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暴君的臣民鲁迅论奴隶与奴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奴才与王是什么关系?
首先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地 位不同,做奴才的总想做王, 做君王的总想压制奴才。 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缺一不可。
要铲除奴才,也要否定王权。
本文假设自己为王有种种好处, 为何又不愿做王?表达作者对王 权一种什么态度?
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王是世间最大的奴才!!
?
:
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假定”我若为王”
开
感到寂寞、单调和孤独 自己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过渡)
合
作为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最 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延伸拓展:
河南渑池县法院开庭审理卢氏县原 县委书记杜保乾时,当听到杜不顾法庭 制止,大声发表与案件无关的言论时, 多次向杜行贿的卢氏县公安局副局长邹 某不顾法庭纪律鼓起掌来。被当庭拘留 的邹某向执行法警解释说,他听领导讲 话就鼓掌已经习惯了。
明确:1 、有了民主平等也就有世界的改 进。 2、人的尊严与独立思想,维持了鲜明的 个性。
总 结 文 章 主 题
作者通过 对"我若为王"的种种情 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 形的虚拟设想, 才思想,尤其是对皇权的基础---奴才,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呼唤要铲 表达 除一切奴种. 了对人类尊严和独 立思想的崇高追求.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我若为王
假 如 虚 拟 幻 想
聂绀弩
鲁迅的杂文, 是“匕首”,是 “投枪”,刺向 黑暗的社会现实。 著名的杂文作家—— 聂绀弩的杂文是有力 的“响箭”,常常射 中敌人的鼻梁。
听课文录音思考以下问题:
1、我若为王后我生活的世界将发生
怎样的变化? 2、文中表现出来的“奴才”的特 点是什么?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

不 平 ,让 他 们 都 成 为 安 于 其 位 的 奴
讨 论 再深入 一步 :当人处 在被奴 役状
态 时 ,面 对 人 压 迫 人 、人 奴 役 人 的 奴
才
^
才 , 聪 明 人 从 根 本 上 是 维 护 铁 屋
子 的 统 治 秩 序 的 , 他 的 “ 明 ” 之 聪
处 ,在 于 他 不露 痕 迹 ,他 是 不 动 声 色地 维护 奴隶 制度 。
人 ,一面 就 当然承认可做 奴隶 ,所 以威 力一坠 , 就死 心塌地 ,俯首帖耳 于新 主人之 前了。”这就
是所谓 “ 主奴互换 ”。鲁迅 由此又想起 中国的历
一
、
主奴 互换
史 :三 国时吴 国最后一个 皇帝孙皓 ,当皇帝 的时 候非常 凶残 ,但一旦降 晋 ,就成了一个卑劣 无耻 的奴 才。鲁迅接着又想起 中国一句成语 : “ 临下 骄者 ,事 上必谄” ,这就是 中国至今不变 的国民
是我们要怎么做人 、做 什么样的人。 鲁 迅 认 为 中 国 人 从 来 没 有 获 得 真 正 的 “ ” 的 地 位 、 “ ” 的 资 人 人
格 ,始 终 处 于 被 奴 役 的 状 态 。 中 国 的 历 史 , 不 过 是 在 “ 稳面 攻 击 ,赶 傻 子 时 他 并 不 在
鲁迅说他是 “ 殊 知 识 阶级 ” 。他 处在 主人 、 特
这 是 鲁 迅和 我们 都 必须 面 对 的 :中 国的傻 0 子很 少 ,命运 也不济 ;而奴 才和聪 明人却所在多 有 ,并 有繁衍 的趋势 。由此发现 的 ,是在长期 的
,
t 0
¨ l 。
、
Ⅲ ; …
。
美来 ,并且竭力从 中获 取利益 。这篇 寓言故事里 的奴 才 ,不是 因为主动赶 走傻子邀功 ,并得到主
选择性必修下册 《阿Q正传》

题外话:
与土谷祠的梦这样精准具体的革命想象相呼应,在散文《小 杂感》里,鲁迅对阿Q所处的或革命背景有如下概括和感慨: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 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做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 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做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 反革命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第二章阿Q只和 ( 未庄的闲人们 )打架,对方是 强者,他在弱势 ;第三章阿Q主要是 和( 他看不上眼的比捉虱子的王胡 ) 打架。
真正要“从奴隶生活寻出‘美’来, 赞叹,抚摩,陶醉”,还是要靠著名的 精神胜利法。广义的精神胜利法,比方 眼前半杯水,不说只有半杯水,而说还 有半杯水,这是常人都可能具有的从不 同角度看问题的心理调节机制。阿Q实 践的是狭义的精神胜利法,必须建构在 “屈辱”和“虚构”两个要素之上: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 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 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 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 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也心满意足 的得胜的走了。
在这个经典场面中,令阿Q难过的 不仅是皮肉伤痛,更重要是精神屈辱。
除了屈辱和虚构以外,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包括第三个要 素,即自虐:
为什么说摸小尼姑的头皮是奴才的行为呢?
让我们结合阿Q的土谷祠之梦来试着探讨。
奴隶和奴才还有第四个,恐怕也是更重要的区别。奴隶只是 “不平”、“挣扎”,奴才一旦造反却马上想做主子,想自己也 有奴才 。讨论这个问题最典型的文本就是阿Q在土谷祠的梦,既 展示了主人公的革命理想,也预言了后来几十年中国的一些基本 状况: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 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 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 些热刺刺——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

暂时坐稳了奴⾪的时代---鲁迅暂时坐稳了奴⾪的时代---鲁迅 ……但实际上,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的价格,⾄多不过是奴⾪,到现在还如此,然⽽下于奴⾪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百姓是中⽴的,战时连⾃⼰也不知道属于那⼀⾯,但⼜属于⽆论那⼀⾯。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家⼈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个⼀定的主⼦,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马,情愿⾃⼰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规则来,⾃然就“皇恩浩荡”了。
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
举其⼤者,则如五胡⼗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张献忠的脾⽓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规则毁得粉碎。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个另外的主⼦,较为顾及他们的奴⾪规则的,⽆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的轨道。
“时⽇曷丧,予及汝偕亡!”愤⾔⽽已,决⼼实⾏的不多见。
实际上⼤概是群盗如⿇,纷乱⾄极之后,就有⼀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了。
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 ⼀,想做奴⾪⽽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的时代。
这⼀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治⼀乱”;那些作乱⼈物,从后⽇的“⾂民”看来,是给“主⼦”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驱除云尔。
”现在⼊了那⼀时代,我也不了然。
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学家的赞叹固有⽂明,道学家的热⼼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
鲁迅杂文中的“奴性、盲从心理的否定”的精神本质

鲁迅杂文中的“奴性、盲从心理的否定”的精神本质作者:李桂红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摘要:众所周知,鲁迅进行文学写作的目的在于改造国民性,就像他在许广平的信中说的:“最要紧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而改造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核心是反奴性,其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了。
关键词:奴性盲从心理知识分子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43-01众所周知,鲁迅进行文学写作的目的在于改造国民性,就像他在许广平的信中说的:“最要紧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而改造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核心是反奴性,其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了。
什么是奴性呢?从一定意义上说,奴性就是盲从,就是缺乏独立思考,无明确的是非观念,无独立人格,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就盲目服从和迎合他人。
鲁迅最关心的是“人”在中国社会结构与中国历史中所处的地位与真实处境。
在《灯下漫笔》这篇文章里,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思想深度,尖锐地揭露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的现象。
难道不是这样吗?进而鲁迅将中国的历史概括为“想做奴隶儿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一“治”一“乱”的循环。
鲁迅这里对中国人的奴隶地位的清醒地认识是带有根本性的,在鲁迅的观念中,“把人当做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是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与尺度,这也是他观察与思考一切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为什么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总是处于奴隶时代呢?鲁迅在前期和后期的杂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和回答,其一,在于仅图“目前极小的自利”的奴才太多,总是在请寇盗当主子,没有奴隶主就要拜一个奴隶主,长此下去怎么能争到人的价格?怎么能不做奴隶?在《揩油》一文中开宗明义指出:揩油说明着奴才品性的全部。
鲁迅关于奴才的句子

鲁迅关于奴才的句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用他的笔触为社会黑暗下被压迫的奴隶们发声。
他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丑恶,控诉了封建主义的黑暗,呼吁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的普遍认同。
奴才,是鲁迅集中火力解剖的一个社会群体,他的许多句子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奴才,这个词汇对于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
但在鲁迅那个时代,它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
鲁迅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这种现象的丑恶。
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这些奴才的种种表现,以及他们所承受的痛苦。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不能忍受这些人。
他们除了利己主义,还有什么理想,什么进步?”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对当时社会中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死活的人,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他认为,这些人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对社会、对人民的利益毫无关心,只关心自己的私利。
这种人,正是鲁迅所说的奴才。
鲁迅在《阿Q正传》中,通过阿Q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深入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奴才的丑恶。
阿Q本人就是鲁迅笔下一个典型的奴才形象。
他出身低微,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但他没有奴才的自觉,反而对自己的命运甘愿忍受。
他对自己的命运感到失落,对现实感到无奈,但他又离不开这个社会。
这种人,鲁迅先生用他的笔触,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奴才的表现,在鲁迅笔下有很多。
例如,在《孔乙己》中,鲁迅描写了一个更加典型的奴才形象,孔乙己。
他是一个出身卑微的酒鬼,他用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但他却因为社会的压迫,使得他无法抬起头来。
他在自己的身上,寄予了太多的重担,这让他日渐沉沦。
他对自己的命运感慨万千,但最终,他却只能默默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样的奴才,鲁迅笔下还有很多。
鲁迅在《祝福》中也揭示了一个充满奴才性的社会现象。
他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的家庭主妇,她用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但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她失去了自我。
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散文全文

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散文全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
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你知道的。
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
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这实在令人同情。
”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
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
我总得另外想法子。
可是什么法子呢?……”“我想,你总会好起来……”“是么?但愿如此。
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
可见天理没有灭绝……”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
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
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趴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
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
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这怎么行?……”“那么,你带我去看去!”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
”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
”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
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
初中语文八年级《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精品

“亲”文》。这个题目显得鹤立鸡群,与众不同,若拟成《要文理并重》《不能忽视文科》等
2.拟题技法 (1)巧用修辞法。巧用修辞,给人以生动鲜活、含蓄形象、新颖醒目的感觉。如《给青 春一对翅膀》《与诚信同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2)数学公式法。将数学符号、公式等引入题目,直观、醒目,富有哲理,给人留下广 阔的思维空间。如《乐于助人+悄悄走开=?》《忍让≠懦弱》等。 (3)呼告式、设问式拟题。此法拟题,饱含情感,让人为之动情,如《妈妈,再爱我一 次吧》《今夜,你在何方?》 (4)诗情画意法。综合诗歌和散文的语言,既有诗情,又有画意。如《那山·那水·那人》 《今夜春风又起》。 (5)引用化用法。巧用化用诗句、歌曲歌词等作为文题,显得新颖别致。如《小桥流水 人家》《一笑而过》《都云老汉痴,谁解其中味》等。 (6)悬念激趣法。故意用违背常理逻辑的语句做题目,激起读者兴趣。如《感谢车祸》《拍 卖诚信》《耳朵“挑食”》。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聪明人:虚伪圆滑——伪君子 傻子:敢说敢做——勇士 奴才:供人驱使——奴才 对上献媚——奴才
《野草》(篇目)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郑板桥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因 此,文题就应该有传神的魅力,有画龙点睛的功效。“题好一半文”就是这样来的。在考场 上,一个靓丽夺目的标题能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和兴趣,使阅卷老师对同学们的作品青睐有 加,从而获得高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奴隶”这个词)是包藏着中国本身从异民族的专制 封建社会求解放在内的诅咒,同时又包藏着从半殖民地的 强大外国势力压迫下求解放在内的、二重三重的诅咒。所 谓主人与“奴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这一现实是经 常在他的生存中,经常在鼓动他的热情,缠住他的一切思 考。这一点,我们必须切实知道。因而我们知道他对自己 和自己民族的奴隶地位的自觉,就是跟他的“人”的自觉 相联结的,同时也应知道正在这儿就有着决定他的生涯的 根据。(增田涉:《鲁迅的印象》)
在黑格尔那里,主人和奴隶的辩证法甚至发展为一 种对于人类历史的陈述,按照科耶夫的说法,“整个历 史就是关于奴隶的叙事,是他的劳动、他对自然的征服、 他的意识形态以及他争取将自己从奴役中解放出来的叙 事。”(S.德鲁里:《亚历山大·科耶夫:后现代政治的 根源》,P46)
鲁迅对主奴关系的思考显然不是从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个角度出发的,他强调的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主人和 奴隶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即主子会变为奴隶,奴隶也 会变成主子。使这种主-不为,失势时即奴 性十足。孙皓是特等的暴君,但降晋之后,简直像一个帮 闲;宋徽宗在位时,不可一世,而被掳后偏会含垢忍辱。 做主子时以一切别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 命: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动摇的。(《谚语》,《南腔北 调集》)
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 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这正 如上海的工人赚了几文钱,开起小小的工厂来,对付 工人反而凶到绝顶一样。 (《上海文艺之一瞥》)
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 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忽然想 到·七》)
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 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 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忽然想到·七》)
一个活人,当然是总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的奴隶, 也还在打熬着要活下去。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 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 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 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 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 于这生活。就因为奴群中有这一点差别,所以使社会有平 安和不安的差别,而在文学上,就分明的显现了麻醉的和 战斗的的不同。(《漫与》,《南腔北调集》)
黑格尔的主人和奴隶的辩证法实际上要比这种相互承 认更复杂。他认为主宰(mastery)和奴役(slavery)是个体意 识的两个方面,前一种意识是独立的,只为自己而存在, 后一种意识是依赖性的并且是为他人而存在的。在黑格尔 看来,意识实际上既是依赖的又是独立的,既是主人也是 奴隶。
在论述主人和奴隶之间的辩证关系时,黑格尔引入了 “物”作为中介。奴隶之为奴隶,就因为他具有一种物性, 在本质上他是一种物,但奴隶在对物的加工和创造即劳动 的过程中,变成了物的主人,从而把自己从被奴役的处境 中解放出来。而主人与物的关联是通过奴隶作为中介的, 正是通过奴隶对物进行加工改造,他才才能享受这些物品, 这样主人就把支配物的权利让给了奴隶,自己反而处于依 赖的位置。
金农,《求己图》
凡是人主,也容易变成奴隶,因为他一面既承认可做主 人,一面就当然承认可做奴隶,所以威力一坠,就死心塌 地,俯首帖耳于新主人之前了。(《论照相之类》)
李普斯的原文:
高贵者、伟大者、自由者、有所自恃者,亦冀他人有如 此之自感,彼尊重所有之才能、所有之正善、所有善良而 正当之意志,道德界之帝王欲他人亦为帝王,真正之君、 主人必恶奴隶主义,必恶他人之对于己而为奴隶与有奴隶 之行。至诚之人,真实之价值深入于其心,自憎阿谀卑屈。 反欲使他人为奴隶者,其人即有奴隶根性。好为暴君之专 制者,乃缺道德上之自负者也。凡好傲慢之人,遇较己强 者恒变为卑屈,而奴隶有时亦妄自尊大,俨如君主,此乃 与追从之勤勉同根而生者也。(杨昌济译文)
我常叹新官僚不比旧官僚好,旧者如破落户,新者如暴 发户,倘若我们去当听差,一定是破落户子弟容易侍候, 若遇暴发户子弟,则贱相未脱而遽大摆其架子,其蠢臭何 可向迩哉。夫汉人之为奴才,三百多年矣,一旦成为主人, 自然有手足无措之概。(《致章廷谦·270728》)
主子和奴才之间的角色转换还不仅仅出现在身份地位 发生变化之后,在权力等级被合理化、神圣化的社会里, 主子和奴隶的角色也会随着与他者的关系的不同而发生变 化。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 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 数见不鲜的。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 “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 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 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第六讲 “暴君的臣民”
——鲁迅论奴隶与奴才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深刻地揭示了奴 隶和奴才的精神人格特征及其历史的和现实的成因。在他 看来,中国人甘于做奴隶和奴才,正是这个民族的堕落处, 也是中国最令人绝望的原因所在。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 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 “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 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 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 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灯下漫笔》)
在《论照相之类》里,鲁迅谈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流行 的一种拍照形式,即分身像:
先将自己照下两张,服饰态度各不同,然后合照为一张, 两个自己即或如宾主,或如主仆,名曰“二我图”。但设 若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 的那一个自己跪着的时候,名色便又两样了:“求己图”。
求己图,192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