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名师教案《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名师教案《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伯牙鼓琴》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 俞伯牙与锺子期以琴相识, 以琴相知, 最后因子期早亡, 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教学本文, 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 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 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 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 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 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 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 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在学习本文之前, 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 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 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 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 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 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 因此, 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 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 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教学中, 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播放音乐: 高山流水)师: 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 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古文, 讲述的就是这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 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伯牙鼓琴》师: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 解读一篇文章是从解读他的题目开始的。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一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和课文第一句话,理解“鼓”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平时他们说“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在课文中“鼓琴”是“弹琴”的意思。
(3)让学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弹”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看插图)3、教师示范朗读并简单讲解。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知道课文讲了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个热爱音乐的好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4、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并正确朗读。
(1)用多种方式理解句子,读好停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琴弹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说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知道“太”在这里是“大”的意思。
③通过“巍巍乎若太山”,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大山;通过“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明白“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流水。
教师再让学生关注注释中“少选”表示“不久”,对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时间,是“刚刚”的意思。
④借助停顿线,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并告诉学生读到语气词“哉”“乎”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拖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引导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中“破”和“绝”表示动作,再通过“破坏”和“断绝”的词语让学生大致明白这两个字在这里的意思,进而能说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断”。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
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
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
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
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
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
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
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
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
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的文言文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理解文言文《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及主题;2. 掌握相关的古代文言词汇和表达方式;3. 学会运用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进行作文和表达。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文本为《伯牙绝弦》,通过分析文本和相关材料,理解其中的情节、主题和一些常见的文言表达方式。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引入一段与音乐相关的话题,比如“音乐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引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者经典的音乐故事来引导学生讨论。
步骤二:文本解读1. 教师给学生讲解《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并通过教学PPT或故事漫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3. 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本,分析文言文的特点和相关的词汇表达方式。
步骤三:语法与表达方式1. 教师通过讲解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如用典、借喻等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句子结构和意思。
2. 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和表达方式进行作文或表达。
步骤四: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例如“你认为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步骤五:集体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感悟。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听讲和讨论表现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阅读、写作或翻译作业,评价学生的个人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可以安排一次参观音乐厅或音乐会,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
2. 继续学习其他古代文言文作品,对比分析不同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3. 鼓励学生创作文言文作文或诗词,提升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伯牙善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辨知音悟真情——《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
3.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描写的妙处,引导学生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朗读伯牙在钟子期碑前留下的短歌渲染气氛: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生自由谈感受。
二、理解文意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cù)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yuán)琴/而鼓之。
初为/霖(l ín)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zhé)穷其趣。
伯牙/乃舍(shě)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fú)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2.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3.教师点拨,出示译文。
参考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里悲伤,就拿过琴来弹奏。
起先是大雨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
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点明他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的一样啊。
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4.自读课文,概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并概括内容。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3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3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收集资料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伯牙绝弦》。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过渡:伯牙为什么要断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1、自由读文,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节奏和停顿。
2、指名读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指导读好语气词“哉、兮”。
3、生齐读课文三、再读释义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所以要学习有法,一般是——读古文,释字义,连词句,说大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
2、同位之间互相说给对方听。
3、指名说。
教师随机指导个别字的含义,如“善”的含义等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5、反复读文,读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1、“知音”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是谁的知音?知音2、学生说自己对知音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伯牙—子期3、哪些句子能说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学生汇报,师板书:善鼓善听4、师生共同读文,体会知音的含义所念必得之5、拓展思维:伯牙的琴声还能描述什么?想象画面,课件出示填空:“伯牙鼓琴,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兮若___;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若___;……”学生练习说话6、配乐朗读课文五、相遇相知1、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相遇的经过2、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解疑: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当伯牙志在流水。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3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3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r“鼓”是什么意思?(弹。
)r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善鼓琴-完整版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
2.学会结合注释疏通文意3.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及写作特色。
(难点)4.体悟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今天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一下他们之间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二、了解作者及作品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习,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预言和神话传说。
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三、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正字音(给加点字注音)卒.()逢暴雨乃援.()琴舍.()琴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2、读准节奏示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四、掌握重点词意志.在高山峨峨洋洋伯牙所念.必得.之卒.逢暴雨援.琴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更造.《崩山》之音吾于.何逃.声哉五、疏通诗意(参看译文)六、整体感知回顾全文,把握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写二人的特点。
第二部分(“伯牙鼓琴”至结尾):写钟子期每次都能理解伯牙的琴声。
七.合作学习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明确答案: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时代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二则》中的其中一则。
《伯牙善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易懂。
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而是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前期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等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好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
且七年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友情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而至于文中包涵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则以感悟熏陶为主,不作过深要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二、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了解人物: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是一名樵夫。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卒( cù)逢暴雨乃援( yuán )琴舍(shě)琴辄(zhé)穷其趣
2、划分节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重点字词
鼓:弹奏卒:通“猝”,突然洋洋:盛大的养子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援:拿,拿过来穷:穷尽舍:停止逃:隐藏
4、一词多义
志:(1)志在高山:用音乐表现的意境
(2)志想象犹吾心也:叙述,讲述。
之:(1)钟子期必得之:代词,它,指所念
(2)更造崩山之音:的
(3)乃援琴而鼓之:助词,凑足音节
(4)子之听夫志: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善:(1)伯牙善鼓琴:擅长
(2)钟子期善听:善于
(3)善哉:好
5、疏通文意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哪个句子能概括故事的主要意思?
明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明确:文中多次用比喻来写伯牙“善”弹琴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用比喻来写钟子期“善”听音乐的感受。
比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等,都很生动形象,从而突出了弹琴者与听者之间达到的“之音”境界。
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3、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明确:(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5、简要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伯牙高超的琴技的?
明确: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伯牙的高超琴技。
有直接描写古琴的效果,又有通过钟子期听琴的感受来表现突出琴技的高超。
五、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八、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列子》
寓意
俞伯牙Array钟子期
【教学反思】【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
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
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