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完整word版)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蒋春燕地区:永州学校(通信地址):永州四中语文组邮编电子邮件:
面对着学习,你就要有毅力。

因为你就如身在干旱的沙漠之中,没有水也没有食物,你有的就仅仅是最后的那一点力气和时时蒸发着的那一点微少的汗水,你在这种地境里,不可以倒下,要坚强,要努力走出这个荒芜的沙漠,找回生存的希望,仅此无他。

在学习的赛跑线上,你就应该有着这不懈的精神,累了,渴了,你仍要坚持下去,因为终点就在不远的前方…行路人,用足音代替叹息吧!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你的作业进步很大,继续加油!你会更出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希望你一生平安,幸福,像燕雀般起步,像大雁般云游,早日像鹰一样翱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习就是如此痛快,它能放松人的心灵,但必须是在热爱的基础上。

瞧!学习就能带来如此奇妙的享受!学习总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而成的,就像砌砖,总要结结实实.踏踏实实的学吧!加油!成功属于努力的人!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更不缺少语文,而是缺少我们发现语文的眼睛,善于发问的心。

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寻找更有趣、更广阔、更丰富。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学生作品评价
总结词:及时反馈
详细描述:及时给予学生作品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 足和改进方向。同时,也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鼓励 学生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
学生作品评价
总结词:注重过程
VS
详细描述:评价学生作品时,不仅要 看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创作过程。 了解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 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促 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运用优美的语言,如诗意 的比喻、形象的描绘等, 增强抒情散文的艺术感染 力。
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
情感体验
背景了解
在鉴赏抒情散文时,读者应深入体验 作品中的情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 境和感受。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 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 情感内涵。
语言品味
品味作品中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 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情感 表达的作用。
作业布置与要求
01
总结词:实践应用
02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作业,要求 学生运用所学的抒情技巧,创作 一篇表达美的作品,以检验学生 的学习成果和实际运用能力。
04
教学评价
学生作品评价
总结词:细致入微
详细描述:评价学生作品时,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评估 ,包括作品的主题、语言、结构、创新性等方面。要细致入 微地分析作品,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具体的建议 和指导。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总结词:注重发展
详细描述: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时, 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关注学生的 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趋势,给 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更 好地成长和发展。
教师自我反思与改进
总结词:深入剖析
详细描述:教师需要深入剖析自己的 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反思其中的优 点和不足。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 馈,探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设计参考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设计参考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

2.培养学生运用抒情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运用抒情手法进行写作。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自然地表达情感,做到抒发真情实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美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2.发现美的途径(1)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美的存在?3.抒情手法的讲解与运用(1)讲解抒情手法的概念及作用。

(2)举例说明抒情手法的运用,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3)让学生现场练习,运用抒情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4.实践环节(1)布置写作任务:以“发现美的瞬间”为主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2)学生分组讨论,构思文章结构。

(3)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成果分享与评价(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出修改建议。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写作任务,修改并完善文章。

2.收集关于美的名言警句,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发现美和运用抒情手法方面是否存在困难?如何解决?3.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4.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六、教学延伸1.开展“寻找身边的美”主题活动,让学生用摄影、绘画等形式记录生活中的美。

2.举办“抒情散文”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表达自己的情感。

3.邀请作家、诗人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心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运用抒情手法进行写作,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时,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美的多样性,如自然之美、人性之美、艺术之美等。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课程 导学 建议
教学 建议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 ,写一篇下水作文; 2.准备经典抒情片段,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2.课外联系已学课文,或搜集一些优秀的抒情性的文章或片段,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 3.完成《金太阳导学案》 “预学区”部分内容。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学生行为 1. 在 老 师 的 引 导 下展开联想和想象, 充 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 验, 在头脑中形成种种 美的画面; 2.积极思考, 有效 互动, 以饱满的激情投 入课堂学习之中。 媒体运用 学习 内容
注意问题 课后 巩固
金太阳固学案
PPT 课件展 示问题题干
总结 反思
PPT 课件展 示《思维导 图构建》图 示
3.抒情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抒情方法:要有真情实感;情感要有寄托;适 当运用修辞。 扩大知识面 美的发现 丰富生活阅历 什么是抒情 学习 板书 设计 抒情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咏物抒情 间接抒情 融情于事 融情于理 托物言志 要有真情实感 要多种方式并举 要善用多种修辞
第二 层级 学习 过程
1.引导学生讨论: 围绕问题思考讨 第 1 题:抒情的方式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论。 第 2 题: 在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时,需要注意 哪些问题? 2.提出探究性问题: 第 3 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 大纲》都要求写作文要做到“感情真挚” 。那么 , 在抒情时,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 1.参与讨论和辩论,展示板书关键词: 第 1 题: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咏物寓情、融情于事、融情于理、托 物言志) 。 第 2 题:要抒发真情实感;要多种方式并举;要 善用多种修辞。 2.点拨:归纳明确,展示板书。关键信息: 第 3 题:感情基调真善美;素材选择贴近生活; 情感表达多样灵活;细节描写感人至深。 小组展示、辩论。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美的发现教学目标:1. 了解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重点: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所感受到的美。

2. 讲解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内涵。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他们身边的美丽事物,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4. 分享: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并解释为什么这些事物被认为是美的。

5.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们的发现,强调美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第二章:抒情的表达教学目标:1. 了解抒情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会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抒情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难点: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范文、写作纸张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抒情的思考。

2. 讲解抒情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抒情的意义。

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范文,尝试自己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4. 分享:邀请几名学生读出自己的抒情文字,并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强调抒情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第三章: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教学目标:1.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

2. 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美的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美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要欣赏的文学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指导他们如何欣赏其中的美。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所欣赏到的美,并分享他们的感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写作《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写作《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2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教学目的】1.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重难点】掌握各种抒情方式方法,特别是托物言志这种抒情方式的把握。

【教学方法】读——析——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本1.美是什么?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生机,美是高尚品德……美无处不在。

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2.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你发现过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吗?如果发现了,说出来与我们分享。

二、欣赏习作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同学郊游后写下的文字。

屏显:片段一:几幢房子,灰突突的,破败不堪,好像已过了几个世纪。

一条小河,水面上飘浮着一团团的杂草,像是平平的路面上偏偏长着一片片的青苔。

大片的草地已开始枯黄,没有一点儿精神。

几棵落叶乔木也开始落叶,飘零的叶子随风乱飞,飞满了田野,飞进了村庄,吹打在行人的脸上。

)问:你觉得这个同学描写的风景美不美?小结:美实际上是一种感受。

我们常说“触景生情”,反之,也有“境由心生”的说法,你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感受景色,那景色就带着什么样的色彩。

可以说把眼前的景物与你的情感体验融合为一体,美就产生了。

比如另一个同学带着欢乐的笔调进行的修改。

屏显:片段二:几幢房屋枕在小河边,虽已有些破旧,却显出几分安逸,几分自然。

河水潺潺流淌,水面上飘浮着几根枯草,几片落叶,好像一艘艘小小的船儿。

草地已开始泛黄,但那大片的绿色仍然骄傲地炫耀着,把一年中最后的美丽也献给了游人。

几株乔木已开始落叶,叶儿随风飘舞,那是树木回报大地母亲的礼物。

小结:可见心境不同,审美的感受就不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高一语文教案:《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高一语文教案:《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科目:年级:组别:教师:高一语文教案:《美的发现学习抒情》《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导学案学习目标1.善于多角度发现美、感受美。

2.学会抒情的两种方法。

学习过程:一、话题探讨:1.美是什么?教师导语: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心态,美的东西很多,需要人们去发现,去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同一时代的不同人,对于美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

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的大海美,晶莹剔透的露珠也美;高山的险峻美,石子的光滑也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繁华的都市美,茅草屋篱笆墙牧童樵夫恬静的山村也美。

2.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预设各种可能:美是一种潮流,美是一种时尚。

美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有“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的赞美诗句,对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大诗人白居易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名句。

美,是一道波,在心头滑过,从触觉进入心灵;美,是一朵花,在眼前绽放,从视觉进入心灵;美,是一首歌,在耳际萦绕,从听觉进入心灵;小结:美离我很近,却无法触摸;美离我很远,却似乎又离心灵很近。

既然美是这样的,我们就要捕捉美,创造美。

方法之一——学会抒情。

二、学习抒情学习设想:对学生来说,抒情的关键在于把情感融化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好,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不言惜别而惜别自见;或寓情于景,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言悲凉而悲凉自见。

应指导学生认真体味、学习。

因此学习抒情主要就是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一)第一环节:温习经典教师导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多愁善感的人总是喜欢寄情于物,托志于物。

同为“咏雨”,不同的人因性格不一,处境不同,所生发的情感也不同。

试为下列“咏雨”诗词寻找相应的作者。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示例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示例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抒情散文的写作规律和技巧,提高学生 的写作能力。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激发他们对美的兴趣和追求。
知识讲解
总结词:系统讲解
详细描述:系统讲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写作技巧和抒情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抒情散文的内涵和外延。
THANKS
感谢观看
课堂互动
总结词:互动交流
详细描述: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课堂互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加深对抒情散文的 理解。
作业布置
总结词:巩固提高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 抒情技巧和方法,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抒情表达能力。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学生评价0102节和情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 活态度,让他们更加积极向上地
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通过阅读和写作抒情散文,培养 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提
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02
教学内容
美的定义与特性
总结词
理解美的本质和特性是学习抒情的基础。
详细描述
美的定义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它既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也与人的主 观感受有关。美的特性包括多样性、普遍性和时代性,它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共 鸣,提升人的审美情趣。
抒情的定义与表现方式
总结词
抒情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它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形 式表现出来。
详细描述
抒情是指通过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绘画等方式来表达 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抒情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如诗歌、散 文、音乐、舞蹈等,它们能够直接触动人的内心,引起情感 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教学目标:1.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各种抒情方式方法,特别是托物言志这种抒情方式的把握。

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教学时数:2——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的生机,美是高尚的品德……可以说,美无处不在。

你发现这些美了吗?这个单元作文训练的话题是“美的发现”。

那么,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你发现过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吗?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同学们,怎样才能发现美呢?一是多多投入审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现美的能力;二是扩大知识面,渊博的知识无疑有助于我们发现客观事物的美;三是丰富生活阅历,阅历越广,体验越多,就越能发现美。

如果我们发现了美,又怎样将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和大家分享呢?那就要学会用“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二、学习抒情:学习抒情得在阅读中学习。

我们要善于阅读那些寄托人类美好情感的文章,用心领悟抒情的奥妙。

如《金色花》《纸船》中抒发的母子之情,《背影》中抒发的父子之情,《芦花荡》中抒发的革命之情,《孔雀东南飞》中抒发的爱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抒发的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都激动人心。

同学们在感动之余要仔细揣摩并学习作者高妙的抒情技巧。

当然,学习抒情不仅仅是个学习技巧的问题。

尤其要紧的,应在日常生活中陶冶熔炼自己的感情。

“人生经验愈丰富,事理观察愈深刻,情感也就愈沉着,愈易融化于具体的情境。

”(朱光潜语)抒情的关键在于把感情融化于具体的形象。

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好,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不言惜别而惜别自见;或寓情于景,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言悲凉而悲凉自见。

同学们应认真体味、学习。

抒情,特别要注意下边几点:情要真实。

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

白居易说: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

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

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

消极颓废的感情不应该写入文章。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发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读过后久久不能忘怀。

因此,同学们写作文要抒发那些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反映当代中学生进取精神的风貌,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感情,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应该写入文章。

具体地说,应特别注意:谩骂老师、家长,谩骂高考制度,揭露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如何不学习,抽烟、喝酒、逃课、泡网吧、早恋等等,在平时作文、考试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中绝不许出现。

三、怎样抒情:1.什么是抒情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

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记叙中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方法:从上述表述中可见,抒情分为两类: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抒情往往不会单独出现在文中,它常与记叙、描写、议论等结合在一起。

一般来说,直接抒情一般要与议论结合在一起,而间接抒情一般与叙述、描写结合在一起。

这“结合”,要求自然,不能牵强,切忌空泛、虚浮,无病呻吟。

3.各种抒情方式方法概述:(1)直接抒情法又称直抒胸臆法。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

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

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2)间接抒情,具体又有如下几种:①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②触景生情法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

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如刘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

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景,作者首先是描写闽江江水的绿,再写江中急流的险,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急流中的飞舟。

写“绿”,写“急流”,写“飞舟”,都是为写船上的勇士作铺垫。

面对这幅急流飞舟、惊心动魄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在那紧急关头,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呢?结论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动摇,那船便会撞碎在尖厉的岩石上”。

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

情从景出,扣人心弦。

③咏物寓情法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

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

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而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

④咏物言志法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

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

”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

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

⑤融情于事法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一段叙述文字,朴实无华,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⑥融情于理法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

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⑦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也即间接抒情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

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通过记述荷花艰辛的生命历程,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的赞美。

作者寄情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

可见,托物言志既是一种间接的抒情方式,又是着眼于整篇文章而言的一种表现手法。

不要把它单一看作示例石榴郭沫若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