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合集下载

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僖 公四年》)——共,后来写作“供 ”,供 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 年》)——说,后来写作“悦”,高兴。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四》)——责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 1.词义引申以后,同一个字形表示的义项 众多,为区别词义而另造新字,分担原 字的部分意义。
• 2.由于字形的假借,假借义与本义共用一 字,为使假借义与本义能区分开来而另 造新字,承担本义或假借义。
• 这些后起的新字和原字就构成古今 字的关系。古字表示的意义多,今字只 是表示古字的部分意义。字形上,多数 古字与今字形体中有相同成分。
(三)今字产生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 1.多数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加形符而成。如: 奉—俸、捧 采—彩 賈—價 辟—避、僻、譬、闢、嬖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 一、古今字 • (一)定义 • 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
同一读音和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 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 • 古今是相对的概念,周为古则汉为今, 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 例:
(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 传·隐公元年》)——大,后来写作“太”。
同一组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 替代,而今字却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 替代古字。
三、通假字
• (一)定义
• 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某个字本有专字, 可古人书写时没有使用这个专字而是借 用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这种现 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字是本字,用 来代替本字的字是通假字,也称为借字。
• 例:
再如:“游”和“遊”。“遊”的本义是关于 行走的,“游”的本义是关于水的。关于行走 的都可写作“游”,但关于水的却不能用 “遊”。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古今字古今字也称分别字或区别字。

由于古字所表示的意义过多,才以古字的形体为基础,另造一个新字(即今字),分担古字中的一个意义。

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

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再如:“责”有五个主要的意义:1)索取;2)询问;3)责备;4)责任;5)欠别人的钱财。

由于“责”所表示的意义太多,影响阅读,因此另造了一个新字“债”来分担了“责”的第五个意义,即表示“欠别人的钱财”这一个意义。

那么“责”为古字,“债”为今字。

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其中“责”为古字,今字则为“债”字。

其他古今字的例子如:说(古字)悦(今字);反(古字)返(今字)由于今字是以古字的形体为基础造的,因此今字和古字形体上有联系。

今字的造法主要有两种:1)以古字为声符,另加一个形符。

如责债;反返2)改换形符。

如:说悦。

(二)异体字指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

异体字是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如:泪淚;勅敕;线線;鹅鵞。

不属于异体字的例子:置寘;实寔;游遊;修脩汉字异体字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其一是为语言中同一语词而造、在使用中功能没有分化的一组字,如泪——泪、覩——睹、徧——遍等。

在异体字中,这类字数量最多。

其二是造意不同,但在实际使用中用法相同、功能重合的一组字,如罪——辠、颿——帆等。

这里,罪、颿等字的本义都没有文献用例,可能是字书的编者根据字形的造意推出来的,这也是这类异体字与一般假借字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歴 干

辨析 齿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學 -斆 弃 -棄 (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练习
一、请结合上课内容归纳古今字、异体字及繁简字的 概念 二、找出句中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并写出与其对 应的今字、通用字与本字。 1.臣愿奉璧往使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 母有罪。 4.室如縣罄,野无青草。 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6.邹忌脩八尺有余. 7.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0.此小大之辩也 11.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13.韩厥俛定其右。
喻:比喻 谕:晓谕
三、繁简字
汉字简化的内容: (一)简化字形 1、简化部首 燈-灯 2、取原字的一部分 聲-声 獨-独 3、草书楷化 東-东
4、重造新体 叢-丛 簾-帘 5、借古字 聽-听 廠-厂 壞-坏 捨-舍
(二)精简字数 余 馀 余 几 幾 鐘 鍾 干 幹 乾 几 曆 钟
飢 饥 饑 征 徵
(二)字义不同,整理时视为异体字合并者不 是异体字
游 遊
炮 砲
“以炮以燔”——《礼记· 礼运》 “发砲若雷,吐气如云”——《善哉行》
(三)某个历史时期是异体字,后来有 了分工,要分时期看待。
“上使相如责蒙等,因喻告巴蜀人以非
上意” ——《司马相如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宣己谕物,言志之方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唾鸟鸟坠 接受 授予 祝福 诅咒 咒 授
(一)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1.词义引申后,为区别本义和引申义而另造 新字,分担原字的部分意义。

古今字等的区分

古今字等的区分

抄,不敢“径改”。

即使到有了版印书籍,人们在刻印古书时一般也很注意,尽量保持古书原貌,不会随意改动它。

因此,我们在读先秦古书时,就很容易发现,有些字在先秦还没有。

比如上面举的喜悦的“悦”,以及生熟的“熟”、边境的“境”、坠落的“墜”、悬挂的“懸”、智慧的“智”等等,都无法在先秦经书中找到。

为什么?就因为在先秦这些字还没造出来。

那么,要表示这些意思怎么办呢?就只好写它们的古字。

即悦——说熟——孰境――竟墜——隊智——知例如:1、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论语•雍也》)2、宰夫胹熊蹯不孰。

(《左传•宣公2年》)3、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同上)4、豖人立而啼。

公惧,隊于车,伤足,丧屦。

(《左传•庄公8年》)5、失其所与,不知。

(《左传•僖公30年》)像这样读的古书多了,就自然会感觉到哪些字在上古还没有,是在汉代以后才陆续出现的。

第二,通过读古注和清人笔记、札记,识别通假字、古今字等。

我们知道,前人较为重要的古籍,几乎都做过注释。

注明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也是注释的一项重要任务。

例如:《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古注:“亡,古无字,通用”。

也就是这里不能理解为“死亡”的“亡”而应理解为有无的“无”字。

宋朱熹《大学章句》:“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朱熹注:“谦读为慊,苦劫反。

”这“读为”术语是专门用于指明通假的,在这里就是指出“谦”是个通假字,在句中应读为“qiè”,意思是“满足”。

王力先生在讲解《古书的注解》(P617)时明确指出:“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古代的通假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不再与本字同音了。

而汉字本身的表意性,又往往使人容易从字形角度去考虑一个字(词)的意义,然而对通假字恰恰要摆脱字形的束缚,应从语音角度去把握其意义,因此,稍不注意,误认通假字的情况在古代也是经常见到的。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五)造字假借的作用
一是弥补了象形字 无法构造的缺点 二是节省 了造字 的数量 缺点是: 仍未摆脱表意文字 的局限 汉字系统的形音义 造成了混乱
(六)用字假借
用字假借:是汉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假借情况。 原因:一是用了别字: 如:甚矣,汝之不 甚矣, 二是: 从习惯,省事:
旦日,不可不蚤 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 来谢项王。“早”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孤不度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大义于天下。“於”
(一)
古今字的形體
古字加形符 其萁;采(才采);員圓; 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县悬;孰熟;属嘱;反返; 改變形符 采採;說悅;赴訃;斂殮; 沒殁;振賑;張脹; 略加变形 母毋;不丕;大太;閒間; 陈阵 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 形体无关 亡无;伯霸;辠罪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 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就对 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 形成了古今字。所以,古今又叫 区别字。例如: 上古没有“悦”这个字,表示这 个概念经常都是用“说”,但是, “说”的义项和用法很多,于是 就造后起字“悦”来表示高兴这 个概念。又如: “尝”(从旨尚声)的本义就是 表示“口味之也”,但因为“尝” 经常用来表示“何尝”、“未尝” 等概念,因此人们给“尝”加一 个意符“口”构成一个后起字 “嚐”表示“嚐滋味”的概念。 2.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 掌握古书的词义; (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 要后古薄今,也不要是古非今。 3、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 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大 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 出这一问题。
(二)、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 异体字 野:(形声) 埜 (会意) 岩:(会意) 巖 (形声) 灾: (会意) 烖 (形声) 泪涙- 岳嶽- 膻羶shan絷zhi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

汉字也是这样。

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

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

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

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3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

3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
修:修饰
(本义)
修≠脩
6
异体字-非异体字(沽酤)

沽:买卖玉或其它 酤:买酒
卖酒
沽≠酤
7
异体字-非异体字(置寘)
zhì

放 置
置 ≠寘

8
异体字-非异体字(雕凋)
雕 鵰
凶猛的鸟 刻、画 草木衰落
9



古今字-举例 辟 辶
辟 门
躲开,避免。
姜氏欲之, 焉辟害? 《左传· 隐公元年》
消除,排除。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 通假字
异体字-举例、定义

罗振鋆《碑别字》
【异体字】
音同义同、笔画不同的一组字,叫做异体字。
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使用。
2
异体字-形体类别1
1.造字方法 不同 絷-馽 岩-巖 泪-淚 羶-羴 灾-烖 岳-嶽
2.形符不同
妖-祅
歌-謌 蚓-螾
猫-貓
唇-脣 韵-韻 栖-棲
杯-盃
今字以古字为声符--昏婚
今字沿用古字的声符-沽酤
今字所表示的意义只是古字义项中的
一项。
15
通假字-举例
使 用 通 假 字 的 例 句 本字 类 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 ·项羽本纪》

同音通假
早 慧 如 冒 拳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同上)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 ·汤问》 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 ·察今》
1.由于 词的分化 而形成的 古今字
责-债
赴-讣 竟-境
反-返
昏-婚 田-畋
奉-捧
弟-悌 取-娶
益-溢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

汉字也是这样。

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

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

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

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幹干 乾
辨析
齿(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學-斆
(异体字?繁简字?)
弃-棄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练习
一、请结合上课内容归纳古今字、异体字及繁简字的 概念
二、找出句中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并写出与其对 应的今字、通用字与本字。
1.臣愿奉璧往使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 母有罪。
(1)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佗,同“他”。
(2)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战国
策·齐策四》)
——徧,同“遍”。 (3)韩厥俛定其右。(《左传·成公二年》)
——俛,同“俯”。
(一)异体分歧类型
1.结构类型不同(造字方法) 如:傘繖
2.结构类型相同,构件不同 (1)意符的不同。 如:詠咏、覩睹、嘆歎、暖煖、遍徧。 (2)声符的不同。 如:蚓螾、綫線、踪踨、笋筍、餽饋。 (3)意符声符都不同。 如:訴愬、村邨。 盃 (4)偏旁位置不同。 如:鵝鵞 慚慙、峰峯、和咊、秋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宣己谕物,言志之方也”
喻:比喻
谕:晓谕
三、繁简字
汉字简化的内容: (一)简化字形 1、简化部首 燈-灯 2、取原字的一部分 聲-声 獨-独 3、草书楷化 東-东 4、重造新体 叢-丛 簾-帘 5、借古字
聽-听 廠-厂 壞-坏 捨-舍
(二)精简字数
余 馀

几 幾

飢 饑饥 征征 徵
鐘 鍾钟
曆历 歴
(二)今字产生的方式
1.多数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加形符而成。如: 奉—俸、捧 采—彩 賈—價
尉-慰、熨 2.部分今字是更换古字形符而成。如:
说—悦 赴—讣 被—披 閒—間 3.少数今字是在古字基础上加声符或将古字略 加改造而成。如:
食—饲 大—太 4.个别今字完全改换了形体。如:
伯—霸 身—娠
二、异体字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
(二)字义不同,整理时视为异体字合并者不 是异体字




“以炮以燔”——《礼记·礼运》 “发砲若雷,吐气如云”——《善哉行》
(三)某个历史时期是异体字,后来有 了分工,要分时期看待。
“上使相如责蒙等,因喻告巴蜀人以非
上意”
——《司马相如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四讲 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一、古今字 二、异体字 三、繁简字
一、古今字(分化字) (1)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民不知礼,未生其共。
共同 供给 供 拱揖 拱 恭顺 恭
(1)牟然而鸣,黄鐘满(月豆) (2)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 (3)尧舜参牟子
牛鸣 哞 大 眼珠 眸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唾鸟鸟坠
接受 授予 授
祝福 诅咒 咒
(一)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1.词义引申后,为区别本义和引申义而另造 新字,分担原字的部分意义。
2. 字形假借后,为区分假借义与本义而另造 新字,承担本义或假借义。
3 . 源字一字多义,造新字区分不同意义。
(5)某些笔画略有细微差异。如朵、污
(二)要注意的问题:
(一)读音相同,在某些意义上常通用,但 意义不完全相同,不应看作异体字。 “惟,独也。或作唯,维” “惟,发语词也……字或作唯,或作维”
——《经传释词》 “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天文》
“有光窃惟天下之事,变不可测,而其势之 所趋,必有端而可见” ——《上高阁老书》
4.室如縣罄,野无青草。 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6.邹忌脩八尺有余.
7.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0.此小大之辩也
11.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13.韩厥俛定其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