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二地理必修3寒假作业(3)

(新课标)高二地理必修3寒假作业(3)
(新课标)高二地理必修3寒假作业(3)

新课标2016年高二地理寒假作业3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读“我国坏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1-2题。

1.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2.表中②③④数据位的差异.说明人口合容量

A.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读“部分温度带和四类干湿区的关系图”回答3-4题。

3.图中O区在我国没有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洋流

D.海陆位置

4.我国东部地区组合正确的是

A .A一B一F一E B.P一J一F一D

C.A一G一F一D

D.D一E一L一M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图中两个区域()

A.同属一个大洲B.同临一个大洋

C.同处一个半球D.同为发展中国家

6.甲、乙两城市的气候()

A.高温期与多雨期均相同

B.高温期相同,多雨期不同

C.高温期不同,多雨期相同

D.高温期与多雨期均不同

7.某种气候6月至9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该气候为()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8.日本所需的石油主要来自于()

A.美国、中国、东南亚

B.澳大利亚、东南亚、中国

C.中东、东南亚、中国

D.中东、东南亚、英国

9.关于日本农业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民多采用大型农业机械②精耕细作,单产很高

③侧重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④小麦、玉米是主要农作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关于日本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A.日本政府和公民环境意识强

B.日本工人工资高,生产一次性筷子的经济效益差

C.日本无森林资源

D.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工业是劳动密集型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右图,回答问题:(共24分)

(1)该区正以、、为核心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6分)

(2)分析图示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

件:

。(6分)

(3)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何在?(6分)(4)在上图所示区域中,香港以自由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广州和珠海等地则以制造加工业而闻名。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对本地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6分)

12.丹江口水库集水区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据《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2)》,2010年丹江口水库水质评价为中营养状态,富营养化是丹江口水库水质的主要威胁。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示意图,下表为水源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表。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为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区水质,防治水体富营养化,你认为哪些土地利用类型可能会对水源区水质产生负面影响并说明理由。(8分)

(2)指出汉江与渭河水文特征的异同点。(4分)

(3)1969年我国在十堰市布局建设了东风汽车公司,2003年该公司总部由十堰市迁至武汉。解释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迁址武汉的原因。(4分)

13.我国跨世纪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读下图“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1)填出四大工程的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

工程和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工程。(3分)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工程,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工程。(2分)

(3)四大工程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共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6分)

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

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

(4)四大工程中,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

是:,它们对上海的积极影响是:。(5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答案】1.A2.A

【解析】环境人口容量是考虑资源、科技以及消费水平等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极限人口。表格可见,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

【答案】3.D4.A

【解析】O区为亚热带干旱区,我国同纬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是由于处于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我国东部从南向北依次有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都是湿润气候,温带季风为半湿润气候。

【答案】

5.B 6.C

【解析】

试题分析:

5.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分析,甲所在地位美国太平洋沿岸,乙所在地澳大利亚太平洋沿岸,两个国家不属于同一个大洲,也不属于同一个半球,同为发达国家,同临太平洋。

6.甲位于美国太平洋沿岸,为地中海气候;乙位于澳大利亚太平洋沿岸,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所以两城市气候高温期不同,但多雨期相同

7.【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且南北半球都有分布;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旱雨两季,因为只分布在北半球,所以6月至9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8.【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日本矿产资源贫乏,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澳大利亚和美国石油资源不丰富,英国距离日本较远,所以日本所需的石油主要来自于中东、东南亚、中国。

9.【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日本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狭小,但农业发达,现代化水平高,由于受地形的限制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单位面积产量高,且日本农民重视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稻米、畜产、蔬菜为日本农业三大部门。

10.【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日本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人均工资较高。一次性筷子十劳动密集型工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经济效益差;日本森林资源丰富。由于人口素质较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很强,一次性筷子会浪费很多树木资源。

二。综合题

11.【答案】

(1)香港、广州、深圳

(2)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

(3)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海陆交通便利。为侨乡。历史上有对外交往的传统(4)香港以第三产业闻名,广州、珠海等以第二产业闻名。这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香港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完善的市场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如人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等。

【解析】

试题分析:

(1)珠三角各城市加强相互分工和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工业发展与所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资源、交通、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工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海陆交通便利,便于海外贸易联系,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众多海外华人、华侨可以来此投资,促进了本区工业的发展,劳动力资源丰富、国家给与政策支持等有利条件促使工业快速发展。

(3)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从地理位置,思想传统,侨乡等方面分析。

(4)香港作为开放度、知名度、自由度极高的国际城市,承接国际订单,为加工厂提供原材料、机械设备,提供产品设计及样品,负责开拓国际市场,搞好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依赖地缘优势和大量廉价劳动力优势,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等,负责产品制造、加工和装配。

12.【答案】

(1)耕地。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引起的农业水源污染。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2021-2022年高二化学寒假作业三 缺答案

2021-2022年高二化学寒假作业三缺答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e 56 Cu 64 Zn 65 Ag 108 一、选做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放热还是吸热 D、吸热反应只能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2.1mol白磷转化为红磷时放出18.39kJ热量,已知:P 4(白磷,s)+5O 2 (g)=2P 2 O 5 (s) ΔH=-a kJ/mol(a>0);4P(红磷,s)+5O2(g)=2P2O5(s) ΔH=-b kJ/mol(b>0),则a和b的关系是() A.a > b B.a = b C.a < b D.无法确定3.关于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电池中失去电子的电极为阴极 B.原电池的负极、电解池的阳极都发生氧化反应 C.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 D.电解时电解池的阴极一定是阴离子放电

4.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 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慢 5.下列有关金属腐蚀与防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纯银器表面在空气中因电化学腐蚀渐渐变暗 B.当镀锡铁制品的镀层破损时,镀层仍能对铁制品起保护作用 C.在海轮外壳连接锌块保护外壳不受腐蚀是采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可将地下输油钢管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以保护它不受腐蚀 6.右图为直流电源电解稀Na 2SO 4 水溶液的装置,通电后在石墨电极a和b附近 分别滴加石蕊溶液,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A.逸出气体的体积:a电极的小于b电极的 B.a电极附近呈蓝色,b电极附近呈红色 C.a电极附近呈红色,b电极附近呈蓝色 D.电极逸出无味气体,另一电极逸出刺激性气味气体 7.把铁钉和碳棒用导线连接起来后浸入食盐溶液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活动题答案: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P3【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P4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P9【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点拨】同意。可以从遥感的定义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相当于传感器。 P11【思考】 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点拨: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三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三 高三 2013-02-07 15:16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三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札(zhá)记间(jiàn)断衍(yǎn)生疟(nüa)疾强(qiàng)颜欢笑 B.肚脐(jí)临帖(tia)剥(bō)落悄(qiǎo)然明眸(m?u)善睐 C.谂(shěn)知槛(jiàn)车修禊(xì)槲(hú)木桀骜(ào)不驯 D 挨(āi)近模(mú)具作(zu?)坊着(zháo)力日薄(b?)西山 2.下列字形全都正确一组是 A.驰骋瞭望食不果腹黯然泣下 B.妨范斑斓不共戴天首尾俱全 C.精湛斜晖阴谋鬼计踌躇满志 D.厮杀喝彩如愿以偿头昏脑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式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英国军方将未经训练的新兵送上战场,这一的举动引起了英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即使在国外也被处处。 ③菊花以其高洁、脱俗的形象被人们用以比拟美好的德行,逐渐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审美对象,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A.轻率传诵从而 B.草率传诵进而 C.草率传颂进而 D. 轻率传颂从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河北大学车祸案发生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省长称将严惩肇事者,此案很快将不了了之,给死者一份安慰。 B.这些方格绿网在切割直线道路后,增强了空间的进深感,与中国传统园林的障景法殊途同归。 C.2010年12月11日,英国王储查尔斯和妻子卡米拉遇袭,卡米拉看起来极度惊恐,吓得浑身发抖,无所适从。 D.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时,无所不至,其手段之残酷,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有超过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还有众多的内陆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丰富。这些遗产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B.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D.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二、阅读选择 (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 论儒学的复兴 汤一介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高二地理寒假作业(三)

高二地理寒假作业(三) 一.选择题 读“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完成第1~2 题。 1.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大气污染 2.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 D.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读“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资源、能源消耗的历史与现状示意图”,完成第3~4题。

①农地面积/107 km2②人口数量/108 ③能源消耗量/108 t ④淡水消耗量/103 km3 ⑤氟利昂排出量/104t ⑥二氧化碳排出量/10-6 3.二战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能源消耗量、淡水消耗量、氟利昂排出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都大幅度上升,其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是( )。 A.能源消耗量 B.淡水消耗量 C.氟利昂排出量 D.二氧化碳排出量 4.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关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其基本建设用地的增多②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引起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引起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面积增加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5.下列现象或过程,哪些能体现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 A.因破坏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 B.科技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遭到多国部队打击 D.发展草原风光旅游业,内蒙古畜牧业从业人员减少 环境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据此完成第6~7题。 6.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 A.高山草甸 B.极地苔原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篇一】 一、能源的分类 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 (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三、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 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神黄铁路、大秦铁路、焦——兖——日铁路。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图3.5)。 五、能源的综合利用: 1、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2、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中心的多元结构。 六.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物理(三)Word版含答案

【原创】高二物理寒假作业(三) 一、选择题 1.关于点电荷和元电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 B.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可以看做点电荷 C.当两个带电体的大小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时,可将这两个带电休粉成点电荷 D.任何带电球体,都可看做电荷全部集中于球心的点电荷 2.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一带电平板电容器的极板A与一灵敏静电计相接,极板B接地.若极板A稍向右移动一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灵敏静电计指针张角变小 B.灵敏静电计指针张角变大 C.极板上的电荷量几乎不变,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大 D.极板上的电荷量几乎不变,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小 3.如图所示为一种自动跳闸的闸刀开关,O是转动轴,A是绝缘手柄,C是闸刀卡口,M、N 接电源线,闸刀处于垂直纸面向里、B=1 T的匀强磁场中,CO间距离为10 cm,当磁场力为0.2 N时,闸刀开关会自动跳开.则要使闸刀开关能跳开,CO中通过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为( ) A.电流方向O→C B.电流方向C→O C.电流大小为1 A D.电流大小为0.5 A 4.关于电动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电源内部把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非静电力做功,电势能增加 1

B.对于给定的电源,移动正电荷非静电力做功越多,电动势就越大 C.电动势越大,说明非静电力在电源内部从负极向正极移送单位电荷量做的功越多 D.电动势越大,说明非静电力在电源内部把正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的电荷量越多 5.如图所示,导轨平面水平,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电阻一定的光滑导体棒ab、cd 放在导轨上,不计导轨电阻,今用平行于导轨的恒力作用于ab棒使之由静止开始向左运动,则() A.除开始时刻外,任一时刻ab棒的速度都大于cd棒的速度 B.除开始时刻外,任一时刻ab棒的加速度都大于cd棒的加速度 C.最终两棒的速度相同 D.最终两棒的加速度相同 6.空调机、电冰箱和消毒柜都使用了() A.温度传感器 B.红外线传感器 C.生物传感器 D.压力传感器 二、实验题 7.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最先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被称为密立根 油滴实验。如图,两块水平放置的金属板A、B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板间产生匀强电场,方向竖直向下,图中油滴由于带负电悬浮在两板间保持静止。 (1)若要测出该油滴的电荷量,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 A.油滴质量m B.两板间的电压U C.两板间的距离d D.两板的长度L (2)用所选择的物理量表示出该油滴的电荷量q=________(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3)在进行了几百次的测量以后,密立根发现油滴所带的电荷量虽不同,但都是某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这个最小电荷量被认为是元电荷,其值为e=__________C。 8.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待测电阻R x约为200 Ω,电压表的内阻约为2 kΩ,电流表的内 阻约为10 Ω,测量电路中电流表的连接方式如图(a)或图(b)所示,结果由公式R x=错误!未找到 2

2020高二地理寒假作业答案

2020高二地理寒假作业答案 导读:本文是关于2020高二地理寒假作业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1.(12分)(1)长江流域面积广,地处湿润气候带,降雨量大且暴雨集中,植被破坏严重。(3分) (2)植被覆盖率较高(1分) (3)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2分) (4)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淤积,导致调蓄洪水能力降低;水库淤积,降低水库防洪标准。(6分) 2 ⑴沪宁杭、矿产资源(能源、原料)⑵经大秦线至港口,再海运至长江三角洲(上海)⑶有色金属、湘黔⑷水电、天然气(核电) 3(1)耕地面积扩大,沼泽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旱灾害性增多,气候变干(2)松花江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沿岸人口和城市较密集(3)开垦年限越久,土壤质量指数越低,退化越严重土壤侵蚀的加剧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4)ABEF 4(1)55(2分) (2)B(2分) 与A相比,B地在冬季处背风向阳的南坡,热量条件优于A地台风;偶尔南下的冷空气影响;春季多阴雨等。(6分) (3)AB(4分) (4)如图所示(2分) 5.(1)、填出序号代表的地形区名称。 ①秦岭②渭河平原(谷地) ③汉水谷地(平原)。 (2)、气温随地势或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3)山地迎风坡(南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答出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可得分)。

(4)、900(850一950均可) (6)华北的春旱,东北和华北的冬季的寒潮,夏秋季的洪涝等 (7)使河湖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6.(8分)读我国某区域沿东经106.5°所作的地形剖面及气候资料图,分析回答: (1)2℃,800mm。 (2) (AC) (3)四川盆地。 (4)阴雨,位于昆明准静止锋冷气团一侧。 7、(1)受季风气候影响,径流季节变化量较大(1分)上游落差大,水流急,不利于航运(1分) 受海洋气候影响,径流季节变化小,(1分)地势平坦,大部分河段水流平稳(1分) (2)长江中下游平原 C (各1分) (3)汉水武汉 (各1分) ACDF (2分) 8、(1)CD(2分) (2)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水电丰富(2分) (3)立体农业,春季低温阴雨,夏季干热少雨(伏旱)(3分) (4)围湖造田,河流泥沙淤积(2分) (5)武汉水陆交通便利,靠近煤产地,钢铁、机械工业发达、协作条件好,有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技术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农业基础好。(4分) 9.(11分) (1)均为地上河 (地形)从第二阶梯进入第三阶梯,水流速度迅速降低,泥沙沉积严重,河床抬高,堤坝加高;(植被)上中游地区植被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高二政治寒假作业(三)

高二政治寒假作业(三) 一、选择题,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2.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3.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激励着人们战胜困难,这体现了优秀文化可以() A.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提升文化竞争力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4.“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种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5.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南省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确定,既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前进 C.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D.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6.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更加重视社会公德的养成教育。“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温暖世间真情。”这朗朗上口的公益广告语使人们的言行悄然发生了可喜变化。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A 深远持久的特点 B 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C 潜移默化的特点 D 鲜明的民族性 7.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建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表明()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高二地理寒假作业(二)

高二地理寒假作业(二) 一.选择题. 读“中国攀枝花工业区(图甲)和德国鲁尔区(图乙)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两工业区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煤炭资源丰富B.水能丰富 C.铁矿资源丰富D.廉价劳动力丰富 2.图示两工业区均有河流流经,但乙工业区的内河航运发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表形态B.资源分布C.城市规模D.市场需求 读“内蒙古山路煤炭集团光伏发电产业链模式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的①②分别为() A.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厂B.供气、液化气站 C.供水、农田灌溉D.钢材、轧钢厂 4.关于此发展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立足于煤炭资源的深加工 B.实现了光伏发电循环发展 C.最终产出绿色环保电能 D.达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5.关于此产业链各环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煤矸石和秸秆等废弃物用于热电厂锅炉燃烧 B.热电厂的蒸汽都用于多晶硅生产 C.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用作热电厂冷却水源 D.热电厂发电作为多晶硅生产的动力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第6~7题。 6.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土壤盐碱化D.水污染 7.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A.过度砍伐森林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D.城市化过度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服装经销商多从我国订购服装成品,但从21世纪初开始将订单转移到东盟国家。尽管近年来东盟国家纺织服装工业迅猛发展,但一些纺织企业无法满足欧美客商对产品的高要求,导致仍需从我国大量进口一些纺织服装产品,尤其是高档面料产品。据此完成第8~10题。 8.欧美服装经销商将订单由我国转入东盟国家是因为( ) A.东盟原材料更丰富B.东盟产品质量更优良 C.东盟劳动力成本更低D.东盟距欧美市场更近 9.影响东盟国家从我国大量进口面料产品的主要原因是( ) A.与我国交通联系便捷B.自身生产工艺较薄弱 C.本国生产规模较小D.当地产业升级的需求 10.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某知名服装企业到东盟国家设立服装生产厂,其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生产成本B.接近欧美市场 C.塑造品牌形象D.增强集聚效应 读图完成第11~12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地理模块3参考样卷(中图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 ? ? B .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 D .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区域的特征有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独立性?④开放性 A .①②??? B .②③ ? C.③④?? D.①②④ 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1回答3~6题。 3.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海拔 ? B.热量 ? C.水分 D .土壤 4.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5.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 . 河流流向 ? B.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6.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7.图2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转移过程,其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图2 A.玩具制造 ?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 .钢铁工业 8.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因素 ②国际援助 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④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④ 120° 40° 30° 110° 乙 甲 图1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9~11题。 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 .风化作用 ? B.风蚀作用 ?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10.“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 .环境污染 11.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回答12~13题。 12.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暖 13.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 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 D.干旱和大风现象 14. 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建设巨大航运网 B .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D.兴建众多大坝,疏通河道 读图3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 m),完成15~17题。 15.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牧活动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 ④纬度位置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草原 ?②水能 ③石油 ④森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 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 18.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C .进口木材,成本低 ?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图3 乙 丙

高二寒假作业

高二寒假作业 一、单项填空 1. Look! The man we referred to _________ here. A came B coming C is coming D comes 2. My visits will encourage people _________ the project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it. A to work on B working on C being working D work 3. We are going to have a party in celebration of Tom’s birthday this weekend and your coming will _________ our pleasure. A add up to B add C add up D add to 4. They have discussed for several years of drafting a new law to control the pollution, but when it wil be __________ is still unknown. A put to use B put in effect C put into operation D put forward. 5. Albert Einstein was _______ to leave his homeland ________ political reason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 forced… for B forced …because C inspired...Because D inspired … for 6. All his friends tried their best to persuade him not to ________ more work because of his poor health. A insist on B turn on C take on D come on 7 You know, he doesn’t _________ money. His unhappiness is for __________ courage to face the fact. A lack of, lack B lack, lack of C lack, shortage of D lack of, a shortage of 8. —We to have you here tonight. —Thank you and it is for me to be invited. A. honour; honourable B. honour; an honour C. are honoured; honourable D. are honoured; an honour 9. This event not only promoted of world hunger, but also raised lot of money to help starving children. A information B. knowledge C. instruction D. awareness 10. the occasional visit, what else does Alan do for his kids? A. Except B. In spite of C. Apart from D. Beside 11. —How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 —Oh, I slept like a log last night.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art mean? A. slept little B. slept very deeply C. slept shallowly D. slept still 12. Mr. Brown is an experienced doctor. He is always _______ in facing with emergency. A. as cool as a cucumber B. as busy as a bee C.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D. as strong as a horse 13. your letter, I would have written back two days ago. A. If I received B. Should I receive C. Had I received D. If I could have received 14. —Joe, will you be free this Sunday? If so, shall we meet and have a chat? —Sounds a good idea. Let’s ______ stories the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has a different meaning? A. swap B. exchange C. tell each other D. retell

高二地理寒假作业(两套试题 画图)

高二地理寒假作业一:必修部分 读“四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率历史及预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 1950年以来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是 A.德国 B.英国 C.日本D.美国 2.下列措施与抑制人口老龄化无关 ..的是 A.倡导适龄妇女生育 B.鼓励外来移民 C.推迟退休年龄 D.增加儿童抚养补贴 右图是某小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阴影部分M内可能布局 A.医院、停车场 B.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幼儿园、医院D.停车场、日用品仓库 4.该规划方案的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A.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 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C.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 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下表是我国四种农作物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读表回答5~7题。 5.四种农作物中,鄱阳湖平原种植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成都平原不适宜种植农作物②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不足 B.水分条件不足 C.水热配合不好 D.光照条件不足 7.下列地区适合种植农作物③的是 A.湄公河三角洲平原 B.三江平原 C.美国西南部 D.澳大利亚东南部 8.2010年春季,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被网友戏称为“蒜你狠”、“豆你玩”,此现象对当年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是 A.大蒜、绿豆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促进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C.快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D.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读“世界各地区粮食进出口状况示意图(图中圆的大小表示数量多少)”,回答9-10小题 9.世界粮食出口量居首位的地区是 A.北美地区 B.大洋洲地区 C.欧洲地区 D.南亚地区 10.关于图中世界粮食进口量最大地区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海洋性特征显著 B.光照不足 C.乳畜业发达 D.廉价劳动力丰富 读右图,回答11-12题 11.在A地附近发现多处古村落遗址,该地形成古村落的原因是 ①地形平坦②靠近水源地 ③冬季严寒④矿产资源丰富 ⑤水运便利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12.图中B处发展成为高新技术园区的有利条件为 ①交通便利②资源丰富③市场广阔④科技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区域产业竞争力系数表示该区域某产业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越强。产业竞争力系数可以衡量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读甲乙两地区某产业竞争力 力系数比较表。回答13—14题。 T(年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