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划分
城乡分类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城乡分类代码城乡分类代码为:100 城镇110 城区111 主城区112 城乡结合区120 镇区121 镇中心区122 镇乡结合区123 特殊区域200 乡村210 乡中心区220 村庄四、城乡分类的解释(一)主城区主城区是指市辖区和不设区市的下列地域:1.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2.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完全连接的其他村级地域。
(二)城乡结合区城乡结合区是指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三)镇中心区镇中心区是指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所辖城区以外的镇的下列区域:1.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2.与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完全连接的其他村级地域。
(四)镇乡结合区镇乡结合区是指与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五)特殊区域特殊区域是指地处城区、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以外,不隶属乡级行政区域,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和其他特殊区域等。
其中:1.开发区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区域。
2.农(林)场是指农场、林场的场部所在地的区域,以及经济较发达,具有一定的二、三产业规模的农(林)场职工聚集地。
农(林)场部以上管理机构随驻地的行政区域划分城区或镇区。
3.其他特殊区域是指常住人口达到3000人,同时,从事非农产业人员达到70%的独立区域。
(六)乡中心区乡中心区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驻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和乡所辖居民委员会地域。
(七)村庄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区域,以及未划入城镇的农场、林场等区域。
统计上城乡的划分标准基本单位

统计上城乡的划分标准基本单位统计上城乡的划分标准基本单位在统计学中,城乡划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关乎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平衡,还涉及到城乡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社会发展的均衡。
而在进行城乡划分时,统计上的基本单位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城乡划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统计上城乡划分的重要基本单位之一。
一般来说,城市的人口数量会相对较多,而农村的人口数量则较少。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一般将人口数量在30万以上的地区划定为城市,而人口数量在30万以下的地区则划定为农村。
人口数量这一基本单位在城乡划分中具有相对明确的标准和可操作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和城中村等地方。
2. 经济发展水平除了人口数量外,经济发展水平也是统计上城乡划分的重要基本单位。
一般来说,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国家统计局根据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对地区进行城乡划分。
这一基本单位考虑了地区的实际经济情况,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同时也可能受到地方政府的数据操纵或篡改的影响。
3. 城乡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是对城乡划分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单位之一。
国家统计局规定,城市用地主要以城市规划区、城中村、城镇建设用地为主要划分基础,而农村用地主要以行政村、自然村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为主要划分基础。
这一基本单位考虑了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情况,是城乡划分中的重要参考指标。
4. 社会事业设施和服务水平另城乡划分还可以考虑社会事业设施和服务水平作为基本单位。
城市的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较低。
这一基本单位考虑了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对城乡划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但同时也可能受到地方政府的虚假宣传或数据水分的影响。
统计上城乡的划分标准基本单位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建设用地和社会事业设施和服务水平等。
2024年城乡划分工作总结

2024年城乡划分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和目标2024年是我国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划分成为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城乡划分工作旨在合理划分城乡边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发展质量和效益。
本文旨在总结2024年城乡划分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并提出未来工作的建议。
二、工作内容和成果2024年,城乡划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城乡边界划定标准。
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农村发展规划,优化城乡边界划定标准,合理确定城区、城市边缘区域、农村区域的范围。
通过科学的标准,实现城乡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划定城乡边界。
依据城市规划和农村发展需求,划定城乡边界,明确城市功能区和农村区域。
通过划定城乡边界,可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和农村的权责边界,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分配。
3.完善城乡划分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划分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加强对城乡划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城乡划分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2024年的城乡划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优化城乡边界划定标准。
通过与专家学者的研讨,制定了相应的城乡边界划定标准,确保了城乡边界划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明确了城市和农村的权责边界。
在城乡划分的过程中,划定了城市功能区和农村区域的边界,明确了城市和农村的边界。
3.加强了城乡协调发展。
通过城乡划分的工作,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
三、工作存在的问题在2024年的城乡划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标准不够具体。
城乡边界划定标准过于宽泛,导致划分结果难以科学平衡。
2.政府部门职责不清。
各级政府部门在城乡划分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清晰,导致工作执行不畅。
3.农村发展不平衡。
城乡划分后,一些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源和政策支持不足,导致农村发展不平衡。
四、未来工作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推进城乡划分工作,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优化城乡边界划定标准。
城乡划分标准

城乡划分标准城乡划分标准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指标将地区划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类型的区域。
在我国,城乡划分标准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行划分的,主要是根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指标来进行划分。
首先,人口规模是城乡划分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人口规模在一定范围内的地区被划分为城市,而人口规模较小的地区则被划分为乡村。
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因此也成为城乡划分的重要依据。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城乡划分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多样化、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往往被划分为城市,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则被划分为乡村。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城乡属性,也是城乡划分的重要考量之一。
另外,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城乡划分的重要指标。
城市地区的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包括教育、医疗、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设施和服务都比较齐全,而乡村地区的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往往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医疗条件差、交通不便等问题。
因此,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也成为城乡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的来说,城乡划分标准是一个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只有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才能够科学、合理地划分城市和乡村地区,为城乡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城乡划分标准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制定城乡发展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乡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乡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综上所述,城乡划分标准是一个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过程,需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科学合理地制定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城乡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推动我国城乡全面发展。
02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三)1984年的标准
1.20 000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超过 2 000人的,可撤乡建镇
2.人口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业人口占 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撤乡建镇
3.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 4.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
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 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 000,如有必要,也 可设镇
13
• “中心地方” 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 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 000人
• 外围密集居住区的划分 以普查小区为基本单元,以人口密度为基 本指标,它们是否能归入某个城市化地区, 需满足以下条件(略)
14
三、城市的功能地域
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随着城市 扩散,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 城市功能波及的范围已超出城市建成区, 因此需提出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实践中对该概念叫法不同内涵也不一 下面为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
• 进入现代,汽车普及和城市郊区化使城市变成中 心城市和包括外围若干城镇在内的城郊的复合体。 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城市消失和乡村开始的明显的 标志点,大城市尤其如此
12
美国在处理城市实体范围方面的方法: • “城市化地区”
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 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 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 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按照1990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 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二者合 起来至少有5万人
村庄是乡村型的居民点,从事农业活动 镇是城镇型的居民点,非农业人口集聚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
①城镇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③城镇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⑤城镇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乡分类分类代码方法

城乡分类分类代码方法城乡分类是指将国内各地区按照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城市和乡村,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城乡分类体系是根据城市化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将中国境内的城市和乡村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城乡分类体系对于城市和乡村的分类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的。
城市与乡村的分类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建立的。
城乡分类体系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指标进行划分: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地区的经济产出、消费水平、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的指标,将地区划分为不同的城市和乡村类型。
例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县级市、小城镇、一般乡村等。
3.人口规模:考虑城市和乡村的人口规模,按照不同的标准将城市和乡村划分为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微型城市、大乡村、小乡村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别的城市和乡村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重点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三线城市和县级市重点发展传统产业和现代农业;小城镇和一般乡村则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现代化。
城乡分类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配套的经济、金融、能源、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
同时,还需要加强城乡规划和统筹,在建设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保障。
总之,城乡分类是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通过科学合理地划分城市和乡村的类型,可以更好地分配资源、制定政策、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城乡分类将有助于解决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促进全国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乡划分调研报告

城乡划分调研报告城乡划分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城乡划分是指对城市和农村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区别划分。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城乡划分的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调研结果1. 城乡划分现状根据调查数据,目前大多数城市和农村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边界,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城市常常拥有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多的公共服务资源和更高的生活水平,而农村则相对较落后。
2. 城乡划分存在的问题(1)资源分配不均衡:由于城乡划分的存在,导致城市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资源优势,而农村则常常受到限制。
(2)农村劳动力流失:因为农村的经济、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发展滞后,许多年轻人都会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减少。
(3)农业发展困境: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了城市化的冲击,很多农民将土地转换为房地产,导致农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4)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欠缺,农民的基本保障水平较低。
四、调研结论城乡划分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差距,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为了改善城乡划分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优化资源配置: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2. 建立农村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
3. 综合发展农业:鼓励农民发展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民带来更好的收入。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五、调研建议为了更好地解决城乡划分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1.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2. 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农村地区的发展,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城乡划分专题知识讲座

后来在 特定旳 时间交 易,形 成“集 市”。
随商品经济 发展,市逐 渐被吸引到 人口比较集 中,又是奴 隶主居住旳 城中,并有 固定位置。 城市始产生。
到近当代, “市”引申 为一级城乡 聚落性质旳 行政建制单 元。
镇——
镇与市原本有严格旳区别: “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到宋代,镇 才摆脱军事 色彩,以贸 易市镇出现 于经济领域
大城市带(megalopolis): 许多城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 互作用亲密,是一种巨大旳城市地域复合体。
• 为何要构建大城市区?构建大城市区旳意义何在?
• 大城市带旳形成条件或特征有哪些?形成原因是 什么?
• 我国城市区和城市带旳研究和发展情况怎样?
2、大城市区 (1)大城市区旳性质与城市区域化现象
• 城乡人口:
• 市人口:设区市总人口、不设区市旳街道人 口
• 镇人口:不设区市旳镇居委会人口、县辖镇 居委会人口
•
设区市旳总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旳非农
业人口
• 2023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 城乡人口:
• 市人口 :设区市市区人口
三、市带县
1、市领导县旳体制旳背景
改革开放早期,发挥城市带动地域经济发展旳作用 1990年底,全国168个市领导了700个县
际情况,但仍不理想 4)不同空间尺度旳城乡辖区没有相互区别旳专用名词,
造成概念和城乡统计口径上旳人为混乱
2、中国城市地域概念旳提议
1)城乡实体范围(城乡旳基本统计单元) 城乡旳建成区 城乡旳近郊区(农业人口<20%)
2)不同空间尺度旳城市地域 市中心 旧城区 建成区 城市实体范围 城市直接辖区(行政上不含辖县旳城市市区) 城市经济统计区(中心城市与周围县旳组合) 城市连绵区(城市经济统计区首尾相连组合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0
1
0
000
--
61
04
29
001
001
1
2
121
--
西关村委会
61
04
29
001
200
1
1
121
--
61042900120 011121--
3.城乡属性代码编码规则
●
乡级属性代码编制规则
●
村级属性代码编制规则
□
●
乡级属性代码编制规则
县级政府驻地→1
第13位
连接的乡级区域→2
其他乡级区域→3
草地。
□
8.4 非建设用地,是指农业用地 和未利用地 。□
9. 连接 9.1 普通连接 9.2 有空隙连接
9. 连接
• 连接是指两个驻地间可观察到的实际建设的
连接,中间没有被非建设用地所隔开。
• 连接的要素: 驻地 设施 建设用地 □
9.1 普通连接是指两个驻地的实际建设
无空隙相连接,或两个驻地之间通
留农业用地,则该村级地域为部分连接的
村级地域。□
11.4 与其他区、市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当村级单位与外区域的市辖区、不设区 市政府驻地、街道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
且连接的村级地域没有农业用地,则该村
级单位的地域为与其他区、市完全连接的 村级地域。□
11.5 与其他区、市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当村级单位与外区域的市辖区、不设区
2.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
●
2008年8月由国家统计局印发
(国统字〔2009〕91号)
●
对国务院批复的《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具
体方法、规则的细化
●
对统计用区划代码的具体编制方法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编制规则的主要内容
规定了省、地、县、乡、村五级编码规则
主 要 内 容
规定了城乡属性编码规则
11.1 乡级政府驻地 乡级政府驻地是指乡、镇人民 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类似乡级单 位管理机构所在地的村级地域。□
11.2 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当乡级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辖
区内的村级地域,且被连接的村级地域没 有农业用地,则该村级地域为完全连接的 村级地域。□
11.3 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当乡级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辖 区内的村级驻地,且被连接的村级地域保
城乡结合区→112 镇中心区→121
15-17位
镇乡结合区→122 特殊区域→123 乡中心区→210 乡村→220
□
5.备注项编码规则
多个政府驻地中,实际驻地→01 多个政府驻地中,虚拟驻地→02
备注项 2位码
空壳村级单位→03
无地域村级单位→04 普通连接中部分连接的村级单位→05
有空隙连接中部分连接的村级单位→06
类似村委会→500-599
□
区划名称
省码
市码
县码
乡码
村码
乡属性
村属性
分类码
备注
十九位区划代码
旬邑县 城关街道办
61
04
29
000
000
0
0
000
--
61042900000 000000-61042900100 010000-6104290010011212 1--
61
城关镇社区居委 会
04
29
001
□
区划名称
省码
市码
县码
乡码
村码
乡属性
村属性
分类码
备注
十九位区划代码
旬邑县
61
04
29
000
000
0
0
000
--
6104290000000 0000-6104290010001 0000--
城关镇
城关镇社区 居委会
61
04
29
001
000
1
0
000
--
61
04
29
001
001
1
2
121
--
61042900100112121--
●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区域;
●从事非农产业人员达到70%的类似村委会。□
二、两个标准及有关原则、规则和方法
(一)两个重要标准 (二)城乡划分的原则、实施范围 (三)区划与城乡的编码规则 (四)城乡划分基本方法
□
(一)两个重要标准
1.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2.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编制规则
1.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
2008年7月由国务院批复并发布
(国函﹝2008﹞60号)
●
该规定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城乡建设部、 公安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七部
门联合制定并上报国务院
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主要内容
明确了城乡划分的目的
主 要 内 容
给出了城乡划分的原则 确定了城镇、乡村的划分方法 规定由统计部门负责解释
西关村委 会
61
04
29
001
200
1
1
121
--
61042900120011 121--
(四)城乡划分基本方法 1. 判断连接的方法
2. 判断城乡属性的方法
9.2 有空隙连接,是指当两个建筑设施 之间非建设用地隔开,出现空隙, 且空隙距离小于或等于50米,则这两
个建筑设施视为连接。 • 出现空隙的用地主要指农业用地、未利
用地。□
9.2 有空隙连接
●
以下用地按有空隙连接判断: 已征用未开发的土地; 用于排灌、引水、排水的沟渠; 废弃矿井和工地,挖泥砂、采石遗留的坑地; 农村民生活区内不易建住宅的水坑、洼地、菜
一、统计用区划和城乡划分有关概 念
(一)统计用区划有关概念
1.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2.地级: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 3.县级: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和县(包括自治 县、旗、自治旗等)。 3.1 开发区: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 的开发区。 3.2 县级区域: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县所辖 行政区域、开发区。□
7.2 居住设施
7.3 其他设施
□
7.实际建设,指已建成或在建的公共设施、居住
设施和其他设施。 7.1 公共设施,是指行政办公设施、商业金融设 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和福利 设施、教育科研设施、文物古迹设施、其他 公共设施。 7.2 居住设施,是指居民住宅、小区服务设施、 道路用地、绿地等。 7.3 其他设施,是指工业设施、仓储设施、交通 设施、道路广场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不含 地下设施)、特殊设施、其他未包括的设施 等。
6.2 乡级驻地
6.3 村级驻地
6.4 虚拟驻地
□
6.1 县级驻地 县级驻地是指市辖区、不设
区的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
街道、镇、乡的区域。
6.2 乡级驻地
乡级驻地是指街道办事处、镇(民族镇)、
乡(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人民政府所
在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地域。 类似乡级单位驻地是指其管理机构所在的 村级地域。
5-6位
省直辖县级市→ 81-99
市辖区汇总码→ 01 开发区、园区→ 71-80
□
街道(地区) →001-099
7-9位 镇(民族镇) →100-199 乡(民族乡、苏木) → 200-399 类似乡级单位→ 400-599
居委会→001-199 10-12位
村委会→200-399 类似居委会→400-499
市政府驻地或街道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 且连接的村级地域保留农业用地,则该村 级单位的地域为与其他区、市部分连接的 村级地域。□
11.6 与其他镇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当村级单位与外区域非城区的镇政府驻地 的实际建设连接,且连接的村级地域没有农
业用地,则该村级单位的地域为与其他镇完
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11.7 与其他镇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当村级单位与外区域非城区的镇政府驻地
的实际建设连接,且连接的村级单位保留农
业用地,则该村级单位的地域为与其他镇部 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11.8 特殊地域
指常住人口超过3000人,且不属于乡级政府 驻地、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部分连接的村级 地域的下列区域: ●独立的工矿区;
●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 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区域;
规定了城乡分类编码规则
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编码方法
暂停编制
(二)城乡划分的原则、实施范围 1. 城乡划分的原则 2. 城乡划分的实施范围 □
1. 城乡划分的原则
●
划分基础: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
和行政区划为划分基础。
●
划分对象:以民政部门确认的社区居民委
员会、村民委员会辖区及类似村级地域为划 分对象。
5. 村级: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类似村级单 位。 5.1 类似村级单位:类似居委会和类似村委会。 5.2 虚拟村级单位:指当乡级单位下未设(或未 明确)村级单位时,虚设的村级单位。 5.3 村级地域: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所辖
地域,以及类似村级单位所辖地域。□
(二)城乡划分有关概念 6.驻地 6.1 县级驻地
10.3 其他乡级区域 其他乡级区域是指除县级政府
驻地、连接的乡级区域以外的乡
级区域。□
11. 村级属性 11.1 乡级政府驻地 11.2 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11.3 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11.4 与其他区、市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11.5 与其他区、市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11.6 与其他镇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11.7 与其他镇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11.8 特殊地域 11.9 其他村级地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