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血管解剖生理特点

合集下载

小儿循环解剖特点

小儿循环解剖特点

小儿循环解剖特点
小儿循环系统的解剖特点主要体现在心脏结构、血管系统以及血容量分布上。

新生儿及婴幼儿心脏相对较大,占胸腔比例高于成人,心肌顺应性好,心率较快。

动脉导管未闭和卵圆孔未闭是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随生长发育逐渐闭合。

此外,新生儿的血液大部分分布在躯干和重要器官,四肢血流相对较少,以适应宫内生长需要。

随着年龄增长,血容量分配逐渐趋向成人比例,向四肢分布增多。

血管壁薄,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易发生血压波动。

总体而言,小儿循环系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代偿能力,但同时也更脆弱,需特别关注保护和护理。

儿童心血管正常X线解剖

儿童心血管正常X线解剖

儿童心血管正常X线解剖后前位1.心脏轮廓心脏和大血管位于两肺之间构成纵隔主要轮廓,右缘分上下两段,与成年人不同,上段主要由上腔静脉构成较平直的边缘,下段的弧形突出部分为右心房。

较大儿童在右心膈角处尚可见下腔静脉形成的斜边。

左缘分成三个弓。

第一弓为主动脉弓降部形成主动脉弓或结,2 岁以下少见。

第二弓为肺动脉主干侧壁影,即肺动脉段。

绝大部平直或稍膨突隆起, 1.5 ~ 2.0 居多,以婴幼儿多见,少数可稍凹陷,其下方为左心室弓。

小儿很少于肺动脉和左室弓间出现称之为第三弓的左心房耳部。

婴儿期前各弓分界不如儿童清楚。

2 岁之前小儿大血管及心底部阴影,因正常胸腺阴影重叠,于正位 X 线片上显示不完全,3 月龄以下小婴儿圆弧形胸腺与心脏构成假性“雪人征”或假性心脏增大。

应引起注意。

新生儿期和幼婴的心血管尚有以下特点:①右心弓较圆突,弓形的高度均较年长儿明显,心房与心高比值较儿童期为大;②右心占优势心脏位置居中,( 15% 新生儿可见动脉导管结 (ductus bump),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未完全闭合,导管呈漏斗状所致。

2.心脏类型新生儿右心占优势,形态多变,常受围生期心血管生理改变的影响,心影丰满,可呈球形、类中间型。

心脏形态受呼吸影响较大。

婴幼儿期心脏形态与胸腺、膈位置和营养状态关系较密切.心脏常为横斜位。

1.5 ~ 2 岁以后,随着胸腺变小、肺的发育、小儿取站立位,心轴角逐渐增大,同时心尖部逐渐失去圆钝的形态,主动脉弓显示。

心轴角 32°~ 35°,较少大于 40。

儿童期心脏形态与体型关系较为明显,血管与心脏比相对增长,心轴角可达 45°。

正常心脏位于左侧胸腔,右心偏前,左心偏后,心房偏前,心室偏后,右心房位于心脏的右上方,左心房位于心脏的后上方,右心室位于心脏前右方,左心室位于心脏的左下方。

左、右两个心室的下部表面共同组成心脏的膈面,和膈紧贴。

室间隔相应的心脏表面形成略凹陷的室间沟,而心房与心室交界的心表面为房室沟。

小儿正常解剖生理特点PPT课件

小儿正常解剖生理特点PPT课件
小儿正常解剖生理特点及病情 评估方法
7/16/2020
.
1
1、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小儿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3、小儿造血功能及特点 4、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5、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6、病情评估方法
.
2
第一节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解剖分界
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呼吸道(包 括鼻及副鼻窦、咽及咽鼓管、会厌 及喉等)和下呼吸道(气管、支气 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毛细支气 管、肺泡管及肺泡)
❖ 呼吸肌的肌纤维有不同类型,其中耐疲劳的 肌纤维在膈肌和肋间肌于早产儿不到10%, 足月儿占30%,一岁时达成人水平,约占 50%-60%,故小婴儿呼吸肌易于疲劳,成为 导致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
.
10
小儿呼吸的生理特点
❖ 小儿肺脏容量相对较小,潮气量的绝对值也小于成 人。按体表面积计算,1岁小儿的能量代谢为成人 的1.6倍,而潮气量仅为成人的40%-50%,又由于 小儿胸廓解剖特点的限制,需要满足机体代谢的需 要,只有采取浅快的呼吸作为消耗能量最少的方式。
❖ 小儿呼吸频率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直至达成人水平。 呼吸节律常不规则,新生儿及早产儿尤其常见。
.
11
不同年龄小儿呼吸次数的平均值
年龄 出生-1岁 1-3岁 4-7岁 8-14岁
7/16/2020
每分钟呼吸平均次数
30
24
22
20
.
12
第二节 小儿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特 点
.
13
解剖特点
❖ 1、心脏重量:新生儿心脏相对比成人大,其 重量为20-25g。在整个小儿时期,心脏重量 的增长速度并非均等。1岁时心脏重量为出生 时的2倍,5岁时心脏重量为出生时的4倍,9 岁时为6倍,青春期后增长至出生时的12-14 倍,达到成人水平。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心脏的胚胎发育原始心脏于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4周时心房和心室是共腔的,8周房室中隔形成,成为具有4腔的心脏。

所以,胚胎发育2~8周为心脏形成的关键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期。

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1.正常胎儿的血液循环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交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交换的。

由胎盘来的动脉血液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入肝与门静脉吻合,另一支经动脉导管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共同流入右心房。

由于下腔静脉瓣的隔阻,使来自下腔静脉的混合血(以动脉血为主)进入右心房后,约1/3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动脉,主要供应心、脑及上肢;其余流入右心室。

从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入右心房后大部分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血液一起进入肺动脉。

由于胎儿肺部处于压缩状态,经肺动脉的血液只有少量流入肺,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大部分血液经动脉导管与来自升主动脉的血汇合后,进入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和下肢,同时,经过脐动脉回流至胎盘,摄取氧气及营养物质。

故胎儿期供应脑、心、肝及上肢血氧量较下半身高。

2.出生后循环的改变出生后脐血管阻断,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小动脉管壁肌层逐渐退化,管壁变薄、扩张、肺循环压方下降,从右心经肺动脉流入肺的血流增多,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流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增高。

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功能上关闭,到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数闭合。

自主呼吸建立后血氧增高,动脉导管壁受到刺激后收缩,同时,低阻力的胎盘循环由于脐带结扎而终止,由于肺循环压力降低和体循环压力升高,流经动脉导管血流逐渐减少,高的动脉血氧分压和出生后体内前列腺素的减少,使导管壁平滑肌收缩,导管闭塞,最后血流停止,形成动脉韧带。

足月儿约80%在出生后24小时形成功能性关闭,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生后一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

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儿童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儿科学课件)

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儿童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儿科学课件)
A 右心室 B 左心房 C 主动脉 D 脐动脉 E 脐静脉
正常胎儿血液循环
二、胎儿-新生儿循环转换
1、胎儿血液循环 12345、 、无卵 左通行 氧 导 动 全物合管脉身质 血 是 压 供交胎力血外换儿高。,。血于其 他 液 主都 循 动是 环 脉混 的 压合正力血常。。通 道。
胎儿血液循环
正常胎儿血循环含 氧最丰富的部位是
液增多,左心房压力增高, 超过右心房压力时,卵圆孔 则发生功能上的关闭,生后 5~7个月时,卵圆孔解剖上 大多闭合。
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4.动脉导管关闭 自主呼吸建立 体循环血氧饱和度增高
动脉导管壁平滑肌收缩 动脉导管闭塞 形成功能性关闭。 生后3~4个月80%的婴儿、1岁时95%的婴儿 形成解剖上的闭合。
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1.脐血管关闭: 生后脐血带结扎,脐血管则
在血流停止后6~8周完全闭 锁,形成韧带。
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2.肺循环阻力下降 出生后脐血管剪断结扎,呼
吸建立,肺循环压力降低, 故肺血流量明显增多。
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3.卵圆孔关闭 肺膨胀后回流到左心房的血

医学PPT课件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55p

医学PPT课件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55p
高于主动脉。
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
• 脐带结扎:脐动、静脉闭锁形成韧带;
• 卵圆孔: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功能上关闭,
5-7月时解剖上关闭;
• 动脉导管:足月儿80%生后24h内功能性关闭,
80%于3个月内解剖上关闭,
95%1
年内解剖上关闭;
• 大小循环建立。
胎儿与出生后血液循环比较
A胎儿期
B出生后
由母体循环完成气体 由肺循环完成气体
交换
交换
多为混合血,心、脑、 静脉血和动脉血分 上半身血氧含量高于 开
A
下半身
卵圆孔、动脉导管、 卵圆孔、动脉导管、
静脉导管开放
静脉导管闭合
肺动脉压与主动脉相 肺动脉压下降,肺
似,肺循环阻力高
循环阻力低
右心室高负荷
左心室高负荷
B
小儿血压及心率的特点
• 收缩压=(年龄×2)+80mmHg • 舒张压=2/3收缩压 • 心率:新生儿每分钟120-140次
患儿,男,3岁, TOF,中央性青紫(+)
患儿,女,5岁 单心室、单心房, 中央性青紫(+)
听诊
听诊内容:
• 心率 • 心律 • 心音 • 杂音:位置、分级、时相、
性质及有无传导
杂音的分类
• 收缩期杂音
S1之后开始,S2之前结束 分为全收缩期杂音、早期、 中期和晚期收缩期杂音
• 舒张期杂音
S2之后开始,S1之前结束 分为早、中、晚三期杂音
无分流型
无青紫型
主动脉狭窄 肺动脉狭窄
右位心
右向左分流型
青紫型
完全性大血管 错位
法洛四联症
常见的先天 性心脏病
主要检查方法

儿科知识点精华(执业医+主治)之 (17)

儿科知识点精华(执业医+主治)之 (17)

第八章循环系统疾病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先天性心脏病的高危因素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0.7%。

与心血管畸形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早期宫内感染;药物;射线;代谢紊乱疾病;酗酒;吸毒等等。

二、小儿心血管系统生理原始的心脏是一个纵直的管道,由外表的收缩环将其分为三部分,由后向前为心房、心室及心球。

心室的扩展和伸张较快,因此渐渐向腹面突出,这样使出自心球、原来处于心管前后两端的动脉总干和静脉窦都位于心脏的前端。

在外表上,心房和心室在第4周已能辨别。

心房的左右之分起始于第3周末。

至第5、6周,形成卵圆孔。

血流可由右推开帘膜流向左侧,反向时帘膜遮盖卵圆孔而阻止血液自左房流向右房。

心脏胚胎发育从胚胎第2周开始,约于第4周起有循环作用,到第8周四腔心形成。

因此,胚胎第2~8周是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

三、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1.胎儿循环1.先说正常的循环途径:2.出生后的循环改变出生后脐血管阻断,呼吸建立,肺循环阻力下降,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量也增多,左心房压力因而增高。

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先在功能上关闭,到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闭合。

同时,由于肺循环压力的降低和体循环压力的升高,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流逐渐减少,最后停止,形成功能性关闭。

约80%婴儿于出生后3个月,95%婴儿于生后1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

四、小儿不同年龄的心率和血压新生儿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 岁80~100次/分8~14 岁70~90 次/分收缩压=〔年龄×2〕+80mmHg,此数值的2/3为舒张期血压。

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20mmHg。

1岁以内婴儿心脏的左界在A.左乳线内0.5~1.0cmB.左乳线内1.0~1.5cmC.左乳线上D.左乳线外1cmE.左乳线外1~2cm『正确答案』E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A.20mmHgB.40mmHgC.60mmHgD.80mmHgE.10mmHg『正确答案』A先天性心脏病正常的心脏:生后,左边的压力永远高于右边一、房间隔缺损1.概述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0%,是成人时期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心血管解剖生理特点.

儿童心血管解剖生理特点.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学习要点1.胎儿血液循环特点及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小儿心血管的特点。

2.先心病的病因及预防、分类及诊断要点。

3.常见先心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并发症及主要辅助检查特点。

4.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

第一节儿童心血管解剖生理特点一、心脏的胚胎发育在胚胎早期第2周左右,由胚胎腹面两侧的原始基所形成的两个血管源性管状结构在胚胎中轴两侧向中线融合,形成原始心管。

胚胎22~24天,在一系列基因调控下,由头至尾,形成动脉干、心球、心室、心房及静脉窦等结构,与此同时心管逐渐扭曲旋转,心室的扩展和伸张较快,渐渐向腹面突出,使出自心球、原来处于心管前后两端的动脉总干和静脉窦都位于心脏的前端。

心脏的流入及排出孔道并列在一端,四组瓣膜环也连在一起,组成纤维支架。

至胚胎第4周左右,心脏外形基本形成,开始有循环作用,但此时心脏仍为单一的管道。

在此之后或更早一些开始,心脏发育经历以下变化:①房室分隔。

在房室交界处长出心内膜垫,将房室分隔开。

①左右心房分隔。

由心房腔长出的镰状隔与心内膜垫相互延伸而形成,其间伴随着房间隔、房间孔和卵圆孔的复杂变化。

①心室间隔形成。

由心室底部突出室间隔基胚并向房室管方向生长,将心室分成左右两半;至胚胎第7周时室间隔上缘的结缔组织、漏斗部及心内膜垫融合成膜部室间隔,从而促进室间隔形成。

室间隔发育过程中的任何异常即可造成室间隔缺损。

①主、肺动脉及瓣膜发育。

由原始心脏出口动脉总干内层长出两个相对的纵嵴,并在中央轴相连,将总干分为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动脉向左向后旋转与左心室连接,肺动脉向前向右旋转与右心室连接。

如该纵隔发育障碍,则可造成主动脉骑跨或大动脉错位等畸形。

二尖瓣和三尖瓣由房室交界的心内膜垫及圆锥隔形成。

至第8周房室间隔已完全形成,成为四腔心脏。

胚胎第2~8周是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就在这一时期。

二、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一)胎儿的血液循环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代谢,是通过脐血管、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周原始心脏形成 第4周心脏起循环作 用 第8周四腔心脏形成
房室管、心房、 及心室的分隔
室间隔膜部的形成 及室间隔的封闭
二.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
(一)胎儿的血液循环
胎儿时期的营养代谢和气体交换,是通过其血管、胎盘 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的。来自于胎盘的动脉血经 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脏下缘分为两支:一支约 50%血流进入肝脏与门静脉血流汇合;另一支经静脉导 管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共同流入 右心房。由于下腔静脉瓣的阻隔,来自下腔静脉的混合 血(以动脉血为主)进入右心房后,约1/3经卵圆孔入左 心房,再经左心室进入升主动脉,主要供应心脏、脑及 上肢;其余的流入右心室。自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 半身的静脉血,入右心房后绝大部分流入右心室,与来 自下腔静脉的血液一起进入肺动脉。由于胎儿肺脏处于 压缩状态,故肺动脉的血只有少量流入肺脏,经肺静脉 回流到左心房,而80%的血液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 (以静脉血为主),与来自升主动脉的血汇合后供应腹 腔器官及下肢,最后经脐动脉回至胎盘,换取营养及氧 气。
心血管系统疾病
Ⅰ小儿心血管
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心脏在胚胎早期第2周左右,由胚胎的中胚层细 胞发育而成。原始心脏是一个纵直的管道, 通过搏动向胚胎供血。胚胎22-24d,在一系 列基因的调控下,原始心脏逐渐扭曲旋转, 由外表的收缩环将其分为3部分,由后向前 为心房、心室及心球。至胚胎29d左右,心 脏外形基本形成。约第4周开始心脏有循环 作用,但此时房、室是共腔,第8周房室间 隔已完全形成,成为四腔心脏。心脏胚胎发 育的关键时期是胚胎第2-8周,先天性心脏畸 形的形成主要就在这一时期。
上半身血氧含量高于
A
下半身
卵圆孔、动脉导管、 卵圆孔、动脉导管、
静脉导管开放
静脉导管闭合
肺动脉压与主动脉相 肺动脉压下降,肺循 似,肺循环阻力高 环阻力低
右心室点
(一)心脏 小儿心脏相对比成人重。新生儿心脏重量为
20-25g,占体重的0.8%(成人只占0.5%), 1-2岁达60g,5岁时相当于新生儿的4倍,9 岁时为6倍,青春期后增至12-14倍,达到成 人水平。婴幼儿时期心脏为球形、圆锥形或 椭圆形,6岁以后心脏形状接近于成人,多 为长椭圆形。
(二)心率:由于小儿新陈代谢旺盛,组织需 要更多的血液供应,而心脏每次搏出量有限, 只有增加搏动次数以满足所需;加之婴幼儿 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故心率较快。年龄愈 小,心率越快。新生儿平均120-140/min,1 岁以内110-130/min,2-3岁100-120/min,4-7 岁80-100/min,8-14岁70-90/min.
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为:①左右心都向全身供 血,只有体循环而无肺循环,肺动脉压力高于 主动脉;②静脉导管、卵圆孔、动脉导管是胎 儿正常血液循环的特殊通道;③胎儿体内绝大 部分血液是混合血;④供应肝脏的血氧量最高, 心脏、脑、上肢次之,腹腔器官及下肢的血氧 量最低。
(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小儿出生后脐血管被阻断,呼吸建立,肺泡扩张, 肺脏开始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肺小动脉管壁肌层 逐渐退化,管壁变薄、扩张,肺循环阻力下降,从 右心经肺动脉流入肺的血液增多,使肺静脉回流至 左心房的血量也增多,左心房压力因而增高。当左 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先在功能上关 闭,大多至生后5-7个月出现解剖上的闭合。
(四)血压:动脉血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搏 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婴儿由于心搏出量较少, 血管口径较粗,动脉壁柔软,故动脉压较低, 其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
静脉压的高低与心搏出量、血管功能及循
环血容量有关,上下腔静脉的血流返回右心受 阻也影响静脉压。学龄前儿童颈静脉压一般在 40mmH2O左右,学龄儿童约为60mmH2O.小 儿哭闹、体力活动及变换体位可使静脉压显著 增高。
小儿心率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紧张、进食、活动、哭闹、发热等。因此, 应在小儿安静时测量心率。体温升高1℃, 心率可增加10-15/min,睡眠时可减少20/min 左右。
(三)血管特点:小儿动脉相对较成人粗。动、 静脉内径之比新生儿为1:1,而成人为1:2,随 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口径相对变窄。10岁以内 肺动脉口径较主动脉大,至青春期则二者相反。 婴儿期,毛细血管及肺、肾、肠、皮肤的微血 管口径相对粗大,有利于血液的供应和新陈代 谢。
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功能上关闭 5~7月时解剖上关闭
动脉导管
足月儿80%生后24h内功能性关闭 80%于3个月内解剖上关闭 95%1年内解剖上关闭
静脉导管
6~8周内闭锁形成韧带
胎儿与出生后血液循环比较
A胎儿期
B出生后
由母体循环完成气体 由肺循环完成气体交
交换

多为混合血,心、脑、静脉血和动脉血分开
正常血液循环途径
胎儿血液循环途径
胎儿血液循环途径
母体 脐静脉动脉血 门静脉静脉血
下半身静脉血 下腔静脉
右心房
上半身静脉血 上腔静脉
左心房 左心室 升主动脉
右心室
肺动脉
肺循环
降主动脉
心脑及上半身
下半身
通过静脉导管 血氧含量较高
血氧含量较低 通过卵圆孔 通过动脉导管
婴儿出生后血流通道的关闭
卵圆孔
小儿心脏的位置随年龄而改变。2岁以内小儿
心脏多呈横位。随着站立行走、肺和胸廓发育 及横膈下降等,2岁以后心脏逐渐转为斜位。 心尖搏动部位随年龄和心脏位置而变化,2岁 以内心尖搏动位于左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1cm, 以后逐渐内移,5-6岁时心尖搏动在左第5肋间 锁骨中线上,7岁以后心尖搏动逐渐移至左第5 肋间锁骨中线内0.5-1cm.
同时,肺循环的建立,使血氧含量增高,动脉导管壁 平滑肌受到刺激而收缩;加之肺循环阻力下降而体循 环阻力增高,使流经动脉导管的血量逐渐减少,动脉 导管内逆转为左向右分流,动脉血氧分压增高和出生 后体内前列腺素减少,使动脉导管逐渐收缩、闭塞。 约80%的足月儿于生后24h动脉导管形成功能性关闭。 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于生后1年内完成 解剖上闭合。若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为有畸形存 在。脐血管则在血流停止后6-8周完全闭锁,脐动脉 形成膀胱韧带,脐静脉形成肝圆韧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