 (标实)
第15条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总治则
饮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 1.饮邪性质: 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
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水 饮邪的生成: 津停积体内而成——阳虚为本。
分析
1.“病人”――什么病? “食少饮多”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的病人。
2.病因病机: 内因――脾胃虚弱运化水谷无力 外因――饮水多
――――――――水停心下,阻滞气机。
分析
3.脉证: 甚者― 悸 心下悸―水气内停较重者,上凌于心 脐下悸――如:奔豚气病 微者――短气――妨碍气机的升降 脉偏弦,弦而有力。
实者三日复发:仍痞坚结实,是饮结较 重,病重药轻,原方不能胜任。
木防己汤去石膏 加茯苓芒硝汤
《心典》:“以坚投坚而坚不破者, 即以软投坚而即破也。”
第26条
治本
心下 治标
肠间
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 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提要
论述痰饮停留心下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1.症状: 胸胁支满 目眩 小便不利
2.病机:
饮停中焦,阻碍气机升降, 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3.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
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
第1、2条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 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 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 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倪海厦【金匮】痰饮咳嗽病

倪海厦【金匮】痰饮咳嗽病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接下来呢,我们介绍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记不记得我们在念金匮第七篇的时候,第七篇有谈到:这个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呼吸很短,病脉证,实际上这两个非常的相关,哦相关的。
一开始呢,诸位看,饮有四。
什么叫做饮?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在介绍......继续介绍之前呢,先跟诸位有个基本上有个对“饮”的概念。
我们每个人呢,多多少少难免都有一点“饮”,这个“饮”就是水饮。
那平常呢,我们为什么要去多做练功夫?多劳力工作多做一些运动?就是运动出汗的话,这个“饮”就会排掉。
这个“饮”从哪里来呢?可能呢,你是喝水喝太快了,哦,我......这个运动嘛,喝水喝太快,嗝在那个中间,打嗝一下,实际上“饮”就进去了。
那有的时候可能是你在发表,就是说你在这个台北很流行在室内运动,跳什么健身操这样,骗人的哦,在那个那个强的冷气间跳舞,那神经病嘛!运动本来就应该到外面去,对不对,怎么跑到冷气间里面去跳舞,应该要到外面去,运动就应该让它流汗,汗流掉以后,慢慢慢慢喝水进去,新的水再去补充旧的水,这样才会把“饮”排掉。
可是有的人很......很骚包啊,我要fashion,我要流行,在那很冷强冷的空间里面在做运动,不管是用跑步机呀,什么机器,反正就是在那里做运动,然后要流汗就用三温暖,这个都不对的。
你都利用外在的,不会自己去动。
像台北市很热嘛,跑出去一下,如果中个暑回来,治不好你再跟我讲,对不对。
这个很简单嘛,可是你啊都不去做,这些都是造成“饮”病,“饮”的病,那老师,你怎么知道这个人有“饮”病?那我举个例子给你听,如果你今天得了感冒,老师,这个人是桂枝汤症!你开桂枝汤给他,一剂就好掉了,这个人就没有“饮”病。
每次得了感冒,很严重,这种人就有“饮”病在里面。
还没有发大病的时候,赶快把“饮”病排掉啊,“饮”的问题排掉,这个饮呢水“饮”呢,常常停在内脏的下方,哦内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这章主要讲的是痰饮咳嗽病,咳嗽原由很多了,主要讲的痰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饮之病,痰饮是个概括的说法,那么细分可以分四类,这四类饮是什么意思?"何谓也",问这个名称了,世人都说痰饮有四,指什么说的呢?答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说饮有四啊,有这么几种,一种叫痰饮,一种叫悬饮,一种叫溢饮,一种叫支饮,有这么四种之分。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底下又问,名字虽然知道了,但是这个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又一个一个解释了,先解释痰饮,"其人素盛今瘦"他本来从前很丰盛,人挺胖的,可现在可瘦了,人身上这个胖瘦主要在水分之多少,现在都清楚,人体重水分占百分之七十几。
津液不行水不化,停在身体里不化,津液不行就无力从形体。
咱们人身上这种形体里头水分多的很,中医里中都叫津液,这个水不化津液,在里面停着,所以这个人瘦,形体上组织里水分很少,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
第一答的,人啊喝这个水不变成津液充实形体,所以人原来挺丰盛的,逐渐消瘦起来。
这水跑哪去了呢?都流到胃肠里了,走于肠间沥沥有声,就是痰饮的一种症侯,这种饮就叫做痰饮。
这个水变成痰或者饮,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搁在一起代言之"痰饮",首一条就把"痰饮"部位、状态都谈了。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说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在胁下,怎么叫悬饮呢?它悬于胁,在胁下悬着,古人起名字啊,很有意思,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
悬饮与痰饮不一样了,饮这个水流在胁下,你咳唾,这个地方就痛,这叫做悬饮。
底下是溢饮了,"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还有一种水流行啊,归到体表,它说四肢就代表外界体表了,主要在四肢,使四肢感觉沉。
本来就应该汗出而不汗出,这句话大概溢饮都是表证的多,像咱们说那个大青龙汤,"伤寒脉浮缓,其人身重,乍有轻时",那个就是溢饮,"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它这个都是个表证,本来当汗出,一汗出,水气都在体表呢,不能停蓄在这个地方了,随汗排除了,它不汗出那就流到四肢皮肤肌肉,所以身体痛重。
那他流到四肢这个痛,我们讲的很湿痹之症,也感觉沉,尤其四肢常痛,后头讲到风水的时候就有了,风湿风水这一类的,大概都有外邪。
这叫做溢饮,溢饮者本来咱们喝水都喝到肠胃里,它溢于外,往体表上来,溢者溢于外叫溢饮。
最后讲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支饮者从下往上这是支,支东西的支,饮是往上,这个波及到肺,后面说有肺水,就指这个说的。
这个饮冲逆于肺,所以它"咳逆倚息"。
咳嗽,逆,上气谓之逆了,就是咳嗽上气了。
喘而倚息,凭倚东西呼吸,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那就喘了,靠着东西而不得平卧。
气短,里有饮,这个支饮开始发于胃,往上逆迫,胃上有支饮就气短,压迫横膈膜,平卧往上压迫更的厉害,坐着靠着哪地方,水气往下往上压迫还轻点,所以他不得卧。
"其形如肿",咳喘的厉害脸也要肿的,这咱们常见到过,为痰饮、哮喘、咳嗽多有这样的,眼泡还肿,这就叫做支饮。
支,由下以支上,饮往上冲逆,高到肺部,所以有咳逆倚息不得卧反应。
上面别看很少,这一段考试经常出题,在《金匮要略》最整齐莫过于痰饮和水气,有四种都是什么样子,考试出了多少回了。
这一节就水的处所、部位及形象分为四类,根据这个来分的。
底下就是与脏腑的关系了。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这不是说水饮跑到心脏去了,不是那样死于句下。
就是这种水饮涉及到心脏的症候了,主要还是"心下坚筑",心下坚还是胃。
筑,悸,就是跳,跳的还挺厉害,跳还是属于心脏,后世说水气凌心,心属火最怕水,涉及到心脏它还要跳,当然这个水也在胃,我们看这一段就是上面痰饮。
"短气",胃里有水就短气,有水就叫恶水,我们要是想喝水都是胃里头没水,胃中干口中燥,有水就是恶水,而不愿意饮。
往心脏上贴也行了,水克火了,所以水涉及到心脏,那他恶水的很了。
其实就是痰饮,痰饮往上涉及到肺就是支饮,也有时水气涉及到心脏,心跳动的厉害,古人就说关系到心脏了,水在心。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吐涎沫",就是咳唾涎沫。
水涉及到肺了,一定要上面说的"咳逆倚息",都这里是简单说的,它光提个"吐涎沫",痰呀,浓的叫涎,稀薄的叫沫,涎沫都来自于肺,与肺有关系,所以它说水在肺。
那么由于咳吐涎沫太多,伤津液,所以咽干口燥也愿意喝水的。
这是水在肺,就是说的支饮,支饮与肺有关系的。
水在脾,少气身重。
"少气身重",里边有水少气,胃有水。
才刚说的水饮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呢,他就身子重。
这个就是一半说的溢饮,一半里面有痰饮的关系。
这个脾主四肢,古人这么看的,是就部位上说的,这个与脾有关系。
碍及中气,咱们说中气归于脾了,水在里,碍及中气,所以它少气。
就是刚才讲那个,说水停心下,有点水就短气,压迫着横膈膜,身重呢,就是组织里有水,那么由于脾主四肢,所以说水在脾,与脾有关系。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这就说的是悬饮,这说的是部位,胁下嘛,是肝部位。
那么水在肝,胁下发支满,这是悬饮了。
"嚏而痛",上面说的是咳吐引痛,那打嚏喷它也是引痛,意思是一样的,上面说的是四种,这里说的是波及到五脏了,字句稍有变化,一个意思,咳嗽当然也引痛。
这是说的悬饮,悬饮部位在胁下,肝所主的部位,所以说水在肝。
这和刚才讲的一样,不是水跑到肝里去了,不是那个事。
水在肾,脐下悸。
"心下悸",错了,这肯定是"脐下悸",属于下腰嘛,水在肾,水在哪动哪就跳,所以心下悸应该是胃,那我们讲痰饮可以,脐下,在下焦这里动,应该是脐下,属肾,也是部位上属肾,所以叫水在肾。
那么这两项,上面说四类,下面又说五脏之水,是一个问题,是两方面看。
就水的形象部位来说四类,就它这个部位关系到五脏所主上说,五脏的关系,其实是一个,你们好好看就知道了。
这就是观点不一样了,站在五脏上来观察,五脏各有属主证,胁下肝所主,胁下有水说水有肝;那么咳唾涎沫,??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心下有留饮就是胃,这"留饮者"就是饮留而不去的意思,换言之就是胃里有水。
水性寒,当胃的部位在他背后,较寒冷,这是自觉症,如掌大那么一块,是如掌大。
上面说的五脏有水,也是各有症侯的,这个呢说水留在哪,哪就有症侯,如留在胃,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
它这小注"一作转甚",是对的,"咳嗽则辄已"不对,辄已抹掉,还用后面转甚是对的。
这说的是悬饮。
他说如果这个留饮留在胁下这个地方,那就是悬饮了,他说是胁下痛引缺盆。
我们头前说,痛饮胁下,缺盆就是心口窝这个地方了,也是在胁下这个部位,不过是偏正,是一个意思,不过是语词变化了。
如一咳嗽就更厉害了,咳嗽牵引这个地方痛,一咳嗽更厉害了,不咳嗽也感觉痛,十枣汤证就这个样子。
那么这个讲什么呢,这个留饮留在胁下这地方了,它出这个问题。
那么这个痛引缺盆,你别咳嗽,别喘气,或打嚏喷,这样子痛的更厉害,这有时候留饮所在而发生的症侯,他详细分析一下。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
这就是头前指水饮了,那肺饮,吐涎沫嘛,这指是肺饮也就是支饮。
这饮怎么跑到胸中去了?它由肺往上冲逆,水气波及到胸中,不是水跑到胸中了,跑到胸里那就是胸水了,古人的意思不是那个意思,水气往上冲逆,胸中有些症候发作,主要发作什么呢?就是咳唾涎沫,其人呢?而渴,短气还是里面的水,心下有水了,这说的是支饮。
这个地方呀应该是一句,他这个前后搁在一块就不像话了。
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这个文字是错的,头前都是因有留饮怎么怎么的,在什么部位,怎么怎么的。
这块先提出四肢历节痛,就是四肢痛重,这光提个痛,没提重,当然也重了,这个指的是溢饮呀,如果脉沉者,脉沉是里面有水饮的一个脉应,脉沉者当责有水嘛,这就是有留饮?留饮留哪了?留在四肢了,留在四肢还不是溢饮,当汗出而不汗出。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这就是咱们说的外邪内淫这种老年气管炎说的。
他说膈上病痰的话,他不说膈上有饮,他不象上面说的有饮在膈上,他不是的。
这块是病痰但是当时不显呐,指的什么呢?就指满喘咳吐,这个病发作起来呀,又满又喘又咳嗽又呕逆,咱讲的小青龙汤证就是这个东西,平时不显,反正里面有痰,咱说有痰喘就是指这个东西。
他发作的时候,平时不显,一得感冒,一天气变化,受了风寒就诱发,发作的时候就发冷、发烧,就是表证了,那他里面有潜伏的痰,就是饮呐,换言之就是水气,遭受外邪了,就是外感了,那他里面潜伏的痰饮在这时就起作用了,外有风寒之邪,内有潜伏之饮,那么他一发作起来,不但发热恶寒,而且背痛腰疼,这都是一切的表证呀。
而使"目泣自出",淌眼泪、流鼻涕、打嚏喷、咳嗽都来了吗?"其人振振身瞤剧",这个身瞤剧,这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他喘咳的身动的挺厉害,另一个是有水气也可以,身振振欲僻地,里头有水饮也能够有症侯的发生,筋惕肉瞤,这个我也想他不是,这个他说的是由于咳喘相当厉害,发作起来,同时发烧怕冷身体痛疼,目泣自出,他咳喘的厉害是身体动的。
咳喘这个病咱们在临床上经常见着,并不是那个水气在那个水气动经,身为振振摇,不是那个。
这种病怎么叫伏饮呢?平时不显,可一发作他显了,所以有这种情况就像支饮似的,所以叫伏饮,伏饮者潜伏,他这个平时伏潜的像好人一样,他也别感冒,别到冷的季节,这个在临床上很多,到时候能诱发的发作,一发作连同外感到痰饮的症侯必重,像他刚才所说的。
所以这个饮呀在这块说,很明显平时也是能看的着的叫留饮,平时不显的叫伏饮。
所以用的字眼也不一样,他说"膈上病痰",换言之膈上有痰病,但平时不显,一发作起来满喘咳吐,发热恶寒,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瞤动也相当剧烈,那么这个叫伏饮,伏饮的意思就是平时潜伏,这个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