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散文)
中考语文题型复习讲解专题13 抒情散文阅读

专题十三抒情散文阅读(一)夜色清凉(2012贵阳中考)尹卫巍①夜悄悄地降临了。
白昼的喧嚣知趣地退让到幽暗昏黄的角落。
晚饭须早些吃才好,以便茫茫夜色把心带进另一个天地里。
②无论这夜有没有月亮,我都愿意在夜色里走走,清风习习,步子漫漫,渐渐让清凉的夜色渗透身心。
③雅雅夜韵,滋养了多少文人墨客才华横溢的诗情。
④茫茫夜色,萌发了多少风流人物叱咤风云的气魄。
⑤唐朝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眼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一幅何等雅致的夜间美景。
正是因为昏暗朦胧了视线,天地才变得如此美丽,竹林里归来的浣纱村姑的笑闹声,渔船满载而归撞开绿茵如盖、碧叶接天的湖面的声响,飒飒地进入他的耳鼓。
⑥这样的诗好是好,只是多了些柔弱,少了些刚烈。
不知他人感受如何,当夜空中飘来“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仰天长啸,或威风凛凛、豪气逼人的“十面埋伏”的咚咚琵琶,我似乎寻找到另一种夜。
这样的夜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
人生在世,谁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坎坷与风雨。
好在夜深人静,我可以沉稳地编织思想的筛网,过滤人间的美丽与丑恶,消释心中那些无意义的烦恼与苦涩。
⑦夜幕中,闭门谢客,挑灯夜读,也别有一番情调。
让悠悠然、茫茫然的心境溶进秦汉、走进唐宋。
如果是雨夜和冬夜,烟笼寒水,冰封千里,我会坐在火炉前,炉上煮一壶热茶,热气突突地冒,炉火红红地烧,烧暖了我的心,也送来了上下五千年炎黄子孙、赤子忠良、英雄豪杰胸中的滚滚热浪。
这时低吟咀嚼岳飞的《满江红》最有味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心中的爱与恨便随着歌吟跨越上千年。
⑧无灯的暗夜最具原始之美,它隔断了世间的冗杂,只剩下莽莽乾坤和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时,如果你被烦乱的思绪骚扰而失眠,最惬意的是到绿野丛中走走,朱自清走过的荷塘也行,陶潜采菊的东篱也行。
清风拂过脸庞与心扉,野花送来清香,蛙鸣鸟叫混杂在一起,不一会儿,月光也加入进来,月是从云彩里走来的,脚步悠闲,圆得让人伤感,更让人无由地浮想联翩。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十三 记叙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十三记叙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扁担的一生范宇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
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
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
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
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
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
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
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
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
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
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
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
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
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
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
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
专题13 记叙文阅读——小说

第二部分 阅读
考点三
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3.方法拓展 关键句(段)作用分析法:分析某一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 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总领全文;过渡作用,承上启 下;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做铺垫;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和开头,使 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引人深思。内容上的作用可以在概括句(段)意的 基础上,联系主旨及作者情感进行具体分析。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将结构 上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对应题型(3)、(5)】
老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村主任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解题时,可先确定并概括小说 的高潮部分。小说的高潮,是故事最感人,矛盾最激烈,人物形象最鲜 明的部分。在本小说中,高潮是“老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 树”。这样,再去概括开端和高潮之间的发展部分就容易了。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 小 说
中考考点聚焦
【典例1】 〈2016·兰州·20分〉 守 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 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 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 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 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 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
第二部分 阅读
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 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 一棵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 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 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 “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 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 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 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 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 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跺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 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12-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1-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2.小说的主人公是姥爷,第③④⑦段却穿插详写“黄三帖”,这样写对 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姥爷轻利救人的高尚医德,高超的医术,不受金 钱诱惑,坚守初心。
3.第⑨段末尾写姥爷的秘方从来没让父亲瞧上一眼,这是什么原因? 姥爷担心父亲学医为求利,不能做到“悬壶轻己利,德品胜黄金”,所以 “从来没让父亲瞧上一眼”,这表现了姥爷具有仁心、轻利救人的品德。
多的精雕细琢,但人物形象依然深入人心,令人感动。
B.从王老师欣然应邀和李同学一起去看电影的情节,可以看出王老师是
一个善解人意、尊重学生的好老师。
C.文中第⑨段画线句“我”对王老师的问话,明显流露出“我”对“李
同学”的嘲讽、鄙视和不理解。
D.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我”的心理刻画,道出了“我”对青春的感悟
○17 翻到最后一页,有几行字,不是药方,而是一首五言小诗:“医
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悬壶轻己利,德品胜黄金。”
○18 蓦地,我似乎读懂了姥爷的秘方。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 年第 24 期,有删改)
1.你认为“姥爷的秘方”指的是什么?请阅读全文后作答。 表面含义指姥爷给病人治病的药方,深层含义指姥爷的医者仁心、轻利 救人的高尚品德。
③起初,我对妻子的话不以为意,琢磨了一会儿,竟也有了担心, 而且这种担心随着琢磨的深入愈来愈烈。终于,我坐不住了,关掉电视, 拿把雨伞,匆匆下了楼。
④屋外风雨正紧,走了不到百米,膝盖以下的裤子便湿透了,贴在 皮肤上,凉丝丝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一盏茶的工夫,终于来到菜 市场。收好雨伞一回头,发现妻子也跟了来,她在家里放心不下。
4.文中第⑭至⑱段写“我”得到姥爷的秘方后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请 你将方框内容补充完整。 期待→ 惊喜 → 失望 → 感动
中考阅读专题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散文
1.散文的概念
散文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主观抒写,不讲 究骈偶押韵的文体。按传统的说法,散文是与骈文、韵文相区别的散体文 章,即除了诗、词、曲、赋以外,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诸如人物传记、回 忆录、游记、寓言、神话及记事抒情类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畴。这是广 义的散文。
小说
4.小说的三要素
方法技巧
方法一 内容理解与概况
例1(2020陕西,12题)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 点?
例2(2021天津,16题)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 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方法一 内容理解与概况
1.答题技巧
(1)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几个要素。找出这些要素,并合理组织语言,即可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 容。
1.答题技巧
(1)从修辞方面入手 一般先指出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分析 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 ①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使描写生动形象。 ②叠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 美。 ③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事物的情态美,流露出情感。
方法四 梳理文章思路
答题技巧
②从标题入手。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③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入手。有时文章中的某个事物会从头至尾反 复出现,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 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常出现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
方法四 梳理文章思路
方法二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阅读一完美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 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 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 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 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 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 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 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 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 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 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
)
A.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是陈忠
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
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 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 作家的重要转折。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 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 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 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 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
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 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 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 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 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 “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中考精英语文总复习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

15
5.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 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6.一句话中某两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 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 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5.了解叙述(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6.了解故事情节,分析写人方法,理解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
7.能领悟作品内涵,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能从中获得对自然 、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 8.对作品的故事、人物、感情倾向、思想观点、人生态度进行评论。
4
考点一:感知主题 梳理情节
12
2.词语表达效果作用:要分析此词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了什么,
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达到了什么效
果。 答题格式: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分析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的特点。
C.分析深层含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 定了/反驳了________,或者给了我们________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答题三步:A.判断采用什么修辞手法;B.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C.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 强调了什么)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表
现了、描写了)________,表现了(人或事物)________的特征,表达了作 者(或文中人物)对某某事物的________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
优化设计初中专题13 记叙文阅读

专题十三记叙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中考回顾一、(2021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听雨王继怀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
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
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
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
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
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
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
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
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
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
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
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6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试题精选 中考链接
的脸了!我们那时就都会发出快意的笑声,以为爸爸在开玩笑。长大后我 才知道,父亲说得也没错,吸食人的血液的确实都是雌蚊,而雄蚊吮吸的 则是植物的汁液。如今曾说过这话的父亲早已和着飘渺的蚊烟去另一个 世界了。
⑩菜园依然青翠,火烧云也依然会在西边天燃烧,只是一家人坐在院 落中笼起蚊烟吃晚饭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让我在回忆蚊烟的时候,为那 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的远去而深深地怅惘着。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3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试题精选 中考链接
④夏日的晚餐桌旁,占统治地位的就是酱了。那些蘸酱菜有两个来 源:野地和菜园。野地的菜自然就是野菜了,比如明叶菜、野鸡膀子、水 芹菜、鸭子嘴、老桑芹和柳蒿芽。野菜通常要在开水中焯一下,让它们 在沸水中打个滚,捞出来,用凉水拔了,攥干了再吃。野菜中,我最爱吃的 就是老桑芹,所以采野菜时,明明看到了大片的水芹菜和鸭子嘴,我还是 会绕过它们,去寻觅老桑芹。很多人不喜欢吃老桑芹,说它身上有股子奇 怪的气味,像药味,可我却格外青睐它。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15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试题精选 中考链接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 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 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 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他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 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 石头还硬的倔强。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7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试题精选 中考链接
问题1:文中写了哪些往事?【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答案:笼蚊烟、吃晚饭、做豆酱、采野菜、炸鱼酱、盖酱缸、被蚊咬。 问题2:文章以“蚊烟中的往事”为题,有什么好处?【分析标题】 答案:①贯串全文的线索;②作者感情的触发点,烘托了宁静平和的生活 氛围;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 砖头间,爬在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 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方法指导
答案示例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
修辞手法,赋予酱缸
答题建议:
人的情感,描写了人
第一步,看清题干要求,确定赏析角度(修辞方面、们精心呵护酱缸的
词语、表达方式、句式);
场景,表达了作者对
第二步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和作用,散 酱缸的特殊感情。
文考虑分析感情;
示例二:运用排比的
第三步按照“运用……手法+……内容+……(术 修辞手法,句式整齐,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14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试题精选 中考链接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 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 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 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 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 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 开她们不断的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答题建议:
类型二 分析标题 (问题2)
1.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标题的作用:(1)交代文章内容或写 作对象;(2)点明情感主旨;(3)贯串全 文线索;(4)全文感情的触发点;(5)设 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6)
①贯串全文的线索;②作者 感情的触发点,烘托了宁静 平和的生活氛围;③设置悬 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⑨蚊烟稀薄的时候,火烧云也像熟透了的草莓似的落了。我们吃完 了晚饭,天也就越来越陈旧,蚊子又三三两两地回来了。我们把饭桌撤了, 打扫干净笼蚊烟的灰烬,站在院子里盼着星星出来,或者是打着饱嗝去火 炕上铺被窝。我还记得父亲酒足饭饱在院子中看天时,如果被飞回的蚊 子给咬着了,他会得意地喊我妈妈出来,说他很招人稀罕,母蚊子又啃他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8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试题精选 中考链接
问题5:结合加点词语理解第⑩段的画线句。【词义理解】
为那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的远去而深深地怅.惘.着。
答案: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和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岁月逝去的惆怅失落。 问题6:往事如烟,生活美好,你有什么难忘的记忆?写下来,说说原因。 【阐述感悟与拓展延伸】 答案示例一:我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难忘童年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岁 月。 示例二:我的妈妈做的一桌好菜。难忘家人团圆其乐融融的美好时光。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10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试题精选 中考链接
常考类型
方法指导
答案示例
答题建议:
1.开头段
内容上:①概括该段具体内容;②开篇点题,与题目
呼应;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④奠定全文
感情基调。
类型三 语段的理解 与作用(问题
结构上: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③为下文做铺垫。 2.中间段(过渡段) 内容上:①概括该段的具体内容;②表达作者情感,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试题精选 中考链接
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散文、小说)
阅读技法一 散文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1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试题精选 中考链接
(2019山东聊城)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蚊烟中的往事 迟子建
①如果是夏天,如果火烧云又把西边天映红了的话,我们喜欢将饭桌 放置在院落里吃晚饭。当然,这时候必不可少的,是笼蚊烟,因为傍晚的 蚊子很活跃。
目录
首页上页Biblioteka 下页9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试题精选 中考链接
常考类型
方法指导
答案示例
答题建议:
类型一
第一步:注意题干中段落的提示,确定 笼蚊烟、吃晚饭、做豆酱、
信息的提取与概 括(问题1)
答题区间; 第二步:在提示段落筛选信息,找准关 键句词;
采野菜、炸鱼酱、盖酱缸、 被蚊咬。
第三步:分条提取概括信息:人+事。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5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试题精选 中考链接
⑧酱缸其实是很娇气的,它像小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着。它讨厌 蚊虫,因此脸要蒙上一层白纱布,以防蚊虫飞进去,弄脏了它;它喜欢晒太 阳,似乎还很害痒,要经常用一个木耙子捣一捣它,把它身上的白醭撇出 去;它还惧怕雨水,所以酱缸旁通常要放着一块玻璃,一看雨要来了,就把 它盖上去。我就很心疼家中的酱缸,有的时候在学校上课,一听到雷声轰 隆隆地响起,就举手跟老师请假,撒谎说要上厕所,而我出了教室后会一 路飞奔回家,冲进菜园,盖上酱缸。酱没被淋着,我却会在返回的路上被 雨水打湿。
一、(2019云南曲靖)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 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 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 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②笼蚊烟其实很简单,先是用一蓬干树枝将火引着,让它燃烧一会儿, 就赶紧抱来一捆蒿草,将它们均匀地散开,压在火上。这时丝丝缕缕的青 烟就袅袅升起了,蚊子似乎很不习惯这股在我们闻来很清香的烟,它们远 远地避开了。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吃晚饭了。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2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试题精选 中考链接
③这样对着青翠的菜园和绚丽晚景的晚饭,是别有风味的。饭桌上 通常少不了一碗酱,这酱都是自己家做的。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一 过,寒风还在肆虐的时候,做酱的工作就开始了。家庭主妇们煮熟了黄豆, 把它捣碎,等它凉透了,再把它们揉捏成砖头的形状,用报纸一层又一层 地裹了它们,放置起来。这种酱块到了清明之后,自然风干了,将它身上 已经脆了的报纸撕下来,将酱块掰开,放到酱缸里,兑上水和盐,酱就开始 了发酵的过程。酱喜欢阳光,所以大多数的人家不是把酱缸放在窗跟前, 就是搁在菜园的中央,那都是接受阳光最多的地方。阳光和风真是好东 西,用不了多久,酱就改变了颜色,由浅黄变为乳黄直至金黄,并且自然地 把酱汁调和均匀了,香味隐约飘了出来,一些贪谗的人受不了它的诱惑, 未等它充分发酵好,就盛着它吃了。
语)作用”的模式组织答案。
强调酱缸需要精心
呵护。表达了作者
对酱缸的特殊感情。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12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试题精选 中考链接
常考类型
方法指导
答案示例
类型五 词义理解 (问题5)
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答题建议:
和对故乡亲人的怀
××一词原指……,文中指……,起到了……的作用。 念;对岁月逝去的惆
怅失落。
⑥天气越来越热的时候,它们就老了,吃不得了,这时候伺候晚餐桌 上酱碗的,就得是园田中的蔬菜了。青葱、黄瓜、菠菜、生菜、香菜和 小白菜水灵灵地闪亮登场了。园田中的菜适宜于生吃,只需把它们在清 水中洗过则是。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这个人拿棵葱,那个人拿棵菠菜, 另一个人则可能把香菜卷上一绺,大家纷纷把这些碧绿的蔬菜伸向酱碗, 吃得激情飞扬的,而此时蚊烟静静地在半空浮悬,晚霞静悄悄地落着,天 色越来越黯淡,大家的脸上就会呈现出那种知足的平和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