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水湿
湿、水、饮、痰的区别

湿、水、饮、痰的区别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头重如裹等为主要表现。
如脾虚湿盛,可表现腹胀、大便溏泄、身重等。
湿久易郁而化热,可致湿热蕴脾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肝胆湿热证等。
“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
水为有形之邪,水液输布失常而常泛溢肌肤,可表现为水肿;水液停聚腹腔,而成腹水,可见腹部膨隆、叩之音浊。
“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
饮邪停留于胃肠,阻滞气机,胃失各降,可见泛吐清水,脘腹痞胀,腹部水声辘辘,是为狭义的“痰饮”;饮邪停于胸胁,阻碍气机,压迫肺脏,则有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等症,是为悬饮;饮邪停于心包,阻碍心阳,阻滞气血运行,则见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等症,是为支饮。
饮邪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肢节疼痛等,是为溢饮。
饮邪客肺,肺失宣降,气道阻塞,则见胸部紧闷,咳吐清稀痰涎,或喉间哮鸣有声。
“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和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最易内停于肺,影响肺气的宣降,以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闷为主症。
再可停于中焦,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可见脘痞、食少纳呆、泛恶呕吐痰涎、苔白腻等症。
痰亦可随气升降,流窜全身,如痰蒙清窍,则头晕目眩;痰蒙心神则见神昏、神乱;痰泛于肌肤则见形体肥胖;痰窜经络,可成瘿瘤、瘰疬、痰核、乳辟等。
痰浊为病,颇为广泛,见症多端,因而有“百病多有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
由于湿、水、饮、痰本属一类,均为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故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故又常互相通称,如有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饮、湿痰等名。
临床表现哪种症状较突出,就以哪种命名。
本文转载自/u/1919043707。
痰饮水湿的经方辨治

痰饮水湿的经方辨治痰饮水湿是由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水湿归属于湿邪。
湿邪的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易伤阳气。
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缠绵难愈。
当人体感受湿邪致病,就会出现如食欲减退、胸膈满闷、咽痒、心悸、咳嗽、口不渴、头身困重、四肢沉重、身肿、大便粘滞不爽、小便不利、舌淡苔腻、水滑,边有齿痕等。
单纯的痰饮病的本质是太阴病。
太阴病的病机为里虚寒。
《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
”痰饮水湿常见致病症状① 上攻于头部则眩晕、耳鸣---苓桂术甘汤、泽泻汤;②上逆于咽则咽痒、咽喉异物感---半夏厚朴汤;③凌心则心悸---苓桂术甘汤射肺则咳嗽---射干麻黄汤逆于胃则呕---小半夏加茯苓汤等④胸闷、脘痞、呕恶、纳呆---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等⑤肌肤四肢水肿沉重---防己黄芪汤⑥二便异常(小便不利、大便粘滞不爽)常用方剂1.二陈汤二陈汤为治疗痰饮基础方。
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功效。
2.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用于外寒里饮的太阳太阴合病证。
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合称外邪里饮三方。
射干麻黄汤用于外感里饮,兼有咳嗽证。
厚朴麻黄汤,因为此方里有石膏,可以看作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外邪里饮、饮郁化热之方。
案:患者,女,40岁。
于4月前因感冒服用清开灵颗粒而致感冒不愈继发咳嗽伴干呕,咯大量稀痰,畏寒怕风,鼻流清涕,无汗。
晚8点至凌晨4点胃肠鸣响上逆干呕,咳嗽咯白稀痰沫落地成水,不得平卧,彻夜难眠,纳差,口中和,二便可。
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缓。
从案中可知:畏寒、怕风,无汗,鼻流清涕---太阳病表阳证。
咳嗽伴干呕,咯大量稀痰。
痰白稀痰沫落地成水,不得平卧,彻夜难眠,纳差,口中和,边有齿痕---水饮上冲的太阴病。
故为外寒里饮的小青龙汤证。
浅谈痰饮水湿病证治

• 复诊:双下肢浮肿未减,余症同前,问之无汗。前 人云:水肿的产生,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治在脾 。肺主通调水道也,当微汗发表以宣肺,遂于前方 中加麻黄10克,再服7剂,水肿退尽,久未复发。
• “祛除水湿,当为水湿寻求出路。导邪外出之路有
三……湿在表者,可用祛风胜湿药物……湿在腠理
三焦,可用淡渗利水药物,导湿从前阴而出……水
水
水:质清,流动性大的液体,多流积于人体低下 松驰部位。 《金匮》将水气病分为四水(风水、皮水、正水 、石水),五脏水和气分、血分、水分。 前人总结水气病的形成:“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其制在脾” 。
《景岳全书》谓:“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 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 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3.肺中停饮辨脏腑寒热虚实缓急,治以开宣肺气
肺胀 • 肺胀是一种宿饮内停,复感风寒,触动内饮,饮 郁化热的病证,以咳而上气、烦躁而喘、目如 脱状、脉浮大为特征。 • 肺胀以标急为主,病机中有热的因素,治疗多 采用急则治标的方法
类别
原文 病机
越婢加半夏汤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咳而上氣,此爲肺脹,其人喘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 ,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 ,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14) 加半夏湯主之。(13)
• 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 • 外湿多为久卧湿地,阴雨连绵,或汗出衣里湿冷 ,或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 内湿则脾虚失运,水湿内停。 • 湿病的发生,多先有内湿,后感外湿,内外合邪才 能发病。 • 内湿可以招致外湿,外湿可以引动内湿。
三、辨治思路
1.湿病辨表里虚实,治以 因势利导 2.饮病辨饮停部位,治以 标本兼顾 3.肺中停饮辨脏腑寒热虚 实缓急,治以开宣肺气 4.水气病辨所主脏腑,以 先治其标为则
?痰湿、水饮、水湿

痰湿、水饮、水湿
痰湿、水饮、水湿这些病邪是异常的津液凝聚而成,阻塞四肢经络心窍,从而在身上表现出很多相应的症状,这些病邪有非常多的联系,也常互相转换和兼杂。
产生这些病症的原因,包括经常居处潮湿、淋浴当风、饮食不节、油腻、肥腥海鲜煎炸食用过多,或缺乏运动,凡是会损伤人体的阳气脾胃功能,以及影响气机运行的因素,都可以诱发而导致痰湿水湿等病邪。
因此,调理的重点在于温阳行气,调畅脾肾肺气机的运行,调节体内水气津液的气化功能,这是治疗水湿痰饮等病症的基本思路。
比如,水湿停滞肌表可以用疏风解表发汗的方法,比如用麻黄桂枝等药物,如越婢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驱邪外出,使水液从外而解。
如果是寒湿水饮困阻脾胃,可以通过温阳健脾利水祛湿的方法,比如用实脾饮。
肾阳不足,阳虚气化功能失常,所致下焦水湿或浮肿等病症,可以用真武汤、五苓散等药方加减。
这些经典的药方,都是通过调节脾肺肾等脏腑的阳气和气化的功能,以达到排出水湿痰饮病邪的目的。
经方科普:痰饮水湿

经方科普:痰饮水湿问:水湿痰饮,分还是不分,如何分?代表方是什么?马家驹老师答:痰饮水湿,虽然整体上都属于津液代谢障碍停聚于局部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水湿本身之间还是有所差别的,所以临床上治疗整体治疗原则不变,都是遵循着仲景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但具体治疗上方剂略有不同。
比如痰湿相对重浊,水饮相对清稀,所以对于痰湿主要是采用行气、化痰、化湿的办法,如二陈汤;但是对于水饮,更多的采用一些淡渗方法去治疗,如五苓散之类。
苓桂术甘汤为代表的苓桂剂,属于温阳化饮,如果用苓桂术甘汤去治疗痰湿,效果就不好。
痰湿水饮毕竟属于有形的邪气,易阻气机、易犯脾胃、易伤阳气,所以其性缠绵、病程长。
对于痰湿,还是采用行气的办法辅助达到化痰、祛湿的目的。
当然这个痰饮水是生成的根源在于太阴病,如后世认为的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其实更多在于脾失健运,所以健脾、运脾,温运太阴就比较重要。
这也是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意思,用温药去治疗,也反证了痰饮水湿本身属于阴邪。
二陈汤是化痰湿的常用方,如果存在气虚的情况下,还要合入一个四君子汤,就成了六君子汤。
苓术是淡渗祛除水饮的好方,阳气不足,可以合入桂枝甘草,就是苓桂术甘汤,合入附子生姜就是真武汤。
并不是说苓术就不能化痰化湿,适当配伍即可,如二陈汤里面就有茯苓,藿香正气散中亦有苓术。
当然化痰湿的药也能祛除水饮。
痰湿之间也是有所不同,化痰更多的以陈皮、半夏为代表的二陈汤,加入胆南星、瓜蒌、贝母,三子养亲汤的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就成了比较好的攻逐邪气的常用药物。
痰相对湿邪,相对有形,行气力度更大一些,容易存在气机阻滞、痰气互结的情况,如二陈汤、半夏厚朴汤、温胆汤,都离不开陈皮、半夏的辛开。
湿邪相对弥漫而无定体,温病学派对湿邪论述的更为精详一些,三仁汤、藿朴夏苓汤都是著名方剂。
当然温病的方更多是治疗湿热的。
比如湿重热轻的三仁汤、湿热并重的连朴饮、热重湿轻的白虎加苍术汤。
湿邪本身属于阴邪,但郁久容易化热,湿热相合难解难分,所以要分消走泄,在整个痰饮水湿当中治疗难度是最大的。
痰饮水湿

(一)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之一。
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水湿痰饮虽然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但四者同源异流,在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又有所区别。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
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
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另外,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
所谓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疬、痰核等。
所谓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却有征可察,如梅核气、眩晕、癫狂、呕吐、肿块、腻苔等,临床上主要通过分析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加以确定。
无形之痰饮的概念,拓展了痰饮作为继发性病因的致病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痰饮学说的内容。
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异名而同类,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或同时并存,或相互转化。
因此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二)水湿痰饮的形成水湿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因此,凡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及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水湿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致病因素是形成水湿痰饮的初始病因。
痰饮水湿脾胃病治疗的重中之重霍香正气升阳益胃桂枝姜附汤

痰饮水湿脾胃病治疗的重中之重霍香正气升阳益胃桂枝姜附汤痰饮水湿,脾胃病治疗的重中之重。
老中医强调三个重点,代表方剂一一列出来,建议收藏!痰饮水湿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回溯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一直都十分重视痰饮水湿和脾胃病的密切关系。
脾胃作为人体运化水湿的重要脏腑,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痰饮水湿。
痰饮水湿一旦形成,随人体气机运行也极容易出现脾胃病症状,比如说呕吐、泄泻、胃中痞闷不舒,不能进食,等等其他症状。
在治疗上用药强调这几点,也有几个代表方剂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点重视芳香温燥以化湿脾胃多寒湿就会产生疾病,因此在治疗上可以用芳香温燥来治疗,代表方剂如藿香正气散,具有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功效。
此方重在化湿和胃,而解表散寒之力略逊,通过化湿达到消胸脘满闷,止脘腹疼痛和呕恶泄泻的目的。
第二点重视风药以除湿气虚清阳不升,导致正常津液不能上行而成为水湿,水湿浊下日久成火,湿热导致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的脾胃病症状。
代表方剂升阳益胃汤,用茯苓、泽泻通利下焦利水湿,半夏、陈皮截其中焦水湿生成之源,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湿去热孤则阴火自消。
第三点扶助阳气以除湿脾为太阴主湿,胃为阳明主燥,所以湿热盘踞中焦者多见素体胃弱,或病久伤阳变成寒湿诸症。
比如手足不温、肌肉疼痛、口淡不渴、苔白水滑等,此时要温化寒湿,温振阳气如桂枝姜附汤。
可见湿热困阻中焦日久后,不能一味清热利湿,需顾虑阳气。
综上所述,痰饮水湿作为病理产物可引起脾胃病的多种症状,脾胃为水液代谢主要脏腑功能失常会形成痰饮水湿,痰饮水湿停留,又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痰饮水湿的进一步加重,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所以脾胃病的治疗尤当重视痰饮水湿的祛除,而在临床治疗中又当根据病证灵活变法。
痰饮名词解释

痰饮名词解释
痰饮是中医对于一种病理状态的描述,通常表现为体内水湿聚集、滞留不散、并在体内形成黏稠的液体。
临床上常见于脾虚水湿、肺热痰多等疾病,症状包括口腔粘滞、唾液增多、脾胃不畅、恶心呕吐、胸闷咳嗽等。
痰饮的形成
痰饮的形成跟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足、湿邪入侵有关。
其中,脾胃不健运输失常摄取能量后形成湿气停聚,外来湿邪入侵,体内津液积聚,最终形成黏稠的痰饮。
此外,肾气不足、肝胆郁滞等因素也可能引起痰饮的出现,因此治疗时需针对症状辨证施治。
痰饮的症状
痰饮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胸部、消化系统、头部、四肢等部位。
胸部痰饮患者常常会出现咳嗽、胸痛、气喘等症状;消化系统痰饮患者则常在口腔觉得粘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问题;头部痰饮主要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癫痫、耳鸣甚至失聪等;四肢痰饮可能与风湿病、关节炎等疾病有关,主要表现为酸痛、肿胀、关节变形等问题。
中医治疗痰饮
在中医看来,痰饮治疗重点是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湿邪渗出的目的,最终让痰饮排出体外。
治疗痰饮的方法主要包括穴位按摩、艾灸、拔罐、针灸、中药汤剂等。
具体针对不同病情需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疗效。
总体来看,痰饮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症治疗、注意日常保健都对于预防、治疗痰饮疾病有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之一。
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水湿痰饮虽然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但四者同源异流,在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又有所区别。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
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
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另外,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
所谓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疬、痰核等。
所谓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却有征可察,如梅核气、眩晕、癫狂、呕吐、肿块、腻苔等,临床上主要通过分析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加以确定。
无形之痰饮的概念,拓展了痰饮作为继发性病因的致病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痰饮学说的内容。
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异名而同类,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或同时并存,或相互转化。
因此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二)水湿痰饮的形成水湿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因此,凡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及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水湿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致病因素是形成水湿痰饮的初始病因。
上述因素或直接影响津液代谢,或使相关脏腑的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而水湿痰饮内生。
例如外感六淫,或火热煎熬,或寒邪凝滞,如《医碥》所说:“痰本吾身之津液,……苟失其清肃而过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或失于温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斯痰成矣。
”或湿浊留聚,如《症因脉治》所说:“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
”或燥伤津液,如《症因脉治》说:“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痰为嗽,此外感燥邪作矣。
”或因气滞、气虚,气不行津而津液不布,如朱丹溪所谓:“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一失其宜,则气道闭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
”或诸种因素综合作用,而致水湿痰饮内生,如《医学入门》所说:“痰饮,……皆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耳,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
”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失常是水湿痰饮形成的中心环节。
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
若外邪犯肺,气失宣降,津液不布,凝聚而生外感之痰饮;肺气不足,治节无权,水湿津液失于宣化,则痰饮恋肺;或肺阴不足,虚火煎熬津液,可发为内伤燥痰,故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
若外感湿邪,饮食失宜,致脾气阻滞不运;或内伤思虑,劳倦太过耗伤脾气,使脾虚不运,津液停聚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均可聚湿生痰。
如《景岳全书》所说:“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
”中医亦称“脾为生痰之源”。
肾为主水之脏,主管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若肾开阖不利,水液排泄失司,停聚而为水湿痰饮;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温运而湿聚痰生;或肾阴不足,虚火灼津,煎熬津液而成痰。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239卷曰:“肾生痰多虚痰,久病多痰,……非肾水上泛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此久病之痰也。
”三焦为“决渎之官”,三焦气化失司,则水道不利而为痰。
《圣济总录》说:“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
”此外,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气不行水;心阳不振,行血无力,均可致湿浊聚积而成痰饮。
总之,水湿痰饮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逸失常,使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所致。
(三)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碍气血运行水湿痰饮为有形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则常阻碍气血的运行,日久可致瘀血形成,故多挟瘀为病。
《张氏医通》曰:“痰挟死血,随气攻注,流走刺痛。
”《证治汇补》亦指出:“胃脘之血,为痰浊所滞,日积月累,渐成噎膈反胃。
”均说明水湿痰饮可阻滞气机,使气不行血而成瘀血。
若痰饮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可出现肢体麻木或疼痛,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病症;痰浊阻于心脉,心脉痹阻不通,可见心前区闷痛,甚则放射至肩臂;痰结于肌肉筋骨,痰气血交阻,则可形成瘿瘤、痰核、瘰疬、阴疽、流注、梅核气或乳房结块等病症。
故《丹溪心法》说:“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2.影响脏腑气机水湿痰饮停滞,易于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失常。
如痰饮停肺,使肺失宣降,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甚则不能平卧等症;水湿痰饮困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可见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泛吐痰涎,肠鸣溏泄等症;痰在于肝,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可胸胁胀满,乳房胀痛,甚则肝风挟痰上扰,而致眩晕、耳鸣,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痰涎壅盛等;痰在于肾,肾之气化失司,则见腰膝痹痛,足冷,甚则水肿等症。
3.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与饮相对而言,致病部位十分广泛,内至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可影响多个脏腑组织。
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同时,其病理变化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异常复杂。
如痫病乃痰所致,平时病人无明显症状,一旦发作,痰浊内动,则突然昏仆,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
又如中风痰厥,表现为口眼喎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
《重订严氏济生方·咳喘痰饮门》说:“其为病也,症状非一,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晕、心嘈怔忡,为愪寒热疼痛,为肿满挛癖,为癃闭痞隔,未有不由痰饮之所致也。
”所以有“怪病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饮邪致病,或停于胸胁为悬饮,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等症;或停于胸膈为支饮,见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咳吐清稀泡沫痰等症;或留于四肢为溢饮,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痛等症;或停于胃肠为狭义之痰饮,见脘腹胀痛,肠鸣沥沥有声等症。
水湿致病不仅病位广泛,或壅于上焦,使肺气痹阻,气滞不畅;或阻于中焦,则脾胃升降失常,清浊之气相混;或注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尿液排泄不利。
而且因患者体质之差异或用药之失误,可以从寒化或从热化。
水湿从寒化,可犯心或入肾,使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水湿从热化,湿热留于三焦,则病势多缠绵难解,郁甚化火,更可产生一系列变证。
水湿痰饮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大体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重、痛等症状。
虽然痰饮病证繁多,错综复杂,但舌苔滑腻,为其共有特点之一。
4.兼挟他邪为患痰饮为湿浊之邪,其致病常表现为病变部位的闷胀困重,麻木冷痛,寒甚热减,或肿块不红不热不痛,根脚散漫等阴证性质,故《》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但痰之致病,常由其他病因诱发,或兼挟他邪为患。
除痰瘀相关外,临床上尚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火痰、气痰、食痰、酒痰等不同相兼病证。
《医林绳墨·痰》指出:“因于风者,则中风头风,眩晕动摇;因于火者,则呕吐酸苦,嘈杂怔忡;因于寒者,则恶心吞酸,呕吐涎沫;因于湿者,则肢节重痛,不能转移;因于七情感动而致者,则劳瘵生虫,肌肤羸瘦;因于饮食内伤而得之者,则中气满闷,腹中不利,见食恶食,不食不饥。
此皆痰之所致也。
”5.蒙蔽清窍,扰乱神明痰饮致病,每易蒙蔽清窍,扰乱神明,出现一系列神志失常的病证。
如痰湿上蒙清窍,可见头昏头重、眩晕、精神不振等症状;痰迷心窍,扰乱神明,可见心悸、神昏、痴呆、癫证等病症;痰郁化火,痰火扰心,可见心烦、失眠、神昏谵语,甚则发狂等病症;肝风挟痰上扰,则发痫病;心虚痰郁,则见惊悸不宁,多梦失眠等症。
6.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水湿痰饮皆由体内津液积聚而成,均有重浊黏滞之性,且作为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又会影响脏腑气机,加重水液代谢障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因此,水湿痰饮致病均表现为病势缠绵,病程较长,难于速愈。
如由痰饮所致的胸痹、眩晕、咳喘、癫痫、瘰疬、痰核、瘿瘤、流注、阴疽等病,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困难,尤其是一些顽痰伏饮,病程更长,故有“久病多痰”之说。
(一)瘀血的概念瘀血,又称为恶血、败血、衃血、蓄血等。
《说文解字》说:“瘀,积血也。
”瘀血,即体内血液停滞凝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之一。
它既指脉管中凝聚不行之血,又包括体内存积的离经之血。
唐容川《血证论》说:“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瘀血和血瘀的涵义不同。
瘀血是能导致新的病变的病理产物,为病因学概念;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为病机学概念。
所以侧重于讨论病理产物和病因时称为“瘀血”,侧重于讨论病机时称为“血瘀”。
(二)瘀血的形成外感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结石以及各种内外伤等致病因素,作为形成瘀血的初始病因,导致气虚、气滞、血寒、血热、阴血亏虚以及脉道损伤等,均可使脉中血液运行迟缓、停滞或离经积存体内而为瘀血。
瘀血形成的机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迟缓、阻滞、凝聚而为瘀血。
其常见因素有气虚、气滞、血寒、血热、血虚以及脉道伤损不利等。
气为血帅,推动血行,气虚或气滞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寒邪客于血脉则凝滞收引,血行受阻;热邪入于血分,煎熬津液则血液黏稠,血行不利;血虚则脉道涸涩,不能滑利通畅,“譬如江河之水,浩浩荡荡,岂能阻塞,惟沟浍溪谷水浅泥淤,遂至壅遏”(《医论十三篇》);脉道受损不利,“脉不通则血不流”(《千金要方》)。
上述因素均可通过影响血液运行最终发展而成瘀血。
二是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而为瘀血。
如各种内外伤、撞击挤压伤,造成内出血;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以致血逸脉外等,血离脉管,停积于体内,一时难以消散,而直接成为瘀血。
三是污秽之血为瘀血。
早在《内经》中已有“恶血”、“衃血”之名。
《景岳全书·血证》曰:“败血凝聚色黑者曰衃”。
王肯堂《证治准绳》明确提出了“污秽之血为瘀血”的观点。
污秽之物可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类。
外源性污秽之物如各种致病微生物、一氧化碳等。
《》即指出:“温疫者,疠气流行,多兼污浊。
”内源性污秽之物,指因脏腑功能失调或衰竭而产生的诸如痰饮、湿浊、脂液、尿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