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理解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各自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进行浅析。
一、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根源之一来自于不同的历史传统。
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受到古希腊文艺复兴的影响,追求表现个体形象和客观真实,重视透视和光影的表现,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
而中国绘画起源于古代壁画和甲骨文,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追求表现内在意境和情感境界,强调对心灵世界的表达和抒发。
这种深刻的历史传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表现方式上,西方绘画强调透视和光影,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和空间感,追求内在情感和神韵的表达。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强调个体表现和理性思维,注重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情感共鸣和心灵交流,注重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二、题材和题材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题材和题材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风景、静物等是常见的题材,而中国绘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等则是常见的题材。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和风景的表现往往更加具体和写实,注重个体形象和外在景物的表达,而中国绘画中,山水和花鸟的表现往往更加抽象和意境,注重自然景物和物象的意蕴。
三、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色彩和造型的表现,追求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描绘,而中国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墨彩和笔墨的表现,追求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四、审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理性和实用主义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中,情感和意境主义则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内在意蕴和情感的表达。
五、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绘画在当代艺术中已经逐渐融合和交融。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观念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绘画之差异进行浅析的详细内容。
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1.视觉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视觉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注重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表现来塑造形象,强调物象与人心的内在联系。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等,追求更贴近物象真实表现的效果。
2.表现主体的差异:中西绘画对于主体的选择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选择寓意深远、抽象而有诗意的表现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以人物为主题,注重描绘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状态。
3.意象与象征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上也有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常使用诸如松树、竹子、莲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表达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递信息和观点,例如使用具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动物等。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1.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强调以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为主要追求;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观念”,追求以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为中心,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2.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有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偏向于写意和韵味,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造型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西方绘画则偏向于写实和细致,注重通过细腻的技术手法和准确的细节塑造来展现世界的真实与多样性。
三、题材选择的差异1.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注重点:中西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来体现艺术家的思考和观点。
2.社会与个体的关注焦点:中西绘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关注焦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往往关注社会整体和集体,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责任;而西方绘画则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的情感表达。
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美术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鉴赏美术作品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
因此美术鉴赏是一门很重的课程。
经过一个学期的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收获了许多。
尤其是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学习,让我印象深刻。
下面以中国画《虾》和西方油画《拾穗者》做比较谈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齐白石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
硬壳透明,由深到浅。
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白石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
也有弯腰爬行的。
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
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
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
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
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
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
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风格特点、艺术表现手法、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下面从一些典型的角度出发,简单说明一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
一、造型表现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大差异在于造型的表现方式。
西方的绘画注重的是物象的严谨细致,尤其是对形体、色彩、细节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中国画则更注重心灵的抒发,笔墨的变化、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润泽、空白的留白都是画家所借助的技巧手法,以达到对画面情感境界的准确表达。
所以说,中国画气韵生动,意象独特;西方画注重写实,精细入微。
二、审美取向的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心灵世界,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厚、朴实、含义丰富的审美境界,中国画家尤其擅长通过线条、墨色、笔墨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视觉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西方画却更加追求视觉造型上的直观冲击力,强调视觉形式的协调、对比、配合,讲究装饰效果、状态表达,争取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构图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中国画常常采用“三扇画法”,即将画面分成三部分,上、中、下,以相对简单的横竖线条、墨色与色彩相互搭配。
西方绘画则更强调构图比例的合理,追求构图效果的严谨,这样才更能展现出作品的整体美感,更加符合西方审美标准。
四、艺术追求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对于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画认为艺术的根源在于“自然”,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通过心灵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而西方画则注重艺术的现代化、前卫化,强调艺术发展的时代意义,更多的是将艺术的价值、意义与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艺术的不同发展方向,更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两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互相借鉴和融合,共同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3000字

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3000字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表现主题、构图手法、色彩运用、艺术观念等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详细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一、表现主题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表现主题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方绘画艺术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强调意境与气韵。
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主题有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尤其以山水画最为著名。
中国山水画追求“山无际涯、天作之合”的境界,强调画家的意境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艺术则更加注重对人物的描绘和人类生活的表现。
西方绘画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有历史题材、宗教题材、肖像画等。
西方绘画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和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构图手法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手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绘画注重整体的平衡和谐,追求画面的空灵和变化。
中国古代绘画常采用的构图手法有“三分法”和“三点透视法”。
三分法是指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通常描绘天空或远山,中部描绘山水或人物,下部描绘水面或地面。
三点透视法是指在画面中设置三个关键点,通过这三个点的透视关系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
而西方绘画注重画面的逼真和透视效果,追求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西方绘画常采用的构图手法有“黄金分割法”和“透视法”。
黄金分割法是指画面按照一定比例划分成两个部分,比例通常为1:1.618,以达到画面的平衡和谐。
透视法是指通过线条的收敛和消失点的设置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
三、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色彩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绘画注重墨色的运用和水墨的表现力,强调以黑白灰的色调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
中国古代绘画中常采用的色彩有“五色”和“彩色”。
五色是指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通常用来描绘天空、山水和花鸟等。
彩色是指除了五色之外的其他颜色,通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服饰和道具等。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一直是艺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
异源于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一、绘画风格差异
中西方绘画风格最明显的差异是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中式绘画强调线条的运用,而西
方绘画是着重色彩的运用。
中式绘画追求的是神韵气韵,西方绘画追求的是情感表达。
二、绘画表现对象差异
中式绘画以自然景观、人物、花鸟为主题,其表现手法追求的是一种静态美,其中寄
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种故事,以及哲学、宗教
等思想的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中式绘画着重描绘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流转,而西方绘
画则更多地表现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中式绘画是一种禅意的艺术,寓意深远并富有哲学内涵。
其画面往往具有极高的象征性,可以映射出中华文化的一种精神内涵。
而西方绘画则强调艺术家个性的创作表达,其
作品多种多样,但都带有一定的题材和主题,寓意比较明确。
中式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充满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
精神追求。
而西方绘画则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如宗教、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是
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在于其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式绘画注重意蕴、神韵,强调气氛和感受,而西方绘画则更加着重于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这种文化间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美学、思想和审美方面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
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色彩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
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
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理解中国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的第一首诗所莫立的中国文学抒情写意的传统一样, 堪为东方绘画(中国画)艺术主流并蔚为传统的,一般均重在“移情”与“抽象”上。
中国绘画的特征, 不重具体物象的刻意描攀, 不重形相的酷肖通真, 而倾向于抽象的笔墨线条表达人格的心情与意境。
如中国画搜长于线条的自如运用, 追求线条的内在节奏, 制造线条蕴蓄深厚的情绪张力, 绘画艺术体现的抒情与意境、神韵得以通过线条所具的抽象美表现出来, 真可谓是“抽象线纹, 不存于物, 不存于心, 却能以它的匀整, 流动, 回环, 屈折, 表达万物的体积, 形态与生命, 更能凭借它的节奏, 速度, 刚柔, 明暗, 如弦上的音, 舞中的态, 写出心情的灵魂而深人物体的诗魂”(宗白华:《论索描》, 《笑术与意境》p127)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则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理念, 在中国的儒学、道教、佛教的感召下, 重在“逸气”( 自由的超脱的心灵节奏) , 追求“气韵生动”( 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
伏羲画八卦, 就是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相的变化节奏。
[辽宁大学教育行政学报2008年第三期]由于人物的内在精神、风神气度是虚的,因而难以言传,只能意会。
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言:“圣人识鉴要在瞻外形而得其神理,视之而会于无形,听之而闻于无音,然后评量人物百无一失。
此自存乎其人,不可力为,可以意会,不能言宣(此谓言不尽意)。
”禅宗美学则提出了“悟”的概念,追求的也是神、情、气、韵,以“形”悟“义”,可谓为终极的美学价值。
中国人认识事物,只有上升到了天道,才算从根本上把握了该事物,由此产生了“俯仰自得”的观察方法。
传统中国绘画采用散点透视的远近俯仰,以一个或多个想象中的游移视点来寻找和刻画客观对象的神韵。
[艺术审美批判2009年第12期]传统中国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生发,中国绘画的许多概念,如神、气、心、意、韵、静、势、虚、实、骨、质等,原本是哲学范畴,中国传统绘画是哲学化了的艺术。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中庸为之德也”、“文质彬彬”、“成教化,助人伦”、“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修身养性”等,对中国绘画有很深的影响。
追求和谐的美,强调含蓄,主张中和为美,认为“人品即画品”。
在中国文化中,艺术具有一种沟通天人的功能,比如“文者,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世。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载道”(周敦颐)“画者,圣也。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诗者,天地之心。
”(王夫之《诗纬》),等等。
在绘画与社会的关系中,中国传统绘画的创造者们心中始终怀有“大我”的思想。
中国画家历来把画看成是交流思想或情感的平台,因而在创作过程中不得不考虑作品的观众,需要考虑他们的感受和审美能力。
于是便有了诗文题跋来弥补画不达意或起升华画之内涵,融“诗、书、画、印”四位于一体,把单一的绘画形式发展为综合性艺术。
[艺术理论2009.03]中国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在自然则是生命的律动,在人生则是最深的意趣。
清朝的方熏认为“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冲动“, 韵”气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都是画家主观的东西,是指画家借助笔墨、构图、着色,通过对描绘对象的真实的典型描绘,表现出对象的本质特征,内在精神、情操、意绪、兴味。
总之,是画家与他的描绘对象之间的一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总第(86)期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则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理念, 在中国的儒学、道教、佛教的感召下, 重在“逸气”( 自由的超脱的心灵节奏) , 追求“气韵生动”( 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
伏羲画八卦, 就是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相的变化节奏。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年第3 期]艺术主流并蔚为传统的, 一般均重在“移情”与“抽象”上。
中国的绘画艺术一开始便与当时中国统治者的哲学思想相融合,致力追求天人合一,书画同源,讲求意境,追求灵性的至高境界,线条的运用与文字书法相得益彰,轻重粗细变化微妙,具有很高的概括性。
此后数千年的演变进化都没有改变中国绘画单线描画渲染平涂的特征,即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两维的、平面的。
中国画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造型艺术,就必然有具体表现在人的审美意识在实践的物质活动中,其动机和意图就必借助于既能模拟自然运动规律之道,又适应思维反映规律,现统一而特定的物质外壳的笔墨概念为中介转换因素,以体现其艺术作品。
因此中国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不外是意识对存在的反映,以审美观念在头脑中被改造了意象。
以笔墨物质运动的时间摹写转化出可视的艺术形象,否则它就不能反映现实。
故“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历代名画记》)中国画是“人化了的自然”之审美理想的心印,是笔墨概念根与自然发于心源,而又超越自然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线结合的表现方法。
是情质并发的思想感受。
西方西方传统绘画就其主流而言,更为重视写实,侧重表现和谐、均衡的形式美,追求真实的描绘、实物的再现,难怪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H.A.Taine,1828-1893)把西画称为“模仿的艺术”(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p18。
西方画家带着绘画独立于一切其他艺术的观念,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个性解放,绘画艺术强调个性。
不论是从绝对物象发展到彻底的抽象,还是从“素描第一”发展到“色彩第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不体现出西方绘画强调的自我与个性,即“小我”观念。
[艺术理论2009.03] 西方绘画主张按着对象本来的面貌去描绘,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而更重视真,对象的真实、环境的真实及视角的真实。
西方从古希腊起,摹仿论支配着绘画创作,古希腊著名政治家、哲学家柏拉图曾强调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摹仿,即对物质世界的摹仿。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画家达·芬奇认为“, 绘画是科学”。
他依据光学的规律首先广泛应用了明暗比例、透视、解剖等造型方法,使画面人物活跃起来。
他强调绘画能比语言文字更真实、更准确地将自然万象表现给我们的知觉。
达·芬奇所奠定的绘画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在西方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西方古典绘画中一般注理形似、重再现、重理性。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总第(86)期西方绘画由于追求表达的精确逼真,在实践中发现和促进了视觉科学,比如自然物体的透视,空间变化以及客观物体的色彩变化等等,这样又促进了计算科学和视觉科学的发展。
同时由于精确表达的需要,在绘画材料方面的探索和发展也非常迅速,这样的结果是绘画的严谨和科学性日渐精确,描绘的逼真效果很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因此受到了上至高层贵族,下至普通人民的喜爱。
西方的宗教很早就发现了具象式绘画的感召力,就利用绘画艺术为其服务,以逼真的描绘展现宗教所倡导的神明教义,这也大大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十九世纪前的绘画是以希腊罗马的美学为准则的古典主义独占整头, “模拟自然”而取得“和谐的形式”, 是其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西方绘面来说, 透视学与解剖学是西方绘画艺术的科学精神, 唯其如此才能达到模拟自然的企图, 即便是现代的印象主义, 也不外乎是极端的描攀目睹的光色印象,西方的绘画在脱离了描形记事的原始阶段后,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活动,却是在致力于向描绘的精确逼真的方向发展,虽然它也没有脱离(而且也不可能脱离)当时西方哲学思想束缚, 但它对外观造型的精确性的追求使其与客观世界的物质性与科学性联系更加紧密。
这样发展的结果是绘画造型的日渐精确逼真,三维立体的体积概念渐渐被发现并在绘画中为造型的需要服务,相应的较少顾及意境和妙趣,形成了西方早期绘画的特征。
西方绘画是属于自然科学观法则的条件制约,以镜面反映而毕肖自然的再现。
即“镜子为画家之师;你的图画就像一面大镜子中看到的自然"(《达芬奇轮绘画》)。
补充中国中国传统绘画“以人为本”的形式美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主体与客体、心灵与外界的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绘画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内容上师法自然,在形式上恪守“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强调绘画创作人的主观精神表达,形式上的不拘一格,这种独特的形式美感形成特有的审美理念,在审美上具有独特性和突破性。
东晋画家理论家顾恺之,在他的《论画》中提出了“传神”的艺术主张。
谢赫的《画品》,以“六法”作为绘画品评的标准,其中首先提出了“气韵生动”的艺术主张,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他提出了“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创作构思方法,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力。
王维的((叙画》强调山水画创作的“致”和“情”的精神境界。
晚唐理论家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强调了谢赫的“气韵”,提出“笔不周而意周”,作画在于“得意”的主张。
[美术大观2007 年07期p58]中国绘画显然与西方不同,如果说西方更多的是从研究物理自然出发,那么,中国绘画更多的是从人伦自然出发,中国绘画也描绘自然,但更多的不是从客观的再现出发,而是主观的表现。
中国绘画不是没有注意到观察自然的方法问题,南朝宗炳在《山水画序》中论及到了透视学原理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即近大远小的规律等,中国画家尽管意识到了这一点,却并不在此多下工夫,中国画家描绘自然的目的是在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
因此,表情达意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特征,比宗炳稍晚的王微,在山水画刚刚兴起的时候就反对以自然主义的态度来模拟自然,而主张以“神明降之”,重视情在山水画中的作用,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中国绘画创作的中心是“意境”,是画家个人的“情思”,山水画的作用和目的不是逼真地再现自然,而是为了“畅神”(宗炳),“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
这实质上表明了中国绘画走的是一条“以形写神”和“心物感应”的路子,中国大部分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山水画如此,人物画更是如此,即便有对自然的摹写,观察的方法也与西方不同。
西方运用的是定点透视,中国运用的是动点透视。
如宋代画家郭熙所著《林泉高致·山川训》就制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视学原理。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中国的“三远”之法,对于同一片山景能“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其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形成一种多视角的整体感。
中国画家对于自然的观察强调的是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他不以定点来观看自然,因为从一个点观看必有其局限性。
他醉心的是与物推移,“天人合一”,和大自然浑然一体,和大自然意往神驰,“登山则情满干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石涛所谓:“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