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料】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汇编
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

• 复诊:双下肢浮肿未减,余症同前,问之无汗。前 人云:水肿的产生,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治在脾 。肺主通调水道也,当微汗发表以宣肺,遂于前方 中加麻黄10克,再服7剂,水肿退尽,久未复发。
• “祛除水湿,当为水湿寻求出路。导邪外出之路有
三……湿在表者,可用祛风胜湿药物……湿在腠理
三焦,可用淡渗利水药物,导湿从前阴而出……水
水
水:质清,流动性大的液体,多流积于人体低下 松驰部位。 《金匮》将水气病分为四水(风水、皮水、正水 、石水),五脏水和气分、血分、水分。 前人总结水气病的形成:“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其制在脾” 。
《景岳全书》谓:“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 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 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3.肺中停饮辨脏腑寒热虚实缓急,治以开宣肺气
肺胀 • 肺胀是一种宿饮内停,复感风寒,触动内饮,饮 郁化热的病证,以咳而上气、烦躁而喘、目如 脱状、脉浮大为特征。 • 肺胀以标急为主,病机中有热的因素,治疗多 采用急则治标的方法
类别
原文 病机
越婢加半夏汤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咳而上氣,此爲肺脹,其人喘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 ,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 ,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14) 加半夏湯主之。(13)
• 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 • 外湿多为久卧湿地,阴雨连绵,或汗出衣里湿冷 ,或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 内湿则脾虚失运,水湿内停。 • 湿病的发生,多先有内湿,后感外湿,内外合邪才 能发病。 • 内湿可以招致外湿,外湿可以引动内湿。
三、辨治思路
1.湿病辨表里虚实,治以 因势利导 2.饮病辨饮停部位,治以 标本兼顾 3.肺中停饮辨脏腑寒热虚 实缓急,治以开宣肺气 4.水气病辨所主脏腑,以 先治其标为则
?痰湿、水饮、水湿

痰湿、水饮、水湿
痰湿、水饮、水湿这些病邪是异常的津液凝聚而成,阻塞四肢经络心窍,从而在身上表现出很多相应的症状,这些病邪有非常多的联系,也常互相转换和兼杂。
产生这些病症的原因,包括经常居处潮湿、淋浴当风、饮食不节、油腻、肥腥海鲜煎炸食用过多,或缺乏运动,凡是会损伤人体的阳气脾胃功能,以及影响气机运行的因素,都可以诱发而导致痰湿水湿等病邪。
因此,调理的重点在于温阳行气,调畅脾肾肺气机的运行,调节体内水气津液的气化功能,这是治疗水湿痰饮等病症的基本思路。
比如,水湿停滞肌表可以用疏风解表发汗的方法,比如用麻黄桂枝等药物,如越婢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驱邪外出,使水液从外而解。
如果是寒湿水饮困阻脾胃,可以通过温阳健脾利水祛湿的方法,比如用实脾饮。
肾阳不足,阳虚气化功能失常,所致下焦水湿或浮肿等病症,可以用真武汤、五苓散等药方加减。
这些经典的药方,都是通过调节脾肺肾等脏腑的阳气和气化的功能,以达到排出水湿痰饮病邪的目的。
浅谈对于“痰饮”的认识

浅谈对于“痰饮”的认识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狭义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仅指水饮停积于胃肠。
痰饮是由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积而形成的病证,其病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
张仲景根据不同的证型,确定不同的治法和方剂,这些辨证纲领至今还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
标签: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中医学所论之”痰”指稽留在体内脏腑、组织、肌肉、经隧、脉络、关节内的无处不到,无物可证,无形可见,能引起某些特殊病证的致病因子[1]。
从文字学角度加以考证《说文解字》及《释名》中均无痰字记载[2]。
我们现在看到的”痰”字出现较早的医学典籍是《神农本草经》和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痰饮俱作“淡饮” 称[3]。
一、痰饮的形成《金匮要略·痰饮病》12 条称:”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对痰饮的病因病机予以扼要阐述[4]。
1.摄水过多是痰饮病的重要病因:任何疾病状态下,都会使机体抗病力消减或下降,此时如果大量摄入水液,超过自身适應能力,水湿就会停蓄而引发痰饮;对于邪盛阻气等实证者,或脾虚失运、气虚失宣、阳虚失温等病人,若再饮入大量之水,均可导致水湿停运而引发痰饮。
2.实证病人摄水过多,也是痰饮的重要病因:经文的病人,既言痰饮病人,也包括其他病人。
在邪实情况下,适当饮水,有助驱邪。
若超其适度,反而增加抗邪负担,以致水湿停蓄而发为痰饮。
3.虚证病人摄水过多,也是痰饮的重要病因:以阳虚、气虚为主而致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失蒸化、三焦失于通调,都能使水湿滞留而引发痰饮。
而虚证的形成,则又与邪实久羁、劳倦过度、情志失畅、饥饱不调等因素关系至密。
经文的”食少”,既可是疾病时(如脾虚)的纳入不良,也可是条件所限而造成的进食不足。
中医关于“痰饮”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痰饮”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等,引起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不归正化,或代谢失常,或停于局部,形成无形或有形的复杂饮病证。
一、病因1.外感寒湿因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寒湿之邪侵袭肌表,困遏卫阳,致使肺不能宣布水津,脾无以运化水湿,水津停滞,积而成饮、成痰2.饮食不当如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或炎夏受热以及饮酒后,因热伤冷,冷热交结,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水液停积,而为痰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论“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即指此类。
3.劳欲体虚劳倦、纵欲太过,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输化,停而成饮。
体虚气弱,或劳倦太过,多易伤于水湿,水饮停蓄为病。
《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提出“人因劳役远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为饮停之因素。
二、病机1.痰饮的基本病机主要为三焦气化失职,肺、脾、肾功能失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
三焦司全身气化,为内脏之外府、水液运行之道路,气化则水行。
若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
如《圣济总录·痰饮统论》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
若三焦气涩,脉道塞闭,则水饮停滞,不得宜行,聚成痰饮。
2.五脏之伤皆可生痰,但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最为密切。
肺居上焦而主气,又主宜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或外感邪气伤肺,或气郁气滞,或血瘀气滞,或阳气不足,均致肺气失于宜达,通调失职,津液失于布散,聚而为痰。
脾居中州,主运化,布散水谷精微以养五脏。
若湿邪困脾,则脾失运化,或脾阳、脾气亏虚而致脾虚不运,均使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聚而为痰。
肾居下焦,主气化水液,司膀胱而泌清浊。
若肾气肾阳不足,蒸化失司,水湿泛滥,亦可导致痰饮内生。
此三脏之中,以脾运失司最为关键。
因脾所居为升降之枢,太阴脾土阳气易伤,脾阳既伤,上不能输精微以养肺,水谷不归正化,反为痰饮而干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由此则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四处,波及五脏3.痰饮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结合五脏相关理论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

五脏相关理论的由来:㈡ 提出者
• 邓铁涛教授自20世纪中叶 首倡“五脏相关”学说以 来,积五十年学术研究的 深刻体悟和丰硕临床经验 ,结晶升华成为颇为完善 的学术理论,既体现中医 认识生命活动机制的独特 观念,又克服了五行学说 呆板固定的模式,用于临 床,能更灵活、贴切、有 效地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堪称继承与发扬中医学 术的典范
• ——《素问· 阴阳应象大 论》、《素问· 五脏生成论》
学术渊源之一:《内经》“五脏相通”内容 提要
• ⑵通过五行相乘相侮体现五脏之气相通。《素问· 玉
机真脏论》: “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 气舍于肾, 至肺而死。脾受气于 肺, 传之于肾, 气舍于心, 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 传之于肝, 气舍于脾, 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 传之于心, 气舍于肺, 至脾而死。 • 古人推理五脏疾病传变有一个模式。以肝为例: 肝受气于心, 心有病 承其母, 则心、肝二脏受伤矣; 肝病传之于脾, 则脾为三脏受伤矣; 肝 病气舍于肾, 则肾为四脏受伤矣; 肝病至肺而死, 则肺为五脏受伤矣。 每脏之病有五, 一脏有五脏之传,五五二十五变。传之所胜之者, 为相 乘关系的传变; 传之所不胜者, 为相侮关系的传变。即以疾病 • 传变来说明五脏之气相通。
• 邓教授赞同上述医家的论点,同时指出古人虽然 已经认识到五行的中心实体是五脏,但今天如仍 沿用五行理论、受其框架的束缚,临床上难免存 在着名实不符、内容与形式不统一的缺陷。 • 比如:在五行关系方面, 相生与相克是抽象的哲 学概括, 但对生与克的对象与方向的限定, 又是 对事物关系过于机械的认识。如土固生金, 何尝 不生木木克土, 金当然也克土水与火之间,谁克谁 则视情况而定⋯ ⋯ • 五行学说的缺陷已经成为长期以来中医教学中 令人困扰的问题。教材中的五行学说不得不从 最基本的五材概念关系说起, 这已经较难令现代 的初学者接受到了实践中再费力地向学生说明 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增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痰饮中医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痰饮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理产物,源于人体水液代谢失调,导致水湿停滞于体内。
痰饮的形成与脾胃、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总结痰饮的中医理论、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痰饮的中医理论1. 痰饮的形成机理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脾胃、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生,则易生痰饮。
肺为水之上源,若肺气失宣,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聚而成痰。
肾为水之下源,若肾阳不足,水液不得温化,则聚而成饮。
2. 痰饮的分类根据痰饮的性质和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痰湿:痰湿质地黏稠,易于停滞,多见于脾胃虚弱、湿邪内阻证。
(2)痰热:痰热质地黏稠,色泽黄腻,多见于肺热壅盛、痰热互结证。
(3)痰寒:痰寒质地清稀,色泽白腻,多见于寒痰阻肺、寒湿内阻证。
(4)痰瘀:痰瘀质地黏稠,色泽紫暗,多见于痰瘀互结、脉络瘀阻证。
三、痰饮的临床表现1. 呼吸系统症状(1)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出,伴胸满、胸闷、气短。
(2)喘息:呼吸急促,气息粗重,伴心悸、乏力。
2. 消化系统症状(1)恶心、呕吐:痰湿阻遏,胃气上逆。
(2)腹胀、便溏:痰湿困脾,运化失司。
3. 其他症状(1)头晕、头痛:痰湿蒙蔽清窍。
(2)肢体麻木、浮肿:痰湿下注,络脉瘀阻。
四、痰饮的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痰饮的成因、发展过程及伴随症状。
2.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舌象、脉象,注意痰液的性状、色泽等。
3. 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胸部X光、CT等检查,以明确痰饮的部位和性质。
五、痰饮的治疗1. 治法(1)健脾益气,温阳化饮。
(2)清肺化痰,润肺止咳。
(3)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 方药(1)痰湿证:二陈汤加减。
(2)痰热证:清金化痰汤加减。
(3)痰寒证:温肺化痰汤加减。
(4)痰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
3. 其他治疗方法(1)针灸:取肺俞、膻中、丰隆等穴位,行针法。
(2)推拿:按揉肺俞、膻中、丰隆等穴位。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诊断治疗方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诊断治疗方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随其潜伏之处不同,见症亦千变万化。
若为其症状所惑,则万象纷纭,难以尽识;若识其根本,则能执简驭繁,知常达变。
水饮症,其辨证要点在舌。
凡舌体异常胖大,或舌苔水滑欲滴者,必有水饮!遇此舌象,不论其症状如何,即当利水;水饮去则症状减。
若妄加辨症,反舍近求远!水、饮、痰、湿有何区别?答:水饮痰湿,同出一源,但其形态及特性却有所不同。
湿者,潮湿之气也,乃无形之邪。
水、饮、痰乃有形之邪也!水与饮最为相近,常并称为水饮。
痰与湿差异较大,多另当别论。
湿者,散之如雾,聚之成痰。
积水为饮,饮凝为痰。
水清、饮稀、痰稠。
水饮痰湿的形成,论及形态差异,可概括为:“从无形到有形、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到浓稠”。
水邪致病,可分为三类:水饮、水臌、水肿。
水饮证的主症就是舌象。
只要舌胖大苔水滑,不任是何病名,都按水饮论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问曰:夫饮有四。
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痰饮:脾主湿,肺主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肺不运,水湿流注胃肠,聚为痰饮。
悬饮:水停胁下,咳则牵引胸胁作痛,或兼发热,此乃悬饮。
即今之所谓“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水”之类。
溢饮:水气行于四肢,手足浮肿无力,谓之溢饮。
支饮:水饮停于胸膈、胃脘,如物支撑,以至心下坚满,咳逆不顺,谓之支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
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浅议痰饮水湿

浅议痰饮水湿发布时间:2021-09-24T02:25:45.666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3期作者:李喜强[导读] 痰、饮、水、湿,本是同源,性质是阴性李喜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痰、饮、水、湿,本是同源,性质是阴性,是机体津液输布失调产生的代谢产物,也是现代各种复杂类症候的致病因素,致病种类繁多,如代谢性疾病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痰、饮、水、湿本属一类,在体内常常混合存在,容易相互转化,又常常混称,如有湿痰、痰饮、水饮等名称,四者在形质,流动性、症候表现,理法方药等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想要提高中医疗效水平,系统阐述痰饮水湿尤为必要。
1.痰饮水湿之源流痰饮水湿是由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津液不能转化,造成代谢产物堆积。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所以体内痰饮水湿邪气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1]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需要肺、脾、肾三藏协同作用,若脏腑功能紊乱则会导致机体水液停聚,从而产生病邪,而这些邪气在体内又会对人体各个脏腑尤其是对心脑血管以及肺脾肾的损害。
痰、饮、水、湿四者,是人体内津液不正常转归形成的病理性产物,正所谓“一源而四歧”,“一源”是指四者形成的本质都是脏腑亏损,不能正常输布津液,“四歧”是因为各个脏腑的损害程度不同,以及机体差异阴阳分布不同,最终所形成的邪气性质、致病程度、疾病转归也各不相同,因此其形成总与肺气的宣发肃将,脾的运化,肾阳的气化,以及三焦和膀胱气化失常关系密切。
2.痰饮水湿在性质、流动性上的区别痰,是体内水液停聚凝结而形成的一种质地稠浊而黏的病理产物。
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型之痰常呈现胶质状态,一般部位以肺为主,以咳嗽咯痰为主,无形之痰病症复杂病机变化多段,可与有形之痰相兼、转化,常常遍布机体各个孔窍、脏腑,同时也是导致血糖血脂升高的无形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乃风湿表实证。《金匮要略》云:“若治风湿 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即投 麻黄加术汤发汗解表,除湿通络:麻黄、桂枝、杏 仁各12克,甘草6克,白术15克。当天下午服1剂,至 晚上见微微汗出,僵硬感减轻,当晚安睡,晨起体温 正常。服完3剂,热退,关节疼痛缓解,纳增。安然出 院回校就读。
眩晕等。
水
水:质清,流动性大的液体,多流积于人体低下 松驰部位。
《金匮》将水气病分为四水(风水、皮水、正水 、石水),五脏水和气分、血分、水分。
前人总结水气病的形成:“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其制在脾” 。
✓ 《景岳全书》谓:“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 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 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2.饮病辨饮停部位,治以标本兼顾
• 饮停于胃者,主症以反复呕吐清稀痰涎、口渴不欲 饮水,或口渴饮水与呕吐交替出现为特征;亦可表现 为心下坚满,得利稍减;或者是出现背寒冷如掌大; 或者是胸胁部位支撑胀满不舒;或者是发为眩晕,如 坐舟船,不能视物等。
• 饮停于肠者,主症可有腹满胀大,二便不通;或为腹 中肠鸣,沥沥作声;或为脐下动悸,状若奔豚等。并 可见体形素来丰盛,今却日渐消瘦,口舌干燥,心中 悸动等。
在表在上者,宜用汗法;在里在 下者,当利其小便。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
微汗法
• 《金匮要略·湿病》:“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 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 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 因湿乃重浊之邪,不可骤去,宜微汗,缓图而散之。 • 微汗又分表实与表虚之不同,轻、重、夹风、夹寒
二、痰饮水湿之邪致病特点
痰
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从症测知。 “百病皆由痰作祟” 。 《类证治裁》: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
在肝则眩,在肾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 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
饮
饮:常聚集于胸、腹、胃肠等管腔之中。 根据饮邪停留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痰饮、悬
• 湿易困阻脾胃,见纳呆便溏,舌苔白腻等。 • 湿为六淫之邪,伤人多兼挟风、寒等不同的邪气
。 • 湿性粘腻、重滞,湿为阴邪, 易损伤阳气,所病缠
绵难愈。
• 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
• 外湿多为久卧湿地,阴雨连绵,或汗出衣里湿冷 ,或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 内湿则脾虚失运,水湿内停。
• 湿病的发生,多先有内湿,后感外湿,内外合邪才能 发病。
之别。
[案例1]
• 患者,女,16岁“四肢中小关节反 复对称性肿痛2年,加重1个月,多 方治疗无效”。接诊:四肢、肩、 肘、腕、膝、踝、掌指、近端指 间关节、下颌关节、胸锁关节均 疼痛,难于屈伸,双侧腕、膝、踝、 掌指、近端指间关节2度肿胀,晨 僵超过20小时,发热 37.3~38.5℃,纳呆,睡眠不安,二 便少。前医投予桂枝芍药知母汤4 剂,诸症不减。问之,虽发热但无汗 ,全身闷热心烦,舌淡红苔白,脉浮 紧略数。
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
一、生理与病理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 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 五经:五脏的经脉。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示意图
吸呼
精微上输
肺
全身 宣发作用
汗
肃
饮 食
胃、脾
降 作 用
气 化 作 用
类别
苓桂术甘汤证
肾气丸证
短气,小便不利+心下 短气,小便不利+畏寒
主证 悸,胸胁支满,目眩 足冷,腰痠腿软,少腹
肾阳暖脾
肾
气化作用 膀胱 尿
病理:痰饮水湿的产生与肺脾肾密切相关
• 肺失宣降,肺失通调,可发生溢饮、支饮、悬饮或者 风水;
• 脾不运化水液, 可发生痰饮、悬饮、支饮、溢饮或 为皮水;
• 肾气化无力,可为痰饮、正水、石水; • 可合并为病: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饮、
湿痰等 。
•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肺为水之上源”
风水与溢饮
• 《医宗金鉴》中说:“溢饮者……即今之风水水肿 病也”。
• 溢饮,水泛肌表成肿,无汗身体疼重。 • 风水,可见汗出恶风之表虚证。
湿
• 湿:湿如雾露,游行散漫,上升外达,从外感受,常客 肌表,郁遏表阳而营卫不和。
• 湿病特征为发热恶风,发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肢体关 节疼痛,汗出,身重脉浮。
• 悬饮指肝肺气机不舒,饮停胸胁,症状表现以胁下咳 唾引痛为特征,并可痛引缺盆。
• 溢饮指肺卫失宣,饮溢肌肤,症状表现以不汗出、身 体疼重为特征。
• 支饮指肺失宣降,饮停于胸膈,症状如咳嗽、吐清稀 泡沫痰或黄稠痰、气喘、胸满不能平卧,或喉中哮 鸣音若水鸡叫声,若病程日久,病情严重,影响其他 脏腑,可出现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大便干结、面 浮肢肿等症。
• 内湿可以招致外湿,外湿可以引动内湿。
三、辨治思路
1.湿病辨表里虚实,治以 因势利导
2.饮病辨饮停部位,治以 标本兼顾
3.肺中停饮辨脏腑寒热虚 实缓急,治以开宣肺气
4.水气病辨所主脏腑,以 先治其标为则
1.湿病辨表里虚实,治以因势利导
湿邪在表:以发热恶寒、身 重、骨节剧烈疼痛为特征。
湿停于里:以小便不利,大便 反快为特征,还可见黄疸、痹 痛、带下等。
饮、溢饮、支饮。 根据水饮病邪的轻重、停蓄时间的长短、病位的
浅深,又有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 不同也……饮清沏而痰稠浊”。
“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停为 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 之伤皆能致之”。
饮证常以咳喘、短气、闷胀、浮肿为多见。 痰证多见嘈杂不食、纳呆食少、喉中痰鸣、头目
饮病治疗大法“当以温药和之”
• 痰饮所成,阳气不运为其本。 若阳能运化,饮亦自消。
• 饮属阴邪,遇寒则凝,得温则 行。饮成之后,最易伤阳。
• 温药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 通行水道的功能。
• “和之”:温而不可太过,并 非专于温补,寓有温药调和之 意。须治本与治标相结合。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 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