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湖南衡阳市中学化学 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创新教案

湖南衡阳市中学化学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创新教案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课题重点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来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然后对其加以应用得出灭火的原理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的补充和完善,又对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在教材中,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观察现象。
图7-4 燃烧的条件图7-5 白磷在水下燃烧我觉得教材的实验探究有如下四个不足之处:1、白磷露置在空气中燃烧,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健康;2、白磷燃烧所需时间受水温、气温等因素影响较大;3、氧气需要制取使得装置复杂;4、硬纸圈不能沉入水底,加上白磷在热水中熔化,氧气一吹变小且游动,操作不便。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实验仪器与药品:仪器:利用废弃的药剂瓶与输液管自制的三个如图装置、水槽等;药品:红磷、白磷等。
自制装置洗气瓶2、实验过程:在1号瓶中放入少许红磷;在2号瓶中注入少量热水后再放入一小粒白磷;在3号瓶中放入一小粒吸去表面水的白磷。
将三只瓶一起放入盛有约80℃热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
将2号瓶中的水抽干,观察现象。
四、实验效果:三只瓶放入热水中一会儿后可以看到:1号瓶中红磷不燃烧;2号瓶中白磷不燃烧;3号瓶中白磷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
将3号瓶与1号瓶对比可知可燃物燃烧要达到着火点;将3号瓶与2号瓶对比可知可燃物燃烧还需要氧气。
将2号瓶中水抽干后白磷也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再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五、自我评价1、实验器材易得,不受学校条件限制;2、燃烧在密封装置内进行,白烟不再影响师生身体健康;3、实验现象明显,很好地突破了实验难点;4、装置简单,易于操作,能节约教学时间,更能让学生理解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白磷燃烧条件的改进

创新实验名称:白磷燃烧条件的改进
创新实验目的:通过简单实用的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仪器及用品:大烧杯、锥形瓶、橡皮塞、红磷、白磷、气球、细沙、。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仪器的组装说明:
1、锥形瓶底要放一薄层细沙,以防锥形瓶破
裂。
2、连通锥形瓶的导管外端要接一气球,防止
锥形瓶塞被打开,有毒物质逸出。
实验操作:
在同一锥形瓶(瓶底放有少量细沙)中不同处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粒红磷,用橡皮塞塞紧锥形瓶瓶口,把锥形瓶放入装有热水(80度以上)的大
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创新点及意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和灭火》图7—4,探究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原装置存在以下缺点:本实验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
事实上教师是在教室里做实验,教室里无通风橱;金属片上放的白磷,燃烧
产生的白烟会迅速弥漫教室,造成空气污染。
改进后的实验不仅验证了燃烧
需要的条件,还有效防止和减少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人体的危害,做到了对
空气没有污染,对人体没有伤害。
真正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对“燃烧的条件”实验的分析与教学建议

对“燃烧的条件”实验的分析与教学建议燃烧指燃料与氧化剂之间发生强烈化学反应,并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开展燃烧现象的探究,有助于对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深刻的印象和较全面的认识,因此被选作初等化学的教学主题之一。
但是燃烧过程并不单纯是化学反应,而是综合了反应、传热和传质等过程的一种现象。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仅仅着重于发生燃烧的条件,仍然属于入门阶段的水平,并不要求涉及燃烧现象的所有过程。
由于有关燃烧现象的产生和维持燃烧的一般知识,小学自然或科学课程中已有相关的内容,并且从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件中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因此,当初中化学学习和探究这个主题时,如何才能使得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对这个主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避免与小学科学课程和生活常识的简单重复课程标准建议的实验活动着重点在于“条件”的探究。
所谓条件至少应当包括与燃烧现象的发生、控制和终止等有关的三个方面,才能够算是一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由于对所论及条件做到比较准确的控制和对过程进行实时测定时,要求的设备和相应的技术比较复杂,因而只能依据对不同体系、不同条件下实验现象间的差别来进行探究活动。
为避免考虑因素过多可能导致的困难,体系的选择则更为重要。
而体系的选择和条件的探究,应当密切结合所涉及的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以下分三方面来考虑:1.可燃物关于燃烧现象中常见的可燃物,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小学自然(或科学)课程中熟知的常识。
所以在初等化学中,对可燃物的认定,应当侧重于化学的视角,因为对于可燃物的化学区分,有利于把握对燃烧过程的控制,例如根据着火物和现场的物质环境如何选择预期的强化、控制或减弱以及熄灭的方案和措施。
因此在选择实验体系时,应当尽量考虑它们的代表性。
2.助燃物一般情况下,氧气是主要的助燃物,这也是学生已有的常识。
也许学生还知道CO2也可以成为活泼金属(如镁等)的助燃物,但是初中化学所给予的认识,是以活泼金属和CO2之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为前提的,亦即基于和氧结合能力的强弱,使得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实现元素的迁移并迅速释放出与强弱差别相对应的能量,从而形成燃烧过程。
燃烧条件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实验改进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代替的。
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演示实验尤其重要。
一个设计合理的成功的演示实验,既能够协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又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改进完善、教材中的实验,使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是化学教师的教学工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2006年4月第二版)上册124页图7-4和7-5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设计是:把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盖上铜片并在铜片上各放一块白磷和红磷观察现象,在向热水中通氧气,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通过这两个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可燃物要与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但是实验设计存有以下问题:1铜片放在烧杯上通过热水的蒸气传热,传热效果较差,白磷需要较长时间才开始燃烧。
2向水中白磷通氧气时,白磷会四处游动并形成很多小液珠,实验时需持续追寻白磷,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实验现象也不明显。
3白磷燃烧产生的浓烟污染环境。
总来说之,该实验不能体现绿色化学实验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思与责任感。
为此,我对实验实行了改进。
方法一1、往水槽中加入约3cm高的氢氧化钠稀溶液。
2、将盛八成满沸水的小烧杯放入水槽中。
3、往小烧杯中加入一颗米粒大小的白磷。
4、将铜片由直形弯成T字形放在小烧杯上,铜片下端伸入到热水中,并在铜片两端分别放少量用滤纸吸干水分的红磷和白磷。
5、将小烧杯及铜片用大烧杯罩住扣在水槽中。
方法二两支试管中分别各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粒红磷,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或用一端系有小气球的带导管的单孔塞塞住试管口,然后放到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实行对比实验。
方法三:取红磷和白磷豆粒般大小,用滤纸吸干水分,一起放入锥形瓶底部两侧;立即塞上橡皮塞,。
将锥形瓶垫上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
可观察到:温度达到40℃时,白磷开始燃烧,产生略带淡黄的白色浓烟。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实验目的通过简单实用的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利用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不同,但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而生成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
实验仪器及药品改进1、大烧杯(500ml)、大试管两支、橡皮塞两个、镊子、坩埚钳、酒精灯、药匙、滤纸、火柴、红磷、白磷、一试管氧气(或空气)、热水改进2、同上两个气球(白色和红色)改进3、烧杯(500ml)、铜片(平整)、两个小集气瓶、镊子、酒精灯、坩埚钳、药匙、滤纸、火柴红磷白磷一试管氧气(或空气)热水实验装置教材图图1 图2 图3实验步骤及现象改进1:(见图1)(1)在大烧杯中加入四分之三大约80 ℃左右的热水,用镊子取两小块白磷,一块放入热水中,一块用滤纸擦干表面的水后放入干燥的大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在另一个干燥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红磷,将两个试管同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观察现象。
(2)将收集氧气的大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用坩埚钳在水面下取下橡皮塞,扣住水中的白磷,观察现象。
改进2:(白磷量多时使用)(见图2)同上。
改进3:(见图3)(1)在大烧杯中加入四分之三大约80℃左右的热水,向其中加入一小块白磷,在大烧杯上放一块平整的铜片,左边放一小块表面用滤纸吸干水分的白磷,右边放少量红磷,观察现象。
(2)将收集氧气的大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用坩埚钳在水面下取下橡皮塞,扣住水中的白磷,观察现象。
仪器的组装说明:(注意事项)①大试管要干燥,白磷表面的水分要擦干。
②白磷的量不要太大,尤其是放在热水中的白磷,小绿豆大小即可。
③大烧杯里的热水占四分之三。
④往铜片上先放红磷,再放白磷,以免白磷先燃烧。
⑤燃烧后试管中或铜片上的白磷可能没燃完,小心处理。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1、初三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并不长,许多化学学科知识的积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对十四、五岁这样一个年龄层次而言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2、在一定的场景下针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为主,加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放开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领悟探究性学习经历的一般步骤。
3、整个燃烧的条件的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结论、反思评价都由学生充分参与,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二、原实验操作如下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P128实验7-1七操作如下: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观察现象。
三、原实验的不足1)完成实验所用时间长2)该实验是一个演示实验要求在通风厨中或在抽风设备下进行,但现在大部分学校实验条件还没有达到这种标准,特别是农村中学。
3)五氧化二磷有毒,人如果短期大量吸入引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咽喉炎、支气管炎。
严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致窒息,引起肺炎或肺水肿。
可使组织脱水,对皮肤有刺激腐蚀作用。
4)如果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有污染,又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5)课本上没设计“可燃物”也是燃烧条件之一的实验四、针对以上不足,我把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方法如下1、改进实验目的:缩短实验操作时间,避免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师生健康的影响和环境的污染,增补课本中没有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环保意识。
2、实验仪器和试剂:酒精灯、镊子、玻璃棒、木条、煤块、烧杯、蜡烛3、实验装置图及说明实验①探究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实验②探究燃烧的条件---与氧气接触实验③探究燃烧的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由学生自主动手探究)4、实验步骤:①分别把玻璃棒和木条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观察现象。
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衡山县岳云中学 邓 梦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缺一不可。
二、实验原形及不足之处:(原实验装置图)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P 2O 5),对教室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健康。
2、(2)中的白磷燃烧现象不明显,且较易浮出水面,在水面燃烧起来而引起火星和液滴的飞溅,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本实验不便于重复观察实验现象。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用塑料袋来收集产生的白烟,使实验自始至终都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2、利用双连球向试管内鼓入空气(氧气),使操作起来更安全。
3、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意控制燃烧,有利于学生多次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四、实验器材:(1)(2)仪器:具支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双连球、塑料袋、药匙、镊子、试管架药品:红磷、白磷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原理:利用酒精灯给红磷和白磷加热,利用双连球向具支试管中鼓入空气(氧气),随着温度的上升,白磷先燃烧起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上升至240℃或240℃以上,则红磷也能燃烧起来,说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
六、实验过程:1、加入0.2g红磷于具支试管底部,距其2cm初放一米粒大小的白磷,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导管口离试管底部0.5cm左右。
2、由双连球鼓入空气,发现无明显现象(说明可燃物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3、先用酒精灯均匀预热,然后对准红磷与白磷的中间部位集中加热,(温度在40℃或之上)同时挤压双连球,使进入的空气先通过红磷,再到白磷。
此时可观察到红磷无明显变化,而白磷却剧烈燃烧;(说明可燃物在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有氧气存在时能够燃烧),若停止鼓气,则白磷停止燃烧(说明仅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氧气时,可燃物不能燃烧)。
实验改进方案(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探究燃烧的条件”改进方案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王良红一、实验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P124,探究燃烧的条件)1.药品:白磷红磷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2.仪器:药匙镊子烧杯导气管橡皮塞锥形瓶长颈漏斗3.其他用品:铜片滤纸热水4.步骤:(1)先将一小粒白磷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再将铜片放在此烧杯上,最后把红磷、白磷(用滤纸将水吸干)放在铜片上,观察现象。
(2)在锥形瓶中装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塞好橡皮塞,再从长颈漏斗加入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产生的氧气通入热水中与白磷接触,观察现象。
5.存在的问题:(1)需要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浪费药品;(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可能引燃红磷,不利于控制燃烧;(3)使热水中白磷燃烧的操作不方便,且水中的部分白磷会浮上水面燃烧,使操作不安全;(4)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既污染环境又危害师生的健康。
二、改进方案1.药品:白磷红磷2.仪器:药匙镊子烧杯导气管橡皮塞试管二连球(注射器)3.其他用品:滤纸热水气球4.步骤及现象:(1)分把红磷、白磷(用滤纸将水吸干)放入两支试管中,将装白磷的试管塞好橡皮塞(事先把橡皮塞与二连球、气球、导气管连结好),并将试管同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装置如下图所示),观察现象。
此时可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红磷无明显变化,由此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2)白磷熄灭后,挤压二连球通入空气,观察现象。
此时可观察到本已熄灭的白磷又燃烧起来,由此证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
5.优点:(1)节约药品;(2)现象明显,容易成功;(3)操作更安全简便;(4)白磷始终在封闭的试管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不会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来危害师生的健康,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作者:闫帅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第01期
摘要:由于燃烧的实验不但有毒、危险,而且操作麻烦,不便于教师课上演示,所以对“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经验出发,注意运用学生身边的材料,具有安全环保、节约药品、简便易行等优点,更大的亮点是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或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