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历诗风
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章:大历诗风

开启元和诗风的诗人:顾况
• 顾况诗俗的一面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 怪奇的一面影响了韩、孟诗派。在诗的表现技巧 的探索、诗美的新的追求上,顾况是一位值得重 视的人物。 (教材P253。)
• 格式的变化不定,句式的任意搭配,转韵的频繁 而无规律,上尾之病的数数出现,都使他的诗声 调喑哑,节奏拗口,读起来略有滞重生涩感,从 而使他的新奇是奇中含有崛,新中含有涩,而较 少秀逸的色调。这正是后来韩孟一派发展的方向。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 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 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 音书滞一乡。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江雪)
•
一个“绝”,一个“灭”,见出环境极度的清 冷寂寥;一个“寒”,一个 “雪”,更给这清冷 寂寥之境增添了浓郁的严寒肃杀之气。这里有冷, 也有峭,是峭中含冷,冷以见峭,二者的高度结 合,形成了迥异流俗的一尘不染的冷峭格调和诗 境,而柳宗元那忧愤、寂寞、孤直、激切的心性 情怀,正通过这冷峭格调和诗境表现出来,闪现 着一种深沉凝重而又孤傲高洁的生命情调。
张继:《枫桥夜泊》
• • • • •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 也。……唐人有云:姑蘇臺下寒山寺,半 夜鐘聲到客船。説者亦云:句則佳矣,其 如三更不是打鐘時。(欧阳修:《六一诗 话》)
• 六一居士《詩話》謂:“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 鐘時?”然余昔官姑蘇,毎三鼓盡四鼔初,即諸 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于鵠詩云: “定知别後家中伴,遥聽維山半夜鐘。”白樂天 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温庭筠云: “悠然旅牓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則前人 言之,不獨張繼也。(陈岩肖《庚溪诗话》卷 上。 ) • 胡应麟:《诗薮》: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 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 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大历诗风作家作品

大历诗风作家作品
大历诗风是指唐代大历时期的诗歌风格,代表作家有刘长卿、韦应物、王维等。
刘长卿的诗歌以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为主,多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慨,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韦应物的诗歌则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有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
王维的诗歌则融合了山水田园和佛家思想,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以下是部分大历诗风的代表作品:
刘长卿的《送李录事兄归襄邓》、《长沙过贾谊宅》、《送灵澈上人》、《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等;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秋夜寄邱员外》、《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等;王维的《山居秋暝》、《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等。
这些诗歌作品代表了大历诗风的典型特点,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歌精讲 第六讲 大历诗风课件(23张PPT)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长沙过贾谊宅》)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第二、“大历十才子”
姚合《极玄集》卷下记载:十才子为李端、 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 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 人尽望乡。
王世贞《艺苑卮言》评云:“绝句李益为胜, ‘回乐烽’则一章,何必王龙标、李供奉?”
第四、其他大历诗人
张继,生卒年 不详,字懿孙, 襄州人。天宝 十二载中进士, 后与夫人相继 卒于洪州。其 诗多羁旅题咏 之作。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云:“唐人善边塞诗者, 推岑嘉州。卢之四诗,音词壮健,可与抗手。”
明王世懋《艺圃撷馀》云:“至大历十才子,其间 岂无盛唐之句?盖声气犹未相隔也。”
大历诗风
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 文学史上所说的大历,一般指代宗大历至德
宗贞元年间,766——805 这是一个由盛唐向中唐转折和过渡的时期。
第一、韦应物和刘长卿
韦应物(735?—792?),京兆万年人, 少年时期任侠负气,15岁成为玄宗的侍卫。 安史乱后失职流落,曾入太学折节读书, 广德元年(763)出任洛阳丞。建中四年任 苏州刺史。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隋唐五代文学课件:大历诗风与中唐前期诗坛

❖ 顧況詩,樂府和古詩占多數,無論古體還是今體, 都受江南民歌的影響,格調通俗明快,真率自然, 語言有如白話,影響了張王元白詩。
❖ 顧況詩又常常俗中有奇,充滿狂放之氣,怪奇的 想像、比喻,影響了韓孟詩派。
2.李益邊塞詩,清張澍《李尚書詩集序》
⑴抒發將士安邊定遠,以身許國的壯烈情懷。《塞 下曲》寫豪邁氣概、豪情壯志
⑵描寫邊塞雄奇瑰麗的自然風光,展現多姿多彩的 軍旅生活。《暖川》
⑶表現征人久戍邊廷、厭戰思歸的濃重鄉愁。常常 是壯烈、慷慨中帶有感傷悲涼的情調,
❖ 《夜上受降城聞笛》從大處著眼,大概括,大描 寫,重在寫情思氛圍。《從軍北征》寫法類似。
②意象精巧。 ❖ 象徵性意象。如劉長卿詩:
“青山數行淚,滄海一窮鱗” ;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落日孤舟去,青山萬裏看”; “惆悵暮帆何處落,青山無限水漫漫”;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 遠,青山萬裏一孤舟”。
他如“白雲”喻隱逸、高潔,“孤舟”象徵生活漂泊 不定,“夕陽”隱喻衰敗消沉等。
寒山寺
緒論及第一至五章習題:
1. 唐代文學/唐詩繁盛的社會文化背景 2. 唐詩發展階段(軌跡) 3. 簡析唐代文學的樣式 4. 簡評唐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5. 初唐四傑對唐詩的開拓和貢獻 6. 陳子昂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對唐詩發展的
影響 7. 王、孟山水詩的異同 8. 高、岑邊塞詩的比較 9. 李白樂府的個性特色
❖ 二首同樣寫由樂聲引起的思鄉之情,末句寫法也 相似,卻無重複之感,原因在於其中蘊含著濃烈 的鄉愁和悲涼的情調。其次是表現方法不同
❖ 3、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大 历 诗 风

• 李贺诗的比喻。 根据递进想象而形成的曲喻。 钱锺书《读艺录10· 长吉曲喻》:“长吉乃往往 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余 论昌谷诗,引申翻译名义集所谓雪山似象,又 长尾牙,满月似面,平添眉目者也,如《天上 瑶》云:‘银浦流云学水声’,云可比水,皆 流动故,此外无似处,而一入长吉笔下,则云 如流水,亦如水之流而有声矣。《秦王饮酒》 云:‘敲日玻璃声’,日比玻璃,皆光明故, 而来长吉笔端,则日似玻璃光,亦必具玻璃声 矣。……皆类推而更进一层,古人病长吉好奇 无理,不可解会,是盖知有木义而未识有锯义 耳。”
刘禹锡比柳宗元多活了24年。
刘禹锡丁母忧满后,被任命为夔州刺史。重视民歌, 写竹枝词。任满,调和州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 54岁的刘禹锡奉命回洛阳。途经扬州,遇白居易。刘 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调长安任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 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因宰 相裴度推荐,刘禹锡任集贤殿学士,后任苏州刺史、 汝州刺史、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64岁的刘禹 锡,因病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晚年闲居洛阳与白 居易多有来往,诗歌唱和,还尝试词的创作。会昌二 年(842)七十一岁的刘禹锡去世,白居易有诗哭之。
他们同时参加永贞革新,成为革新集团 的核心人物。
贞元二十一年(805)顺宗即位,改元永 贞元年,重用具有革新思想的王叔文、 王伾。刘禹锡、柳宗元分别被任命为屯 田员外郎和礼部员外郎。他们都认为这 是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于是积极 参加革新,形成以“二王刘柳”为核心 与宦官、贵族旧官僚对立的局面。他们 实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受到后世 史学家的赞扬。
他们同时在京兆府所辖地方任官。 贞元十七年(801)柳宗元由集贤殿 正字调任京兆府兰田县尉。
第六章 大历诗风

5、李益等边塞诗人 李益所作多为边塞题材,是中唐时期最 有成就的边塞诗人。但多反映边塞的荒凉寂 寞,戍边将士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已不再 有盛唐边塞诗那种高亢乐观的情调,而是于 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的情调。这 些诗又多用他极擅长的七绝来写,因而常被 谱入管弦,流传很广。风格悲凉,与盛唐边 塞诗相比,少了一些激昂慷慨,多了一些哀 怨低沉。名作《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 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 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第二节
大历诗坛概况
一、士人共同的心态 他们在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目睹安史 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安史之乱八年,催 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疲倦、衰顿、苍老、 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慷慨、豪迈、昂 扬进取的精神。 1、在盛唐已养成的入世热情、救世济民 的思想,使他们仍关注着社会现实,试图恢 复元气,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这反映在 他们的诗中中,有着豪气与激情。
2、痛苦的现实和士大夫独善其身 的观念、软弱的性格,又使他们在痛 苦之余转向了自身,希望在纷乱的现 实中寻找一片宁静的绿地,在失望中 寻找心理的平衡,提倡一种清净、高 雅、淡泊的生活情趣与远离尘世、洁 身自好、颐养天年的生活态度。
二、总体诗风
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 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诗体上工 五言。有佳句无佳篇。语言上精炼、流丽。 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 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 壮。
他自称“五言长城”,五言诗占 十分之六七,五律占五言之六七。与 中晚唐的这一题材的诗相比,风貌不 同。诗多灰暗、寒冷、苍白的意象。
他多写荒村水乡,注意锤炼字句。 善于捕捉精巧贴切的自然意象,诗多 佳句。
中唐诗歌 ——大历诗风与刘柳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二)大历诗歌的意象 1.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
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 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 。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五)大历诗歌的意象
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①象征性意象:青山、白云、夕阳、寒山、 孤舟等
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 如《调张籍》。
第二节 韩孟诗派
韩愈的诗歌创作 ④句法的不平常。用奇字、造拗句、押险
韵,避熟求生、因难见巧。 如“虎熊麋猪逮猴猨,水龙鼍龟鱼与鼋,
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陆浑 山火》)
第二节 韩孟诗派 二、李贺
(一)李贺的生平
李贺,字长吉,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县), 是没落的唐宗室后裔,父李晋肃,李贺仅因“晋肃” 之“晋”与“进士”之 “进”同音,“肃”与“士” 音近,便以有讳父名而被人议论攻击,不得参加进 士考试。后荫举做了个从九品的奉礼郎,不久即托 疾辞归,卒于故里,年仅27岁。有《李长吉歌诗》。
苗发、崔峒、 、夏侯审。大历十才子的主
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二)大历十才子
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 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 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 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 其中钱起成就最高。
第二节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① “不平则鸣” 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
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 抒情功能;
中唐诗坛大历诗风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 看潮生。” 清· 黄叔灿《唐诗笺注》:“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 趣。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一幅图画。” 清· 宋顾乐《万首唐人绝句选评》:“写景清切,悠然 意远,绝唱也。”
集
评
柳宗元《江雪》
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 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 悲秋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 《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浮想联翩,构思精巧, 意境绮丽,风格奇诡幽艳
艺术家不仅要在世界里看得很多,熟悉外在的和内在的现象, 而且还要把众多的重大的东西摆在胸中玩味,深刻地被它们
第三、劲拔险拗的语言韵律
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唯
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广。故一眼觑定,欲从此劈山开道,
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险处亦自有得失。盖少 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 痕迹,有心与无心异也。 ——赵翼《瓯北诗话》 韩愈《陆浑山火》:“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
韩翃《寒食日即事》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四、李益
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 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寢,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 出于慷慨意气,武毅犷厉。 ——李益《从军诗序》
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
李贺与李白比较
相同:想象力惊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善于运用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大历诗风
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
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
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
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
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
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
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
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
家境贫寒,刻苦攻读,命途多舛,于开元二十一年中进士。
历经玄、肃、代、德宗四朝,《唐诗纪事》云:“以诗驰名于上元、宝应间”。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
”
肃宗时,任苏州长洲县县尉,被诬获赦,后代理海盐令,被贬潘州南巴县(广东电白),从苏州出发赴洪州途中(馀干)遇上李白,有诗“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相寄。
(《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后获赦回苏州;代宗五年,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性格刚强,得罪观察使吴仲儒,被诬贪污,贬之睦州司马(今浙江淳安);德宗二年,任随州刺史(湖北随县),故又称刘随州。
《四部丛刊》有《刘随州文集》存世。
代表作:《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写的最好的是被称为“五言长城”的五言诗,如《江中对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时期活跃于诗坛的十位才子型诗人。
自古说法有异,现在学界公认的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
这个名单最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后《新唐书·卢纶传》亦同。
他们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相对安定的一段时期,以参加当时长安权贵等组织的唱和活动而著称。
诗歌主题: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
诗歌艺术:以谢眺为宗,步武盛唐,追求清雅闲淡,注重声律和对仗,体裁以五言律为主。
但气骨顿衰,总体成就远不及盛唐王、孟等人。
成就较高的有钱起、李端、卢纶。
意象类型的创新:词语色彩和意象构成
词语色彩:诗歌词语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喜欢用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调的词语。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刘长卿《秋杪干越亭》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刘长卿《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江清寒照动,山迥野云秋。
——戴叔伦《李大夫见赠因之有呈》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卢纶《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
意象构成:
一、象征性意象:青山、白云、孤舟、夕阳、落叶等,这些意象富有暗示性,意蕴丰富,运用方便,但也容易导致情绪符号化、程式化。
刘长卿的诗歌最具有代表性:《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城》:“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无限水漫漫。
”《送灵澈上人》:“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
二、描述性意象:除刘长卿外,其他诗人大都喜欢用描述性意象,采用白描手法,以求意象创新,如山峰、寒雨、落叶、灯影、蝉声、苍苔等为多。
因此,对日常小情趣小事物的密切关注,一方面带来了新的诗歌意境,另一方面导致诗歌境界疏于浅近狭小,有佳句无佳篇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湘灵鼓瑟》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寄》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树色迎秋老,蝉声过雨稀。
——耿×《晚夏即事临南居》
重露湿苍苔,明灯照黄叶。
——李端《过谷口元赞所居》
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生平简介:苏州人,生卒年不详,诗人,画家,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贬饶州司户,在崂山(位于山东半岛黄海之滨,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号称海上第一名山,当地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之语。
)受道箓,以后行踪不可考。
有《顾逋翁诗集》4卷存世,《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著录有顾况《画评》1卷,今佚。
典故一:笑戏白居易
顾况为人所知更多的还是因为他和诗人白居易之间的一个故事。
白居易十六岁时,拿着自己的诗作去京城长安(今西安)应考。
考前,白居易将自己写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呈递给顾况看。
顾况看了诗歌作者署名后,笑道:“长安百物贵,白居大
不易!”然而当他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又惊又喜,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在顾况的赏识下,白居易中进士,从此名扬天下。
此事亦传为美谈。
典故二:红叶传情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诗句“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
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被后人归纳一句著名的成语“红叶传情”,然而这却是诗人亲身经历的一段佳话轶事。
相传在唐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身在洛阳的年轻诗人顾况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阳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红叶,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天宝宫人《题洛苑梧叶上》)。
萌动爱意的诗人也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并将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宫女取得联系。
此后顾况和这位宫女二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
不久发生唐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官兵为抵挡叛军安禄山进行为期60天的“洛阳保卫战”最终失败,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
从此红叶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传咏至今。
这段甜美的爱情故事也被称作“下池轶事”在洛阳古城流传。
顾况诗歌的“俗”:是指诗歌受到江南民歌的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有如白话。
《江上》:“江清白鸟斜,荡桨罥蘋花。
听唱菱歌晚,回塘月照沙。
”
《山中》:“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葛洪丹井中。
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
”
《听子规》:“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血出啼不了。
山僧夜后初入定,闻似不闻山月晓。
”
顾况诗歌的“奇”:主要表现为怪奇的想象和比喻。
《郑女弹筝歌》:“郑女八岁能弹琴,春风吹落天上声。
一声雍门泪承睫,两声赤鲤露髻鬛,三声白猿臂拓颊。
”
顾况诗歌的影响:俗的一面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奇的一面影响了韩孟诗派。
李益的边塞诗
生平简介:李益(748—827),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大历四年进士,先后入幽州节度使刘济、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邠宁节度使张献甫等幕,前后过了十年戎马生涯,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
由于他有十余年的从军经历,故所写边塞诗广泛流传。
《旧唐书·李益传》云,他“每作一篇,为教坊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而“回乐峰前”一篇,更是“天下以为歌词”的名作。
有《李君虞集》存世。
艺术特色:壮烈、慷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和悲凉,七绝最具代表。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
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
宫怨诗:具有质实明快的特点,《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