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必
4 因子法测定复方炔诺酮片中炔诺酮 8
3-5
开
和炔雌醇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类容:
实验一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磺胺甲恶唑片中磺胺甲恶唑的含量
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等吸收双波长测定多组分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熟悉双波长法测定方法。
2. 实践内容或原理
对二元组分混合物中某一组分的测定,若干扰组分在某两个波长处具有相同的吸光度,
实验三 荧光法测定维生素 B2 含量 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用工作曲线法进行荧光定量分析。 熟悉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 实践内容或原理 维生素 B2 水溶液在紫外光下产生黄绿色荧光,在酸性条件下荧光较强,在碱性溶液中 随碱性增加荧光减弱甚至消失。稀溶液(0.1~2.0ug/ml)中荧光强度与维生素 B2 的浓度成 正比,其激发波长为 467nm,发射波长为 525nm。 3. 需用的仪器、试剂或材料等 仪器 日立 F-7000 型荧光分光光度计 试剂 维生素 B2 标准储备液,维生素 B2 标准溶液。0.03mol/L 的 HAc 溶液,未知浓
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3)样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取维生素 B2 片(5mg/片)共 20 片,精密称量总重,置于研
钵中,研细,从中取出适量(约相当于维生素 B210mg)精密称定。以 0.03mol/L 的 HAc 溶 解,并稀释至 1000ml,超声助溶 10min,将此溶液过滤,弃去初滤液,接续滤液,放置待用。
度的维生素 B2 溶液。 4. 实践步骤或环节 1)10mg/L 维生素 B2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精密称量 10.0mg 的维生素 B2 标准品,以
0.03mol/L 的 HAc 溶液稀释至 1000ml 即可。 2)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取此储备液 0.2、0.4、0.6、0.8、1.0ml 分别置于 10ml 的量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试行)一、教学目的仪器分析实验是实验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的重要内容。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仪器分析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有关仪器分析方法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仪器分析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地使用分析仪器;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科技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课前认真预习,仔细阅读仪器分析实验教材,了解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仪器主要部件的功能、操作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
2、学会正确使用仪器。
未经老师允许不得随意开动或关闭仪器,更不得随意旋转仪器旋钮、改变仪器的工作参数等。
详细了解仪器的性能,防止损坏仪器或发生安全事故。
实验室应始终保持整洁和安静。
3、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地学习有关分析方法的基本技术。
要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和仔细记录实验条件和分析测试的原始数据;学会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作风。
4、爱护实验的仪器设备。
实验中如发现仪器工作不正常,应及时报告老师处理,每次实验结束后,应将使用仪器复原,清洗好使用过的器皿,整理好实验室。
5、认真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简明,图表清晰。
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日期、原理、仪器名称及型号、主要仪器的工作参数、简要步骤、实验数据或图谱、实验中的现象、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问题讨论等。
实验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基本条件实验及试样中微量铁的测定)( 4 学时)实验二实验三食品中N02-含量的测定(4学时)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性质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4 学时)实验四实验五实验六实验七荧光分析法测定铝的含量(4学时)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镉( 4 学时)玻璃电极响应斜率和溶液PH 的测定( 4 学时)自来水中含氟量的测定-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 4 学时)实验八实验九实验十实验十一极谱催化波测定自来水中微量钼(4学时)硫酸铜电解液中氯离子的电位滴定( 4 学时)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4学时)果汁(苹果汁)中有机酸的分析(4学时)三、教材及参考书1、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万益群、倪永年主编•仪器分析实验(第三版)•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8)3、谢能泳、陆为林、陈玄杰编•分析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四、其它说明五、实验项目一览表课程名称:仪器分析实验使用专业:环境科学实验总课时:编制人:叶青校稿人:叶青系部审定人:刘睦《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试行)一、教学目的物理化学实验是环境科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所含的实验。
《高等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高等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高等仪器分析》课程是化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等理论知识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其任务是依据物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性质,采用精密仪器设备得到分析数据,鉴定物质体系的化学组成、测定其中有关成分的含量和确定体系中物质的结构和形态,即要解决物质定性和定量问题。
同时也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结构与各组件功能、所能获得的信息及能解决的问题;并了解本学科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的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掌握多种新型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和方法应用。
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新方法,催化动力学分析法,流动注射分析法,分子荧光分析新方法,化学发光及电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现代极谱与伏安分析法,现代色谱分析法,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等。
2.要求学生具有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和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并具有应用各种仪器方法解决生产与科学研究相应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的达成目标: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具有以下能力:课程目标对应学期目标要求课程目标I 高等仪器分析(第五学期)CHEM3007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和方法应用,即掌握现代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及分离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领域。
课程目标II 高等仪器分析(第五学期)CHEM3007在课程目标1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和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以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III 高等仪器分析(第五学期)CHEM3007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并具有应用各种仪器方法解决生产与科学研究相应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023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仪器分析技术是测量物质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状态,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仪器分析》是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和生物工程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鉴于硕博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课程基础知识,并且仪器分析技术种类繁多,发展迅速,本课程《仪器分析技术》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编制主要遵循“通用、精炼、新进展”的原则,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可帮助学员较好地掌握本研究所研究领域较通用的仪器分析技术,重点学习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各类仪器分析技术的原理、仪器结构和构效关系、主要实验技术/方法的特点、影响检测的主要因素、谱图解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前沿技术进展和典型应用实例等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使用本研究所大中型仪器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应用价值,通过本课程学习,学员应能够在两个方面得到能力提升:(1)正确选择分析技术和分析仪器的能力。
(2)评判数据质量,解析数据、挖掘数据信息的能力。
二、预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已完成本科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程或了解相关知识,具有较好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具备较好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概念基础上开设的。
三、适用对象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和生物工程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
四、授课方式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演示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并结合讨论、学生自学、课外辅导答疑以及考核。
五、课程内容课堂理论教学总计42学时,实验演示教学18.5学时,分6个技术模块共计11章展开教学,模块I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模块II-VI包括第三章至第十一章。
其中,模块1为必选项,在模块II-VI中,不同专业研究生可根据自身专业基础和技术需求情况,从第三章至第十一章教学内容中任选数个章节学习。
总学时数不少于36学时。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课程代码:B037130519中文名称:仪器分析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授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学时:60学分: 4.5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仪器分析》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它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状态、结构和进行化学研究与质量监控重要手段,也是许多其他学科取得化学信息的科学研究手段。
目前,仪器分析的内容包括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现代仪器分析方法是多种仪器方法的组合,这些方法已不单纯应用于分析目的,而是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和解决各种化学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现代仪器分析不仅是重要的分析测试手段,而且是强有力的科学研究手段,学生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学习。
仪器分析是测量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状态、结构和进行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现代常用仪器的原理、结构特点和分析方法,初步具有应用各种现代仪器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概念、有关定律公式和数据处理方法;理解:各种仪器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局限性,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仪器分析方法;掌握:各种仪器的基本结构、性能和应用范围,初步掌握各种仪器的分析基本要求和使用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一)绪论概述、仪器分析的发展和作用、仪器分析发展历程、仪器分析分类、仪器分析应用领域、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课程的学习方法、参考资料(二)气相色谱分析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气相色谱分离过程、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分离度、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流程、气相色谱主要部件、气固色谱固定相、气液色谱固定相、检测器特性、热导检测器TC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其他检测器、色谱柱及使用条件的选择、载气种类和流速的选择、其它操作条件的选择、色谱定性分析、色谱定量分析、毛细管色谱的特点、结构和流程、分流比调节(二)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流程及主要部件、液-固吸附色谱、液-液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离子色谱、离子对色谱、排阻色谱、液相色谱固定相、液相色谱流动相一、影响分离的因素、分离类型的选择、液相色谱的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三)电位分析法电化学分析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电化学分析法的类别、电化学分析的应用领域、电极电位与测量、液接电位与盐桥、电极与电极分类一、电位分析原理、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种类、原理和结构、离子选择电极的特性一、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的应用与计算示例(四)伏安法基本原理与过程、影响溶出峰电流的因素、操作条件的选择、定量方法、溶出伏安法的应用(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定量基础、流程、光源、原子化装置、单色器、检测器、光谱干扰及抑制、物理干扰及抑制、化学干扰及抑制、背景干扰及抑、特征参数、分析条件选择、定量分析方法、应用。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教学大纲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是化学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操作方法和常见仪器的原理,并能应用这些技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包括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电化学仪器等。
2.理解现代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如电化学分析原理、光谱分析原理、色谱分离原理等。
3.能够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2.光谱仪及其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
3.色谱仪及其应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
4.质谱仪及其应用:质谱原理、质谱仪的构造和性能、质谱谱图解析等。
5.电化学仪器及其应用:电极电位、电解质溶液及电导性、电化学分析方法等。
6.核磁共振仪及其应用:核磁共振原理、核磁共振仪的构造和性能、核磁共振谱图解析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仪器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仪器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堂作业等。
2.实验成绩:考察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报告撰写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仪器分析技术基本理论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1.主教材:《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导论》2.参考书目:-《仪器分析基础》-《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导论》-《光谱学基础与应用》-《色谱分析基础与技术》-《质谱分析基础与技术》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课程概述,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二周:光谱仪及其应用第三周:色谱仪及其应用第四周:质谱仪及其应用第五周:电化学仪器及其应用第六周:核磁共振仪及其应用第七周:复习与总结。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教学目的1.2 教学内容1.3 教学方式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2.2 技能目标2.3 情感目标三、教学内容及安排3.1 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3.1.1 仪器分析的定义与分类3.1.2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3.1.2.1 信号检测与处理3.1.2.2 信号传递与转换3.2 常见仪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3.2.1 分光光度法仪器的原理与应用 3.2.2 色谱仪器的原理与应用3.2.3 质谱仪器的原理与应用3.2.4 核磁共振仪器的原理与应用 3.2.5 电化学仪器的原理与应用3.3 仪器分析常用方法与技术3.3.1 样品制备与前处理技术3.3.2 仪器分析操作步骤与技巧3.3.3 数据分析与结果处理方法3.4 仪器分析实验设计与实施3.4.1 实验设计的要点与方法3.4.2 实验建议与注意事项3.4.3 仪器操作与实验数据记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授课方法4.2 实验教学方法4.3 讨论与互动4.4 考核评价方式五、教学资源与使用5.1 教材5.2 参考资料5.3 实验设备与仪器六、评价与考核6.1 评价标准6.2 考核方式6.3 考核内容七、参考教学计划7.1 单元教学计划7.2 实验教学计划八、教学团队8.1 教师配置8.2 实验室助教配置九、教学保障措施9.1 实验室安全教育与操作指导 9.2 仪器维护与管理9.3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十、教学改进与创新10.1 教学反馈与改进机制10.2 教学创新与教育研究十一、总结与展望11.1 教学总结11.2 课程发展展望以上为《仪器分析教学大纲》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方法与技术,能够独立进行仪器分析实验设计与实施,并具备正确的数据分析与结果处理能力。
同时,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将来从事仪器分析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doc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总学时数:40授课对象:应用化学专业一、课程性质与目的《仪器分析》是高等学校化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及生命科学等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许多其他学科取得化学信息的科学研究手段。
目前,仪器分析的内容包括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现代仪器分析方法是多种仪器方法的组合,这些方法已不单纯应用于分析目的,而促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和解决各种化学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现代仪器分析不仅是重要的分析测试手段,而且是强有力的科学研究手段, 学生必须高度里视,认真学习。
仪器分析是测量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状态、结构和进行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现代常用仪器的原理、结构特点和分析方法,初步具有应用各种现代仪器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1、了解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概念、有关定律公式和数据处理方法;2、了解各种仪器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局限性,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仪器分析方法;3、了解各种仪器的基本结构、性能和应用范围,初步掌握各种仪器的分析基本要求和使用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包括常用的光学(15学时)、电化学(5学时)、色谱分析(1。
学时)及各类现代光谱学分析方法(4学时);并对上述各类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做介绍。
第一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1.分析化学的发展和仪器分析的产生2.色谱法基本原理3.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4.高效液相色谱仪5.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教学重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原理,流动相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1.概述2.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3.分离条件的选择4.气相色谱仪5.气相色谱的特点及其应用教学重点:气相色谱仪及其检测器,气相色谱固定相及其选择。
第三章电位分析法1.概述2.电位分析法的仪器装置和测量的基本原理3.离子选择性电极4.电位分析法的应用教学重点:电化学基本原理,化学电池,离子选择性电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任课教师简介
曾凡刚,教授,对仪器分析教学已有20多年的教学经验,能跟上现代各种仪器发展的步伐。
三、课程简介
课程梗概:
仪器分析课程适合于我校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化学分析理论知识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核心课。
其任务是依据物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性质,采用精密仪器设备得到分析数据,鉴定物质体系的化学组成、测
定其中有关成分的含量和确定体系中物质的结构和形态,即要解决物质定性和定量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的基本过程。
3.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课程特点:
仪器分析需要一定的大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基础。
四、学习要求与建议
包括预习、复习、课堂讨论(或实验(实践)操作)、课外交流、作业和文献阅读等自主学习、课堂(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纪律、课程考核等方面的要求与建议。
五、教学进度、内容和要求
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1.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的基本过程。
3.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课外学习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仪器分析概论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四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陈玲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七章原子发射光谱法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陈玲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八章电化学分析法导论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九章色谱分析法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陈培榕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六、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教材: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参考教材:
仪器分析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仪器分析(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负责人(签字):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签字):
学院(系)、部主管领导(签字):
学院(系)、部(盖章)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