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上湘教版地理练习 世界的聚落

合集下载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4《世界的聚落》(教师版)1 练习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4《世界的聚落》(教师版)1 练习

1.世界人口稠密地区有哪些?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有哪些?答:人口稠密地区有亚洲东部、亚州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这些地区纬度较低,离海洋较近,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地势起伏较小。

2.亚马孙平原人口为何稀疏?答:亚马孙平原由于过度湿热,森林茂密,不适宜人的居住。

有哪些?答:有位置、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还有社会经济因素。

中测聚落。

2.聚落根据其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

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的分布较为稠密,社会经济活动较为集中,对周围地区的开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分布规模上比城市聚落要小〔大或小〕,分布较城市而言是更加分散〔集中或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者是交通线路分布。

市在环境开展过程中会遇到例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6.聚落的开展一般存在一些开展阶段,城市大多数是由乡村演变过来的。

在聚落的演变过程中,聚落的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更加齐全。

7.在河流的交汇处〔如武汉〕以及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聚落,在交通线沿线或交汇枢纽处也容易形成较大的聚落〔株洲〕。

说明地形、气候、河流、交通等对聚落的影响交大。

后测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C〕B.聚落可以分为城市、集镇、乡村三种根本形态C.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城市一般是由农村演变过来的D.城市与农村相比,其规模更大,功能较少是〔 D 〕A.城市中人口规模较大,主要是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中聚集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周边农村的开展有促进作用C.城市居民生活相对拥挤,用地紧张,城市病严重来人口进入,防止城市变得更加用急列城市病中,与人类资源浪费有关是〔 B 〕4.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C 〕市与其处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是相关的B.在河流的交汇处和入海口容易形成大规模城市,因为水源充足主要是因为其气候条件较差D.干旱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水源5.以下有关聚落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A.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有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B.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读下“聚落景观图片〞,完成6~7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世界的聚落》练综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世界的聚落》练综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练综合·拓展思维读右图,完成1、2题。

1.在 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A.aB.bC.cD.d2.促使该区域可能形成城市的主要因素是()①宗教中心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地形开阔④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

据此回答3、4题。

3.上面四幅景观图所展示的是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判断其中描述有误的是 ()A.①是位于东南亚的高脚屋B.②是位于北极地区的雪屋C.③是位于西亚地区的村庄D.④是位于非洲的茅草屋4.对上述四处民居的设计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B.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C.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D.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多台风,茅草屋便于拆卸5.张明酷爱旅游,也是一位集邮爱好者。

以下是他收集到的一些聚落邮票以及平时外出旅游时拍到的照片,读图后回答相关问题。

1(1)结合所学知识,将上面我国四个地区的风景图与邮票所反映的地理环境对应起来。

傣族竹楼,江南水乡,内蒙古草原,延安窑洞(填序号)。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解释②和④所反映的聚落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 2 -练综合·拓展思维1.A2.D 本题组考查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

a地海拔在50米以下,地形平坦开阔,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为发展成为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

3.B4.D 本题组考查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第3题,②是日本的合掌造。

第4题,④所在地区为非洲,终年炎热,很少受到台风的影响,茅草屋便于就地取材。

5.【解析】本题借助图片材料考查不同地区建筑特点与气候的关系。

第(1)题,聚落邮票反映当地自然环境与聚落的密切关系,结合邮票和四幅风景照片容易得出答案。

第(2)题,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关系密切,②位于我国江南水乡,当地降水多,所以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④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该区黄土广布、气候干燥,所以民居利用黄土挖掘成窑洞,内部冬暖夏凉。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章节测试习题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沙漠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上,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水源D.生活习俗【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世界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解答】沙漠地区严重缺水,沙漠边缘地区有地下水相对丰富的地区,聚落相对集中。

故影响其主要因素为水源。

2.【答题】不同的聚落呈现的景观不同,主要是由于()A.劳动生产方式不同B.人种不同C.语言不同D.生活习俗不同【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和差异。

【解答】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生产活动.因此不同的聚落呈现的景观不同,主要是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的。

3.【答题】一般来说,聚落分布较为密集的是()A.荒漠地区B.平原地区C.高山地区D.冰缘地区【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分布。

【解答】一般来说,聚落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是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农业发达,交通便利,而荒漠地区、高山地区和冰缘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分布少,选B。

4.【答题】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A.高山地区B.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C.荒原地区D.冰缘地区【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分布。

【解答】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河流的平原地区,故答案选B。

5.【答题】“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A.农村B.渔村C.牧村D.林场【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类型。

【解答】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又可以分为:农村、渔村、牧村、林场,“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牧村。

6.【答题】下列条件中,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是()A.地形崎岖,气候寒冷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C.资源贫乏,气候干旱D.水源匮乏,地形崎岖【答案】B【分析】本题是对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考查。

【解答】聚落的形成往往是形成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一般来说,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充足和交通便利的地区聚落密集,选B。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仁爱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同步训练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地形中分布聚落较多的是()A、高原B、平原C、盆地D、山地答案:B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分布条件的掌握,纵观全球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题干问的是聚落较多的地形除了考虑地形还要考虑其他自然因素。

2、“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A、炎热多雨的地区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C、温暖干燥的地区D、温暖多雨雪的地区答案:A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中民居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掌握,“墙体相对单薄”有利于散热,“门窗开得较大”有利于通风,“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说明雨水较多。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去分解题干,突破关键词。

3、广东省深圳市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改革开放后一跃成为著名的大城市。

发生这种变化的自然原因有()A、沿海地区、交通方便B、风光优美、主要靠旅游业C、曾被帝国主义国家占领D、人口少,自然环境压力小答案:A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条件的掌握,特别是自然条件,其他三个选项都是人文条件,与题干不相符。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题目问的是自然条件,如果能够区分A项是自然条件,其他选项是人文条件,就可以排除其他选项。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聚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原因是()①地势平坦②土地肥沃③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条件的掌握,特别是自然条件,交通便利虽然也是聚落形成的原因,但对于四大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它们首先考虑的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题目问的是聚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要区分聚落形成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D、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答案:D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条件的掌握,特别是自然条件,交通便利虽然也是聚落形成的原因,但对于四大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它们首先考虑的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地理试题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 世界的聚落2

地理试题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 世界的聚落2

《世界的聚落》经典例题读某地聚落景观图,完成1~2题。

1.该景观可能位于A.欧洲西部 B.亚洲北部 C.亚洲东部D.非洲北部【答案】D【解析】知识点:结合实例说明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由景观图可以看出,这里分布有枣椰树和平顶民居,可以判定这个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和北非。

故选D。

2.该地区的居民建筑“墙体厚,窗子小”的原因是A.气候寒冷 B.盗贼猖獗 C.炎热干燥,多风沙 D.炎热潮湿【答案】D【解析】知识点:理解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区终年炎热干燥,且风沙很大。

平顶民居,适宜干燥的环境;墙体厚,窗子小有利于适应高温、多风沙的环境。

故选C。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上述两大因素的影响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聚落在衰落。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① B.② C.③D.④【答案】A【解析】知识点:结合实例说明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②③④都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土地平坦肥沃,水运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但①位于干支流交汇处,且地形更为开阔平坦,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故选A。

4.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①宗教中心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地形开阔平坦④河流交汇处A.①② B.①④ C.③④D.②③【答案】C【解析】知识点: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从上述关联图可以看出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河流交汇处和地形开阔平坦。

故选C。

读聚落形态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示聚落描述正确的有①甲图村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②乙图村落呈带状③甲图一般分布在南方④乙图一般分布在北方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③【答案】A【解析】知识点:结合实例说明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甲图村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一般分布在开阔平原、河流较少的北方;乙图村落呈带状并沿河道延伸,一般多分布在南方。

故选A。

6.影响乙图聚落分布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河流 C.公路D.铁路【答案】B【解析】知识点:结合实例说明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南方地区河流密集,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运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湘教版地理 七年级上册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课后练习题

湘教版地理 七年级上册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组1. 读图“世界人口纬度、垂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①北半球②南半球③中低纬地区④中高纬地区⑤海拔500米以下地区⑥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2.世界人口分布的差异表现为A.热量越充足地区人口越多B.温带平原区人口相对稠密C.陆地面积越小人口越稀疏D.气候寒冷地区,无人定居2. 读“某四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 (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甲B.乙C.丙D.丁2.甲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可能是()A.就业困难B.劳动力短缺C.兵源不足D.老龄化严重3.丁国最有可能位于()A.亚洲B.非洲C.欧洲D.南美洲3. 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

读“人类大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人类大陆”的分布特点是()A.非洲比亚洲多B.西半球比东半球多C.北半球比南半球多D.高纬度比中纬度多2.甲地人口分布较多的原因是()A.距离海洋远B.农业发展较晚C.工业发展较早D.自然条件优越3.丙附近地区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影响可能是()A.就业困难B.饥饿贫困C.劳动力短缺D.居住条件差二、选择题4. 下列地区中,人口最稀疏的是()A.亚洲南部B.欧洲西部C.极地地区D.北美洲东部5. 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导致()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②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增加③自然资源枯竭加重④环境污染⑤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断减少A.①④⑤B.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④三、填空题6. 人类必须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________发展相适应,与________、________相协调。

四、解答题7.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大洲、大洋名称:①____洲②_____洲④____洋⑤_____洋(2)图中B、C两处,人口最稀疏的是___(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

(3)图中D是_________运河。

3.4 世界的聚落 同步练 (含答案)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3.4 世界的聚落 同步练 (含答案)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3.4 世界的聚落【基础性作业】1.下列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没有差别B.城市里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车辆多,高楼多C.城市里有池塘,还有很多果树D.乡村里车辆、商店、学校多,道路纵横2.我国南方民居的屋顶比较陡,表明该地区可能( )A.气温比较低B.气温比较高C.降水比较少D.降水丰富3.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属于我国山西省的是( )A.丽江古城B.平遥古城C.皖南古村落D.威尼斯城【拓展性作业】聚落的建筑形式是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文化的一面“镜子”。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的民居建筑,最有可能出现在( )A.湿热的东南亚地区B.寒冷的南极地区C.干旱的撒哈拉沙漠D.高寒的青藏高原5.这种聚落建筑结构,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 )A.宗教信仰B.风俗习惯C.气候特点D.地形条件读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6~7题。

6. 影响该地聚落总体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地质B.地形C.气候D.河流7.一般情况下,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先可能发展成城镇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综合性作业】8.读下面三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可分为和两大类。

图1反映了聚落的特点,图2反映了聚落的特点。

(2)图3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角度分析,其共同点是。

(3)图3所示,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处,理由为。

(4)从上题分析来看,是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5)C处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家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参考答案基础性作业1.B2.D3.B拓展性作业4.A5.C6.D7.A综合性作业8.(1)城市乡村城市乡村(2)乡村沿河分布(3)B B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地形平坦开阔,发展空间更大(4)先有乡村聚落。

(5)不合理。

因为C处位于河流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且影响河流中下游水质。

4.2 世界的聚落—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随堂小练(含解析)

4.2 世界的聚落—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随堂小练(含解析)

4.2 世界的聚落—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随堂小练1.“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首歌描述的聚落类型是()A.渔村B.城市C.牧村D.林场下图为“德国某聚落景观照片”。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聚落最有可能是()A.工业城市B.金融城市C.农村D.渔村3.不同聚落类型景观差别很大,其根本原因是()A.生产、生活方式不同B.设施数量、规模不同C.房屋高矮、密度不同D.道路类型、宽窄不同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城市通常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

下图为某乡村演变为城市的过程,图中河流可通航,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乡村演变为城市的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③①②④D.②③①④5.图示区域的聚落或沿河分布,或沿公路,这两种分布方式的共同优势是()A.土壤肥沃B.地势低平C.交通便利D.取水方便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珠江口附近,距市中心约20千米。

该村有900余年历史,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下图示意大岭村的聚落空间格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完成下面小题。

6.该聚落格局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A.背靠菩山有利于冬季防寒B.南临玉带河利于冬季通风C.村落巷道的布局不便于联系D.自然生态区有利于灌溉7.实现“绿”持续发展理念,必须以人地和谐为价值取向,当地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拆除古代民居,建设现代楼房B.扩大耕地面积,大力发展经济C.停止农业活动,封山育林净水D.保护传统建筑,发展文化旅游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经典之作,是苏州的文化名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读苏州园林一角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8.苏州园林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经典之作,其建筑特点是()A.窗户比较大,方便出入B.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C.用茅草建房,就地取材D.房屋高出地表,方便瞭望9.我国保留着众多的园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是()A.在新规划中应全部拆除B.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C.根据施工人员需要拆除D.有选择地保护和改造10.人们的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