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与防护措施进展分析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与防护措施进展分析摘要:本文中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究了现代防护措施的现状,并且针对护理人员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讨论,旨在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其目的是降低临床上PICC置管血流感染率,进一步优化护理质量和PICC导管置管质量,提高临床医疗工作的安全性。
关键词: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护措施;进展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通过在患者外周静脉路径内插入静脉导管来对患者的各项治疗工作进行辅助及应用,静脉主要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主。
这种治疗辅助方案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以长期静脉输液和肿瘤化疗以及肠外营养支持等多个治疗辅助为主。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患者出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外周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
PICC置管感染主要是指血管内导管或在导管拔除后48小时内患者发生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状况。
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以及低血压等表现,但在诊断中,除了患者血管导管内存在感染,其全身并无明显感染源。
PICC置管感染在发病后会导致患者的医疗费用增加,同时也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对于患者后续治疗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导致患者在应用PICC导管置入后发生死亡事件的主要因素。
本文中对病原体的感染路径以及现代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现做防护措施综述如下,旨在为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体以及感染途径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以及真菌阳性都会导致患者发生置管感染。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导管段以及患者外周血内培养出相同菌种,则记录为患者受该病原体感染,其致病菌可将其记录为感染微生物。
而导致患者发生置管感染的主要源头是导管接头以及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出现微生物定殖而引起的。
在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源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以及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
并且在近年来临床研究中表明,在患者接受肿瘤PICC置管治疗时,患者发生血流感染事件的发生率在8.00%左右,而留置导管时间长短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感染途径。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PICC相关感染 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2、实验室检查 ●导管培养诊断 ●血培养诊断
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 ●发热、寒战、穿刺点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有脓 液渗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漫性红斑
诊断方法——拔除导管法
2、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尖端或近心段交付实验进行半定量平板 果冻或者定量培养。
诊断中的护理问题
1、对怀疑CRBSI的患者进行血培养 同时经PICC导管及外周血静脉抽血检查
●先热敷,消毒后再缓慢拔出 ●遇阻力别急,先热敷再拔。
●拔除后一定检查头端是否完整, 还要让病人看一下没有遗留.
诊断方法——不拔除导管法
血培养诊断:
●同时从导管内和外周静脉抽血做定量血培养,两者菌落计数比(导管血: 外周血)≥3:1 ●PICC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比外周血早2h以上
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2009年相关指南
PICC导管相关感染
预防及护理
2020/5/17内容IFra bibliotek概念II
诊断方法
III
原因分析
IV
预防及护理
●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袋)∕年,相当于13亿人8 瓶液体∕年∕人------(2009年中国输液报告) ●在2573例导管相关感染病例中,归因导管相关血 流感染 (CRBSI)的病死率为14% ●病原菌的种类与病死率有一定相关性: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真菌
病原菌分布 经外周静脉的PICC常见4种感染菌: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铜绿假单胞菌。
● 滥用抗生素导致GRBSI的致病菌谱变化,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代表的多 重耐药菌比例增高。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2 0 1 7 年 第 4卷第 3 1期
2 01 7 Vb 1 . 4 N O . 3 l
而 带管住 院 的患者在 护理 时 同样 应 当对 患者进行 常规
记 录 ,比较 两组结 果。结 果 实验组 患者 的置管感染率、渗血渗液 以及堵 管现 象明显低 于对照组 ,其差异具 有 统计 学意 义 ( P<0 . 0 5)。结论 试验结果说 明采用血液感 染预 防对P I C C置管患者有 良好 的应用效果 ,能 够提 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避免P I C C置管发 生不 良反应 ,具有优 秀 ( 重要 )的临床 意义 ,值得在 临床护理 中推
广使 1 黾。
【 关键词】P I C C;预 防控制 ;感染管理 【 中图分类号 】R 4 7 2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I S S N. 2 0 9 5 . 8 2 4 2 . 2 0 1 7 . 3 1 . 6 0 1 5 . 0 2
经外 周静 脉置入 中心静 脉导 管是 一种从 周 围静脉 导入 响到 其 正 常生 活 。医疗 人 员 不仅 需要 做 好相 关 的 解 释 工 并且 末端位 于 中心静 脉 的深 静脉 置管 技术 。这种 置管 方式 作 ,还 需要对 患者 的心理进 行安抚 ,避 免患者 对置 管过 于 在临 床使用 中较 为常 见 ,一 般应 用于 肿瘤化 疗 ,长期 静脉 重 视 。同时 ,还应 当对 某 些过于 忽视 的患者进 行教 育 ,告 输液 以及肠 外营养 中[ 1 ] 。通常情况 下,这种置管方 式的深入 知 患者置管 以及保养 的重要性 ,说 明外 带置管 的注意事项 , 程度 较深 ,所 以在置 管过程 中应 当避 免刺激 性药 物对 患者 强调规范维护 的重要性,从而降低其 并发症的发生率 。 另 外 ,患者 的居家 日常 中难免 需要对 置管进 行独 立护 外周 静脉造 成破 坏或刺 激 。就 目前 的医疗条 件来 说 ,已经 允许 患者在治疗 间歇 期携带P I C C导管 回家 ,并通 过定 期维 理 , 所 以 医 护 人 员 应 当 对 其 进 行 相 关 知 识 教 育 , 重 点 解 释 护的方式对导管进行保养[ 2 】 。 将 导管进 行滞 留的 目的,避 免患者 产生 不必要 的焦虑 。在 导 管滞 留后 ,应 当 叮嘱 患者 避 免 穿 刺 部位 与 水 接触 ,如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CRBSI病死率0.7%,显著低于其 他细菌引起者(P<0.001)
病原菌分布
● CRBSI主要致病菌: 革兰氏阳性菌占60%—70% 革兰氏阴性菌占20%—30% 真菌占9%。
●实验室检查:
---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从导管段和周静脉血培养中分离出相同种类的致病菌
感染途径
●穿刺点周围皮肤污染
穿刺时皮肤表面的而细菌会被推至导管内段及尖端集落繁殖(表皮葡萄
球菌)65% ●导管接头部位污染 30%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原菌通过血流传播至导管端口 ●输液液体及过程污染
导管血培 养是诊断
CRBSI 的金标准
☆ 导管培养的方法:
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滚动一次,半定 量培养结果细菌菌落数≥15cfu/导管段;定量培 养结果≥100cfu/导管段,即为阳性。
确诊CRBSI的条件
具备以下任一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
●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微生物;同时 伴有明显的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
皮肤污染 接头污染 血流播散 液体污染
PICC相关感染 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2、实验室检查 ●导管培养诊断 ●血培养诊断
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 ●发热、寒战、穿刺点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有脓 液渗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漫性红斑
诊断方法——拔除导管法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真菌
病原菌分布 经外周静脉的PICC常见4种感染菌: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铜绿假单胞菌。
PICC相关性导管感染与堵塞的关系及易感菌分布

造 成 PC I C导 管 堵 塞 并发 C B I 目前 通 常 使 用 肝 素 帽来 封 闭 R S。 导 管 的末 端 , 于 肝 素 帽 的 特 殊 材 质 , 其 表 面 较 粗 糙 , 菌 容 由 使 细 易 寄 居 , 须 对输 液 接 口肝 素 帽 内 进 行 严 格 消 毒 后 才 能 连 接 输 必
3 讨 论
3 1 C B I 导 管 堵 塞 密 切 相关 . R S 与 3 1 1 PC . . I C导 管 接 口污 染 PC I C的 输 液 接 口 是 被 细 菌 污 染 的主 要 部 位 , C B I 主要 感 染 源 口 。常 因 处 置 者 操 作 不 当 是 RS的 ]
中 图分 类号 : 4 2 9 R 7 . 文 献 标 识 码 : c d i l . 9 9j s . 0 9 6 9 . 0 2 1 .2 o : O 3 6 / i n 1 0 — 4 3 2 1 . 30 5 .s 文 章 编 号 :0 9 6 9 ( 0 2 5 1 1 — 2 10 — 4 3 2 1 ) A一 2 0 0
出等 ; 全堵 塞 : 不 能 输 人 液 体 , 不 能 抽 出 回血 l 完 既 也 。② C B R —
22 病原 学分 析 .
对 2 0例 P C 穿 刺 的 病 人 进 行 导 管 细 菌 1 IC
培养 , 离 得 到病 原 菌 9 分 6株 , 中革 兰 阳性 菌 6 其 3株 ( 5 6 ) 6 . , 包括表 皮葡 萄球 菌 3 株 (12 )金黄 色葡萄 球菌 1 O 3. 、 6株 (67 ) 1. 、 溶血 性 葡 萄 球 菌 1 株 (0 4 ) 其 他 7株 (. ) 革 兰 阴性 菌 O 1. 、 A o 73 ; 2 6株 ( 7 1 )包 括 肺 炎 克 雷 伯 菌 9 (. ) 大 肠 埃 希 菌 1 2 . : 株 94 、 2 株 ( 25 )假 单 胞 菌 属 5株 ( . )此 外 还 有 少 许 的 真 菌 类 , 1 . 、 52 ; 如 白色 念珠 菌 7 (. ) 株 73 。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PPT课件

建议继续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和教育, 提高其对感染防控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 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有 助于实现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感染防 控。
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加 强监督和指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 到有效落实。
血液检查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观察 白细胞计数等感染相关指 标的变化。
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机制
数据采集
建立专门的数据采集系统 ,记录患者PICC导管插入 情况、感染监测结果等相 关信息。
数据分析
定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 析,识别感染发生的风险 因素和趋势。
反馈机制
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医 护人员和医院管理部门, 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 施。
定义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 )是指与置入血管内的导管(PICC)相关的感染,包括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导 管相关血流感染。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和性质,可分为导管相关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 染等。
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仅表现为发热、寒战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可能出 现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此外,还可能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疼痛等局部感染症状。
诊断依据
诊断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具体包括:导管置入史、 发热等感染症状、血培养阳性且与导管相关的病原菌相同、外周血象异常(如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同时,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其预防与处理

中心静脉导管合并金葡菌感染应该立即拔除导管,并需明确是否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念珠菌导致的导管相关菌血症时,建议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CRBSI的处理建议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导管相关感染,抗生素药物治疗至少2周。
01
一旦诊断为念珠菌导管相关感染,应立即进行抗真菌治疗,疗程至临床症状消失和血培养最后一次阴性后两周。
CRBSI严重并发症的处理
由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可能出现上肢、颈部、胸部的肿胀。
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他病原微生物还包括念珠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目前没有关于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适当疗程的随机研究结果。治疗主要包括:拔除导管、抗凝如低分子肝素(中心静脉受累时)、外科切开引流或结扎切除受累的静脉等,不推荐溶栓治疗。抗生素疗程一般4~6周。
CRBSI的预防
导管插入核查表手卫生穿刺点,避免股静脉最大屏障保护洗必泰消毒皮肤
植入 bundles
1
维护 bundle
擦拭接口(洗必泰或酒精,>15m)使用抗菌导管含洗必泰的贴膜抗菌剂封管洗必泰洗澡(ICU)立即拔出不需要的中心静脉导管
2
临床出现可能的导管感染表现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导管本身的处理、全身或局部抗生素使用以及必要的检查和化验,治疗方案的制定除了参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以外,不同导管的类型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临床拟诊导管相关感染时,应当考虑临床相关因素后再做出是否拔除或者更换导管的决定,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的种类、感染的程度和性质、导管对于患者的意义、再次置管可能性及并发症以及更换导管和装置可能产生的额外费用等。
周围静脉导管:周围静脉导管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周围静脉导管留置相对容易,操作创伤较小,所需费用较少,所以如果怀疑导管相关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同时留取导管尖端及两份不同部位的血标本进行培养(最好在应用抗生素药物之前,其中一份血标本来自经皮穿刺)。
1例输液装置污染导致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例的启示

1例输液装置污染导致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例的启示报告1例输液装置污染导致的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例,有针对性地补充PICC带管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标签:输液装置;污染;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PICC(即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因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等特点而已被临床广泛使用[1]。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PICC导致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其发生率为16.4%~28.8%[2],尤其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can infection,CRBSI),可以导致患者住院日被延长,有时甚至增加病死率[3]。
因此我们不但要采取综合措施[4],还要将临床上的各种感染隐患归纳总结,来共同降低CRBSI的发生。
我院于2014年3月发生的1例疑为输液器污染所致的CRBSI事件,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目前的PICC置管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够详尽,存在导管相关性感染安全隐患。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9岁,乳腺癌化疗期间,化疗间歇期,使用前剪式5FrPICC(BD公司)第48d,输液后40min左右出现寒战、高热症状,最高体温达39.9℃。
1.2治疗与转归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症状后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对症处理。
30min后患者症状缓解。
第2d相同的液体通过下肢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性血培养,结果显示两套血培养均阳性且为相同种类细菌。
在拔除导管后,患者未再出现寒战、高热症状。
根据《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指南(2007)》[5]第一条,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CRBSI。
1.3原因探查任何携带PICC导管的患者出现发热症状,静脉输液治疗小组都会给予高度重视,并在排除输液反应、感冒等发热症状后,及时行血培养,同时查找诱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ICC导管相关感染
3、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指血管内置管或者拔出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 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显 的感染源。 ●实验室检查: ---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从导管段和周静脉血培养中分离出相同种类的致病菌
确诊CRBSI的条件
具备以下任一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 ●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微生物;同时 伴有明显的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 ●导管内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血培养,两者菌落计数比 (导管血:外周血)≥3:1 ●从PICC导管和外周血同时抽血做定性培养,PICC血培养 阳性出现时间比外周血培养阳性早出现≥2h ●外周血和导管出口处脓液培养均为阳性,并为同一种微生 物。
病原菌分布
● CRBSI主要致病菌:
革兰氏阳性菌占60%—70% 革兰氏阴性菌占20%—30% 真菌占9%。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真菌
病原菌分布
经外周静脉的PICC常见4种感染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 滥用抗生素导致GRBSI的致病菌谱变化,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代表的多 重耐药菌比例增高I
概
念
II
内容
III
诊断方法
原因分析
预防及护理
IV
概述
血管内导管为病人提供了治疗所必须的静脉通路的同 时,也增加了病人发生感染的机会:
局部感染
栓塞性静脉炎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心内膜炎
其他一些迁徙性感染灶:如肺脓肿、脑脓肿、骨髓炎等
●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袋)∕年,相当于13亿人8
CRBSI的诊断标准
------中心静脉导管CRBSI病原学诊断(不保留导管情况) 导管尖端 + + - - + - 外周静脉Ⅰ + + + + - - 外周静脉Ⅱ + - - - - - 结果判断 CRBSI可能 培养为金葡菌或念珠菌,且缺 乏其他感染证据责提示可能为 CRBSI 导管定植菌 非CRBSI
诊断方法——不拔除导管法
血培养诊断:
●同时从导管内和外周静脉抽血做定量血培养,两者菌落计数比(导管血: 外周血)≥3:1 ●PICC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比外周血早2h以上
导管血培 养是诊断 CRBSI 的金标准
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2009年相关指南
☆ 导管培养的方法:
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滚动一次,半定 量培养结果细菌菌落数≥15cfu/导管段;定量培 养结果≥100cfu/导管段,即为阳性。
肠道微生态失衡病原菌易位后入血,随血流粘附在导 管头上形成不断释放病原菌入血的继发感染灶。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确诊:
●PICC插管患者出现感染表现 ●且外周血和导管标本培养分离出相同致病菌
可疑病例:
●PICC插管的患者出现临床感染表现,但外周血和导管标本培养分离出不同 致病菌 ●或仅有PICC导管留取的标本为阳性
CRBSI的诊断标准
------中心静脉导管CRBSI病原学诊断(保留导管情况)
导管
外周静脉
条 件 导管较外周报阳性早2h
导管细菌浓度较外周血高3(5)倍
结果判断 CRBSI可能
CRBSI 不能确定
+ + + -
注意:
+ + - -
非CRBSI
1、保留导管情况:采取至少2套血培养 2、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并做好标记。 3、另外的一套则从导管中心无菌采获 4、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11)
————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PICC导管相关感染
1、静脉炎
导管出口部位出现硬结或红斑、发热、疼痛,或沿导 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cm2的硬结,伴或不 伴有血行感染。
PICC导管相关感染
2、导管内细菌定植
●导管头端、皮下导管部分、导管腔细菌培养阳性,有微生物显著生长。 ●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可
(单纯导管尖端培养阳性不能诊断为GRBSI,只能诊断为导管病原菌定植。)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在PICC置管期间,发生在置管局部的感染、全身感染、潜 在感染,以及有临床症状的感染都属于PICC导管相关感染, 包括:
静脉炎(Phlebitis) 导管内细菌定植(Cathere colonization)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re related blood strem infection,CRBSI)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后果
显著增加医疗费用
显著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住院时间5~20天(7天)
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归因死亡率10%~35%(14%)
PICC导管 相关感染
定义及诊断标准
●原发性CRBSI:是指病原菌经由穿刺点(腔外途径)
∕导管接头(腔内途径)侵入血流。
●继发性CRBSI:是指病原菌从其他感染灶入血或因
●导管培养诊断
●血培养诊断
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
●发热、寒战、穿刺点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有脓 液渗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漫性红斑
诊断方法——拔除导管法
●先热敷,消毒后再缓慢拔出
●遇阻力别急,先热敷再拔。
●拔除后一定检查头端是否完整, 还要让病人看一下没有遗留.
感染途径
●穿刺点周围皮肤污染
穿刺时皮肤表面的而细菌会被推至导管内段及尖端集落繁殖(表皮葡萄 球菌)65%
●导管接头部位污染 30%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原菌通过血流传播至导管端口 ●输液液体及过程污染
皮肤污染 接头污染 血流播散 液体污染
PICC相关感染 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2、实验室检查
瓶液体∕年∕人------(2009年中国输液报告)
●在2573例导管相关感染病例中,归因导管相关血
流感染 (CRBSI)的病死率为14%
●病原菌的种类与病死率有一定相关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CRBSI病死率为8.2%,显著高于其他细菌 引起者(P<0.001)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CRBSI病死率0.7%,显著低于其 他细菌引起者(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