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对广西社会经济的影响
广西通道的历史沿革与通道经济发展的现状

广西通道的历史沿革与通道经济发展的现状周英虎【摘要】我国最早的出海通道在广西.据史书<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两汉开始,今日的广西就是北上中原的通道.这是因为广西当时具有区位、政治和人才三个优势条件.自唐以后,经五代、两宋、元、明、清至民国的1000余年的时间里,由于因素诸多政治、历史、经济原因的变化,广西通道的作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直至变为一个内陆省份.广西现代通道地位的突现是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不过那时通道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经济建设,而是巩固边防,是为援越抗芙战争服务的.广西通道经济作用真正开始启动并让世人瞩目的时代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运转.这不仅在于其是"西南地区的惟一出海通道",而且在于其是"沟通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国际通道"之一和"中(国)越(南)两国合作的经济走廊".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满足于"区位优势",而应从增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大通道建设.【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6页(P29-34)【关键词】广西通道;通道经济历史沿革;现状【作者】周英虎【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通道是指与公路、铁路、水路和空路密切相关的交通与设施、信息的统称。
而通道经济则是指依托通道的地缘优势布局和规划产业结构,进而实现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的模式。
通道经济的特点是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由于通道干线与与沿线经济的相互协调和作用形成发展的通道经济带。
即以交通干线和综合运输通道作为发展的主轴,以区域内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发达经济区域。
广西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惟一的沿江、沿海和沿边省区,其优势是出海通道地缘优势。
广西历史沿革

广西历史沿革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南临北部湾,毗邻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西连大西南,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是全国唯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广西,美丽的八桂之地。
十万大山的壮美,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千百条河流的秀美,形成了无尽的海洋资源;亚热带雨林气候,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尤其盛产水果,被誉为“水果之乡”更具特色的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西的旅游资源独具魅力!广西现有人口四千九百多万人,壮族人口占三分之一,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又是全国重要侨乡。
广西绝大多数人和地区(包括少数民族中的许多人)讲汉语方言,有粤语、西南官话、客家话、平话、湘语、闽语等6种,为我国汉语方言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少数民族中以讲壮语居多。
地方曲艺主要有桂剧、壮剧、彩调剧、粤剧、邕剧、广西鱼鼓、铜鼓音乐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大陆最南部,南临南海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
从考古发现的百色古人类遗址可知,早在70万年前广西就有原始人类生息了。
距今5万年左右的“柳江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2~1万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学会和使用钻孔与磨尖的石器。
桂林甑皮岩人遗址则说明距今约1万至6000年前,广西古人类已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广西地域主要分属于桂林郡和象郡,这是广西最早纳入统一的中央王朝版图。
为了解决秦军的粮饷运输,在今兴安县境内开凿了人工运河——灵渠;灵渠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初,代行南海尉赵佗击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今岭南地区包括广西大部分隶属于南越国。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平定南越,苍梧广信(今梧州)成为交趾刺史部9郡的行政中心。
西汉时,合浦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瓯骆越人从战国时开始绘制的左江崖壁画约完成于此时。
近代广西城镇商业网络与民族经济开发

史明慧
摘 要: 广 西作为一个沿边的 多少数民族世居 的西部省份 ,它的发展对 于广 西本土乃至全世界所起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近代以来 , 伴 随广西城镇 经济的快速发展 ,世居在 此的各 个少数 民族族 际间的 交往互动加强 ,这在一定程度 上大 大加 强 了边疆 民族地 区的稳定。基 于 此。广西成 为了分析边疆 民族关 系的一个代表性 窗口。本文从广西城镇商业发展与 民族经济 开发 的双重视 角 出 发 ,按照逻辑顺 序首先探寻 广西城镇 商业网络构建的历史基础 ,并进一步探 寻近代 广西城镇商 业网络的运行机制和构 成要 素 ,在上述探 究结果的基础 上 ,提 出推动广 西民族经济开发 的若干新 思路 ,以此来促进广西特色民族经济的开发 。
关键 词 :近 代 广 西 ;城 镇 商 业 网络 ;民 族 经 济 ; 开发
广西有着极 其独 特 的地理位 置 :南 濒北部 湾 、东接 广东 、西临 云 贵、西南 与越南接壤 、临海面向东南亚 , 这些得天独厚 的地 理优势使得 广 西混合 了边疆 、沿海 、侨乡等独特的地理人文 , 并使 它有幸成为 了研 究边疆 民族关 系与边疆 民族发展的一个典型而独特 的样 板。广西经济在 众 多历史商派过往繁荣 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城镇 商业 网络,并有益推动 了 广西 民族经济 的开发 。下面本文将围绕近代广 西城镇商业 网络构建 的历 史原 因、城镇商业 网络 的运行机制及 其构成要 素和推动广 西民族经济开 发 的若 干新思维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期冀能为广西城镇商 业网络 的进一 步发展 与繁荣与 民资经济的更好开发提供有 价值 的借鉴 。
( 一 )建立严密的城镇市场 网络 ,大力 发展多层 次 、宽领域 的中心 城镇 ,推行联动发展 的市场机制 ,促进 区域 共 同发展 。经 过上述 分析 , 我们可 以看到城镇在城镇商业 网络 中的据点与流通 中枢 的双重 角色 ,城 镇发展 的高度决定商 品流通与商业 网络运营 的层次 ,因此 ,要 大力开发 具有多层次 、宽领域 的 中心城镇 ,这就 是现代 意义上 的 “ 培 育经济 中 心” 。让城镇成为经 济辐射 的源 头 ,串联 起各级 城镇 之间 的经济 往来 , 实现商 品高效流通与资源配置 。 ( 二 ) 民族经济的开发必然要求本 土特色经济 的培育 ,因此 ,要科 学合理 的种植和开发本地土特产 品。只有 民族的才是世界 的,只有培育 特色鲜 明的区域发展经济模式 ,开发广西本土独特的区域特色 经济 ,才 能更好地 融合 于国际经济大潮 。因此 ,在广西现有 的社会 状况 、资源和 生产力水平 的基础上 ,坚持 以市场为导 向,投人大量资本与技术 来开发 广西特有 的民族经济 。广西本身存在着商业繁荣而工业衰落 的不 平衡格 局 ,针对本土特色产 品的专业性开发太少 ,因此 ,要面 向市场 积极开发 本地 区丰 富的水利 、森林 、矿产 、土特产品等 自然资源 ,建立具 有主导
陈济棠主粤与广西沿海地区的近代化

陈济棠主粤与广西沿海地区的近代化【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广西沿海(钦廉)地区出现了某些近代化的因素。
陈济棠主粤期间,广西沿海的立体交通与通讯网络初步形成,近代化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农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增强,北海成为粤西主要对外贸易口岸;商贸繁荣,物价平稳,经济发展上一个台阶;社会事业得到一定发展,城市建设成就较为突出。
陈济棠的治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西沿海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陈济棠;主粤;广西沿海;钦廉;近代化【作者简介】吴小玲,钦州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历史学硕士,广西钦州535000【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 4434(2013)03 - 0116 - 06陈济棠,广西防城人(原属广东),国民党一级上将。
他统治广东八年(1928年—1936年).人称南天王。
尽管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客观上看,他确实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给广东社会发展予较大影响。
广西沿海地区(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简称钦廉地区)时属广东南路地区,对钦廉地区的治理是陈济棠治粤计划中的一部分,陈济棠的治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处于广西沿海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缅怀历史,可客观分析地方实力派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20世纪20年代广西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民初的钦廉社会政局多变,战事频繁,军政派系斗争激烈辛亥革命后,钦廉地区各县境政局多变,战事频繁,军政派系斗争激烈。
这里地处粤桂两省交界,成为粤桂等派军阀展开拉锯战的地区。
不但有“东军”(广东军阀陈炯明的部队)与“西军”(广西军阀陆荣廷的部队)争夺地盘之战,有邓本殷的八属军(八属指高、雷、罗、阳、钦、廉、琼、崖等州)与孙中山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南路讨贼军总司令黄明堂的对峙,还有讨伐军、救国军等的纷争。
军阀不但招兵买马,互相争战,而且在各自地盘里铸造货币,牟取暴利,鱼肉百姓。
如邓本殷在八属内铸造伪币,称八属银,铸工粗糙,与当时流行通用的银毫差别很大,但又规定其价值与银毫相等。
中法战争与中越边境地区的近代化契机——以近代滇越、桂越边境贸易和交通变迁比较为例

Ke r s Sn — rn h wa ;C iaVit a f n ir ywo d : io— F e c r h n - en m r te ;Trd ;Tr s rain;M o enzn o ae n o a p tt o d r ii g
发展递进 的规律 ,成为滇、桂 两省最早感受到近代化气息的地 区。 中法战 争的产物—— 滇越 铁路客观上
造成 云南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 ,并 由此拉 开 了云南早期 工业化的序幕 ,而近代 广西边境 贸易的缓 慢历程正说 明没有现代交通运力技 术的移植和使用 ,导致 了近 代桂越 边境 贸易 “ 外部 动力缺乏 , 内部动 力先 天不足”的局 面。 因而从 某种 意义上说 ,中法战争带给 了云南和广 西近代化发展的契机。
t s o e c t bet e .I p ldo e ep lg eo u n nSer d sr i t n n r i t m r s iyo jci l t ul pn t r o u f n a ’ al i ut az i .I n a to d n o e vy e h o Y yn i ao l
Ab ta t Asamu ainf co .t eSn sr c : tt a tr h io— F e c rh db o e h w fta io a d enz — o rn hwa a r k n tel o dt n l a r i mo r ia t n t a r g esv e e p e tfo ca tlt n e o n Chn i h tp o rsied v l m n rm o sa o i tr ri ia— Vita b r e e .Th r e o o i en m o d ra a r eb d r o ae ea et e rgo h tmo t ery fl mo en f v r i n a n a g ip vn e .A h r b cm h e in t a s a l et a d r a o n Yu n n a d Gu n x r ic s s t e l o p o u t fS n r d c io— F e c r te Yu n — Vit a r io d c u e n a r m rdt n o i y o rn h wa , h n a n en m al a a s d Yu n n f r o ta io a sce i l t
近现代发展中的广西

近现代发展中的广西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史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转折,而我的家乡——广西的历史发展也从此发生转变,于是广西就步入了只属于广西本身的近现代历史进程。
广西的近代历史可以说是在战争与血的洗礼中发展的。
首先,我们先进行讨论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广西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于是,广西也开启了近代史的序幕。
近代广西是近代中国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的缩影,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广西的近现代史进程,我们可以分为晚清史,民国政治史,抗日战争史,首先,我们来看广西在晚清时期的历史发展。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西的各族人民遭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双从压迫和剥削。
农民拥有的土地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因为这时候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里,并且农民要交的地租也是十分沉重的。
并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腐败的清政府更是被迫与列强签订的更多不平等的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受到了非常巨大的制约和影响。
同时,由于这些条约的签订,使广西的的人民最终在这种压迫和剥削下难以找到生存的道路,各种反清起义达数百次以上。
群众斗争的此起彼伏,于是,在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了,而开始就是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此时的太平军基本是由广西人组成(后期太平军大部分为江浙一带人),于是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攻下南京后定都天京。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这也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同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经过了太平天国运动后,广西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广大人民在没有好好发展后,法国悍然发动了中法战争,其先对越南进行殖民统治,进而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
广西也是中法战争的战场之一,唐景崧与刘永福和苏元春联合作战,在广西战场上取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与列强的唯一一次胜利。
民国时期广西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的变迁

Vo _ . l 1 a fL la g Un v r i o r lo vin ie st n y
21 年 l 01 O月
0e. 01 t2 1
・
历 史研究 ・
民国 时 期 广 西 社 会 物 质 生 活 方 式 的 变迁
四 块 钱 的 灰 布 衣 , 民 也 跟 着 效 法 穿 灰 布 人
衫 。 ’ ’ 一
、
服 饰
服 饰是 人们 身份 、 仪容 及个 人涵 养 的体现 , 的 它
变化 是社 会 生活 转 变 的显 著标 志 。 中法 战争 后 , 广
“ 显而 易 见 的 , 如 当你 走 人 新 辟 的那 三 条 最 譬 马路 上 , 只要放 目一 观 , 你 熙来 攘 往 的人 们 , 不论 是 军 , , , 尽都 是些灰 色 的布 帽 , 政 学 商 布衣 , 布鞋 , 你要 想看 到一 个衣 服丽 都 , 饰 时 髦 如上 海 广 州 市上 的 装 红男 绿 女 , 真是 如凤 毛麟角 。 _9 那 ” 2卜舛 l “ 这里 我看 见 的就 是棉 衣 , 在 布褛 , 鞋 , 裳 , 布 布 布 帽 , 衫 , 布 : 的 , 的 , 灰的 , 布 … 黑 灰 暗 暗黑 的 色 , 浮 动着 流 动着 的。勿 论其 为男 的 , 的 , 的 , 的 , 女 老 少 弱 的, 的, 壮 都被 裹在 这 灰 黑 色 的粗 布 里 , 个 全市 街 把 都染 成 布化 了 , 化 了 , 化 了。这 种种 的景 相 , 灰 黑 在 别个 省 份 , 没有看 过 。 _ 鲫 总 ”3 这种 全省 统 一 皆穿 粗 布 的景 象 , 3 是 0年 代 广 西社 会 生活 的一大 特 色 , 此 相适 应 的是 形 成 了艰 与 苦朴 素 、 实用 耐穿 、 色彩单 调 的着装 风格 。这 主要是 因为广 西经 济不 发 达 , 桂 系政 权 主 导所 致 。从 服 新 饰 变迁 角度来 看 , 这一举 措 限制 了个人 的发展 , 使个
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

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2004年3月第14卷第1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SBorderlandHistoryandGeographyStu~esMar.20o4V01.14No.1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熊春云中法战争结束后,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在桂西南地区积极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移民实边不仅奠定了今天桂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格局,而且对广西的国防,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近代广西社会的进步.关键词中法战争桂西南移民实边作者熊春云,1976年生,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地址:广西桂林市,邮编541001.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是中国近代移民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桂西南地区的历史和近代中国人民为抵御外敌入侵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广西地处祖国边陲,其西南部与越南唇齿相依,犬牙交错.在中法战争之前,作为清政府的藩属国,越南历来被视为"滇粤屏障".①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条约》(又称《天津条约》),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越南遂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法军在越边界方大量修筑军事工事,广西一夜之间变成了清政府抵御法国殖民侵略的军事要地,边防前线.面对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一些爱国人士深感忧虑:"夫法人之欲图越南本非一日,法人之不忘粤西亦非一日矣.""如将谅山,高平越境悉听法屯兵,则桂防处处可虞,敌或背盟压境,我将何以支?"⑧在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张之洞等人发出了"强邻逼境,则我不能不筹固圉之方"的呼声.④可以说,边疆危机的加深是促成清政府逐步调整其西南边疆政策,移民以"实边"的直接原因.从当时全国的人口形势来看,清代以来中国人口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道光十五年(1835)突破4亿大关.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几乎到了难以承载的地步,同时全国各地人口的分布很不平衡.早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广东人口密度最高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就已达到300余人之多;而中法战争结束前,桂西南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20人左右甚至更少.⑤一方面是内地"人满为患",另一方面是边疆"地旷人稀";一方面是政①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1册,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166页.②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1册,第66页.③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6册,第404页.④萧德浩,黄铮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皈社1987年皈,第105页.⑤参见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26—927一8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府急需移民"实边",另一方面是内地人VI压力加剧,在这一推一拉两个力的作用下,移民桂西南的序幕徐徐揭开了.广西历来是全国人VI稀少的地区之一,沿边各县"除龙州稍称富庶外,余如思乐,明江,宁明,凭祥,上金,雷平,靖西,镇边等处,交通梗阻,地瘠民贫,千百年来,不独中原士夫视诸化外,即本省人士,亦多裹足不前".①为了吸引更多的内地人民迁移到这样一个"人迹罕到,食息荒凉"②的边疆地区定居,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移民政策,以期达到"移民实边"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下:(1)招民垦荒.中法战争期间,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广西曾大量募兵,兵力最盛之时达90多营4万余人.这些清军多是临时招募成军的,战后即被大批裁撤.到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实裁兵勇3万余人.对这些被裁撤的兵勇,清政府"发给一年饷银,兵米,俾资改业".③而实际上,由于清政府财政上的困难和各级官吏的克扣,这些被裁兵勇能拿到的饷银,兵米非常有限.贫困使得这些被裁之兵勇有家不能回,有的人因离家多年,早已无家可归.于是,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流落在中越边界一带,成为令清政府和法军头痛的"游勇".当时有人认为,如果能将这些"游勇"妥为安插,使"此辈区处得所,为我扞蔽,胜于十万师矣".④为此,广西按察使李秉衡"博采众议",拟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招垦章程.所谓的招垦,就是招募那些无家可归者在沿边一带开垦荒地.当时,政府专门"于沿边预勘未垦荒田百数十处,足敷安插千余户口"的地方供人垦荒,居住,并规定:凡"有来认垦者,由局验明计口授田,给资搭盖茅屋,酌发牛种农具,责令耕作.而于未经收获之先,仍量予盐米,并按编保甲法,取具连坐互结,选任牌长以专其责,俾便稽查".⑤这一措施极大地鼓励了人们的热情.如原先"地皆旷废无居人"的凭祥隘口,经边防督办苏元春"招徕垦辟,流亡者稍稍集焉;又久之,烟户相望.今则商贾辐辏,居然成市矣".⑥不仅"流亡者"愿意迁居边疆,内地广大人民在优惠的移民政策吸引下也纷纷迁居边疆.据调查:凭祥的汉族人均由外地迁徙而来,其中"客家人来自合浦的廉州,浦北的小江及钦州,防城,玉林,博白和陆川等县,是清咸丰,同治以后到此务农的,人数甚众".⑦《宁明县志》也说:宁明的汉族人在本县仅次于壮族,均是外地迁徙来的,其"客家人,多来自广东肇庆,小江和区内防城,钦廉,玉林,博白,陆川等地.清咸丰,同治以后来的较多,大多以务农为主."⑥可见,当时清政府的措施确有成效.为此,广西巡抚马丕瑶在光绪十五年(1889)十一月的《保李秉衡折》和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的《请奖李秉衡折》中,两次赞赏李秉衡和苏元春"开屯田以实旷土"⑨的政绩,要求朝廷给予奖励.(2)鼓励官兵家属落户边疆.中法战争后,清在广西沿边一带布置着20营1万余边防军.为使广大边防军将士安心驻守边疆,也为了尽快增加广西沿边一带的人口,苏元春通过为官兵①②③④⑤⑥⑦李绍雄编着:《广西边防》,广西史地学社1946年版,第1页.(清)马丕瑶:《马中丞遗集》卷2,桂林图书馆1965年抄本.戚其章辑校:《李秉衡集》,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61页.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4册,第528页.戚其章辑校:《李秉衡集》,第81页.凭祥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凭祥市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9页.凭祥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凭祥市志》,第543页.⑧宁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明县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666页.⑨(清)马丕瑶:《马中丞遗集》卷1,卷2._.-——84?--——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家属解决住房,提供农具,耕牛等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的办法,积极鼓励官兵家属落户边疆.同时,为了提高戍边将士和边民子弟的素质,苏元春及其文武僚属还捐资开办了同风书院.在苏元春的倡导下,原来被"北来者视为畏途"的凭祥县在清末中法战争后,"随军落籍者更众.氏族日繁,文化亦日进矣".①今天,居住在凭祥大连城,隘VI,龙州水VI关附近及大新县宝圩的居民很多都是当年跟苏元春去抗法,打完仗后在那里定居的官兵后裔,他们中有些人还会讲蒙山话(苏元春和边防军统领马盛治都是蒙山人).(3)鼓励经商.为恢复和发展地方经济,光绪十一年(1885),苏元春命人在驻地拦岗闸(即凭祥隘口)建房造圩,积极鼓励边民聚居经商.凡来隘口赶圩的群众,每人每次赏铜钱五文.对串村走屯的货郎担,无家可归的外来游民,凡是愿意留居隘口的,苏元春为他们解决住房,提供各种便利的生活条件.在苏元春等人的苦心经营下,慕名前来隘口经商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地本荒郊"的隘口便成为了"食货骈集,阗阅云连",②拥有百多户居民的固定圩镇.凭祥的大连城,靖西的葛麻圩,那坡的平孟圩,龙州的下冻圩,布局圩,水口圩等圩场,都是那时建设起来的.由于政府积极鼓励内地人民到边疆定居,也由于边境生意好做,谋生容易,很多外地商人干脆就在边疆落户,成家立业,世代繁衍.据调查,光绪末年到抗日战争期间,养利州(治所在今大新县治桃城镇)较大的商户有26户,其中除7户是于宋皇{;占初年随狄青南下的汉人后裔外,其余19户绝大部分是近代从广东,福建及南宁,驮芦(今属崇左市),龙州,扶南(今属扶绥县),桂平等地迁来的.⑧一些外地的手工业者也在这时随着这股商业移民的浪潮来到广西沿边一带谋生,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便在这里安家落户.如清光绪中期至末期,养利州计有3户铁匠,他们都是从永淳(今属横县),镇结(今属天等县)等地来的;几户银匠则都是从南宁来的.④清末民初,大新县有铸犁嘴,打铁等手工作坊共约四五十家,多是外来户办的.商人,手工业者落户边疆,不仅使边疆地区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而且对促进边疆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4)安置越南难民.中法战争期间,为躲避战乱,"越南官民携眷潜进关内者相率于道".⑤对这些逃到我国境内的越南难民,李秉衡专门"派留甘候补知府陈嘉绩等分投存抚,酌给钱米,以资养赡;并勘度荒地,愿留者发给籽种,耕具,盖屋之资,令其开垦,沿边安插,以系流亡之心".后来战事稍定,多数越南人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有些越南人因在广西避难期间已与当地的壮族,汉族相互通婚,家小都在中国,因而多不愿再返回越南.对这些自愿留居中国的越南人,清政府本着"于内附者无使失所,安土者听其自然"⑥的原则,下令将其编列民籍,妥为安插.据调查,现在龙州县城南街,西街,新街和凭祥市蒙家村的京族人就是当年因躲避战乱而移居广西的,⑦他们与当地老百姓相互交往,相互通婚,早已融人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①蒙起鹏等:《广西通志稿》,广西省通志馆1949年印,第78页.②凭祥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凭祥市志》,第619页.③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4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04页.④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4册,第203页.⑤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4册,第438页.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6册,第526页.⑦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245--246页.一8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中.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在某种程度上既可以说是近代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产物,也可以说是清政府在广西力图挽救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产物,因此,它的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给广西的国防,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广西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使广西沿边一带人口迅速增加,从而加强了广西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在抵御外敌入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法战争后,移民大量迁入桂西南地区,填补了广西边境的空白地带,使得沿边一带人口迅速增加.如当时的边防要塞大连城"在粤系边地,世目为不毛","兵燹以后,蛮烟深锁,丛莽塞门,人迹尤少".经苏元春等人移民实边,苦心经营,大连城变成一座"生灵亿万","烟火万家……有内地熙攘气象"①的繁华边城.又据《大新县地名志》记载:光绪年间,大新县新增了90多个村屯,②这显然与人口的迁入和增加有很大关系.人口的迁入和增加不仅改变了过去沿边一带人烟稀少,千里荒芜的状况,而且还直接为边防部队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对抑制法国的侵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促进了桂西南地区新的行政建置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人口的增加是促成一个地区行政建置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桂西南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多,政府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遂于光绪十二年(1886)将归顺州(今属靖西县)升为直隶州,小镇安厅(今属那坡县)改置为镇边县,与下雷土州(今属大新县)同隶属于归顺直隶州.光绪十三年(1887),根据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奏议,设立太平归顺道(治所在今龙州县治龙州镇),初辖太平府,归顺直隶州,光绪十八年(1892)七月,上思直隶厅来属,同年十二月改名为太平思顺道.也是在这一年,凭祥土州改为弹压,宣统二年(1910)又将其改置为凭祥厅,民国元年(1912)置凭祥县.这些新的行政建置的设立,既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在桂西南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国家政令的推行和赋税收入的增加,同时对加强这一地区的国防建设,抵制外国殖民侵略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促进了广西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清政府在桂西南推行的移民实边政策措施得当,因而吸引了大批人民到边疆一带垦荒,落户.人口的大量迁入不仅使得原先荒芜的土地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而且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前面提到的众多圩镇的建立就是最好的证明.又如,清乾隆年间,靖西县城内只有7条街道,后随着商业的日趋繁盛,外省商人在城内建粤东会馆,湖广会馆和江西会馆.到光绪十二年(1886),由于城内居民越来越多,街道逐渐由城内发展到了城门外,街道数量也由7条增加到了19条之多.③商业的兴盛,不仅促进了边境商品的流通,而且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机会,从而成为吸引更多移民徙居边疆的动因.(4)引起了边疆地区语言的变化.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得桂西南地区的语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除土着居民最通用的壮话外,广话(粤语),西南官话,客家话,蔗园话(平话)等语言在桂西南地区也很流行.如民国时期,在龙津县(今属龙州县)最通行的语言是土语(壮话),广话(粤语),官话."广话则自粤传来,今穷乡僻壤亦能操之.操官话者,则桂,柳,太平等府以及①凭祥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凭祥市志》,第614--616页.②参见黄忠源主编:《大新县地名志》,大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1年印,第2l —l47页.③参见靖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靖西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一86~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外省寄居之人."①这说明,操广话和西南官话这两种语言的汉族移民在当地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由于移民人数不断增多,在移民与土着居民杂居的地方,居民操双语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思乐(今属宁明县)县的苗,瑶二族"所操言语与他族特殊,俗谓之'獠话',又日'摆夷话"'.他们"与别族交际,不论男女,皆操官话或粤话".②大新县龙门乡宝山村的礼合屯,中目屯和桃城镇的菜园街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他们彼此之间对话时都讲客家话,而对外则讲壮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族人民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从而使各自的语言与他族语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涵化现象.比如,凭祥的壮族人在讲本民族语言时,往往夹有不少西南官话和白话;讲白话的汉族人也往往带上壮音.另一方面,移民所带来的方言也在不同程度地冲刷,消磨着迁入地方言的特征,日久天长,竞引起了土着语言的变化.据《龙津县志》记载:"龙津语言约分数种,日土语,日广话,日官话.其土语原系壮话,因地当要冲,交际日繁,声音为之渐变.今土人与他壮人交谈,竞至不能领会者,是已另成一种土语矣."⑧很显然,在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龙州的壮话由于受到移民方言的深刻影响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壮语变体.(5)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发展.移民所造成的多民族杂居的分布格局,在广西沿边一带尤为突出.除汉族移民外,其他民族的移民人数也有所增加.光绪年间,有金家,马家回民迁入归顺(治所在今靖西县治新靖镇),由于州城回民增多,故于州城内购地一块建清真寺,开展回教活动.④各民族交错杂居,相互交往的结果是使得民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万承县(今属大新县)民族"有汉族,峒族两种……峒族今同化于汉族有十分之八九程度".⑤龙津县的壮人"能读书,与汉人同文,惟读稍异,能操汉语,近且互通婚嫁,居然与汉族同化矣".⑥明江厅(今属宁明县)上石州的居民"前代分土客两籍",土人指的是当地土着居民及历代移民后裔的统称,客人"近代来自粤东……今则历年久远,血族混淆,无分土客".⑦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仅有利于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而且对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责任编辑孙宏年]①(民国)陈必明:《龙津县志》,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1960年印,第45页.②(民国)曾竹繁:《思乐县志》,广西图书馆据1948年石印本抄,第23O页.③(民国)陈必明:《龙津县志》,第45页.④参见靖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靖西县志》,第742页.⑤佚名:《万承县志》,广西档案馆据南京图书馆馆藏残抄本复抄,第1页.⑥(民国)陈必明:《龙津县志》,第39页.⑦(清)佚名编:《明江厅上石州志略》,广西图书馆据宣统年间抄本1980年影印. 一8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法战争对广西社会经济的影响
11漢語言文學1班曾莉芳學號:111333010151
现在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的东盟博览每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举办。
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
因为东盟博览会广西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经济也得到发展。
这是广西发展的第二次机遇,第一次当属发生在近代的中法战争,有人会纳闷,战争怎么会带来发展呢?对于采取闭关锁国的清朝帝国来说,战争无疑就是打破了这个局限的制度,给日益封建的中国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机遇。
中法战争对广西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对广西的边境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中法战争对于桂越边境贸易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客观上说起到了一些积的作用,据了解,在中法战争前,广西没有专门的通商口岸,只有用来定期朝贡和回赠的贸易通道,因为清朝时期实行是闭关锁国政策,所以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是极少的,只有一些为满足上方便民和生活需求而设立的贸易互市点,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点。
在战争前,中华帝国还是处于亚洲经济圈的中心,所以当时越南对中华帝国的朝贡这个贸易现象是明显可见的,并规定广西的龙州的镇南关,平而关,水口关为主要干道,朝贡贸易拉动了边境商品贸易的发展,所以一些贸易互市点也就设立起来了,但是中法战争爆发,中越之间的贸易格局就随之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中心地位已经消失,这种传统的朝贡贸易也就终止了,朝贡的主干道也被通商口岸替代了。
法国自18世纪晚期以来就把越南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和基地,以实现其构建亚洲殖民经济圈的图谋,在吞并了越南后,对中国发起战争,,战败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广西的龙州就这样被迫成为了国际贸易通商口岸,满足了法国的侵略需求,使之鸦片就从这个龙州贸易关口大量涌入,这种畸形的对外贸易没有给龙州经济带来多大的好处。
这是其中的一个较为负面的影响。
虽然使得鸦片的大量流入,但是我们不能否定这对边境的口岸经济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战争的结果提供了一个广西接触西方文明的机会,在边境开辟通商口岸,以法国为首的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始渗透进广西边境地区了。
西方工业品也在这时随之大量涌入,使得广西的边境贸易经济正逐步向国际区域经济轨道上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战争改变了其原来的经济贸易结构,虽然出口还是主要以农产品为主,但是在数量上却是增加了不少,而以前进口的那些布帛米盐已经大多变成了西方工业品的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贸易经济活动。
贸易活动的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交通设备的建设,让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中法战争使中国当局意识到固边、安边和兴边的重要性,因而采取一系列有利于桂越边境贸易的政策和措施,这国家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广西的经济发展。
我承认中法战争确实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化程度,也给民族带来一定的伤害和一些不利的发展,但在另一个角度看,中法战争把广西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让广西更靠近近代世界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