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

第三章

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

第一节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取向与分类(王琦)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李云涛)

?教学目标是教育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具体化,因此,教学目标体现着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分类:基于课程论的观点,教学目标可以分成“行为目标”取向,“生成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三种价值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

?定义: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它明确了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应该发生的行为变化。

?目前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所采用的都是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

?特点: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包括两个方面:行为和内容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提出更是把行为目标的描述推向了新的阶段。

?根据行为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

二是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三是行为表现公认的准则

?行为目标缺点:

该取向在本质上受“科技理性”的支配,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把教学设计和的机械过程。

忽视了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以及人的学习主体性。

”生成目标“取向

?与行为目标取向的区别:

行为目标:预先制定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

生成目标: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是教育情景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原因:

课程:富有·生命力、动态性、变化性。

生成性(课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中介)

教师和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生成性,需要在预先设想和安排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发生的情况进行调整。

?生成目标是过程取向,反应了教育的过程性,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演变过程。在此过程的任何阶段上的目标都不可能是最终目标,目标是演进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

?要求:教学过程中运用互动性教学方式,师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表现性目标”取向

?定义: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景的种种“际遇中所个性化表现。

?特点:多元性、创造性

?由于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每个学习者在具体教育情景中的具体行为会表现出各种差异。因此,表现性目标追求的不是行为目标的的同质性,而是反映的多元性。

?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

?表现性目标是教育发展的体现,是建构主义在学习中的具体体现。

总结:

?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相对统一的,差异也只是具体表现形式的差异。在制定教学目标是我们不仅要考虑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异性,以及学习过程的生成性,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既要有预设的成分,又要有体现过程的特征,同时还必须贯彻表现性目标的理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