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冲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概述1. 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实行“家天下”的君主制,行政机构设置较为简单,以君主为中心。
2. 商朝:沿袭夏朝制度,行政机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官职,如司徒、司马等。
3.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地方行政机构设置较为完善,出现了诸侯、县、乡等地方行政单位。
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崛起,各自为政,行政制度多样,为后世行政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
6. 汉朝:继承秦朝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推行州郡县制,行政机构设置更为严密。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行政制度多变,地方行政权力较大。
8.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地方行政权力相对削弱。
9. 宋朝:增设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单位,行政机构较为复杂。
10. 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行政权力较大,为后世行政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11. 明朝:废除行省制,推行省、府、州、县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12.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行政机构较为稳定,但在晚期出现腐败现象。
二、中国古代行政机构1. 中央行政机构:包括皇帝、宰相、六部、九卿等。
2. 地方行政机构:包括郡、县、乡等。
3. 特殊行政机构:如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等。
三、中国古代行政思想1.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主张以法律来规范行政行为。
2.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主张以德治国。
3.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
4. 阴阳家思想:强调阴阳五行,主张平衡和谐。
四、中国古代行政改革1. 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 汉朝:推行州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4. 宋朝:增设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单位,加强中央集权。
5.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6. 明朝:废除行省制,推行省、府、州、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行史自考总复习

《中国行政史》总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套试卷25题,每题1分,共25分)1.行政管理形式的直接决定性制约因素是(国家的国体、政体)p12.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将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是(周朝)p13.中国奴隶社会始于(夏朝)p14.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国家联盟)p25.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是(奴隶制时期)p26.中国封建制行政管理体制的初始和创立时期是(从战国到秦汉)p37.下列哪一时期的行政体制具有过渡性质(魏晋南北朝)p48.标志着中国封建国家行政体制成熟和定型的是(三省六部制)p49.在下列国家中,封建中央集权制持续时间最长的是(中国)p510.成为中国封建行政立法的总汇,达到了封建时期行政法最完备程序的法典是(清会法)p711.中国奴隶制产生的国家途径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上而建立)p812.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p1013.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奴隶制国家组织形式是(君主专制)p1514.从历史发展看,专制主义起源于(氏族社会晚期)p1815.商朝前期,在王位继承上缺少详细规定,基本上实行一种(兄终弟及制)p1916.变“兄终弟及”制为王位王子继承制的是(盘庚)p1917.商代最高政务官是(巫保)p2018.“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嫡长子继承制)p2119.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保证嫡长子继承制)p2120.盘庚迁殷后,对王朝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以强化王权的措施是实行(内外服制)p2321.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p2422.在地方行政体制上西周王朝实行(分封制)p2423.西周时期,诸侯国君彼此到对方宫廷去拜会指的是(朝)p2924.西周时期诸侯卿大夫之间的一种直接沟通的方式是(朝会)p2825.相当于今日之契约的西周行政文书是(?要)p3026.西周王朝用于战时动员的行政文书是(誓)p3027.与等级君主制相适应的官制是(世官制度)p3128.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佐助天子管理官员的人事官员是(司士)p3229.中国古代官僚制的产生,使得世倾制更趋于瓦解,而世倾制中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是(血统)p3230.商代远方的首领称(伯)p3331.中国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前旧的田税军赋制度建立的基础是(井田制)p363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赋税改革的重点是(承认国人土地私有权)p3633.春秋战国时期,最先进行田税改革的国家是(齐国)p3634.我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解体是在(春秋)p3635.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军税改革中,最先允许庶民充当甲士,打破国野界限的是(齐国)p3736.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制开始逐步建立,表现在地方管理上,由国鄙制转化为(郡县制)p3937.官僚制发展的基础是卿大夫“邦国”内的(家臣制)p3938.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员与分封制下的相比,其自主权(小)p4039.李悝变法发生在(魏国)p4040.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实质是以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取代(宗法等级君主制)p4041.战国时期,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管理体制,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废除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p4042.战国时期,国君的秘书称(御史)p4343.秦统一后具有总管秘书事务职能的中枢官员是(御史大夫)p4344.中国古代和中央集权体制向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制)p4445.礼贤下士的时代风气兴起于(战国)p4546.监察制度的初步形成是在(战国时期)p4647.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任命官吏称(拜)p4748.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是(上计)p4849.西汉初年实行的宰相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独相制)p5050.汉武帝贬低丞相,架空相权所采用的手段是实行(中外朝制)p5151.汉朝将丞相制改为三公宰相制的是(汉成帝)p5152.尚书台从制度上取代三公宰相的行政决策参与权而成为行政中枢机构始于(光武帝)p5253.西汉时期掌宗庙礼仪的是(太常)p5354.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倾)p5355.在西汉相府诸曹中,负责办理郡国首相及军吏迁除手续的是(东曹)p5456.汉代时期可称为隋唐六部制度雏形的制度是(尚书分曹制)p5557.在秦汉的乡里官员中,主管一乡的行政事务,处理民事纠纷和征调赋役的是(啬夫)p5958.皇帝专对诸侯王进行策封的一种文书是(诰)p6459.秦及西汉初年,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是(御史大夫)p6460.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后,中央最诰监察官变为(御史中丞)p6561.汉武帝以后,对京铺地区实施行政监督的监察官是(司隶校尉)p6562.汉代司职和御史中丞在行使监察权方面的不同是司职侧重于(对行政执行中纪律的督察)p6663.秦汉时期依据财产补官的制度称为(訾选)p6764.秦汉高级官员子弟备选为官的制度称为(任子)p6765.秦汉时期对官员任用的限制十分重视,规定不得为官的是(巫觋之家)p6966.两汉时期可代皇帝行使考核权的是(尚书)p6967.汉代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的主要形式是(上计)p6968.秦汉官员考核成绩较差者称为(殿)p7069.秦时官吏告假称为(告归)p7070.曹魏时期,取代东汉以来尚书台决策权成为重要决策机构的是(中书省)p7371.曹魏建国后,执掌诏令发布权的是(中书)p7472.魏晋时期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令享有封驳权的部门是(侍中省)p7473.魏晋以后至隋唐时期,掌握生杀大权并兼领地方军政、民政等各种权力的地方官叫(持节都督)p7674.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采取一种完全的军事官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是(军镇)p7775.北魏初年宗主督护制的基层单位是(宗族)p7876.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很大程度上带有内部自治性质的特殊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左郡县制)p7877.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进一步促进鲜卑贵族汉化、以邻、里、党为基本组织的基层行政体制是(三长制)p7878.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p8079.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盛行,呈现出的特点是(贵族政治)p8280.魏国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在官员录用上实行(九品中正制)p8381.魏晋时期官员升迁的重要标准是(门资)p8482.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是(三省六部制)p8683.在隋代中枢机构中权力最大的是(尚书省)p8784.唐朝中晚期后,成为与政事堂并列且在权力上超过政事堂的机构是(枢密院)p8985.唐中期后,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书诏权,改变了过去一切诏书由(中书舍人)的制作方式。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风的表现形式1 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然在西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战国时期变法运功的内容是什么1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2 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3 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4 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5 奖励耕战战国七雄时期各国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 各国君主名号的升级上2君主对权力结构控制方法的调整上,其主要措施是在官僚机构中设置文武分职制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作用与弊端是什么?作用: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得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弊端: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什么?1 确立了三公官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2确立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
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诏令,门下省掌管封驳。
宋代科举考试的规模和范围有哪些扩大1 录取范围较唐代大大增加,且殿试及第后不再经过吏部考试直接可以做官2 宋代科举的门第限制较少,广泛吸收了各阶层读书人,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宋代皇帝控制行政执行的监督网络1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规范化作用2为保证作为行政决策结果的诏书能准确表达皇帝的真实意图负责草诏的知制诏可在有疑问时直接要求皇帝接见3 由于宋代地方实行分权制衡措施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能较快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宋代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的严格元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 以出身作为做官的资格,名门、儒吏等出生均可作为条件2 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3 读书做官,一是贡授,二是科举4 承荫制度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以五项内容为标准:1 户口是否增加 2 荒地是否开垦 3诉讼是否公正4治安是否良好5 赋税是否公平简述明代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是平行机关,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
中国行政史(整理)重点

中国行政史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神权政治盛行于2.中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是3.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将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是4.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体制5.中国奴隶制的三个代表性王朝,其中夏朝是商朝是周朝是6.中国封建社会始于止于7.中国奴隶社会始于止于8.中国奴隶社会,和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9.中国古代,“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主导意识形态思想的地位10.(08)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11.(08)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12.母系氏族社会最高权力机关是13.(10)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14.军事民主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三种权力机关进行15.开创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16.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制从禅让制转变为王位继承,始于17.夏朝建立后设置了辅佐夏王以备咨询的四辅臣是18.(08)最早确立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19.盘gen 迁殷后在王位继承上实行的是20.商代中央政府的职官大体可分为21.(10)周天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的权力有22.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重要的政务官是三司23.(09)盘gen迁殷以后,商王朝为强化王权而实行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是24.中国古代的内外服制起始于25.在地方体制上,周朝实行天子向诸侯“搜民授疆土”的26.西周时期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都实行27.(09)西周时,诸侯间直接拜访的沟通方式被称为28.(11、09)纣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被称为29.西周王朝上下级的行政联络方式主要有30.西周王朝,用于战时动员的行政文书是31.(08)西周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联系与决策所采用的礼仪方式主要有32.周天子的决策地点有33.夏商周时期,选拔和任用官员最主要的依据是34.据文献记载,夏商周具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
中国行政史总复习整理

2010.12.25号总复习整理目录上篇引言(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老师说应该不会考,同学们自己看要不要看一下,好吧,呵可)第五章隋唐的行政管理第六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老师说他个人认为五代出大题应该不会)第七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老师说出大题的可能性也不大)第八章明的行政管理(老师说他个人觉得这章是重点)第九章清的行政管理下篇引言(中国近代的行政管理)第十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一章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二章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三章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四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老师认为不会考大题)第十五章战后南京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六章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十七章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十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上篇引言(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一、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P51.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时间长,一种体制持续2000余年;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有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为世界古代所绝无仅有的。
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的两大矛盾P10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皇权和相权的消长及其相互制约,以实现封建权力的自我调节,其变化按二种方式进行1.用更替辅佐机构来消弱相权2.使宰相职权分散化三、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作用和本质P12监察机构是封建国家的重要国家机器,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主要是作为专制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监察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也是随着君主专制的发展而日益严密和强化。
1.秦汉时期,丞相以下各级行政官员分权较多,因此,除划归皇帝系统的以御史中丞为首的监察官外,各个层级都有自己的监察部门;2.魏晋南北朝以后,各行政层级的行政监察权萎缩,主要监察权集中于以御史中丞为核心的御史台,并明确规定御史为皇帝的耳目机关;3.明清时期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负责监督京官,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又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三方面监察官三皇权之下又互相彼此监临。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引言概述:中国行政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及现代行政制度和行政管理发展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行政制度的演变、行政机构的建立和改革以及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等方面。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通过对中国行政史的回顾,帮助读者理解中国行政制度的历史演进,为今日的行政实践提供参考。
正文内容:一、古代中国行政制度的演变1.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制度特点2.秦朝的行政制度改革与统一大业3.隋唐时期的行政制度创新与繁荣4.宋、元、明三代行政制度的演变与发展5.清朝的行政制度革新与封建专制二、现代中国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改革1.中国近代行政制度的形成与西方现代化的冲击2.晚清时期的新式行政机构与改革尝试3.辛亥革命后的行政制度变革与探索4.国共内战与的建立5.建国后的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三、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1.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特点2.毛泽东时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与思想3.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效能4.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下的行政管理变革5.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四、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成果与问题1.行政制度改革的成果与社会发展2.行政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与挑战3.反腐败与廉洁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探索4.行政监督与权力制约的改革尝试5.社会参与与公民权利保障的挑战与应对五、中国行政史的启示与展望1.中国行政史的历史经验与教训2.当代政府的重要职责与使命3.建立健全现代行政制度的路径与方向4.中国行政史对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5.中国行政史的研究前景与发展总结:通过对中国行政史的复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行政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从而理解现代中国行政制度的特点和趋势。
古代中国的行政制度多样而独特,形成了深厚的历史传统;现代中国的行政制度建立和改革经历了许多挑战与变革,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
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创新,为建设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行政制度改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
中国行政史必考归纳知识点

中国行政史必考归纳知识点中国行政史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历代行政管理制度及其演变的学科,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体系。
以下是中国行政史必考的归纳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行政制度1.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夏、商、周三代的主要行政管理方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世袭制。
2. 分封制:周代实行的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对自己的封地有行政、军事和司法权。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1. 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 三公九卿制:汉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作为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机构。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制度1. 州郡县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州一级行政单位,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
2. 士族政治:士族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门阀士族政治。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制度1.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三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和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明确了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能。
2. 科举制度: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不再完全依赖门第,而是通过考试选拔。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1. 路府州县制:宋代在行政区划上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
2. 行省制: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内阁制:明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参与国家大政。
4. 八旗制度:清代初期实行八旗制度,作为军事和行政管理的结合体。
六、近现代行政制度的变革1. 晚清变法: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试图改革行政制度。
2. 民国时期的行政改革:民国成立后,废除了清朝的许多旧制度,建立了新的行政体系。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制度1.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行政体制。
2. 行政区划:设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行政单位,实行分级管理。
3. 公务员制度:建立公务员制度,规范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和管理。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秦汉时期,负责管理地方治安和负责官府文书承传转递工作,并独立于乡、里之外的派出机构指的是()A.里 B.什 C.伍 D.亭2.汉朝自汉武帝以后实行的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A.察举 B.任子 C.赀选 D.征辟3.唐代依汉代管理西域之例,为协调与少数民族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行政机构是()A.路B.都护府C.左郡县D.羁縻府州4.我国古代神权政治盛行并支配着国家行政管理运行的时代是()A.唐代 B.宋朝 C.商朝 D.明朝5.我国历史上为防范宰相专权而废除宰相的朝代是()A.宋朝 B.明朝 C.秦朝 D.五代时期6.清末东北地区的行政由军事统治向民政管理的转变始于()A.地方督抚权力的加强B.建立行省制度C.特派员制度D.盛京改制7.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务而新设的中央机构是()A.理藩院 B.都护府 C.布政司 D.藩镇8.在我国古代,从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时代为官的制度被称作()A.世袭制 B.科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征辟举荐制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交战状态,军事自然成为地方政务中的重要内容内容,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地方政治管理中呈现出的特点()A.中央集权 B. 军政合一 C.军事管理 D. 军管代政10.在夏、商、西周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A.血统 B.地位 C.财富 D.才能11.我国古代,随着十三部州和司吏校尉的设置才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系统,这个时期出现在()A.秦汉时期 B.贞观之治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宋明时期12.时期的行政体制,是从秦汉三公列卿制向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行政体制()A.五代十国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秦汉13.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的最主要的矛盾是()A.土地兼并严重B.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C.权力过于集中D.专制14.东汉末年以后,当时最典型的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是曹操的()A.征辟荐举 B.任人唯亲 C.德才兼备 D.唯才是举15.汉武帝在实行“独尊儒术”之后,进一步使用与道德教化密切配合,用宗法伦理观念及儒家礼教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一、中央行政体制二、地方行政体制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四、官员管理(一)夏商周:官员选拔制度是世卿世禄制。
1、世卿世禄制(名):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是指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二)秦汉1、简述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
①任子②赀选③察举④征辟⑤博士弟子⑥荐举2、西汉政府通过“任子”和“赀选”两种形式补充官僚队伍。
(多)3、汉代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察举和征辟。
(多)4、秦汉时期郡对县的考课通常采取“秋冬集课”的方式。
(单)(三)魏晋南北朝1、曹操曾三下求贤令,其选官不论出身、门第,甚至在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奉行“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
(单)2、魏晋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单)3、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单)4、九品中正制(名):是从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周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
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下的一个简短评语,品和状均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依据。
5、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门资。
(单)6、中国古代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
(单)(四)隋唐1、简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
(注意这里多次以多选题形式出现)①科举制度②门荫③行伍④流外入流⑤入幕制2、隋唐时期选拔官员最主要的途径是科举。
(单)3、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确立始于隋炀帝。
(单)4、门荫(名):是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
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担任君主宿位或宗庙祭祀人等)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
门荫制度的最大得利者是高级贵族和高级官员子弟,他们因各种关系较多,升迁容易。
5、行伍(名):是指士卒通过积累军功而获得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积功升迁为官的制度。
隋唐时期承袭北朝尚武风气,军功出身者的社会声誉并不低。
6、试评析唐代差遣任职法。
(论述题)唐代除一般任用制外,还有一种特殊任职法:使职差遣。
这种官吏任用方法具有两面性,它既是皇帝为控制政权直接插手国家庶务的一种手段,造成国家庶务管理的随意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也要求统治者用临时置使、随事订补的方法,在保证行政管理体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增加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应变能力,使职差遣正是在不改变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情况下对原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唐代任命某官负责处理专门事务,称为差遣。
被差遣者如果是职事官,事毕即回原任。
差遣可分为“置使”和“检校”两大类。
总之,差遣是皇帝针对临时性任务所拥有的非程序任官的权力,这种任官方式既有为事择人的优点,也有破坏制度的弊端。
(五)五代、宋1、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入幕。
(单)2、宋官员选拔制度:科举、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
3、宋科举以常科为主。
(单)4、宋科举考试中,殿试有皇帝亲自主持。
(单)5、流外补职(名):是宋朝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吏员获取官职的途径,但规定较严。
一般能补职的是中央机构中的资深吏员,且须经过严格考试,数额也十分有限。
6、宋代官员在任用上官、职、差遣分授,其中仅表示地位、俸禄和荣誉,并无实际职守的是官职。
(单)7、磨勘制度(名):是北宋期间确立的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状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
(六)辽金元1、辽代行政官员按其民族成分的不同,主要是有世选和科举两条途径得到任用。
2、契丹及其游牧民族出身的官吏主要以世选作为入仕途径。
(单)3、世选(名):是指在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人选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
4、金代录用女真人为行政官员的途径有【ABCD】A.科举B.荫补C.世选D.军功E.察举5、元朝实行地方回避制度。
包括地区回避和宗族回避制度。
(多)6、元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简)①以出身做为做官资格(怯薛地位最高)②从吏而官③读书做官④承荫制度。
7、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简)①所在地户口是否增加②荒地是否开垦③诉讼处理是否公正④治安是否良好⑤赋税征收是否公平(七)明1、简述明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内容。
(也会以多选题形式出现)2、明朝科举考试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
(单)3、明朝乡试考中者称举人。
(单)4、明朝官员考核的形式分为考满和考察。
明代考核官员的机构是吏部和都察院。
(单)5、考满(名):考满是明代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
主要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即考试通过)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为,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
(考过多次,也以单选题形式出现)6、明代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
(单)7、影响明代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资历。
(单)(八)清1、试述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
①科举。
科举是清政府选拔、补充官员的重要渠道,也是汉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最主要途径。
②学校。
清朝学校的目的一是备科举,二是为举贡。
③荐举和捐纳。
捐纳补官始于康熙年间,以后屡废屡兴,成为一大弊政。
荐举也十分盛行,但如果举荐不实或被举荐人犯罪,举荐人应受连坐处分。
④世职和荫叙。
世职和荫叙是清朝重要的入仕途径,这是封建特权的反应。
⑤吏道。
吏员入仕也是一条获得任官资格的途径。
清朝规定,政府各机构吏员经过五年服务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出任官职。
2、简述清朝的回避制度。
(也会考单选题,注意职务回避和地区回避易混淆)(1)亲族回避。
凡有祖孙、父子、叔侄和兄弟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机构中任职,由职务较低者回避。
(2)职务回避。
即处理某省业务的机构中不能有本省籍的官员。
(3)地区回避。
地方官必须回避籍贯所在的本省、且不允许在邻省五百里以内地区任地方官。
3、清朝对京官的考察称京察。
京察以“四格”,即守(操守)、政(政绩)、才(才能)、和年(年龄)作为考察的标准。
(多)4、清朝给京官发恩俸,给地方官发养廉银,作为正式俸禄的补充。
(单)下篇:中国近代行政管理一、中央行政体制二、地方行政体制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四、官员管理(九)晚清1、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令废除科举制度。
(单)2、.简述清末官员任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①停止捐纳。
②裁汰书吏。
③职官分级。
(十)南京临时政府1、南京临时政府在官员的任用上主要采用委任制。
(单)文官大致分为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三等,其中简任官由大总统任命。
(单)2、南京临时政府对官员的奖惩原则是以德为主,德才兼备,赏罚分明。
(单或多)(十一)北洋军阀政府1、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BC+甄用)(单或多,共三种选拔方式)A.荫叙B.文官考试C.甑别D.捐纳E.荐举(此题要注意,选项中并未完全列出)2、甄别(名):北洋政府的甄别制度是指北洋政府时期对未经文官考试已任用的官员,采用甄别的办法,验证现任官资格,决定其去留的制度。
3、甄用:(名)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的一种选拔方法,由保荐官保荐现职中有经验的、有学识有贡献的简任、荐任、委任官以及有特别才识与劳绩的人送交大总统予以特别录用的制度。
(也考过两年单选题)4、北洋政府时期官俸禄分为两种类型:月俸和年俸。
(单)5、简述北洋政府文官保障的具体内容。
(只在06年考过一次,不是特别特别重要,实在不会就只答句号前的那一句)①文官非受刑法的宣告、惩戒的处分不得免职。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予免职:因身体残废、精神衰弱或年老不能胜任者;自请免官者。
但上述免职须经文官惩戒委员会审查核准。
②文官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任同等以下职位。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令其休职:依惩戒法的规定交付惩戒委员会审查者;由于刑事案件被告诉、告发者;因官制变动,官署和员额合并裁撤者。
③文官的免职或休职须得上一级长官执行。
简任官属于国务院或直属国务总理的,其免职或休职均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属于各部或直属各部总长和各省行政长官的,均由各部总长或各省行政长官经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
荐任官和委任官的免职或休职办法以此类推。
休职文官除不执行事务外,其待遇与在职官员相同。
6、根据北洋政府有关文官惩戒制度的规定,文官普通惩戒委员会负责惩戒委任官。
(单)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负责惩戒简任官和荐任官。
(此处也要注意)(十二)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1、为了便于叙职和给俸,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将所有官员按其资历和所司职务分为【ABCD】A.特任B.简任C.荐任D.委任E.选任2、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将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
(单)3、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是考试。
(单)4、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 D )A.操行、能力、工作成绩B.出勤、操行和工作表现C.操行、学识和能力D.平日工作、学识和操行5、依1935年11月公布的《公务员考绩奖惩条例》,考绩的奖励分为升等、晋级、记功;惩处分为解职、降级、记过。
(十三)抗战间南京国民政府1、抗战前,国民政府地方人事的统一管理机关是考试院。
(单)2、抗日战争时期公务员考绩的类别有( ABC )。
A.平时考绩B.年终考绩C. 临时考绩D.月月考绩E.半年考绩3、1939年国民政府公布《公务员服务法》,对公务员纪律作了补充,其中放在首位的是政治纪律。
(单)4、抗战间国民政府建立了退休制度,退休分为申请退休和命令退休(条件是大于65岁)。
(十四)抗战后南京国民政府1、与抗战期间相比,标志着战后南京政府的考试制度和公务员管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是建立了升等考试制度。
(单)2、1949年1月1日,南京政府为了整顿日趋腐败的吏治,公布了所谓的“三法”,即《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俸级法》和《公务员考绩法》。
(单)(十五)工农民主政权1、中华苏维埃区域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主要采取的方式有( DE )(单或多)A.特任制B.简任制C.荐任制D.委任制E.选举制2、工农民主政权中央各部的副部长、局长以及事务工作人员均采用委任制。
(单)(主席等采用选举制)3、苏区行政人员从中央到地方普遍采取的是供给制。
(单)(十六)抗日民主政权1、一般而言,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负责干部管理的是民政部门。
(单)2、陕甘宁边区各级行政人员的任用方式主要采用选举制、委任制和聘任制。
(单或多)3、抗日民主政权干部教育的两种形式是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
(单或多)4、试述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