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理解性默写doc资料
《师说》理解性默写

【答案】1.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结
束
Hale Waihona Puke 【答案】受、庸、故、犹、授、读、谀、耻、欤
第二部分:【情境默写】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 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理解性默写
第一部分:【易错字填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且从师而问焉; 彼童子之师,( )之书而习其句(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
《师说》理解性默写 附答案

《师说》(1)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3)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6)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在求学过程中应做到及时解惑,体现教师解惑重要性的句子是: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8)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9)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10)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12)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1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说》理解性默写 附答案

《师说》(1)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3)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6)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在求学过程中应做到及时解惑,体现教师解惑重要性的句子是: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8)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9)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10)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12)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1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完整word版)《师说》理解性默写

(完整word 版)《师说》理解性默写1 / 3《师说》理解性默写自测1.《师说》作者开篇就提出教师的职能的句子是: ,。
2.韩愈在《师说》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进而说明从师的重要的句子是: “ , ?”3.韩愈在《师说》中,谆谆教导地说明从事的重要性,不从师不可以解惑的句子是:“ , , , 。
”4.韩愈在《师说》中,不停重申有迷惑且不随从老师学习的危害的句子是: “ , , 。
”5.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拜比自己年纪大的人为师,是理所自然的句子是: “ , , 。
”6.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拜比自己年纪小的人为师,是理所自然的句子是: “ , , 。
”7.在《师说》中,韩愈将议论的焦点引到以“道”为师的态度上,而且发出激烈叹息的句子是:“ , ?” 8.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不该当分贵贱和年纪的句子是: “ 9.在《师说》中,韩愈以“道”为标准择师的句子是: “ 10.韩愈对从师的风俗失传与对学识迷惑之难,感触万端的句子是:“ ! ! !” 11.韩愈赞叹古代贤人们知识丰富,涵养极高,仍从师讨教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 , 。
”12.韩愈责备今之大家离贤人渐行渐远却不肯意从师的错误态度的句子是: “ , , 。
”14.韩愈明确指出能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所在的句子是:“ , , ?” 13.韩愈在赞叹先人、责备今之大家从师态度的酵素,得出结论性的句子是 “ , 。
” 15.韩愈指出那些家长们为孩子未来计而择师的句子是“ , ”, 。
”, 。
”18.韩愈在《师说》中责备那些士医生在为孩子择师、学习上,存在着不理智和错误的句子是 “ , , , , , 。
” 16.韩愈在《师说》中责备那些家长不带头从师,为孩子做出坏楷模的句子是: “ , , 。
” 17.在《师说》中表示韩愈对那个孩子老师只教“句读”内容的否认,论述老师内涵的句子是: “ , , 。
” 19.韩愈赞手工业者们相互学习的句子是“ , 。
(完整版)《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 ”的错误态度。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
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5.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
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参考答案: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理解性默写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 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 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 “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 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 中所说“ ____ ,___,____,____, ”,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 象一样,本末倒置,“ _____,_____”。
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
12、(大纲全国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 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 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
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
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
是:
,
。
1.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 苌弘、师襄、老聃。
8、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 明也。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
《师说》全篇理解性情景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作用是:,。
2.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哪两句的观点是相同的。
,。
4.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5.文中那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荒谬心态。
,。
6.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8.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9.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哪两句意思一致。
,。
11.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13.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对士大夫辛辣的讽刺:,。
14.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
15.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16.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7.《师说》中的“,”两句,强调了人必须从师的先天原因。
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9.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2.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6.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全篇背诵默写1.从师是为了学习道理,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师说》中表明老师的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1.(2019年全国Ⅲ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2019年北京卷)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
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3.(2018年全国Ⅰ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2014年全国大纲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5.韩愈在《师说》的开头郑重提出“”这个中心论题,隐含着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
6.韩愈在《师说》中,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指明择师标准是学道的两句是“,”。
7.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8.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习道,与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9.韩愈在《师说》中,用“, ?”这个反问句说明没有人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
10.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从师与年纪无关,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的人,还有“,”的人。
11.韩愈在《师说》中,用“,,”三句说明比自己年纪大闻道在自己之先的人,自己要以之为师。
12.韩愈在《师说》中,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择师标准之外的句子是“,”。
13.韩愈在《师说》中,紧扣“解惑”二字,用“,,”三句从不从师的危害的角度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
14.在《师说》中,韩愈用“!!”两个感叹句感慨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15.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当世一般人耻于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16.韩愈在《师说》中说明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句子是“,,”。
17.韩愈在《师说》中,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 学习的语句是: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 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9、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 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其可怪也欤 。
10、《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贤于弟子”的理是: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
1、《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是美的化身,作者在她被迫 离开焦家时,用 “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 从穿戴方面进行铺排,又用了两个比喻 “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刻画了刘兰芝光彩照人的形 象。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 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7、《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 比,批判了“今之众 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而耻学于师 ”的错误态度。
8、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 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择师而教之 ”; 对自己“ 则耻师焉 ”
2、兰芝在离别焦仲卿时说 “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以贴切的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 同的。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标准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说》一文通过“古之众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 批判了 “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而耻学于师 ”的 错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