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开题报告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作为经济的血脉,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信贷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其高风险性是银行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因此,从银行的角度,控制信贷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旨在确保银行资产质量,保护贷款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减少银行的资产损失。
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信贷风险,对保证银行的长期稳定经营,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探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为实现银行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三、研究内容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文献,通过文献综述来获取研究资料。
2、广泛收集实际调研所需的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对现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3、从资本、管理、监管等角度,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研究意义
1、为商业银行提供可供参考的策略和决策,帮助银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增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促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保障金融市场稳定,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3、为金融机构、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开题报告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200709级金融学学号:070962883370011学习中心:庆阳财校姓名:段建梅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
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
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
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
此种违约形态在我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
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
论文提纲:一、信贷风险的形成二、次贷危机的警示三、如何防范信贷风险1、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2、要科学设计信贷产品。
3、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
4、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
5、是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 J ]. 人民论坛,2007, (17) : 32 - 33.[ 2 ]付敏. 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 J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4) : 75 - 79.[ 3 ] [芬兰]大卫·G·梅斯等著. 方文等译. 改进银行监管[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 ]徐孟洲,徐阳光. 论金融机构破产之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 J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6 - 32.[ 5 ]祁敬宇. 金融监管学[M ].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 ]巴曙松. 美国“次贷危机”的三大悬念[ J ]. 人民论坛,2007, (17) : 28 - 30.(论文2010年1月2日。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与防范的开题报告

优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与防范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信贷业务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和需求。
商业银行作为消费信贷业务的主要提供者,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因此,研究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与防范,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与防范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概念和分类。
2.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来源。
3.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4.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防范措施和应对策略。
5.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为消费者提供了解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渠道,保障消费者权益。
3. 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的参考,促进业务创新和提高竞争力。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五、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阶段进行:1. 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开题报告(1周)。
2. 文献调研,收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相关文献和数据(2周)。
3. 案例分析,分析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典型案例,探讨其风险和防范措施(3周)。
4. 问卷调查,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需求和看法(2周)。
5. 研究总结,撰写研究报告(2周)。
六、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 深入了解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类型和来源,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和防范措施。
2. 了解消费者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需求和看法,为商业银行提供业务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参考。
3. 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开题报告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开题报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开题报告一、引言信贷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其主要盈利来源之一。
然而,信贷业务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带来了挑战。
本开题报告旨在探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点1. 不对称信息: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往往面临着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借款人往往对自身的财务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而银行只能通过有限的信息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这增加了信贷违约的风险。
2. 经济周期的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还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
在经济繁荣时期,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可能较好,信贷风险相对较低;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可能受到较大影响,信贷风险相对较高。
3. 多元化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仅包括违约风险,还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这些风险相互关联,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承受能力造成影响。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1. 借款人信用状况: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核心因素。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资产负债状况等都会对信贷风险产生影响。
2. 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不可忽视。
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等都会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信贷风险。
3. 银行内部管理: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也会对信贷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包括信贷审批流程、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不足都可能导致信贷风险的增加。
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应对策略1.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监测和评估能力,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及时发现和应对信贷风险的变化。
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信贷审批流程的监督和管理,防止信贷业务中的违规行为和操作风险。
3. 多元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采取多元化的风险管理策略,通过分散风险、建立风险对冲机制等方式来降低信贷风险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其信贷业务一直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之一。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贸易、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缓慢,相应而来的是金融市场风险也在逐渐增大。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如何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成为了我国金融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的研究,探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建立信贷风险的预警模型,以提供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方案,为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机制;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与开发。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资料收集:搜集相关文献和数据,包括经济指标、财务报表,市场交易信息等;2、时间序列分析: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究和分析;3、主成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指标进行筛选和归纳;4、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预测和预警分析。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机制研究报告;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报告;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设计和开发报告;4、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案建议。
四、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的计划时间为一年,主要进度安排如下:阶段一:文献综述和数据收集(1个月)阶段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机制研究(3个月)阶段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3个月)阶段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与开发(3个月)阶段五: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案建议(2个月)五、参考文献[1] 徐胜兰,汪志红.实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8,10:51-60.[2] 李瑞清.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预警及其对策研究[J].银行家,2007,6:37-41.[3] 王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识别与管理[J].会计研究,2004,10:21-23.[4] 郝兴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1,12:67-70.。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近些年来,国内的金融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各家商业银行的客户规模也日益扩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集团的客户信贷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商业银行集团会涉及到多个子公司和合作方,不同的客户也会有不同的信用状况和信贷风险。
因此,如何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客户群体进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集团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拟对商业银行集团的客户信贷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以探究如何建立一个全面、科学、有效的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商业银行集团更好地管理客户信贷风险,保障银行的风险可控性和运营稳健性。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拟围绕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探讨;(3)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可行性方案研究;(4)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术应用研究;(5)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成果评估和展望。
2. 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本文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文献资料法:收集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的文献、报刊资料、专家著作等,对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总结出有关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规律和经验;(2)案例分析法:选取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对其结构、管理模式、技术工具、表现指标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以发现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3)实证研究法: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设计问卷、展开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深入了解和研究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开题报告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商业银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它的信贷业务是其最基本、最核心的业务之一。
然而,在信贷业务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这些风险在放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风险控制能力产生了严峻的考验。
因此,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基础。
本文将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探究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面临的风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和管理建议。
二、研究意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风险控制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和稳定。
2. 对于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成效不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
通过深入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为加强金融监管、优化金融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3. 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和利润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是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利润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为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和利润水平提供有效的指导。
三、研究内容本文将主要围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类型及其特点。
本章将介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有助于了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
本章将介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包括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风险管理的程序、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管理的工具等方面。
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探讨。
本章将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风险管理的策略与方法、风险管理的工具与手段等方面。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汪坤良、陈头喜(2007)认为国家鼓励消费信贷开展的政策是明确的,但配套政策、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尚未到位,可适用法规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依据《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票据法》、《贷款通则》、《经济合同法》等对消费信贷进行管理,而这些法规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以生产性贷款为约束对象。商业银行将以生产性贷款为约束对象的政策法规移植到消费信贷的发放与管理上,不可避免产生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和抵押物处置上的矛盾。
选题意义: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不断发展、重要性不断提高的同时,其经营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对于风险的认识相对于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及时地发现风险,并做出应对措施是商业银行为稳健发展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以及稳定金融市场的必然选择。
文献综述(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一、前言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提高资金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逐渐发展,成为商业银行竞争最激烈、发展最快的重要业务,如何认识和应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使其充分发挥其职能,维持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成为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6]汪坤良,陈头喜.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现状分析及防范[J].企业经济,2007,(11)
[7]于志武.我国商业锯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对策[J].黑龙江金融.2011,(2)
[8]滕冰,张锡明,苗野.现阶段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及风险防范[J].活力.2010,(12)
[9]邹浩.美国消费信用体系初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现状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包括个人住房装修信贷、个人汽车贷款、个人存单质押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旅游贷款、个人留学贷款、个人助业贷款、个人小额信用贷款及个人综合授信额度贷款等业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200709级金融学学号:070962883370011学习中心:庆阳财校姓名:段建梅
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
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
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
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
此种违约形态在我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
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
论文提纲:
一、信贷风险的形成
二、次贷危机的警示
三、如何防范信贷风险
1、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2、要科学设计信贷产品。
3、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
4、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
5、是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
参考文献:
[ 1 ]易宪容.“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 J ]. 人民论坛,2007, (17) : 32 - 33.
[ 2 ]付敏. 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 J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4) : 75 - 79.
[ 3 ] [芬兰]大卫·G·梅斯等著. 方文等译. 改进银行监管[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4 ]徐孟洲,徐阳光. 论金融机构破产之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 J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6 - 32.
[ 5 ]祁敬宇. 金融监管学[M ].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 6 ]巴曙松. 美国“次贷危机”的三大悬念[ J ]. 人民论坛,2007, (17) : 28 - 30.(论文
2010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