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养生学起源 • 中医养生学发展历程 • 中医养生学主要理论 • 中医养生学实践方法 • 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的应用与影响
01
中医养生学起源
古代中医养生思想
顺应自然
古代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与天 地相应,与四时相序。
总结词:基础奠定
详细描述:秦汉时期,中医养生学开始形成,主要著作有《黄帝内经》等,奠定 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唐宋时期
总结词:发展完善
详细描述:唐宋时期,中医养生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众多养生家和著作,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苏轼的《东坡养 生集》等,养生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
明清时期
鉴,共同发展,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中医养生学的未来发展
科技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养生学将与现代科技进一步融合,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有助 于深入挖掘中医养生学的潜力,提高其应用效果。
国际化传播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将进一步走向世界,为全球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贡献。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养生学的国际化发展。
总结词:深入实践
详细描述: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出现了大量养生类书籍和文献,如《养生四 要》、《遵生八笺》等,同时民间养生方法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近现代时期
总结词
现代化转型
详细描述
近现代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 养生学开始向现代化转型,与现代医学相互融合,出现了许 多新的养生方法和理念,如气功、太极拳、营养饮食等,同 时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和挑战。
体质学说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起源与早期发展 • 成熟与完善 • 现代转型与弘扬 • 挑战与展望
01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古代中国人民
中医养生学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生命和养生的认识与探索 。
古代哲学思想
中医养生学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如道家、儒家、佛家 等思想。
早期发展
《黄帝内经》
标准化发展
现代中医养生学重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了中医 养生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现代化手段应用
现代中医养生学广泛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中医养生学理论和 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现代化发展。
中医养生学的国际化发展
传播交流
中医养生学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走向世界,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 的健康养生方式之一。
完善技术
中西医结合为中医养生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如针灸 、推拿、拔罐等,增强了中医养生学的适应性和治疗效 果。
推广普及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成果在大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普及, 使得中医养生学成为越来越多人推崇的养生方式。
中医养生学的现代转型
观念转变
中医养生学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向现代系统医学转型,更加注重疾病的整体观和个体差异性 ,强调预防为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融合发展
中医养生学与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和融合发展,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涵和价值。
文化交流
中医养生学在国际化进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促 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04
挑战与展望
中医养生学面临的挑战
现代医学的冲击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
《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
……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
……地势好,亦居者安”。
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
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
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一)不良的地理条件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
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
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
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四)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四)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
统治阶级提倡孔孟正统的程朱理学,同时利用佛、道两教的思想,在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于中有的弃士为医,有的转儒从医,又有很多医家非常重视实践,勇于创新,先后出现了很多著名养生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并使养生学得到更大范围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医养生保健专著的撰辑和出版是养生学史的鼎盛时期。
从明代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的580多年中所出版和刊行的养生类著作比明清以前2200多年间所发行的总量还要多,其发展之迅速和传播之广泛,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另外,从十四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期间,由于中外交通的发展,中外医学交流活动亦日益频繁,有养生专著被译成外文出版发行,西方医药学传到中国的也空前增多,这对世界医学和我国的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都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养生重“命门”和治形宝精说至明代,随着命门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他们反对滥用寒凉药物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命门。
如赵献可认为命门真火乃人身之宝,并说:“吾有一譬焉,譬之元霄鳌山之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惟是一火耳。
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而拜者、舞者、飞者、走者,躯壳未尝不存也”(《医贯·内经十二官论》)。
此主张养生及治病,均以保养真火为要。
张景岳提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景岳全书·传忠录》)的论点,指出:“欲知所以生死者,须察乎阳,亲阳者,察其衰与不衰;欲知所以存亡者,须察乎阴,察阴者,察其坏与不坏,此保生之本法也”。
其重视命门,在理论上较赵献可全面。
张氏认为阳气阴精之根本皆在命门,“命门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
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府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即如阴胜于下者,原非阴盛,以命门之火衰也;阳胜于标者,原非阳盛,以命门水亏也。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生活实践和实验经验。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生命的延续和健康的重要性,并开始通过观察与实践,总结出一些养生方法和经验。
这些养生方法主要基于中医经典中的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到了战国时期,养生学开始体系化地发展起来。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一,系统地论述了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强调了防病和强身的重要性,提出了“上工下田,不饮盖断,不射怒火,不从大夫脱”等生活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养生学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唐代,道教的养生观念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治”、“强身健体”被广泛提倡,形成了以长寿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养生观念。
宋代,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养生学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本草纲目》成为了我国最早的草药学专著,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养生草药和养生方法,对中医养生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中医学者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关养生学的著作,如《养生范》、《神农本草经》等,对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药科技的进步,中医养生学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一些新的养生方法和理论也不断涌现,如针灸养生、气功养生、中药养生等。
同时,中医养生学也开始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养生观念。
总体而言,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从实践经验到理论体系的演化过程。
中医养生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保持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完整版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古代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 倡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多种方式 预防疾病。
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是保持健 康的关键,要避免阴阳失调,通过调 理饮食、运动等方式维持平衡。
古代中医养生方法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 重要因素,提倡根据季节、体质 选择合适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食
或营养不良。
元明清时期
总结词
实践应用丰富
详细描述
元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在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太极拳、气功、食疗等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同 时出现了大量养生著作和医家。
近现代发展
总结词
国际化与现代化
详细描述
近现代以来,中医养生学逐渐走向国际化,受到世界各地广泛关注。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 医养生学也逐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
运动养生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 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如太极拳 、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
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有很 大影响,提倡保持心情愉悦、心态 平衡,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 。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
融合各家思想
中医养生学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 道家、儒家、佛家等多种思想,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协调,才能保持健康。
预防为主
中医养生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 理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方法的应用
饮食养生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 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 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
目的。
运动养生
通过适当的运动,如太 极拳、八段锦等,以促 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
精神养生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良 好心态,以达到心理平 衡、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医养生学将在老年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老年保健
慢性病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医养生学通过调理身体、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有效管理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病管理
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前景
面临的挑战
如科学验证的难题、现代医学的冲击、人才短缺等问题,中医养生学需要不断应对和解决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药材使用
隋唐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对中药材的疗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中药材使用和配伍的著作,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气功与导引
饮食养生
中医药学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的养生学
现当代养生学的兴起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观念逐渐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长寿到现在注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养生学逐渐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将人体与自然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认为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根据五行学说,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达到养生效果。
阴阳五行与养生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人体各个部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起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作用。
经络系统
针灸和按摩是利用经络理论进行治疗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缓解疼痛、调整气血运行,达到养生效果。
03
春秋战国时期的养生思想
02
01
秦汉时期,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问世,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问世
秦汉时期,道教兴起,进一步推动了道家养生思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道教修行方法和养生秘术。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我国古代有关养生之道、寿亲养老的文献,一般总称为养生(如《天隐子养生书》、《养生类纂》、《养生月览》等。
)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既有系统的理论,也有十分可靠的实践经验,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枝奇艳的花朵。
由于中医很重视养生,所以得享高寿者还是比较多的。
曾据《中国医学人名志》加以统计,记载有年龄者共得149人(秦代的崔文子三百岁、后汉的葛越二百八十岁未计在内)。
其中,80岁以下者42人,80岁以上者70人,90岁以上者27人,100岁以上者10人。
最小者28岁,最大者103岁,平均寿命超过80岁。
近年来,泛论中医养生要旨的文章不少,但系统地讨论其发展的文献较少。
现综历代有关著作,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分成四个阶段介绍如下。
1.先秦时期:广义地说,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但时代湮远,论无实证,故不加详述。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了(六千年前的陶器上有些刻划,已带有文字性质,但不成系统)。
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如女子乳房胀为母字,产妇临产先出水后儿头先露的毓字等)和疾病(如牙上生洞的龋字)的记载;也还有一些个人卫生(如沐、浴)与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的记载;在所载动植物(动物47种、植物15种)中,可能还有些可供药用者。
总之,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周礼》载有“食医”,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
春秋时,对养生的记载更具体了,例如:《左传》载医和治晋侯病指出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对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引起重视。
《古今医统》载范蠡有“服饮药饵”的办法,授术于孔安国等,“寿皆百岁,面如童颜”。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对养生学也有很大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四节宋元时期两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
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显现“新学”哲学流派,他们既有争辩,又互有渗透,互有吸取和发扬,这对医疗保健有一定阻碍。
在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改进医事治理,进展医药教育,促进医药保健的进展。
此外,科学技术的蓬勃进展,为医疗保健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和进展,对医学的著述和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古代的养生学讲,得到了较好的结承,同时有了进一步进展。
金元时期,许多闻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体会,提出新见解,不管在理论上,依旧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一、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宋元时期,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日益丰富进展。
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圣济总录》,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66门,内容十分丰富。
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流行的“运气”学讲,而且对养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
可见,当时十分确信这些方法的成效,并倡导这些保健方法的适用。
宋代宫廷编著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专门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这些方法符合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后世有一定阻碍。
宋元时期,全面整理了前代本草文献,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在同时期世界药物学领域占据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阻碍,金元医家和养生家按照阴阳五行等理论关于药物的性味功用等多有发明,使其既适用于疾病辨治,又有利于防病保健。
例如寇宗(大+皕=爽字形)编撰的《本草衍义》中,按照体质和疾病,选择相应性味的药物。
指出只有明了药性,有的放矢,方可收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此外,张元素的《珍宝囊》,李杲的《用药法象》、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等,对此多有发挥,更切适用。
针灸学在宋元时期有了专门大的进展,显现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以及新的针灸专著,如《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等,同时,又显现了子午流注针法,主张依据不同时刻,选择不同穴位,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
宋代整理的《正统道藏》及其辑要本《云笈七签》,虽属道家书籍,但书中记述专门多导引、气功、按摩等有关方法,关于防病保健具有重大的价值。
二、老年医学的充实和进展在唐代孙思邈重视老年保健的基础上,宋元医家、养生家寻求新的老年保健方法,全面认识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老年人的治疗保健原则和方法,促进了老年医学的进展。
宋代陈直撰《养老奉亲书》,元代邹铉在此书的基础上继增三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内容颇为详尽,是老年医学专书。
金元时期学术争鸣,对老年保健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更趋完善。
(一)强调精神摄养按照老年人的精表情志特点,陈直指出:“凡丧藏凶祸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惊,悲伤忧愁不可令人预报……暗昧之室不可令孤。
凶祸远报不可令知,轻薄婢使不可令亲”。
讲明保持老年人情绪稳固,坚持心理健康是专门必要的。
邹铉还指出了心病心医的情志保健的原则。
《寿亲养老新书》中载有一首诗:“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依旧病生时”。
讲明了只有进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绝情志疾病。
(二)主张饮食调养关于老年人,合理调剂饮食是专门重要的。
因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不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则疾患”。
因此,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寿亲养老新书》)的主张;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的。
朱丹溪关于老年人的饮食提出“尤当谨节”、“茹淡”,强调剂制饮食,又要幸免摄入燥热厚腻之物,以保养精气。
忽思慧的《饮膳刚要》、贾铭著《饮食须知》等,又都丰富了饮食调养的内容。
(三)提倡顺时奉养《内经》提出四时养生法则,到宋元时期不仅尊崇其讲,而且增广其法,从而丰富了顺时养老的内容。
关于老年人,顺应四时的阴阳消长来保养躯体,更为重要。
故陈直指出,老年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寿亲养老新书》)。
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
故养老大法,必定要依据天和的性质,顺四时变化而摄养,才能老当益壮。
此外,邱处机著《摄生消息论》亦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的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都有所阐发和发挥。
(四)重视起居护养老年之人,体力衰弱,动作多有不便,故对其起居作息,行动坐卧,都须合理安排,“尽力将护,以免非横之虞”(《寿亲养老新书》)。
护养方法是:“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例如,老年之居室宜洁雅,夏则虚敝,冬则温密。
床榻不宜太高,应坐可垂足履地,起卧方便。
被褥务在松软,枕头宜低长,可用药枕保健。
衣服不可宽长,宜全体贴身,以利气血流畅。
药物调治,汗、吐、下等攻伐之剂,切宜详审,防止不良后果。
总之,处处为老人提供便利条件,细心护养。
(五)注意药物扶持老年人气色已衰,精神减耗,因此不能象对待年青人那样,施用峻猛方药,欲速则不达,反而危及生命。
《寿亲养老新书》提出: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这些原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的。
三、食养方法的丰富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专门重视饮食保健,因为这是防病治病、健体延年的基础。
在宋元时期,由于实践体会的持续积存,食养食疗不仅在理论上依旧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取得明显的成就。
(一)四时五味养脏法在宋元时期,对食养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化。
蒲虔贾按照五味入五脏,五脏分不旺于四时以及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了四时的饮食五味要求:“四时无多食所旺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旺之胜也。
宜食相生之味助其旺气”。
认为“旺盛不伤,旺气增益,饮食合度、寒温得益,则诸疾不生,遐龄自永矣”(《保生要录·饮食门》),这在食膳进展史上有着一定的意义。
陈直对先秦时期“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原则进行了一定的修正。
在具体运用上明确提出了:“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当夏之时,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寿亲养老新书·卷一》)的观点,这种饮食原则的好处在于既不使当旺之脏气过于亢盛,又不使所克之辨气有所伤代。
刘完素提出以臊焦香腥腐五气助所克之气。
他讲;“是以圣人春木旺以膏香助脾;夏火旺以膏腥助肺;金用事,膳膏臊以助肝;水用事,膳膏膻以助心;所谓因其不胜而助之也”(《素咨询病机气宜保命集·摄生论》)。
这可与陈直以五味平调五脏之气的见解互为发明、相得益彰。
(二)食养食疗的新进展随着对营养保健理论认识的深化,食养和食疗方法更加丰富多彩。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撰《饮膳刚要》一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
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动身,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
书中还具体阐发了饮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
附录版画二十余幅,文图并茂,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
另外,李东垣、朱丹溪等对饮食保健的有关原则和诸般宜忌也有专门多精辟论述,也是他们躯体力行的体会总结,更加丰富了食养的内容。
四、“金元四民”对养生学的要紧奉献(一)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刘完素在王充提出人之寿夭在于“先天禀赋”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夭,皆人自为”的思想。
这种“人主性命“讲,讲明只要发挥摄养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境域。
他重视气、神、精、形的调养,但专门强调气的保养。
关于养气方法,他认为当从调气、守气、交气三方面着手。
他以:“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跷,因此调气也;平气定息,握固凝神,神宫内视,五脏昭彻,因此守其气也;法则天地,顺理阴阳,交媾坎离,济用水火,因此交其气也”(《素咨询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
这种调养之法可起到舒服阴阳,灌溉五脏,调畅气血的作用。
(二)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张氏主张用攻法防病治病,认为祛邪即因此扶正,邪去则正气自安,反对唯人参、黄芪“为补”的狭隘观点,他还提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儒门事亲》)的主张。
他的养生保健的思想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并指出调饮食、施药物、戒房劳、练气功等方法。
在防病保健中,还专门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和机体与情志的整体观,从而丰富了中医学中有关怀身医学、医学社会学的内容。
(三)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李氏认为促成人之早夭的全然缘故在于元气耗损,他讲;“人寿应百岁,……其元气消耗不得终其天年”(《兰室秘藏·脾胃虚损论》,而“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这讲明调养脾胃之气,爱护后天之本,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一条重要原则。
调养脾胃的方法要紧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调剂饮食护养脾胃。
他认为“饮食不节”是酿成内伤的一个重要缘故,“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则诸病之所由生也”。
故合理饮食是防病保健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是调摄情志爱护脾胃。
李氏指出:“凡愤慨、悲思、惧怕,皆伤元气”。
讲明精表情志紧密关系着生理变化,专门易伤脾胃功能,因此,须从主动方面调摄,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三是防病治病顾护脾胃。
东垣防治疾病之立法遣药,处处考虑到脾胃之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注重调补脾胃。
东坦以顾护脾胃而益寿延年的精辟理论为养生不树一帜,另辟一途,为后世实践所确信。
(四)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丹溪力倡“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讲,并一再强调阴气“难成易亏”,因而在治疗与养生上,都主张以滋阴为主。
围绕保阴精,强调顺四时以调养神气,饮食清淡冲和以免升火助湿,节欲保精以息相火妄动,并为此而著《色欲箴》以戒众人。
在老年病方面,认为老年阴气暗耗,相火易亢炎为害,故养老大法,总要在于承制相火的亢极。
此外,朱氏对防病于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也有所论述。
综上所述,金元四家的学术观点虽异,然崇尚养生则一。
尽管他们所研究的专题各有侧重。
所得成果也不尽相同,但等到合流之后,终于聚拢成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体系。
此外,宋元时期还有许多养生专著,如周守忠的《养生类纂》及《养生月览》、钞票称《摄生月令》、刘词《混俗颐生录》、愚谷老人《延寿第一伸言》、姜悦《养生月录》、韦行规《保生月录》、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王珪《泰定养生主论》、瞿祐《居家宜忌》和《四时宜忌》等,均为养生学的进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