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思亲诗圣情怀——《春望》赏析
《春望》全文及分析

《春望》全文及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
国家已经破碎,然而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本该是繁华热闹的,但如今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一个“破”字,让人触目惊心,直接点明了国家遭受战乱的惨状。
“在”字则凸显出山河的永恒,即使国家动荡,山河依旧。
而“草木深”则进一步描绘出了城市的荒凉,无人打理,杂草肆意生长。
这两句诗通过对山河和草木的描写,展现出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破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花和鸟。
因为感慨时事的艰难,看到盛开的花朵反而落泪;因为与亲人离别,听到鸟鸣声也感到心惊。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愁。
花本应是美好的象征,但在此时却让诗人落泪;鸟声通常是悦耳的,此刻却让诗人惊心。
这种反常的感受,恰恰反映了诗人在战乱中的不安和伤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烽火不断。
在这样的动荡时期,一封来自家人的书信显得无比珍贵,价值万金。
这一句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隔绝和思念之苦。
人们渴望得到亲人的消息,渴望知道他们是否平安,而一封家书就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安慰和希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为忧愁而不断地挠头,以至于头发越来越少,短到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愁苦和焦虑。
他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安危牵挂,内心的煎熬让他身心俱疲。
整首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烘托出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亲人的思念。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在韵律上和谐优美,而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春望》解析与释义

《春望》解析与释义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全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描绘了战火蹂躏下的长安春天景象:尽管国家支离破碎,但自然景色依然富饶美丽,花开使得诗人感慨万分,竟至落泪;鸟儿的鸣叫声也让人心烦意乱。
后四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时局的深深忧虑: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家书成了最珍贵的礼物,使人愁绪万千;岁月催人老,心力交瘁,使诗人感到无比疲惫。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长安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杜甫春望全诗赏析

杜甫春望全诗赏析[出自]杜甫《春望》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
破:(被)冲开;攻下。
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②恨别:悲恨离别。
③烽火:这里指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
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④搔:用手指轻抓。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⑤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⑥白头:白发。
⑦城:指长安城。
⑧浑:简直。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赏析杜甫的《春望》,虽然是一首仅有八句的五言律诗,但作者是以无限的爱国激情和炽热的思乡情感写成的,因此,它在读者的心目中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成为千古传颂的杰作。
《春望》原文赏析

《春望》原文赏析《春望》原文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望》原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古今异义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家书抵万金,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春望》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春望》的原文赏析

《春望》的原文赏析《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望》的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杜甫《春望》赏析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天宝十四载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念亲的感情,感人至深。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
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学案练习题:1、《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
“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答:意思是感伤国事,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心情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春天来了,到处鸟语花香,本来春光明媚足以让人心情愉悦,但作者感时伤怀,花反而使他泪水飞溅,鸟反而使他忧恨惊心。
这里以乐景写悲情,将作者的痛苦写得更深沉、婉曲。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
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春天长安城的景象,并抒发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之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起笔便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衰之感。
他描述了长安城被战争破坏,但自然景色依然壮丽,草木茂盛。
这一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心中的悲凉。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以花和鸟为媒介,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他感到悲伤,以至于看到花都像是在流泪;他心中痛苦,以至于听到鸟的叫声都感到惊心。
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既生动又含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以家书为引子,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由于战争的原因,家书变得比万金还要珍贵。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忧虑。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以自己的白发为描绘对象,强调了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
这一描绘非常具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和对战争的深深忧虑。
在杜甫的笔下,春天不再是生机勃勃的象征,而是破败和痛苦的代表。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极高,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艺术技巧。
《春望》的原文赏析

《春望》的原文赏析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1: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某某某、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某某某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某某某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某某某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某某某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某某某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某某某俘获,带到长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国思亲诗圣情怀——《春望》赏析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简介】: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内容讲解】: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赏析评价】: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
人口,历久而不衰。
这首诗开头从大处落笔,结尾回到自身。
将国、家、己三者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意境。
诗中写景、抒情结合得很完美,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但诗中所写的不仅仅是景和情,而且还有人和事。
诗人将景、物、事、人、情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完美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这首诗里,由景、物、人、事等组成的“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完整地融为一体,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愁无限悲痛之情,忧国思家之意。
诗人的不尽之意,正是托这有限之境表现出来,将意深藏在境中,使人深思后才能得之。
诗人将意融入景物和事中,就像盐溶入水中一样。
饮水时,能感到咸味,却看不到盐的痕迹。
伟大诗人与普通诗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景、物、事的表现手法上。
若是一般诗人,写景只为写景;若是二流诗人,知道将景、物、人事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而伟大诗人在写景、咏物、叙事之时能将这些与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诗的完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