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ht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有可能是填空)2文类学:是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学形式的种类,类型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属于文学批评的一支.3主题学:发轫于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既属于影响研究,也属于平行研究.其强调的是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包括主题,题材,情境,人物,意象,套话)的不同处理.4母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5题材研究:通常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比较文学中指研究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作家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如大洪水神话,人蛇恋.6情境研究: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三角恋,人鬼恋,不相识的父子之战)以及不同作家对于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研究(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7意象研究:指某一民族,国家中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式或文化形象.8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的翻译互动研究.(探寻翻译及其翻译以后)9形象学:是指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以及”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10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于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11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文艺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着重于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12历史类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研究的时空不一,但在美学上有价值,诗学上有共通性文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13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4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
填空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的最终目标是(走向世界文学),不是走向大一统.而是世界各民族互相借鉴.3三股大潮是(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文化研究热潮)4我国比较文学兴起是从(台港)开始的.5 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6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人.7 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8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代表人物:(不吕那介)(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9(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的转折点10俄苏比较文学复苏的代表人物(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研究11流浪汉小说和十四行诗属于(平行研究)中的(文类学研究)12主题学发展的主要人物是美国的(哈瑞·列文),他是主题学研究的开创者13媒介包括(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14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艾斯卡皮)提出的15形象学的特点与功用是(投射性)(互动性)(跨学科性)16形象学对于对于异国形象描绘的作用: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17法国的(贝茨)是最早提出形象学任务的人,法国的(巴尔登斯贝格)提供了具体范例,作出重要贡献,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一原则写出《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的是(卡雷)18(莫哈)提出的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形象。
古希腊罗马文学参考文献

一、必读书目1.(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希腊古典神话》,曹乃云译,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推荐理由★★★★★:权威的希腊神话版本。
市面上流通的希腊神话都不出其右。
2.陈中梅译:《伊利亚特》,译林出版社,2000年。
推荐理由★★★★:中国社科院研究荷马史诗的专家历时数年翻译。
3.陈中梅译:《奥德赛》,译林出版社,2003年。
推荐理由★★★★:同上。
4.埃斯库罗斯等著:《古希腊戏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推荐理由★★★★★:这个选本包括最经典的《美狄亚》与《俄狄浦斯王》。
二、延伸阅读1.(美)罗伯特·C·雅姆:《西方人文史》(上下),张月、王宪生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年。
推荐理由★★★★:这部著作向读者展示了完整的人文学科:文学、绘画、音乐、雕塑、摄影、建筑、电影等艺术。
各个章节都附有精美图片、经典文学作品选段及其思考题。
2.(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推荐理由★★★★: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以三十多部文化史和文化批评论著而闻名,本书是他毕生对1500年以来整个西方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20世纪文化论著中的经典之作。
本书论述了从1500年起至今约五百年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宗教、社会思潮、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科技发明、民俗及社会生活等,包罗万象,涵盖面很广。
你可以从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任何一部分内容来读,该书写得极有意思!3.(美)伊迪丝·汉密尔顿著:《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推荐理由★★★★:经典!!!4.(美)戴尔·布朗主编:《希腊:庙宇、陵墓和珍宝》,李旭影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
推荐理由★★★: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
对希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
5.(美)布朗主编:《爱琴海:沿岸的奇异王国》,李旭影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
透过门窗看世界—谈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在门窗中的体现

透过 门窗看世界
熊x怕范凡 蛘文¨~ T~躯舳摒选此诃 l一川川~暮川∞ 批搦~~吣二 ~一_ ㈨~~ ” Ⅵ
谈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在 门窗中的体现
Loo nga o l hr ug o sa i ki tW rd t o h Do r nd W ndo ws
人 在 文 化 创造 基 础 上 的 本 质 观
所 崇 尚的 天 人 台
和 西 方 审美 文 化 所 这 几 组 关
明 地 体 现 出 西 方 文 化 的 特 色 。西 方 的 形式概念从 开 始 就 包 含 着人 的 主体
崇 尚的 主 客 =分 如 果 说
系是两种 不 同文化的精神 来源 的话 .
中 .没 有 任 何 系 统 的 文 化
人 与 自然
图 4哥特 教堂花式窗棂
整体 灌 注 在 这 一 实体 结 构 之 中 的气 才
是 最 重 要 的 T 3 明晰 与 模 糊 方面
曾 发 生 过 像 中 国 古 代 那 样 的 亲 和 关
系 在 文 化 思 维 和 文 化 情 感 方 式 上 .
面 的 中 西 文 化 宇 宙 模 式 的 根 本 差 异
1 2 形 式 与 整 体 功 能
2 中 西 审 美 文 化 的两 个 灵 魂
这几 组对应关 系 体 现 出 中 西 审
形 式 是 西 方 宇 宙 模 式 的理 论 化 形式是本体 的观念 它 鲜 明 地 体 现 了
也 鲜
美 文 化 的 两 个 灵 魂 .即 中 华 审 美 文 化
言 、简 单 的 对 比 揭 示 了 中 西 文 化 的 基
本 精 神 面 对 一 座 房 屋 柱 式 墙 面 等 实 的 因素
从艺术理论角度批评语言的美学尺度——评《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从艺术理论角度批评语言的美学尺度———评《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霍甜(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合肥230601)摘要:对于艺术理论角度的批评研究,缘起于古代希腊,但真正视为学科却是在18世纪的欧洲。
艺术理论的批评角度,从其自身最本质的属性出发,其理论体系具有系统性、关联性,上下传承,自成一体,将丰富的理论用于艺术方面的批评。
关键词:艺术理论;批评语言;美学尺度中图分类号:J20;H0-05;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18)04-0124-04Criticism on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f Languag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Theory———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Spirit HUO Tian(Hefei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rt Media,Hefei,Anhui 230601,China )Abstract:Critical researc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theory,originates in ancient Greece,but it was actually regarded as a subject in 18th century Europe.Criticism from the angle of art theory,starting from the very essence of its attributes,undoubtedly has systematicness,relevance,and inheritance,with rich theory used in art criticism.Key words:art theory;critical language;aesthetic dimension收稿日期:2018-03-01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现代科技在亳州花戏楼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发扬及创新研究》成果(编号:SK2017A0995)一、艺术理论与批评缘起对于艺术有所研究的人,对于艺术理论的缘起会有相对清醒的认识与自己的看法。
电影《小城之春》的生命意识探析

115影视美学电影《小城之春》是于1948年上映,由中国著名诗人导演费穆所执导的一部带有唯美色彩的爱情电影。
该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具有里程碑价值和意义的、独具中国传统美学色彩的影片。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对该影片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探析由影片的拍摄艺术和技巧所传达出的中国传统生命美学意识及伦理价值观。
一、导演的中庸思想在影片中的呈现中庸思想是儒家的哲学理念,它讲究处理问题坚持不偏不倚、不激不厉、不走极端的原则,在对立的两极之间寻求比较适中的解决方案,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像温润的玉一样。
在影片中,长期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导演费穆将电影《小城之春》的生命意识探析文/吴玉珍摘 要:电影《小城之春》是由著名导演费穆所执导的中国电影史上一部独具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反映中国传统婚姻价值观的电影。
从中国传统儒释道美学理论入手,对该影片进行详细的解析,以揭示影片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儒家中庸伦理价值观,中国传统封建伦理道德对男女爱情婚姻的束缚,以及道禅美学对影片所要表达的宗旨及所要表现的生命意识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城之春;中庸;生命意识;道禅美学;静寂;枯槁荒寒三部分又戛然而止。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这出戏以灾难为题材,却并没有被灾难题材绑住手脚,而是更多地着墨于描绘南洋华人的乡里人情、面对灾难时的同舟共济以及灾后救助所带来的社会希望,从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灾难题材戏曲作品如何在意义生成上更具有成长性的范本。
作品以一群小人物在普通生活面前的乐观有爱,在灾难面前的生命浮沉和互助互爱,讲述了更具普世精神和人道主义的人性关怀和生命诉求。
四、结语蔡教授的这个作品,符合其一贯所倡导的戏曲跨文化传播需深入主流文化的主张。
他常常强调,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所服务的不仅仅是华人群体,而且要深入到当地的主流群体中。
因此,他会根据异族环境和受众等因素,有意在编排上做出处理,从而真正撤除藩篱,让戏曲不只是在华人圈兜兜转转,而是成为多元文化互动的载体。
美学专业参考书目(修订版)

文艺学美学专业参考书目一、美学原理: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4.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8日)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6. 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959年5月18日)7. 列宁:《哲学笔记》8.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
9.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 亚理斯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1. 柏克:《论崇高与美》,上海,三联书店。
12. 莱辛:《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3. 鲍姆嘉通:《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4. 歌德:《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5.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6. 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7. 席勒:《秀美与尊严》,文化艺术出版社。
18. 黑格尔:《美学》(第一-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981年版。
19.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
20. 尼采:《悲剧的诞生》,青海人民出版社。
21.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和美学》,人民出版社。
22.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
2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
24. 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工人出版社。
25. 克罗齐:《美学原理》,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6.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7. 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8.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29.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说起——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视点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说起——浅谈中西文化差异陈 芳【摘 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是中西戏剧史上的代表之作,也是比较研究的重要对象。
两部剧作剧情相似,但戏剧冲突的设置却各有特点,在这差异背后蕴含的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戏剧冲突 中西文化比较 乐感文化在当今文化的发展中,戏剧虽已开始没落,但“戏剧辉煌的过去,使它在世界历史的一些重要关头,足以自傲的成为世界文化当今无愧的典型代表。
”[1]《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是中西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本文试比较二者的戏剧冲突的发展以及冲突的解决方式,去探寻背后所蕴含的中西文化的异同。
一、从冲突的发展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讲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戏剧冲突也主要是围绕争取爱情与反对势力之间的斗争展开,但二者关于冲突的发展却各不相同。
郭英德在《中西戏剧文化比较》中提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戏剧冲突是属于激变型,所谓的激变型便是戏剧的冲突发展如瀑布急转直下,从开始便有小冲突发生,冲突累计达到高潮后发生“突转”,剧情从顺境转入逆境。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场,两个仆人便因斗嘴引发两个家族之间的斗争,之后更由于罗密欧杀死提博尔特,朱丽叶答应嫁给帕里斯等冲突的加剧,导致这对恋人选择死亡,剧情达到高潮。
《西厢记》则不同。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发展属于渐变性的,戏剧冲突发展如溪流,迂回曲折。
“在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中,戏剧冲突的发展大多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转换形式。
那里有戏,戏剧冲突就往那里发展”。
[1]五本二十折的《西厢记》,描写正面冲突的只有《赖婚》和《拷红》二折,其余都是在描写冲突下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例如在第一本中,主刻画二人的相思之情与老妇人食言之后二人内心的痛苦,第二本则描写莺莺内心对爱情的向往与礼教之间的冲突。
直到《赖婚》和《拷红》这两折,作者才正面的去描写莺莺与老妇人的冲突。
中西戏剧冲突发展的不同透露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和谐观的美学表现之比较

2008・04
艺术理论
中西和谐观的美学表现之比较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sthetic Expression of Harmony
文 / 杜振东 和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 外, 家与国都在按这种等级制度保持着和 术作品创作时,先做整体构思和安排,为 题, 古今中外的历代哲人圣贤对此问题作 谐运转。 了适应整体的和谐美, 常常使个体变形或 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要更好地理解中西艺 2.西方和谐观的基本特征。 强调运动、 忽视其正常比例。 唐代人物画家阎立本的 术中的和谐问题, 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就是 斗争的和谐 中西方在和谐思想上的关键是 很多人物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出现了不 : 把中西方艺术中的和谐问题互为参考系, 如何处理对立因素。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同程度的变形, 尤其是他为帝王所画的人 各方的特点就会在相互比较中更鲜明地显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 物画,为了突出帝王的威严, 往往将帝王 示出来。本文就中西方和谐观的基本特 统一, 把不和谐导致和谐”音乐创造的过程 的形象有意夸大,如他的《步辇图》描绘 。 征、 中西方和谐观的美学表现以及中西和 是一个把本来杂多的因素重新整合, 使排列 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 谐的文化走向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比较。 有序, 不同的因素不仅不互相冲突, 而且产 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图中的 一、中西和谐观的基本特征 生错落有致的美感, 即和谐之实现。 这与中 李世民坐拥在一群侍女中间, 他的身体比 1.中国和谐观的基本特征。整体、静 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 “声一无听,物 例被明显地夸大, 与周围纤弱的侍女以及 态和谐:春秋时代的史伯说: “和实生物, 一无文”的和谐观还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他前面瘦小的禄东赞及其随从形成鲜明的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 但到了赫拉克利特, 西方和谐就显示为冲突 对比,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此画 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 的、 动态的特色来了, 他说: “互相排斥的东 也因为表现了帝王的风范而成为中国的不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 朽名作。明代尚喜的《关羽擒将图》描绘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 谐, 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和谐就是对立 了《三国志》中关公水淹七军、生擒庞德 ” 讲。 和谐能产生新物, ” 但一味求同就不能 面之间的斗争, 这就彰显出与中国的 “对立 的故事, 此画为了突出关羽气宇轩昂的大 持续发展。声音只有一个就没法听,事物 而不相抗” 的和谐观完全不同的特色。 所以 将之风, 他坐着的身体比例甚至比他身边 单一就不能多姿多彩, 食物只有一类就不 西方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地毁灭和新 站着的裨将还要高大。 以上所述的两幅人 能吃饱, 物类只有一种就无法比较。“天 生的历史, 文化的重心不断转移, 在肯定、 否 物画为了达到表现主要对象, 突出整体和 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定、否定之否定中发展前进。 谐的目的,画家们以伦理精神构图,即以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物体属性、形式的和谐:西方强调的 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秩序规范构图。 郭熙的 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音乐的科学属性, ” 侧重的是音乐审美的 《林泉高致》中谈到山水画构图时说: “山 这两段话都认为和就意味着不同质的因素 物理性和形式和谐。 音乐和谐的秘密在于 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已定,方 的配合, 同质事物的组合只叫 “同” 不叫 数。 , 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的学说在整个 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 “和” 。中国和谐的实现并不是靠主动追 罗马美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使希腊罗马 境之主于此, 故曰主峰, 如君臣上下也, 林 求,而是靠事物发展的惯性自动生成,因 美学具有数学性、 科学性。 这种重视属性、 石先理会一大松, 名为宗老, 宗老已定, 方 此老子指出要达到和谐的人格形态, 必须 形式的和谐在西方的艺术发展中起了重要 作次杂巢、小卉、女萝、碎石。以其一山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只 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论 表之于此, 故曰宗老, 如君子小人也。 这 ” 有使个体融合在整体之间, 使个人收敛锋 述: “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对称和确定 是一种空间定位的伦理化,是中国的“和 芒, 这样才能更具有豁达的心胸与和谐的 性,数学正是最明白地揭示它们。 由于它 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观,在对立统一 心境去待人接物,达到人生的理想状态。 们(我说的秩序和确定性) 是许多东西的 的基础上形成的和谐构图理论。 在中国的 人伦、政治和谐:中国重视的是大一 原因,所以,很显然,数学在谈论这些东 古典绘画理论中, 出现了很多对立统一的 统农业社会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因此,它 西时, 也就是以某种方式谈论美的原因。 美学思想。 ” 如主与宾、 疏与密、 开与合、 虚 显示出来的是一种等级和谐、伦理和谐。 由于西方的哲学家美学家把世界及其万物 与实、 藏与露、 奇与正、 黑与白等。 “一虚 晏婴的“和而不同” 论本身就是从君臣关 看做具有明确的属性,因此产生了对称、 一实、一疏一密、一参一差,即阴阳昼夜 系引发出来的, 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比例、尺度、均等、秩序等美学思想,这 消息之理也。 遵循这种美学法则, ” 从宋代 系。 孔子首先注意的也是情与理的平衡和 些美学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艺术创 马远夏圭的边角山水就能体会到中国绘画 谐,追求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 造。 艺术的和谐美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 审美理想。即是说快乐时不要乐到发狂, 二、中西和谐观的美学表现 地位。他们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 悲伤时不要欲绝,用理智控制快乐和悲 1.中国和谐观的美学表现。 中国文化 画面留有较多的空白, 而正是这种虚实相 伤。孔子之所以重视“乐”的和谐,是因 的和谐首先强调整体的和谐, 由整体的和 生的美学思想使得他们表现的和谐美在中 为 “乐者, 通伦理者也” 乐之和谐是为了 谐来规定个体的和谐, 。 个体应该以一种什 国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 为了突出主 “以平其声,成其政也” 。封建社会和谐的 么方式,处于一种怎样的位置, 都是由整 体不是以实际的比例来造型, 而是通过轻 中心在帝王,帝王按照内外等级“亲亲而 体性来决定的,个体必须服从整体的安 形变形来获得神似、 气韵、 意态的和谐, 这 仁民, 仁民而爱物” 在中国, 。 家是国的缩 排,才能得到和谐, 从而产生出中国艺术 也正是中国和谐观中以整体规定个体的艺 小版,家庭的和谐也是由亲及疏、由内及 所追求的神韵。 所以中国古人在具体的美 术表现。这种现象还表现在各种艺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
作者:張法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一版1997年2月二次印刷
目錄:
引言中西美學比較:緣起、內容、意義
一、比較潮流的興起
二、本在范式衝撞中的美學
三、中國美學走向現代型態的意義
四、中西美學比較:方法、內容、意義
第一章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節有與無
一、實體與虛空:西方宇宙模式
二、氣與有無相生:中國宇宙模式
第二節形式與整體功能
一、形式:西方宇宙模式的理論化
二、整體功能:中國宇宙模式的理論化
第三節明晰與模糊
一、明晰:西方文化的理論特色
二、模糊:中國文化的理論特色
第二章中西美學的整體比較
第一節中西美學的存在型態
一、中西美學型態的顯與隱
二、中西美學的具體存在型態
第二節中西美學理論的結構方式
一、西方美學理論的四種結構方式
二、中國美學理論結構的兩大代表
第三節中西美學的歷史發展
一、西方美學發展的四大階段
二、中國美學發展的四大階段
第三章和諧:中西文化理想追求的審美凝結
第一節中西和諧的不同起源
一、中國文化”和”的起源
二、西方文化和諧的起源
第二節中西和諧的基本特徵
一、中國和諧的基本特徵
二、西方和諧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中西和諧的美學表現
一、整體:中西心靈的和諧意向之一
二、空間:中西心靈的和諧意向之二
三、時間:中西心靈的和諧意向之三
第四節中西美學和諧的不同走向
第四章悲劇:中西文化內在困境的審美凝結第一節悲劇意識的定義和中西型態
一、悲劇意識產生的條件
二、悲劇意識的定義
三、文化性質與中西悲劇意識的型態
第二節保存與毀滅:中西愛情悲劇意識
一、抗爭與毀滅:西方愛情悲劇意識
二、追求與保存:中國愛情悲劇意識
第三節護禮與求真:中西悲劇意識的不同側重
一、毀滅與崇高:護禮的軌跡
二、知曉與跌落:求真的軌跡
第五章崇高:中西文化超越意向的審美凝結第一節崇高的核心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展開
第二節西方崇高的諸型態
一、伯克的崇高理論
二、康德的崇高理論
三、布拉德雷的崇高理論
四、凱瑞特的崇高理論
五、朗吉孥斯的崇高理論
六、西方崇高理論的動態結構
第三節中國崇高理論的諸型態
一、人物的崇高:大
二、建築的崇高:台
三、高山大河的崇高:樂
第六章荒誕與逍遙:中西文化自由極境的審美凝結第一節抗爭、自由、荒誕
一、從抗爭到自由
二、從自由到荒誕
第二節退隱、逍遙、夢幻感
一、從退引到逍遙
二、從逍遙到夢幻感
第七章文與形式及其深入:中西審美對象結構理論第一節文與形式
一、文與中國審美對象結構的初源
二、形式與西方審美對象結構的初源
第二節文與形式的展開
第三節多層結構的審美對象
第四節人體結構的審美對象
第八章典型與意境:中西審美對象的最高境界
第一節
第九章中西美學的創作理論
第十章中西美學的靈感理論
第十一章中西美感的主體構成
第十二章中西審美的具體方式
後記
附錄一:主要西方人物原名及生卒年表
附錄二:主要西方概念中英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