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上帝死了'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启示(艺术探索)
尼采名言解读

尼采名言解读尼采名言解读:探究其深邃的哲学内涵尼采,一位独具卓见的哲学家,其思想和言论在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名言,充满了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洞察。
本文将解读其中三句最为人所熟知的名言,以揭示尼采独特的哲学视角和人生理念。
一、“上帝已死”:重新审视传统价值观“上帝已死”是尼采最为著名的口号之一。
这句话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上帝已经不存在,而是指传统的基督教价值观已经失去了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尼采认为,现代社会已经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观,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意义。
尼采的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失去了宗教信仰之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是科学、艺术、文学还是哲学,都可以成为我们探索世界和自身的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进取的心态,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挑战自我。
二、“意志至上”:强调个体的力量和自由“意志至上”是尼采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个体的意志和欲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只有充分释放个体的潜能,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进步。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大的颠覆性,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
尼采的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个体的力量和自由。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和天赋,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尝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种批判和反思的精神,不盲目跟随他人或社会的期望,而是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欲望来做出选择。
三、“永恒轮回”: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永恒轮回”是尼采哲学中最为深奥和神秘的概念之一。
他认为,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选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这些瞬间和选择不断重复,形成一种永恒的轮回。
这种轮回并不是一种惩罚或报应,而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尼采的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和选择,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成长和历练的过程。
艺术的拯救——解读尼采的生命美学

艺术的拯救——解读尼采的生命美学摘要:尼采提出的生命美学,揭示了人生命的本质,指出了艺术的产生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坚持为人生而艺术。
生命美学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艺术拯救人生,生命因为艺术而充实和完美。
关键词:尼采生命美学艺术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7-一、尼采的生命美学尼采提出建立以“上升生命”、“作为生命原则的强力意志”为“标志”的美学原理,朱立元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中称之为“酒神美学”或“生命美学”。
尼采的生命美学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现代美学乃至后现代美学,在当今时代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尼采的生命美学把艺术生活与人生的关系提到了首位。
艺术,这种“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成了实现拯救的可能,因为“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伟大手段,是求生的伟大诱因,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
”艺术的产生是因为生存的需要,坚持为人生而艺术。
这是尼采生命美学的要义。
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把热爱生命的酒神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出来,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艺术是人对自己生命本能和强力感的激发和享受。
它为人生进行了壮丽的辩护,它给人生带来了形而上的慰籍,使人感到生存是值得努力追求的。
二、生命美学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当今中国城市化、商业化进程加速,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面临着价值虚无、信仰缺失的精神困境。
个人的力量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巨大变化面前显得很渺小,人总是在不可以避免的生活苦难面前感到无所适从。
人与人之间疏离,关系冷漠,只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的空间里。
生命力在麻木的消耗中日渐衰弱,此时,艺术的拯救迫在眉睫。
生命美学的要义对艺术家来说,尤其重要。
从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到今天艺术家兼有商人的双重身份。
艺术与商业之间的暧昧关系已经众所周知。
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环境下,人容易沦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
艺术在当代的拯救意义在于要让艺术家们认识到艺术体现生命最高的价值,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
浅谈尼采的强力意志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浅谈尼采的强力意志对现代教育的启发尼采的哲学地位是不容否定的,刘放桐说:“尼采是对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当代转型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
尼采的一生由读书、教书、写书构成,其中大半生在学校里度过,所以他对个中的甘苦、利弊深有感触。
在他的著作中处处可见对守旧的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所以说,尼采还是一位具有远大卓识的教育家,在教育领域,他的教育论著《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可以被看作是“教育家尼采”的著述。
尼采本人曾说:“《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却记录了我内心深处的历史。
记录了我的发展。
”“甚至可以这样认为,这里根本不是‘教育家叔本华’,而是‘教育家尼采’。
”因此,此文可以被认为是“教育家尼采”在表达他对教育问题的看法,他的独一无二的教育概念。
他的思想充满了创新的激情和活力,研究尼采的强力意志和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对于中国正在实施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在观念和方式上不乏有益的启示。
尼采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一个世纪了。
100年来,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始终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他为现代西方思潮提供了一个清晰可辨的起点。
如果说20世纪爱因斯坦是科学创新的典范,那么尼采就是西方思想创新的源泉。
一、“打破偶像”,解放人的个性上帝是2000年来西方世界最神圣的偶像,尼采以“极端虚无主义”的诚实宣布“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人必须将那让渡给上帝的一切重新归还给人自己,上帝之死是生命的胜利。
尼采的“上帝之死”的思想成功树立了他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由观。
西方人便必须自己担负起责任,独自走向创造之路。
如果不是他首先告诉人们“上帝已经死了”,那么各种荒诞不经的道德禁律和宗教骗局将牢牢捆绑着人们,将人们的创造意识压制到最低限度。
从哥白尼、伽里略的遭遇我们即可窥一斑,即使近代科学的始祖牛顿也不得不将第一推动力归功于上帝。
自从尼采之后,西方思想文化界犹如打开千年的闸门,创造的洪流滚滚而下,各种新思潮和新学派像雨后春笋蓬勃而起。
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

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1.尼采关于上帝的名言发疯和去世在1889年1月3日,尼采开始显露出一些精神状况不稳的征兆。
有一天在意大利都灵街上引起公众骚动后,尼采被意大利警方带回。
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至今已无从得知,经常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尼采在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见一匹马被马夫鞭打,突然上前抱住马的脖子痛哭道:“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啊!”,接着便瘫倒在地上(巧合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有一幕便是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看见马匹遭到鞭打的场景。
“上帝已死”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句名言,此句在尼采《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出现了三次,后来又在其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出现。
“上帝已死”是尼采最常被误解的名言之一。
解释“上帝之死”并不能照字面所述而解释,尼采并不是说上帝在形而下的层面已死;相反地,尼采希望表达的是,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道德标准与终极目的。
尼采明白到上帝已死代表现存道德标准的危机,因为“当一个人放弃基督信仰的时候,他就把基督教的一套道德观从自己脚底下抽出来。
这种道德观完全不是不证自明的……当对上帝的信心这种基督教的主要信念被打破时,整个信仰就崩溃了:人的手中可以什么都没有。
(当一个人对基督的信仰被人推翻时,这个人就把他们自己那一套基督教的理念翻出来反驳。
这种证明的方法只是自圆其说……信仰上帝,这个基督教中心思想被彻底打破的一刻,本身基督教思想就是架空的了——换言之,这些人已经没有一点可以使用证明自己的教义的东西留下了)” 上帝之死是说明人类再不能相信这种宇宙秩序的方法,因为他们已经无法识别这种秩序是否真正存在。
尼采认为,上帝之死不单对人对宇宙或物质秩序失去信心,更令人否定绝对价值——不再相信一种客观而且普世地存在的道德法律,把每个个体都包括在内。
这种绝对道德观的失去,就是虚无主义的开端。
这种虚无主义令尼采尽其努力去找出重估人类基本价值的方法。
意思是,尼采找寻的是比基督教价值更深入的宇宙观。
浅析尼采酒神精神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几点启示

浅析尼采酒神精神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几点启示作者:张祎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摘要:尼采哲学思想中的酒神精神在其《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本文拟在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比较阐释的基础上,加深对酒神精神的理解并浅谈它对于当下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酒神精神;正能量;迷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1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对酒神精神进行了阐释。
本文拟在通过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比较阐释中,以求对酒神精神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并简要谈下它对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几点启示。
一哲学家尼采大胆宣称“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价值”[1],提出了高扬强健生命和权力意志的非理性主义的哲学理论,这对于西方哲学史上的理性主义传统、基督教宣扬的道德传统和启蒙主义文化传统的冲击不可谓不大。
正如美国学者凯斯·安塞尔-皮尔逊(Keith Ansell-Pearson)所说:“百余年来,在思想和文化的风景画上,尼采一直是位核心人物……又如马丁·海德格尔曾说过的:今天在思考的人们无论‘赞成’抑或‘反对’他,都得在尼采思想的背影下思考。
尼采的重要性不在于他现今在学理上受到的尊重以及所谓的令人生疑的现代巨擘的称谓,而在于他首先是位生命哲学家。
”[2]如此高之评价,尼采之地位重要性由此可见。
我们纵观尼采的哲学思想,认为理性的终极追问、基督教宣扬的道德谎言和科学的乐观主义在尼采看来都是不可信赖和依靠的,但人的灵魂和精神要有所依附才能生活。
因此,世人要想把个人和永恒圆融在一起就要积极践履酒神精神,即“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之为酒神精神……不是为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成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毁灭的喜悦”[3]由此可见,丰盈旺盛的生命力和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尼采的酒神精神里得到了很好体现。
尼采最扎心的十句话

尼采最扎心的十句话导言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诗人和作家,他的作品对于现代哲学、文学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被誉为“哲学之王”,他的思想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力量、道德、宗教和文化的本质。
尼采的言论往往直截了当、犀利且颠覆传统,有许多话语令人心扉刺痛。
本文将探讨尼采最扎心的十句话,并深入分析其思想。
1. “上帝死了。
”(God is dead.)这是尼采最著名的一句话,也是最引人关注的一句。
尼采认为现代人已经不再相信上帝或传统的宗教观念,没有信仰的空虚感让人们感到恐惧和无助。
他认为人们需要从传统的信仰中解脱出来,寻找自己内心的力量和意义。
2. “你若盲目地注视深渊,深渊也会回望着你。
”(And when you gaze long into an abyss the abyss also gazes into you.)这句话揭示了尼采对于人性的拷问和对于人类内心黑暗的关注。
他认为人类内心深处存在着无法逃避的阴暗面,只有正视内心的黑暗,人们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弱点和挑战。
3. “强者永远是孤独的。
”(The individual has always had to struggle to keep from being overwhelmed by the tribe.)尼采认为,强者往往会被周围的群体所排斥和孤立,因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常人不同。
强者需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不被群体意识所左右,这注定会带来孤独感,但也让强者能够追求真理和个性的完善。
4. “我们学会了飞高飞远,却没有学会飞回自己的巢穴。
”(Wehave learned to fly the air like birds and swim the sea like fish, but we have not learned the simple art of living together as brothers.)尼采关注人类社会的道德和关系问题。
解构主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9Ο06Ο17;修订日期:2009Ο08Ο22作者简介:郭宜(1974-),男,重庆人,重庆出版社编辑、美术出版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美术编辑工作。
解构主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意义郭宜(重庆出版集团,重庆400016)摘要:通过分析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而论证了解构主义设计自诞生以来对现代设计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种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广度上,更在于它的深度:即从思想观念与设计理念上对现代设计作出了影响。
关键词:解构;解构主义;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09)10-0212-02Mea ning of Deconst ruction f or t he Modernist DesignGUO Yi(Chongqing Publication Group ,Chongqing 400016,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dern design was analyzed.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of de 2construction design since its birth to modern design was demonstrated.This contribution is not only reflec 2ted in its breadth ,but also in its depth ,from concept and design ideas.Key words :deconstruct ;deconstruction ;modernism1 简述解构主义的产生解构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复杂的渊源,19世纪末,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对现有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这种叛逆的思想、质疑和颠覆传统的勇气对西方的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解构主义的诞生埋下伏笔。
尼采的艺术哲学观点

尼采的艺术哲学观点尼采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艺术哲学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和人类创造力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尼采的观点启发我们审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思考艺术的价值和潜力,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指导性思考方式。
尼采认为,艺术是一种能够超越现实世界的力量,它能够帮助人们抵抗生活中的苦难和困惑。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欲望的增强”,通过艺术,人们能够超越现实生活的局限,寻找到内心深处的自由和快乐。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心灵的映射,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作品能够打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
尼采主张人们要敢于接受艺术所传达的真实本性,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他认为,艺术不应该被看作是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而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欣赏艺术和创造自己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安宁,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尼采关注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家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存在,通过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力,艺术作品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
尼采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他认为优秀的艺术家是那些能够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人。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艺术作品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让我们更加深度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在尼采看来,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美感和审美价值,还在于其对于人类自由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艺术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激发内在的创造力,同时也是一种对抗现实世界的自由选择。
艺术作品是一种反抗和抵抗的力量,它让我们远离现实的束缚和规范,寻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和意义。
尼采的艺术哲学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指导。
通过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我们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性,寻求内在的自由和满足。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对话,它们激发我们的思考、想象和创作力。
通过艺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世界,找到自己的存在和人生意义。
因此,尼采的艺术哲学观点对于我们发展个性、追求自由和幸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上帝死了”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启示易善炳(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尼采“上帝死了”观点一出,在西方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不再刻意表现上帝、女神、宗教徒,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题材更为广阔,表现方法更为多样,表达思想也更为深刻。
其对现代绘画的启示为:绘画要在创新中保留着传统的艺术精神,绘画艺术表现手法和题材的选择上要更具自由性,绘画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 尼采;上帝死了;现代绘画;影响作者简介:易善炳(1987.10.—),男,汉族,河南固始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一、对于“上帝死了”的两种解释尼采哲学中提到的上帝是什么的问题?这其实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感知心理作用的问题,在欧洲过去的时代,人们崇敬上帝,任何违背或蔑视与神或与上帝有关的东西,就被视为背叛或要遭到上帝的惩罚。
人们似乎只有在神的权限范围内从事社会生产或工作。
离开了上帝的庇护,好像什么都不能行似的。
简单地说,上帝是他们精神化的产物,是他们愿望得不到实现而以另一种物质形式加以存在的表现。
介于物质和意识之间。
概括地说,上帝在西方人心中是完美的,自由的和永恒的形象。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上帝是白天与黑夜,冬季与夏天,战争与和平,满足与欲望。
”从这里可以得知上帝能代表一切,存在于诸物之间,他不可能会死,当然也不可能会消亡。
然而尼采突然宣布“上帝死了”,他的意思是什么?他的意思是说:人类信仰上帝的心死了。
换言之,人的一切活动不再听命于神的旨意,而是随心所欲。
由此联想到绘画领域,也可以说上帝的确死了。
现代的西方绘画艺术不在把上帝描绘成他们所敬仰或膜拜的对象。
而是直接拿上帝开刀,把上帝作为他们笔下的玩物。
显然,西方画家是在彻底地摧毁上帝。
当然,尼采的意思还可以解释为:作为象征上帝的人死了。
欧洲经过宗教改革,迫使宗教分裂,基督教皇不能维护基督教教义的权威。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人们想极力地挣脱封建枷锁,追求一种歌颂自然、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崇尚情感、反对复古,具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反抗的情绪。
从这里看上帝本没有错,错的是人们对于上帝的理解。
在西方人看来,上帝的品性是完美、崇高、乐善与好施。
但是由于人类的贪婪和无知,促使了崇尚上帝的精神的人失去了希望。
这让尼采也为之惊叹。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物质的崇尚更加激烈。
世界各国都为利益所驱使。
人们淡化了关注精神生活。
而是开展了所谓的理性主义与机械主义的时代,正使人们大踏步走向物质化。
在行尸走肉的躯壳之中,上帝的精神已不复存在。
留在人们心中的上帝只是对往日的记忆。
作为宇宙最光辉的存在物,却退落成一所华丽的坟墓。
这应是尼采不为人知的痛惜。
二、“上帝死了”对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西方的绘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是如此长的过程却怎么也脱离不了宗教这个身影。
因此,也有人认为,艺术是宗教的产物,常为宗教服务。
这种说法也许是最符合现代人看待欧洲过去的绘画艺术,但在实际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哲学思想的发展,让西方画家重新建构了新的艺术观,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而是面向人生、社会、自然等一系列的元素加以思索,创作自己的作品。
随之而产生的是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大变革。
先来回顾一下西方的古代艺术,从古埃及到古希腊,再到古代的欧洲艺术就不难发现,他们对于艺术的本身关注的很少,而是从它们的寓意来划分艺术的范围:为活人的艺术只局限于耶稣、宗教徒、神话,为逝去的人讲究来世的理念。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虽被提倡,但是人的精神还是依附于神的理念。
17、18世纪欧洲的艺术虽然有巴洛克、洛可可,但是宗教的意味犹存。
这些题材的表现,到发展为成熟的理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让西方的绘画艺术始终没有脱离宗教因素的制约,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改变,最后的艺术精神还是在宗教范围内。
然而西方艺术真正发生变化的时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兴起,它把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艺术焕然一新。
再看一下西方的古代哲学,西方的哲学应是从寓言故事开始的,但是后来却让经院哲学占据了上风,人们把神学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
修建寺院、创建教堂、添置宗教壁画,不愧余力的进行宗教仪式等,这些活动成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支柱,现在残存的西方古代宗教教堂就是很好的例证。
虽然有些西方古代哲学家发现了宗教在当时情况下其实是一种稳定社会、安定人们心灵最好的药剂,但是宗教带给人们的苦难也不在少数。
等到一些有预见性的哲学家揭露这个事实时,社会似乎已经陷于苦难。
因此,宗教的情节仍在人们思想意思中延续。
能够解救他们的只有新思想和新的哲学观念出现。
18、19世纪,文化思想的回落,新思想的出现,促成了一次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次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文学艺术也得到了彻底改变。
尼采的哲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诞生的,他的思想激进,认为“上帝死了”。
过去人们把理想和愿望寄托于上帝身上,让上帝来帮助自己来实现愿望,显然,这在现代人看来是无稽之谈,但在西方当时整个的文化思想潮流中这似乎就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哲学家尼采的观点一出,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上帝死了”人们还有什么可以依靠,很明显,能够救赎自己灵魂的只有自己。
在艺术文化领域里,艺术家也为之一变,不在刻意的去表现上帝、女神、宗教徒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题材更广阔,表现方法更多样,表达思想也更深刻。
这才是一次真正的艺术变革、全面的反映人的艺术。
现代的西方绘画艺术在此契机中应运而生,艺术家致力于表现人生、社会、自然,不在孤立的表现宗教艺术,甚至用荒诞、戏谑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宗教,让人耳目一新,上帝就这样被世俗化了。
上帝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不再表现的是人们对于他作为神的一种虔诚,而只是作为一种艺术描写的客观对象存在。
这种做法曾遭到狂热宗教徒的抗议,但最终也还是不了了之。
显然,西方人对于宗教意识也在逐渐的淡化,他们追求更多的是在物质文化激增的年代里得到的精神空虚的满足而不是单一的上帝就能够满足的。
西方现代艺术家致力于这样的工作需要,要像哲学一样,不断地从人的自身出发,寻找人的或与人最相关的最本质的东西进行探索。
从而使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有了新的创造。
这些新的创造就构成了西方现代绘画艺术。
从而使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有了脱离于物质生活的形式。
纵观西方绘画艺术发展的历程很容易发现,西方的绘画一开始是写实的、实用的。
宗教或人物绘画的表现是为了崇拜或纪念;静物画的表现是对物质生活的向往;风景画的表现是对大自然的无比的赞美;群组画表现的是对于重大事件的记忆,诸如此类。
然现代西方绘画艺术却脱离于物象本体,转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这不是现代艺术家在矫揉造作,故意在声张虚势,而是时代把传统的绘画艺术停留在绘画历史中。
在这种情境下,历史遗留的绘画作品大多以经典而存在,但是这些作品很少能够真正反映和拯救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
因此,现代的绘画艺术不仅结束了对于上帝的崇拜,而且还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艺术。
西方的现代绘画艺术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它逐渐的摆脱了中世纪以来的绘画形式,不断地注入新的材料和媒介,采用新的方法和原理,能让绘画艺术回归到人们的生活里。
但是这也因此遭到了传统派的质疑与拷问。
艺术不像艺术,那又是什么?甚至认为现代艺术家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与亵渎。
当观众还沉浸在经典艺术的面前时,现代艺术家已经悄然的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和创作方法,他们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这个范围应涉及到哲学、诗歌、小说、艺术等。
然而当艺术接受群体在还没有准备好接受现代艺术时,现代艺术已经早产,争论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
有人认为现代艺术是怪胎,是畸形的艺术。
也有人认为,西方的现代艺术是艺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事实。
不管怎样,这些问题都已经开始出现,应该得到社会和艺术家的广泛关注而不是刻意的去回避。
就像当年尼采所言“上帝死了”一样。
但是现代艺术的价值何在,应该值得社会和艺术家关注和思考。
近年来,人们大多都非常喜欢现代艺术崇拜现代艺术,但是很快人们发现,存在的有价值的现代艺术作品并不多,多的只是模仿和造作。
当然,在现代艺术作品中也不难发现,有些现代艺术作品为了能够达到视觉效果的目的,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赤裸裸的、亵渎的现代艺术。
这样的艺术有悖于道德和常理,不能够给艺术接受者以美感的享受。
因此,现代艺术作品应该是具有审美的惬意的和富有教育意义的。
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应该是反映社会或揭露事物审美的特性而不是在做无价值无意义的创造。
如今,现代艺术最可贵的品质是它离关注艺术生活的人更近了。
有些艺术作品还可以让观众积极的参与。
通过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艺术体验,能让艺术接受者体会到其中的艺术奥妙和价值。
按照尼采的意思推断,现代的艺术要和当年上帝一样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然就和现在的上帝一样——死了。
三、“上帝死了”给西方现代绘画的启示1.绘画要在创新中保留传统的艺术精神从尼采的观点“上帝死了”来看待当今的现代绘画艺术,就不难发现,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精神似乎已经成为终结,过去的艺术品只能作为艺术经典而存在。
然而西方艺术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进、兴起与衰落。
都在印证一段深刻的历史记忆。
如果把文化与艺术切断,现代人就会感到对于文化历史的不安与骚动。
何况传统的艺术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记忆,它承载着民族文化艺术的血脉,透过它,艺术创作者更能够深刻把握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
不至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机中丢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
然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可以更好的保留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本源。
西方的艺术家正因为保持了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才让油画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这种精神显然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
尼采的观点“上帝死了”是因为人们不再崇拜上帝,而上帝在实质上是美的、善的、好的。
上帝的精神应该给予保留。
同理,用在艺术领域里应理解为要保护传统的绘画精神。
2.绘画艺术表现手法和题材选择上更具自由性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是由开始的线描、平涂逐渐延伸到笔触,渐渐地又转变成综合运用,尤其是在十九世纪末期以来表现的最为明显。
画家们不拘对于传统的表现方式,而是以一种崭新的表现方法,他们不把艺术看成是一种机械式的模仿,而是从人性的自由性出发,延伸出一种新的表现意态。
从而更好地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
艺术家选择的题材也同样受到启发,他们不仅关注艺术领域内的一些发展,而且更多的是关注社会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哲学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西方的现代绘画艺术和尼采的哲学“上帝死了”有些极为相似之处,当艺术摆脱了宗教和神话对于它的束缚之后,艺术的表现手法和选材变得更为自由。
从题材内容,再到思想内涵,都形成了一种新的现代艺术格局。
以前的艺术可以说不是人的艺术而是一种倾向于神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