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以及西安事变的过程及其影响。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日本侵华的全面开始,中国人民进入了局部抗战时期。
而西安事变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理解九一八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理解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3.能够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3.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西安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
初中历史_《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亲爱的同学,认真是一种态度,努力是一种精神。
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让我们在对历史的共同回望中,更好地珍惜今天,绽放光彩。
【学习目标】1.知道九一八事变经过、结果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2.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学习重点)3.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学习难点)一、东北沦陷局部战自主学习:九一八事变名称时间 地点 策划者 经过 结果 合作探究: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和影响?面对日本的暴行,作为学生,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 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 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指什么?学生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口号是什么?表达了中国民众什么态度和主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本剧《西安事变》事变后,各派政治力量态度如何?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课堂训练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A、1930年皇姑屯B、1931年沈阳C、1933年山海关D、1931年长春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A、抵抗B、不表态C、片面抗战D、不抵抗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A、吉鸿昌B、杨靖宇C、佟麟阁D、赵登禹4、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A.五四运动B.新文化运动C.一二·九运动D.西安事变5.右图中的建筑物位于沈阳北郊柳条湖地区,它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2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国共两党的应对、局部抗战的兴起、西安事变的经过以及和平解决等内容。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全面的历史观念。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可能较为刻板,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4.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局部抗战的兴起与发展。
3.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4.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讨论题、练习题等教学活动所需材料。
4.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引导学生关注局部抗战的兴起。
2.呈现(10分钟)讲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国共两党的应对措施。
《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
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之教材处理及教学设计的点评(推荐阅读)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之教材处理及教学设计的点评(推荐阅读)第一篇: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之教材处理及教学设计的点评在当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学校历史组在学校315课改理念指引下,在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收到了一定效果。
特别是对教材的钻研、理解,如何理性地对待教材,如何有效使用教科书,成为我们历史组适应315课改的主攻方向。
因为教材是决定课改成功的第一道门槛。
就像一项工程,把好材料的质量、拿捏准确材料的属性是建设工程的第一道关。
具体到xxx老师这节公开课。
通过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及教学反馈等环节,可以看出xxx老师深入研究了教材,在有效利用教科书上狠下了功夫,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一、吃透了课标,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课程标准归纳为:1、知道一个事变即知道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结果;2、了解一个罪行即了解日本在东北三省犯下的战争罪行;3、认识一个意义即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根据这一课程目标科学的设置教学方法,同时也确定了本课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把握了教学内容两条主线,化繁为简本课主要内容有九一八事交、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各部分内容间错综复杂,xxx老师把本课内容分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另一条主线是张学良将军的三个抉择。
xxx老师以张学良将军的三次人生抉择,映射了张学良将军从家仇到国恨到报国的爱国热情厚积薄发的心路历程,折射出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
两条主线相得益彰。
三、核心素养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以及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中日矛盾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等历史知识,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发生时间较近,学生可能对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中日矛盾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3.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
2.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历史事件。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九一八事变的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
3.划分学生为若干小组,准备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让学生了解中日矛盾的激化,以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重点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在抗日战争前夕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做出的决策。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好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原因。
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学情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事件,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国家独立解放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级、背景知识和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
1. 年级和学科水平:本次教学针对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学生基本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学习新知识,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学生背景知识:在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发展时期,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对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已有所了解,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细节和影响可能了解的相对较少。
3. 学生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多媒体素材、互动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设计根据学情分析的结果,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1. 目标设定:a. 知识目标: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发生背景、经过和影响。
b.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多种解读和影响。
c.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2. 教学步骤:a.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兴趣和好奇心。
b. 知识授课:以九一八事变为切入点,介绍其背景、经过和影响,并与学生之前了解的历史事件进行联系和比较。
然后,重点讲解西安事变的发生原因、经过和对国内外形势的影响。
c. 案例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不同历史学家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不同解读和评价,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d. 讨论互动:设置小组讨论或辩论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扮演不同立场的人物,讨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e. 总结归纳:通过概括和总结,对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重要性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国家独立解放的过程进行整体思考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亲爱的同学,认真是一种态度,努力是一种精神。
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让我们在对历史的共同回望中,更好地珍惜今天,绽放光彩。
【学习目标】1.知道九一八事变经过、结果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2.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学习重点)3.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学习难点)一、东北沦陷局部战自主学习:九一八事变名称时间 地点 策划者 经过 结果 合作探究: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和影响?面对日本的暴行,作为学生,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 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 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指什么?学生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口号是什么?表达了中国民众什么态度和主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本剧《西安事变》事变后,各派政治力量态度如何?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课堂训练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A、1930年皇姑屯B、1931年沈阳C、1933年山海关D、1931年长春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A、抵抗B、不表态C、片面抗战D、不抵抗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A、吉鸿昌B、杨靖宇C、佟麟阁D、赵登禹4、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A.五四运动B.新文化运动C.一二·九运动D.西安事变5.右图中的建筑物位于沈阳北郊柳条湖地区,它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与该建筑物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七七事变B.九一八事变C.西安事变D.南京大屠杀6.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C.局部反攻阶段 D.全面反攻阶段7、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A.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B.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C.力图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D.加剧国民党内部的矛盾8、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请回答:(1)当时日本军队在东北有何行动?(2)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什么态度?造成了什么结果?《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反思“教然后而知困。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激发教师终身学习。
以下是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故事及点滴反思与体会。
确定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标解读,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重点,蒋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难点。
对此,本课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种资源,通过恰到好处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讨论,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树立对国家、民族正确的责任感以及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知识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大知识点进行前后梳理。
还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的备课要围绕学生的需要去设置,关注学情,调动他们最大的积极性,让整节课发挥最大的有效性。
教学几年来,我一直在探讨,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如何让四十五分钟不浪费,特别是这样的学科,更不能占用学生课下的时间,向课堂要效率,让学生既喜欢上历史,又把一节课的内容把握,做到我学习,我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一直觉得历史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它故事性,趣味性很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他们很想学,而不是应灌输观点要他们学。
首先导入新课,用歌曲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歌曲选择《松花江上》,哀婉悲愤的曲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这也正是本节课需要的情感,在歌声中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这样进入知识的学习学生把情感投入了,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通过这样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情得到了升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接下来课堂的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设置历史情境,再现历史情境,播放九一八视频资料,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资料中了解九一八事件,获得感性认识。
出示问题: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东北三省沦陷的原因?等问题,学生在感性资料的感触下很快都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不由自主的相互讨论,争抢回答。
这节课就在学生积极参与中进行了。
接下来的西安事变也进行的非常积极,在讨论中共主张和平解决,不杀蒋介石的原因时,有的同学还长篇大论结合背景,令我折服。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只要点燃了他们的注意点,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给我们的不仅是惊喜,更多的是感动本节课的亮点是课本剧的运用。
通过课本剧,孩子们锻炼了思维,展示了能力。
两段视频资料的选用起到了承上启下、引导启发的作用。
避免了老师对众多历史史实的用空洞的语言简单讲述的方式来处理的弊端,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来感知历史、了解历史。
九一八事变的那段视频清楚地介绍了柳条湖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内容。
看完之后让学生再次复述重点,不仅有利于掌握基本知识点,而且在之后的启发,更让学生知道它是日本蓄谋以久的侵华战争。
历史的诠释有很多种,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这堂课无论从作品的解读、片断主题的确定、要点的选择,还是语言的表述等方面,我都在努力向该方面追求。
没有遗憾的课是不存在的,反思本节课,我认为我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备课不够精细。
通过教学反馈,我意识到最初不少心思花在对学生的学习情绪的调动上。
因此,在情景创设,问题设计、情节讲述上下了很多功夫。
可是,在资料的搜集和使用上没有注意到细节之处。
可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2.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些薄弱。
在课堂上,控制力、协调力、应变力等显得有些薄弱。
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的奠基不够雄厚,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语言情感感染力不够,所以使某些设计环节未达到预期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分析,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标分析: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永恒主题,通过本课历史教学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勿忘国耻,拥护中国共产党,使教学历史知识与思想教育互相渗透,并联系实际,借古开今。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概括、分析、运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和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学习,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顺应时代潮流: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顺应民意,顺应时代潮流。
全局意识: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高瞻远瞩,着眼未来。
【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难点:蒋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制造的借口,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
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三省的迅速沦亡,加剧了民族危机。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此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1935年,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担负起反对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
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
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十年内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事物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比较关注,由此来确定学习目标。
良好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适度的压力、不断的成功是产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美感,全面发展个性的活动。
历史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
让学生查阅战争的主要战役,及主要经过,上课时老师很容易就讲完课,学生们就展开讨论,互相交流,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面。
可有的班级,学生查阅资料的条件差,没有能力收集资料,所以上起课来很吃力,没有办法,老师自己查的资料供学生参考,学生的能力的不到锻炼,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差一些.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生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施加适当的压力,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如果说兴趣、成功使学生获得了热情,那么压力则让学生多了一份冷静。
动力提供目标,兴趣引导学生入门,压力促使学生坚持,并快速前进,成功则坚定了学生的信心,获得了希望,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兴趣,坚定信心,实现理想,达到目的。
《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测评练习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A、1930年皇姑屯B、1931年沈阳C、1933年山海关D、1931年长春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A、抵抗B、不表态C、片面抗战D、不抵抗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A、吉鸿昌B、杨靖宇C、佟麟阁D、赵登禹4、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A.五四运动B.新文化运动C.一二·九运动D.西安事变5.右图中的建筑物位于沈阳北郊柳条湖地区,它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