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与多发病的防治
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

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社区卫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面对各种常见病与多发病。
了解和掌握这些疾病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社区卫生工作者与常见病与多发病的防治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社区居民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包括感冒、流感、肺炎等。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卫生教育,宣传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的姿势,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等。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提供疫苗接种服务。
二、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在社区居民中较为常见。
预防措施包括:提倡健康饮食习惯,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的摄入,增加蔬果和纤维素的摄入。
卫生工作者可以与居民开展定期的健康教育活动,向大家普及与消化系统健康相关的知识。
三、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和肥胖等。
卫生工作者可以利用健康体检、回访等方式,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和干预。
四、传染病社区中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对于居民健康造成威胁。
卫生工作者可以组织疫苗接种活动,推广正确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常通风、避免接触病原体等。
五、慢性病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肺癌等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病痛和经济负担。
卫生工作者需要加强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管理,开展定期随访服务,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
六、精神疾病社区居民中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也影响着大家的生活质量。
卫生工作者可以组织心理咨询小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疏导服务。
七、健康管理社区卫生工作者应加强居民的健康管理,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健康监测等。
通过各种健康管理服务,卫生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应的干预。
结语:社区卫生工作者在常见病与多发病的防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只有通过健康教育、疫苗接种和定期随访等措施,才能有效遏制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蔓延。
学校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和措施

学校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和措施学校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计划和措施是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
下面是一个关于学校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计划和措施的例子,供参考。
一、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措施1.流感和感冒的预防措施:a.加强学生的个人卫生意识,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的良好习惯。
b.提倡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弯曲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捂住口鼻。
c.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d.加强室内环境清洁,保持教室、办公室的卫生。
e.鼓励学生适度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2.腹泻的预防措施:a.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学生食物安全。
b.提供安全饮用水。
c.教育学生勤洗手,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d.定期检查食堂和厕所的卫生状况。
3.眼保健操的开展:a.每天在早晨和下午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眼保健操。
b.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眼保健操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学生口腔保健的开展:a.进行定期口腔健康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治疗。
b.积极开展口腔保健宣传,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意识。
二、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措施1.建立健全学校保健室:a.配备专业医务人员,提供学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b.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保障学生的基本医疗需求。
2.加强疫苗接种管理:a.对于各类疫苗的接种推荐,及时向家长和学生发布通知。
b.组织学生及时完成疫苗接种,提高学生的免疫力。
3.进行健康教育宣传:a.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教育讲座,增强学生的健康知识和卫生习惯。
b.制作宣传海报和宣传手册,向学生宣传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知识。
4.健康档案管理:a.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记录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常见病史。
b.配合家长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和关注,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5.加强学校环境卫生管理:a.定期清扫卫生,保持学校的环境整洁。
b.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减少病媒生物传播的风险。
通过以上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学校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
幼儿园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措施

幼儿园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措施
一、常见病防治
1. 呼吸道感染
-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 教育幼儿咳嗽打喷嚏时遮挡口鼻
- 教师及时发现病症,尽早治疗
- 保持教室清洁卫生
2. 手足口病
-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 教育幼儿勤洗手,不舔手指
- 发现病例及时隔离就医
- 暂停集体活动,做好清洁消毒
3. 腹泻
- 指导幼儿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 严格食品卫生管理
- 保持环境卫生
- 发现病例及时就医
二、多发病防治
1. 营养不良
- 加强营养教育
- 优化食堂供餐,确保营养均衡
- 关注幼儿生长发育状况
2. 龋齿
- 培养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
- 定期检查,及时治疗
- 控制食用糖分和酸性食品
3. 视力障碍
- 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 保证阅读和活动环境采光
- 定期检查视力
4. 肥胖
- 倡导合理膳食结构
- 鼓励多运动、多户外活动
- 教育正确的生活方式
三、家园合作
加强家园沟通,向家长宣传相关知识,获取支持和配合,共同为幼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医生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措施

医生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措施
引言
医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例,对于这
些疾病的防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措施尤为重要。
本文将提供一
些针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计划措施。
常见病
常见病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疾病,如感冒、消化不
良等。
针对这类疾病,以下措施可供医生参考:
1. 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提倡勤洗手、合理饮食、良好的作息惯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 规范治疗:医生在面对常见病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
开具药物和制定治疗方案,以确保疾病得到良好控制和康复。
多发病
多发病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经常发生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对于多发病的防治,以下措施可供医生参考:
1. 早期干预:通过建立慢病管理机制,对于易患多发病的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的风险因素,控制疾病的发展;
2. 健康管理:医生应协助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包括定期的体检、药物管理、饮食和运动指导等,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结论
对于医生而言,制定合理有效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计划措施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文提供了一些可供医生参考的措施,希望能够对医生的日常工作有所帮助。
2024年常见病于多发病防治计划、措施

2024年常见病于多发病防治计划、措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常见病多发病已经成为了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预防常见病多发病的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健康知识宣传和校园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医院、社区和学校建立健康教育中心,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健康知识。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健康体检。
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慢性进展的特点,很多人可能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意识到自己的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健康体检制度,通过定期的体检,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常见病多发病。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等新技术手段,提供更加便捷和全面的健康体检服务。
再次,我们需要加强病例监测和信息共享。
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时空规律,通过对病例发病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为我们的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病例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和干预。
此外,我们需要加强医疗服务和管理。
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需要医疗机构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此,我们需要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和规范,提高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同时,我们还需要完善医保政策,降低患者的就医负担,提高患者的诊疗率。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我们需要继续进行科学研究,深入探索常见病多发病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同时,我们还需要大力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
总之,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和努力。
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

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社区卫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他们扮演着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需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来应对各种疾病。
本文将重点探讨社区卫生工作者常见病与多发病的防治策略,旨在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一、常见病防治1.感冒与流感感冒和流感是社区居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社区卫生工作者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醒居民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建议居民注射疫苗以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对于已经感染的居民,卫生工作者应提供及时的医疗指导和药物治疗。
2.高血压高血压是社区居民中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社区卫生工作者应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和监测,帮助他们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并规范服药。
此外,卫生工作者还应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3.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
社区卫生工作者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随访和指导,监测其血糖水平和饮食情况。
通过开展定期的健康讲座和营养教育,帮助居民合理饮食、药物治疗与运动结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二、多发病防治1.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多发于社区人群中。
社区卫生工作者应通过加强对结核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对结核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他们还需主动筛查结核病患者,及时转诊至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并跟踪随访病情,确保治疗效果。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是导致社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区卫生工作者应进行定期的COPD筛查,发现患者后给予合理的治疗建议,包括戒烟、合理用药和适量运动等。
此外,他们还可开展呼吸康复和肺功能锻炼等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造成社区居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区卫生工作者应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和预防,通过定期测量血压和血脂、开展心电图检查等方法筛查高危人群。
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措施

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措施在学校中,学生往往是容易受到传染病侵袭的群体。
因为学生群体聚集,接触面广泛,容易引起疾病的传播。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学校应该制定有效的防治计划措施。
常见病,如感冒、拉肚子、发烧等,是学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对于这些疾病,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卫生教育: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向学生宣传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
2.提供健康饮食:学校餐厅应加强卫生管理,提供营养丰富、清洁卫生的食物,避免食物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等疾病。
3.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学校应定期清洁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场所,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
4.加强体育锻炼:学校应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多发病,如流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手足口病等,是学校容易爆发的疾病。
对于这些疾病,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疫情信息:学校应及时向学生发布疫情信息,并提醒学生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近距离接触等。
2.加强学生体检:学校应定期进行学生健康体检,发现疾病早期征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
3.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学校应定期进行消毒、通风等卫生管理措施,确保教室、宿舍等场所的清洁卫生。
4.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指导:学校应设立医务室,配备专业医生和护士,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和指导,帮助学生恢复健康。
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疫苗接种活动、开展防病宣传和宣告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总之,学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计划措施包括加强卫生教育、提供健康饮食、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加强体育锻炼、提供疫情信息、加强学生体检、加强学校卫生管理、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指导等。
通过集中力量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进行关注和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2024年学校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和措施范本(三篇)

2024年学校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和措施范本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校特制定了2024年学校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和措施, 旨在预防、控制和减少学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生率, 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效果。
二、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1.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调查及分析通过定期进行学生身体健康调查, 收集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生率的数据。
根据数据分析, 找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2.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宣传教育针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 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班主任会议等多种形式, 向学生和家长普及预防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知识, 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学校卫生环境的改善加强学校卫生环境的管理和改善, 定期进行校园清洁和消毒工作, 确保学生的居住和学习环境的卫生安全。
加强垃圾分类管理,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饮食卫生与营养管理制定健康餐食方案, 提供营养均衡的学生餐。
加强对食堂的监督和管理, 确保食材的新鲜和安全, 避免食物污染。
组织学生和家长参加健康饮食讲座和活动, 普及合理营养知识。
5.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提升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培养。
增加体育课程的数量和质量, 并开设多种体育俱乐部和运动训练班, 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选择,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6.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支持。
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 教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学会合理处理压力和问题。
三、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措施1.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加强消毒措施, 定期开窗通风。
提倡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手肘遮挡。
避免接触病毒源和患者, 尽量减少人群聚集。
2.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加强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 确保食材新鲜和加工卫生。
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过度进食和暴饮暴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3.3
臨床表現﹕
3.3.1大多數以上腹疼痛和胃腸道症狀為主﹒ 3.3.2上腹疼痛特點﹕ 慢性過程 一般少則几年﹑多則十年或更 長﹒ 周期性發作 發作期与緩解期相互交替﹒ 節律性疼痛 3.3.3胃腸道﹕打隔﹑流涎﹑惡心﹑反酸﹑腹脹等﹒ 3.3.4全身症狀﹕失眠﹑多夢﹑消廋﹑貧血等﹒ 3.3.5合并症﹕出血﹑穿孔﹑幽門梗阻﹑癌變等﹒
2﹒支气管炎(慢性)
2.1 概念﹕
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 症﹒
2.2 病因及發病机理﹕
外因﹕吸煙﹑感染(有感冒病史)﹑理化因素﹑气候﹑過敏因素 等﹔ 內因﹕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降低﹑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 遺傳因素﹕男性多于女性﹔
2.3 臨床表現﹕
咳嗽 早晨咳嗽較多﹐白天較少﹐睡覺前有陣咳或排 早晨咳痰較多﹐一般以白色或漿液泡沫形為主﹐ 偶爾帶血﹐感染時變為粘液膿性﹒
是因体內儲存鐵缺乏﹐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多見于怀孕 ﹑哺乳期婦女及生長發育的儿童﹒亦可見于消化道疾患的病人﹒
8.2 病因﹕慢性失血﹑需鐵量增加或鐵吸收不良等﹒ 8.3 臨床表現﹕主要有貧血症狀如頭昏﹑乏力﹑心悸﹑面色蒼
白﹐ 如伴含鐵脢活力降低還會有萎縮性胃炎﹑口角 炎﹑ 皮膚干燥﹑扁平甲及吞咽困難等﹒
5.1
病因﹕
5.1.1真菌感染﹕癬病﹑念珠菌感染等﹔ 5.1.2細菌感染﹕膿庖瘡﹑毛囊炎等﹔ 5.1.3病毒感染﹕皰疹﹑疣等 5.1.4過敏﹕ 蕁麻疹﹑接触性皮炎等﹔ 5.1.5精神及﹑物理化學因素刺激﹕濕疹﹑皮炎﹑瘙痒症等﹔ 5.1.6遺傳﹑內分泌因素﹕銀屑病﹑痤瘡等﹔ 5.1.7其它因素﹕毒性紅斑﹑過敏性紫癜等﹔
1﹒上呼吸道感染
1.4 預防与治療﹔
1.4.1增強机体的自身抵抗力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最好辦法﹐比 如堅持有規律的合适的身体鍛煉﹑生活方式以及勞逸結合 等﹒ 1.4.2平時多飲水﹐流行季節可適當喝一些預防用的藥劑如板蘭 根﹑ 野菊花茶等﹒ 1.4.3平時少去一些公共場所和人員聚集的地方﹐減少感染机會﹒ 1.4.4一旦患病除正常的藥物治療外還應多注意休息﹐抽煙者忌 煙﹐ 并且應該大量飲水﹐保証正常飲食及營養的攝入﹒進食可清 淡一 些﹐以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多吃蔬菜﹑水果等﹒ 1.4.5藥物治療﹔一般以抗病毒為主如板蘭根﹑金剛烷胺﹑雙黃連 等﹐合并細菌感染時加用抗生素治療﹐常用的有青霉素﹑复
1.2 臨床表現﹕早期可無明顯症狀﹐隨病情發展可出現頭痛﹑頭
昏﹑失眠﹑耳鳴﹑健忘﹑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等 症狀﹐晚期可出現心﹑腻﹑腎等靶器官的損害﹒
1.3 預防与治療﹕
1.3.1低鹽﹑低膽固醇飲食﹐禁煙限酒﹐避免劇烈運動﹔ 1.3.2定期檢查﹐按時按量服藥﹔ 1.3.3保持大便通暢﹔ 1.3.4培養穩定而樂觀的情緒﹐心平气和﹐避免激動﹒
4.4預防与治療﹕
4.4.1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坐姿及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等﹔ 4.4.2老年人應注意加強針對性的鍛煉及必要的補充鈣質﹔ 4.4.3物理治療及手術﹔ 4.4.4中醫﹑中藥﹔
5﹒低血糖症
5.1 概念﹕指空腹血糖低于3.9MMOL/L﹐伴有局部和全身症狀
者﹒
5.2 病因﹕葡萄糖攝入不足﹐分解過快﹐胰島素過量﹑晚期肝
6﹒中暑
6.5 預防与治療﹕
6.5.1隔离熱源和降低車間溫度﹐改善通風條件﹐加強勞動保護﹐合理調整作息 時間﹐不應過度疲勞﹐飢餓等﹔ 6.5.2可提供清涼解暑或含鹽飲﹐保証水份攝入﹔ 6.5.3加強衛生宣傳教育﹔ 6.5.4執行高溫作業禁忌症﹕對于高血壓﹑心臟病﹑﹑肺結核以及貧血和肝腎﹑ 內分泌疾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者﹐均應調离高溫作業環境﹒ 6.5.5應急處理﹕迅速將患者轉移至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保持安靜﹐平 臥﹒ 6.5.6在頭﹑腋下﹑腹股溝處放上冰袋(隔布以防凍傷)﹐或用冷水﹑酒精擦浴 及加用電扇降溫﹔ 6.5.6口服補液飲料﹐擴充血容量﹐意識不清者可手掐人中﹑內關﹑合谷等﹔ 6.5.7藥物治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仁丹等﹐嚴重者送醫院﹔
1.2 特點﹔
常年發病﹐冬春兩季多發﹐發病率高﹐傳染性強﹒部分患者可繼發支 气管炎﹑鼻竇炎﹑腎炎﹑風濕熱等﹒
1.3 臨床表現﹔
1.3.1起病急﹐輕者僅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狀﹐如鼻塞﹑流涕﹑打噴嚏等﹐ 重者可有全身不适﹑畏寒﹑發熱﹑頭痛﹑乏力等﹒有咽炎症狀時還 可出現發熱﹑咽痛或頸淋巴結腫大﹒ 1.3.2實驗室檢查﹔病毒感染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數增高﹒ 細菌感染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數增高﹒
5﹒皮膚病
5.2 症狀﹕
不同病原有不同症狀﹒
5.3 預防与治療﹕
5.3.1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避免接触過敏源﹔ 5.3.2避免不良刺激(飲食和外界)﹔ 5.3.3加強營養﹑增強体質﹔ 5.3.4治療以藥物為主﹔
6﹒口腔潰瘍
6.1 病因﹕
与病毒﹑細菌感染﹑消化功能紊亂以及疾病﹑內分泌變化﹑精神 緊張﹑免疫功能變化和遺傳因素有關﹒
常見病与多發病的防治
鴻準醫務室
一﹑常見病的種類与防治
1﹒上呼吸道感染 2﹒支气管炎 3﹒急慢性胃炎 4﹒腹瀉 5﹒皮膚病 6﹒口腔潰瘍 7﹒關節炎 8﹒缺鐵性貧血
1﹒上呼吸道感染
1.1 定義﹔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 毒﹑腺病毒等)和/或細菌(多為鏈球菌)引起的鼻﹑咽﹑喉部局限性急 性炎症的總稱﹒
祝您健康﹗
謝謝﹗
病﹑ 精神因素等﹒
5.3 臨床表現﹕頭昏﹑惡心﹑心慌﹑抽搐甚至休克﹒ 5.4 預防与治療﹕
5.4.1按時進餐﹐尤其是早餐﹔ 5.4.2避免過度勞累﹐堅持体育鍛煉增強体質﹔ 5.4.3快速補充糖份(口服﹑靜脈輸入)﹔ 5.4.4針對病因及早治療﹔
6﹒中暑
6.1概念﹕是由高溫環境引起的体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 電介質丟失過量所致的疾病﹒ 6.2病(誘)因﹕高溫﹑強輻射﹑濕度較高﹑通風不良﹑体質弱﹑疲勞﹑肥 胖﹑飲酒﹑飢餓﹑脫水﹑失鹽﹑發熱﹑穿著不透風或緊身 的衣服以及某些疾病和服用阿托品及其它影響汗腺分泌的 藥物等均可引起中暑﹒ 6.3發病机理﹔正常人的体溫一般恆定在37度左右﹐通過体溫調節中樞的作 用使產熱和散熱相對平衡﹐如果產熱大于散熱或熱散失受 阻﹐ 体內溫度過高﹐有過量熱積蓄﹐則是中暑的主要原因﹒ 6.4具体表現﹕ 6.4.1熱射病﹕典型的表現為高熱﹐無汗﹑意識障礙(昏迷)﹔ 6.4.2熱衰竭﹕常無高熱﹐但伴有頭痛﹑頭昏﹑惡心﹑口渴﹑胸悶﹑臉色 蒼白﹑冷汗﹑脈細弱﹑血壓低等虛脫症狀﹔ 6.4.3熱痙攣﹕常在高溫環境下﹐強体力勞動和大量出汗后﹐四肢肌肉﹑
4﹒頸椎病
4.1概念﹕頸椎病是一种慢性的退行性疾病﹐多發于老年人﹐但近
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4.2病因﹕先天因素﹑慢性勞損﹑急性損傷﹑頸椎的退行性變(椎
間盤變性)﹑骨質增生等﹒
4.3臨床表現﹕輕者出現頭昏﹑頭痛﹑睡眠不好﹑食欲減退等﹐嚴
重者可出現血管及神經病變如﹕頸項僵硬﹑血供 不足﹑肢体痳木﹑中風﹑甚至癱瘓等﹒
3﹒腎結石(尿路結石)
3.1 病因﹕
3.1.1流行病學因素 3.1.2 尿液因素 包括個人和社會因素﹑飲食的成分和結构﹑水 份的吸收﹑气候﹑代謝﹑遺傳等﹒ 形成結石物質排出太多﹐尿酸性低﹐PH值增 高﹐尿量減少﹐鹽類和有机物的濃度增高﹑ 解剖結构异常等﹒
3.1.3尿路感染
3.2 預防及治療﹕
3.2.1注意飲食調節﹐避免高動物蛋白﹑脂肪﹑內臟﹑膽固醇﹑高 糖﹒ 3.2.2大量飲水﹐稀釋尿液﹒ 3.2.3堅持適當体育鍛煉如慢跑﹑爬樓梯﹑睡覺前倒立等﹒ 3.2.4藥物及中醫治療﹒
8.4 預防与治療﹕
8.4.1平時多吃富含鐵元素的食物如﹕綠葉蔬菜﹑動物肝臟等﹒ 8.4.2治療主要以補充鐵元素為主可口服或注射﹒
二﹑多發病的种類与防治
1﹒高血壓
2﹒糖尿病
3﹒腎結石 4﹒頸椎病 5﹒低血糖症 6﹒中暑
1﹒高血壓
1.1
概念﹕
高血壓病是以動脈血壓升高為特征﹐伴有血管﹑心﹑腻﹑腎等器 官損害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收縮壓大于140MMHG﹐舒張壓大于 95MMHG)
7﹒關節炎(類風濕性)
7.1 概念﹕以關節疾病為主的全身結締組織及非特异性炎症﹒ 7.2 特點﹕病變部位多為對稱和多發性﹐疼痛和腫脹時而緩解時而
發作﹐晚期可出現關節僵直﹑畸形﹐病程長﹒
7.3 誘因﹕寒冷﹑潮濕﹑疲勞﹑創傷﹑感染﹑精神刺激等﹒ 7.4 臨床表現﹕患者可出現疲乏無力﹑消瘦﹑出汗﹑貧血﹑等全身
症狀﹐關節性疼痛﹐有晨僵感﹐活動不靈﹒天陰 時加重﹐嚴重者關節功能逐漸喪失﹐最后強直﹒
7.5 預防与治療﹕
7.5.1去除誘因﹐增強体質﹔ 7.5.2注意休息﹐适當活動﹐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為主﹔ 7.5.3藥物治療﹕抗炎及糖皮質激素等﹔ 7.5.4理療﹑中醫治療﹒
8﹒缺鐵性貧血
8.1 概念﹕
3﹒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3.1 概念﹔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球部的慢性潰瘍﹐它的形成 大都出自于自身消化﹐發病率較高﹒ 3.2 病因与發病机理﹔ 3.2.1胃酸-胃蛋白霉的消化作用 3.2.2情緒的應急狀態 3.2.3飲食不洁和失調 3.2.4藥物的不良作用 3.2.5 吸煙的不良作用 3.2.6遺傳因素“O”型血人群發病率較高﹐患者親屬的發病率也 較高﹒ 3.2.7某些疾病引起
痰﹒
咳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支气管炎(慢性)
2.4 預防与治療﹕
2.4.1吸煙者戒煙﹑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2.4.2改善環境衛生﹐加強個人勞動保護﹔ 2.4.3加強体育鍛煉增強体質﹐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度緊張和疲 勞﹔ 2.4.4避免接触過敏源﹐以免誘發疾病﹔ 2.4.5藥物治療以有效抗生素為主﹐輔以驅痰﹑鎮咳﹑解痙﹑平喘 等﹔ 2.4.6气霧及中醫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