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教案

1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教案

1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天然气跨区域调配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介绍2. 天然气跨区域调配的基本原理3. 西气东输工程的过程及影响4. 我国天然气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5. 跨区域调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天然气跨区域调配的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西气东输工程的过程及影响。

3. 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跨区域调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和教学素材。

2. 收集西气东输工程的相关资料和新闻报道。

3. 准备讨论问题和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天然气跨区域调配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 分析西气东输工程的过程及影响,让学生了解工程的具体实施情况。

4. 讲解我国天然气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5. 引导学生讨论跨区域调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2. 分析我国天然气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和天然气跨区域调配的理解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简易的知识点测试,以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西气东输工程的专家或相关从业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工程实际运行情况。

2. 组织学生参观天然气调配中心或相关设施,增强学生对跨区域调配实际操作的理解。

人教版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让学生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如让学生小组设计一个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2.设计模拟情境,如让学生扮演项目经理、规划师等角色,参与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的制定,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相关知识。
3.通过展示我国资源分布图和经济发展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问题导向
1.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过程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教师通过展示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关于西气东输工程的具体问题,如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工程对沿线地区环境的影响等。
2.学生小组讨论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情境创设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通过播放西气东输工程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工程背景和实施过程,增强了学生的感官体验。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贴近实际,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亮点二: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过程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让学生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2:5.1 资源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教学设计2:5.1 资源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4.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⑲______________、共同富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

要求得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就需要加强⑳____________,充分发挥各区域的○21__________,将某一生产要素配备到最能发挥效益的区域,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

5.天然气可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22____________。

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新疆天然气②长三角、珠三角③天然气开发建设④轮南⑤上海⑥生产和消费⑦能源消费结构⑧西部⑨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⑩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⑪鄂尔多斯⑫东北⑬华北⑭地域分布不均⑮煤炭⑯基础设施⑰经济优势⑱能源供应不足⑲协调发展⑳区际联系○21优势条件22大气质量○我的疑惑1.。

2.。

【自学检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是我国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据此回答1~2题。

1.表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的是( )A.①图 B.②图 C.③图 D.④图2.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A.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B.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C.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D.促使地方能源结构优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答案 1.B 2.D解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煤炭比重大,达70%以上,则图中唯有②符合。

西气东输工程可以促进西部开发天然气资源,从而减少生活能源对生物能的依赖,也就减轻了对植被的破坏程度,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3.关于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地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海洋多于陆地B.我国天然气资源在陆地上的分布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C.我国陆地上的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D.我国有新疆、青海、西藏和鄂尔多斯四大气区答案 B4.西气东输工程的补充气源和调峰气源在( )A.柴达木盆地的涩北气田 B.准噶尔盆地的彩南气田C.四川盆地的自贡气田 D.鄂尔多斯高原的长庆油气田答案 D解析A、B均属于气源区,C项自贡气田没有与西气东输管线连接。

1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教案

1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教案

1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能源分布及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2. 使学生掌握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情况及意义。

教学内容:1. 我国能源分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 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线路、建设意义。

教学过程: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能源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我国能源分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 简介西气东输工程,让学生了解其背景、线路及建设意义。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我国能源分布特点及存在问题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情况及意义的掌握。

教案章节:二、西气东输工程概况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情况。

2. 培养学生对跨区域能源调配工程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终点、线路长度。

2. 西气东输工程的天然气资源、输气能力。

教学过程:1. 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气东输工程的线路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工程起点、终点、线路长度。

2. 介绍西气东输工程的天然气资源、输气能力,让学生了解工程规模。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起点、终点、线路长度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天然气资源、输气能力的理解。

教案章节:三、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

2. 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

教学过程:1. 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作用,让学生了解工程对国家能源安全的贡献。

2. 探讨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让学生了解工程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掌握。

教案章节:四、跨区域能源调配的挑战与应对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跨区域能源调配所面临的挑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共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共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共4页)-----------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标要求】〔1〕经过实例,从资源地域散布存在不平衡性及社会经济开展需求来看法资源跨区域分配的必要性;(2)罗列有关实例,剖析资源跨区域分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杜会经济、天文环境等方面所发生的影响。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1) 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必要性及实施路途。

(2) 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对经济、社会、生态可继续开展的意义。

2、进程与方法:经过争辩的方式,对天文信息和资科停止剖析和加工,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地,初步掌握效果研讨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辩证思想才干和团队协作看法,构成迷信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西气东输对区域开展的影响。

【争辩要求】l、〝三不〞原那么:不可念资料,不可停止人身攻击,不可抛开辩题滔滔不绝。

2、发言需起立,争辩有次第;观念明白言语需精练,论据有力思绪宽,声响洪亮吐字清,思绪偏时立上岸,时机有限需争取,英勇应战立场坚。

【辩手义务】一辩:列出要点——长篇大论(到讲台发言)工辩:查漏质疑——切中关键三辩:答疑解惑——灵敏应变四辩:总结陈词——画蛇添足(到讲台发言)【争辩思绪指点】一、课本知识结构二、争辩思绪剖析:1、跨区域分配资源的缘由的剖析思绪该缘由肯定是资源散布区与消费区的差异,要明白该资源散布规律及散布较多的地域:同时明白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缘由,包括为何散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应用进程中存在的效果等。

2、资源跨区域分配的影响的剖析思绪留意输上天和输上天的双向剖析,留意利和弊的双向剖析,留意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双向剖析。

对输上天侧重说明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开展,促进基础设备树立等,对输上天那么突出说明处置了资源充足的效果,促进经济的可继续开展,以及促进该地域生态环境树立等方面。

3、跨区域资源分配线路选择的剖析思绪要保证动摇、平安的资源供应;要思索线路的造价,要思索沿线地形。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性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念和意义。

分析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和目的。

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气东输工程。

第二章: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概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终点和线路走向。

分析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建设和技术难题。

阐述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性和对我国能源结构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地图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线路和覆盖区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西气东输工程的认识和评价。

第三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资源优化配置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短缺地区的支持和补给作用。

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丰富地区的机遇和挑战。

讨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3.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实际效果。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看法和建议。

第四章:西气东输工程的经济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地区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经济效应的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探讨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能源结构和气体市场的调整和优化作用。

讨论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4.3 教学方法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经济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西气东输工程经济影响的观点和分析。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教案背景1.模块:必修3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五章第一节5.学时数:40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1、教学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1)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整理归纳,加强理解。

(2)逻辑分析法:运用相关图表及文字信息,分析“西气东输”的原因,进而归纳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意义。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输出区和输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辩证的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1”,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2”,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3”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第五章是前四章内容的总结、递进和深化。

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人教版必修三地理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地理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地理背景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和实际操作过程。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思辨能力。难点在于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分析方法。
1.作业布置要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给予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作业完成情况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本章节内容的重要依据,请同学们认真对待。
五、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西气东输工程的特点和意义。
2.强调资源跨区域调配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
1.结合教材,绘制西气东输工程的路线图。
2.撰写一篇关于西气东输工程的小论文,谈谈自己对这一项目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对我国地理环境、资源分布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念和意义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于具体的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工程,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知识层面,学生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认识,理解其实际运作过程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地理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
3.小组讨论:各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这种影响需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从而教给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很大,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

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与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量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开发。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我国先后实施若干资源调配工程。

这对我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主要介绍了我国东西部能源资源分布、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

通过比较强调天然气作为能源具有的特点,来突出它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意义。

这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在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调配原因的基础上,对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具体分析和概述,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教材运用大量资料,介绍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

强调西气东输不仅仅是一条输气干线,而且为沿途各省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真正体现了西气东输工程不仅实现了“东、西部双赢”,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第一课时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产 消 不 平 衡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油气开发重点转移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东 西 部 协 调 发 展东部经济社会、环境改善西气东输原因 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案 例 目 的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难点:掌握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原因的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教法: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1.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2. 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

3. 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

2.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3.课前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4.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

【教学过程设计】【温故知新】布置[课前预习学案]:一、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2.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二、复习及预习内容复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预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教学过程】分发课内探究学案。

【导入新课】材料导入[学情预设:先让学生看“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及流向图”然后再展示“中国油气等资源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通过对初中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再现,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按从世界到中国由远及近的顺序,从整体直观感知资源区域流动的方向和初步感知资源调配的必要性](从资源的分布和消费来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存在着必然性)合作探究一: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阅读材料1:材料一教材P82图5.1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材料二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9年12月14日出席了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仪式。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起始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霍尔果斯。

该天然气管道将与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二期相连,构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中国天然气“主动脉”。

【讨论与活动】西气东输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我国西部和中亚油气资源丰富;管道沿线地势起伏较小,工程施工较容易;沿线地质较稳定,地质灾害较少;沿线多经过城市,市场消费量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大。

合作探究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阅读材料2:材料一2011年4月7日新一轮油价上涨,显示了能源短缺的困局日益严重。

“电荒”在我国不少地区愈演愈烈,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也给百姓生活造成强烈冲击,而节约能源则是我们必须达成的全民共识。

右图为“我国三大常规能源运输方向示意图”。

材料二2011年6月30日西气东输二线干线全线投产,它是我国第一条引入境外(中亚)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工程。

材料三“西气东输二线”走向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说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征。

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生产大于消费;我国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消费大于生产。

2、西气东输二线与西气东输一线管线相比,有何优势?气源充足,覆盖面积广。

3、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将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现在的 3.5%提高到5%以上。

与用煤相比,每年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亿吨、二氧化硫144万吨、粉尘66万吨、氮氧化物36万吨。

这反映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具有哪些意义?调整我国能源的消费结构,使我国能源的消费结构得到优化,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大气质量。

合作探究三:南水北调阅读材料3: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对比流域名称流域面积占全国比重(%) 水资源总量(亿米3)水资源占全国比重(%)占全国人口比重(%)占全国耕地比重(%)人均水资源(米3)黄河流域8.3 743.6 2.6 8.2 12.7 912 海河流域 3.3 421.1 1.5 9.8 10.9 430 淮河流域 3.5 961.0 3.4 15.7 14.9 623 长江流域19.0 9 613.4 34.2 34.8 24.6 2 7601、利用表中数据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

黄淮海流域人口稠密,耕地面积大,水资源总量和水资源占全国的比重都小,生产生活用水紧张;而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每公顷土地平均水量远高于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有一定富余;为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局面。

)2、读图说明南水北调三条路线的走向,简要评价其优势和不足。

(东线工程:利用原京杭大运河河道,在江苏长江水北调的基础上,采用水泵逐级提水北流,穿过黄河后自流,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其优点是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发挥抗旱、排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其不足是需要多级提水。

中线工程: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送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是:水质好,调水量比较充足;可以引水自流;不足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及库区移民数量大,投资较大,影响汉江的航运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金沙江及支流引水到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水质好、路程短,但是水量较小需要开凿隧道,工程艰巨。

)3、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有哪些积极意义?(可以缓解北方水资源匮乏的局面.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可以达到治理黄河、改造国土的目的。

)【展示点评】------ 我自信具体要求:①看规范(书写、格式)②看对错。

找出关键词,补充、完善。

③点评内容,讲方法规律。

④面带微笑,全面展示自我。

【整合提升】------ 我能做具体要求:①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②理解并熟记基本知识点。

③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列出本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脉络:我的疑惑:【达标检测】------ 一定行(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读甲、乙2002年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幅图中代表我国最主要的能源的是()A.a B.b C.c D. d2、目前,我国与世界能源结构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A.我国以石油为主B.我国以天然气为主C.世界以石油为主D.世界以天然气为主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完成1~4题:3、西气东输路线所经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B.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变化4、“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5、“西气东输”管道经过陕晋向北走了弯路,其主要目的是()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C.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D.途经陕甘宁气区,增加气源6、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能积极地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C.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D.沿管线自西向东各自然带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达标检测答案】1.A 2.C 3.B 4.C 5.D 6.D【课堂小结】西气东输是我国能源工程的一件大事。

我们从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能源分布和开发大势等方面入手,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原因。

相信跨区域资源调配一定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课时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掌握工程建设评价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难点:掌握工程建设评价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教法: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1.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2. 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

3. 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

2.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