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 成绩

一、填空

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_或_ 朴学—,包括文字

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清代_____ ;训诂之为学是由—《尔雅》_________ 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黄侃________ 。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______ 一书;而二字连言

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______ 诗故训传 ________ 》;“训诂”复语在—汉__

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 _________ 解释具体义 ________________ ;段玉裁认为用来

“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犹―”;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所以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声训___________ 。

5、《说文》:“天,颠也。”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声训 _______ ,而从训释方

式看,则属于—直训(语词式)____________ 。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训诂________ ;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

“ _________ 论其法式,明其义例 ______________ ,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

别是_鼻、足、至卜?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倒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对文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富

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

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变文____________ ;《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

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 ___________ 变文_____ ;《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____ 《尔雅》 ____ 、《说文》、《方言》、___《释名》_______ 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

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____ 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____ 》,著者是—扬雄______ 。

10、“三礼注”的著者是东汉的大训诂家—郑玄_;所谓“《史记》三家注”是指__ 裴骃的《史记集解》、张守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正义 ______ 》和司马贞的《 ______ 史记索隐

》;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李善的《文选注》、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释玄应和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

等,都是重要的训诂著作;所谓“段王之学”的“段王”是指________ 段玉裁 _王念孙_______________ ,所谓“王氏四种”是指________ 《广雅疏证》________ 、《读书杂志》、______ 《经义述闻》 _______ 、《经传释词》这四部书;清代训诂大家很多,如着有《____________ 古书疑义举例(或“群经平议”

或“诸子平议”)__________ 》的俞樾、着有《____________ 》和《墨子间诂》的—孙诒让__________ 。

二、名词解释

1.训诂: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解故”等,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

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籍。

122“训”、“诂”、“训诂”的字面意义和字面形式

字面意义就是普通的词汇意义,概念、术语意义通常都是由词汇意义经过专门化、单纯化而形成的,所以了解相应的词汇意义是理解概念涵义的基础。

古人的上述解说,《尔雅》、《说文》讲的都是字面意义。“训”,《尔雅》解释为“道”,

应该读为“导”,就是《说文》的“说教”。“说教”,段玉裁注解为“说释而教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解释并且传授给别人。“诂”,《说文》解释为“故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古

语、古代汉语。“训诂”,根据《尔雅》、《说文》,的解释,“训”和“诂”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解释古语。这和术语的涵义已经很接近了。因此,孔颖达、段玉裁、陈澧都是由解释字面意义进而阐述概念涵义的。

“训诂”的字面形式,也就是写法、组合、次序,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而是有一个相

当长的形成过程。最初是单称分说的,始见于《尔雅》的篇名“释诂”、“释训”。组合为复语,最早见于《毛传》,全称是“诗故训传”,“诂”写作“故”,而且还与“传”并列使用。

《尔雅》草创于战国末、定于汉初,《毛传》是西汉初的著作,大约到西汉末,出现了“训

诂”这个字面形式1。这个过程大约历经100年。就是“训诂”出现之后,学者们也时常使用之前的形式,上述马瑞辰的解说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

123今人的定义

1如扬雄《答刘歆书》:“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有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又如《汉书?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上引古人的解说,是后人认识“训诂”涵义的基础,尤其是郭璞和陈澧的论说,指出训诂产生的原因是语言的时空特点即时代性和地域性,为后人定义“训诂”提供了基本依据。

下面是今人对于“训诂”的一些定义:

这种工作一一顺释故言的工作便叫作“训诂”或“训诂”。2

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 3 4 5

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叫做训诂。

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解读古书的词句。6

在古、今人的这些论述中,黄侃的定义,居于古今,承前启后:既深得《尔雅》、《方

言》的精髓,继承郭璞、陈澧等观点的精华,融通古人精神,确定了训诂的基本内容;又具有发展的前瞻

性,特别提示了用来解释语言的“语言”即训诂语言这一新元素,丰富了训诂

学的内容。

现在,我们把以黄侃为代表的古人、今人的有关论述概括为一个定义:训诂就是用今

语解释古语、用通语解释方言。

124 我们的定义

上面这个定义是训诂学迄今为止的理论结晶,但是并不是终结,关于“训诂”定义的

理论探讨,看来还有拓展的空间。因为有不少训诂材料的事实,用这个定义解释不了。比如:

例1《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

例2《释名》:“腕、宛也,言可宛屈也。”

例3《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疏不熟为馑。”

例4《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例5《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水中可居者曰洲。”

2齐佩瑢《训诂学概论》第6页,中华书局,1984。

3洪诚《训诂学》第4页,江苏古籍岀版社,1984。

4陆宗达《训诂简论》第2页,北京出版社,1980.

5郭在贻《训诂学》第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6赵振铎《训诂学纲要》第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例6《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例7《诗墉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天谓父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