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分析与探究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分析与探究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淡水鱼养殖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养殖业。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调控淡水鱼生态系统,实现高效、稳定、可持续的养殖模式。
它可以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提高鱼类养殖的生产效率,改善生产环境,同时便于研究鱼类生长规律和疾病防治。
具体地说,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处理技术。
水的质量是影响淡水鱼健康和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水体处理技术是实现淡水鱼生态养殖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水处理技术包括生物滤池、炭过滤和水草滤池等。
生物滤池可以利用生物降解有害物质,还可以使水中的氨氮和硝氮得到循环再利用。
炭过滤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质,使水变得更加清澈。
而水草滤池则可以利用水草自净作用,吸收水中的废物和有害物质。
2. 鱼类品种筛选技术。
不同的淡水鱼品种在生态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生长率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选择养殖品种时需要根据水体质量、水温、饵料种类和养殖周期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淡水鱼品种适宜在生态环境中生长。
如鲶鱼、鲤鱼和草鱼等淡水鱼品种,都是淡水鱼生态养殖的较为适宜的品种。
3. 饵料配方技术。
饵料是淡水鱼生态养殖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方面,饲料的类别和质量直接影响淡水鱼的生长效率;另一方面,饲料的浪费和污染也会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是实现淡水鱼生态养殖的关键所在。
饲料配方需要综合考虑淡水鱼的生长特性、营养需求和饵料经济性等因素,以达到节约饲料、提高鱼类产量和改善水体环境的目的。
4. 水生植物栽培技术。
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在养殖过程中吸收水体中的废物和有害物质,还可以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水生植物栽培技术也是实现淡水鱼生态养殖的重要手段。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还可以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有效改善水质,促进淡水鱼生长。
总之,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体系,涉及到水体环境调控、饵料配方、鱼类品种筛选、水生植物栽培和养殖管理等多个方面。
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淡水石斑鱼属于鲈形目鲈科,是一种高价值的经济鱼类。
其肉质鲜美,富含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
由于野生淡水石斑鱼资源日益减少,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目前供应市场的主要来源。
本文将介绍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包括鱼类品种选择、池塘建设、饲料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
一、淡水石斑鱼品种选择淡水石斑鱼的品种较多,常见的有龙虎斑、绿斑、金线斑、紫斑等,其中以龙虎斑最为常见,也是最常见的经济鱼类。
选择品种时,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规模进行选择。
二、池塘建设淡水石斑鱼适宜生长的水温在20-30℃之间,水质PH值在6.5-8.0之间。
在池塘建设时,应该选取坡度较小、土质细腻,水源充足、清洁的场地。
池塘大小根据养殖规模来决定,但一般池塘水深应该不少于1.5米。
在水域准备好之后,首先要进行水池消毒。
消毒方法可以选择密闭浸泡、直接喷洒等方式。
此外,在池塘建设时,应该根据需要构建良好的水流系统,通过喷头、水泵等装置,稳定水体。
维护一定的水流水质,增加溶氧量。
三、饲料管理饲料管理是淡水石斑鱼养殖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应该根据鱼的生长阶段、鱼体规模,来合理选择饲料。
一般情况下,幼鱼期使用颗粒饲料,接着渐进使用颗粒饲料、粉末饲料和鲜鱼盘菜。
在饲料管理方面,应该根据鱼的食欲来决定饲喂量,每次饲喂量应该掌握在鱼体重量的1%-3%,而且每天饲喂次数控制在2-3次。
四、疾病防治淡水石斑鱼容易感染一些常见疾病,如白点病、尾腐病、头部腫瘤病等。
应该加强疾病防治,以预防在饲养过程中出现疾病。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
同时,在日常养护中,应该注重池塘卫生,定期清理杂物,更换水质,及时处理死鱼,并增加饲料营养成分,保证鱼类的快速成长。
综上所述,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需要综合多个方面的知识来进行运作。
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技术,才能保证淡水石斑鱼的健康成长,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石斑鱼养殖技术

石斑鱼养殖技术石斑鱼是一种在淡水中生活的鱼类,它们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全球分布广泛,既可以在普通水域活动,也可以在大型水域活动。
石斑鱼因为其纹理精美、收获性强、营养丰富,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越来越受到欢迎。
因此,现在许多人都对如何养殖石斑鱼很感兴趣。
养殖石斑鱼,首先要了解其栖息环境。
石斑鱼繁殖生活在淡水环境,所以首先需要准备的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淡水基质,保证温度适宜和足够的水流,以及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CO2)和氧气(O2)给石斑鱼呼吸。
其次,它们对食物的要求较高,以提高存活率和繁殖率,所以必须提供优质的食物,例如蝌蚪、小虾、干虾、干粮、生虾、淡水虾等,减少垃圾食物。
它们可以每天早晚吃2次,每次4-5分钟,每天投喂20-30次,每次1-2克宽带石斑鱼食物。
在养殖石斑鱼中,首先应该注意选择一个宽带石斑鱼丰富的水域,使用大管道,并加入活性炭来净化水质,除去有害物质和有害微生物,同时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以保证其良好的生长。
此外,石斑鱼的育种很重要,每年应该从当地石斑鱼市场挑选优质石斑鱼进行育种。
在育种过程中,要注意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避免过度捕捞,以及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更换水质,防止污染,并且通过科学的营养管理,给予更多的优质营养,以免影响石斑鱼的正常发育。
此外,石斑鱼的养殖还需要采取有效的防病治疗措施,主要是防止鱼类的感染,例如炭疽、百舌螺螟病,采取适当的疫苗、驱虫药,以及多次消毒水等措施,确保其健康。
最后,石斑鱼养殖中需要注意观察其活动情况,定期检查其健康状况,及时排查和治疗疾病,以保证良好的存活率和繁殖率。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石斑鱼养殖技术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把握多方面的要素,才能确保石斑鱼的良好发育及高产量。
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收益,并发挥其功效。
淡水石斑鱼养殖

淡水石斑鱼养殖引言淡水石斑鱼是一种高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在养殖淡水石斑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饲养环境、饲料配制、疾病防控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淡水石斑鱼养殖的基本知识和关键要点。
养殖环境水质要求淡水石斑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养殖水质应该保持清澈透明、富含氧气。
水质的温度应保持在28℃左右,pH值在6.5-7.5之间,硬度在8-12dH之间。
水池布置养殖淡水石斑鱼的水池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容纳鱼群,同时需要有水流和气泡注入设备保持水体的循环和氧气供应。
水池底部需要铺设一定厚度的沙床,供鱼类觅食和休息使用。
饲料与喂养饲料配制淡水石斑鱼的饲料需要配制成颗粒状,适合鱼类口感和消化吸收。
饲料的主要成分包括鱼粉、豆粕、玉米粉、麦麸等,可以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鱼类需求进行配比。
喂养频率淡水石斑鱼的喂养频率可根据鱼类年龄和水温来调整。
一般而言,鱼类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每天喂养3-5次,每次喂养的饲料量要控制在鱼类能够在15分钟内全部食用完毕的范围内。
疾病防控疾病预防淡水石斑鱼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疾病的预防工作。
首先,要定期检查和清洗养殖设备,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其次,要合理使用药物防治,根据需要进行疫苗接种。
常见疾病淡水石斑鱼常见的疾病包括寄生虫感染、真菌病、细菌感染等。
对于不同疾病,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使用抗生素、杀虫剂、消毒剂等进行治疗。
营养与生长蛋白质需求淡水石斑鱼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不同。
通常,刚出孵化的鱼苗需要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而成鱼则需要蛋白质含量适中的饲料。
辅助营养物质除了蛋白质外,淡水石斑鱼还需要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辅助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对于鱼类的正常生长和免疫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结论淡水石斑鱼养殖是一项需求较高技术的养殖项目。
通过合理的饲养环境、饲料配制、疾病防控等关键要点的掌握,可以提高淡水石斑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于淡水石斑鱼养殖爱好者有所帮助。
石斑鱼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

石斑鱼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概述:石斑鱼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鱼类,很多养殖户都想加入其中。
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石斑鱼养殖也慢慢地适应了各地的养殖。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石斑鱼的养殖技术,我们只有了解了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掌握了合理正确的养殖方法,才能饲养出非常健康的石斑鱼,这样才会获得乐观的经济价值。
希望此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养殖海区的环境应具备如下条件:避风条件好,波浪不大,不受台风袭击;沙质底、砾质底、礁石质底为好,低潮时水深应在4米以上;潮流畅通,流速适中,网箱内流速保持在0.20米/秒~0.75米/秒为好;冬季**水温不低于15℃,22℃~28℃水温天数不少于200天;水质清新,石斑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1‰-41‰之间都能生存,最适在适宜盐度25~32‰,pH=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工农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染,暴雨季节无大量淡水流入,盐度不低于16,透明度在1.5米以上;交通条件好,活鱼运输、饲料供应方便。
2、养殖模式①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就是根据普通养鱼的方式改动来的,其初期就是用鱼箱在水里养殖,方便观察管理,等其适应以后再放入池塘里面养殖,这样成活率会高很多。
鱼箱里面的养殖时间大概在半个月左右,再长他们就会适应箱子里的养殖了,不利于育肥。
且在池塘养殖石斑鱼的时候**可以混养一些其它的品种,这样能**石斑鱼生长的比较好,像鲢鱼、对虾之类的都可以考虑下。
②近岸浅海网箱养殖。
这种方式就是沿海地区比较常见的养殖方式,其难度在于如果找到优质的养殖基地,这对石斑鱼的后期质量影响很大。
其主要对水质、底质、水流速度及深度、风浪等方面去考虑,当这些都比较合适的时候,就选择漂浮物,下方鱼箱进行养殖。
这个要尤其注意密度,因为密度大了会导致石斑鱼互相攻击,一般3*3*3大小的箱子放置5-10厘米的幼苗600尾左右,后期需要适当的减少。
③深海网箱养殖。
由于近些年浅海地区适合养殖的区域越来越少,彼此竞争压力比较大,别污染的几率也会大一些,很多养殖户纷纷把眼光瞄向深海养殖。
淡水石斑鱼

淡水石斑鱼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方法1、池塘整理:淡水石斑鱼养殖池底部为沙质,周围海域无污染,面积在7亩左右,水深必须高于一米,可以在底部铺设一些水筒、轮胎或者是卵石,因为淡水石斑鱼有钻洞的习性。
2、鱼苗放养:淡水石斑鱼在池塘中少量混养时每亩水面混养22~50尾左右,主养鱼为淡水石斑鱼时可混养罗非鱼、草鱼、鲫鱼等,每亩水面放养淡水石斑鱼150~200尾。
3、饲料选择:淡水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5~40%,动物性蛋白应在25%以上,其它可以添加植物蛋白原料,一般饵料系数能达到0.8~1.2之间。
4、鱼苗驯食:淡水石斑鱼达3厘米以上时可投喂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
5、饲料投喂:淡水石斑鱼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通常日投饵3次,饲养期间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也可投喂鲜嫩牧草,当池中浮游动物不足时需要适量追肥以培育浮游动物。
淡水石斑鱼的疾病防治1、烂尾病【危害】病鱼鳍基充血,以尾鳍、腹鳍、胸鳍最为严重,体色消退,体侧局部红肿、溃疡,严重时死亡率高达90%。
【防治】用四环素或土霉素浸洗,每次4~10分钟,连续2~3次,或用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天。
2、烂鳃病【危害】病鱼鳃淡红色,鳃丝末端充血,局部鳃组织坏死、发白,严重时组织腐烂、软骨外露。
【防治】用二氯异氰尿酸钠全池泼洒,预防时每亩水深1米用15~20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
3、白斑病【危害】病鱼体表出现不规则的白斑,严重时白斑连成一片,鱼体表和鳃粘液增多,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常浮于水面。
【防治】用淡水浸洗病鱼2~4分钟可杀死病原体,或用硫酸铜浸洗病鱼2小时,连洗2~3天。
4、弧菌病【危害】病鱼体色消退,体表局部红肿、溃疡,多发生于4~11月份,以4~6月份最严重,死亡率可达90%以上,【防治】用呋喃西林等抗菌药物浸洗3~5分钟,或口服鱼虾壮元以3~5%拌入饲料中投喂5~7日。
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和环境

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和环境
1淡水石斑鱼养殖
淡水石斑鱼属于淡水鱼类,它有着漂亮的外型。
淡水石斑鱼有着极其高的营养价值,常常被大多数人钟爱。
淡水石斑鱼有着出色的耐力和鳃呼吸技术,这也使它在养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养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养殖要求水质和水温稳定,养殖用水特殊处理,如添加消毒剂、硅胶及硫磺等;养殖环境要重新建立。
养殖者还应到有关部门办理淡水鱼放流手续。
抚育鱼种采用参差方法,苗鱼均要做到稚大转,母鱼和种鱼要保持有一定的比例,并方便渔家和结实。
3环境
淡水石斑鱼需要有一贯的土壤,首先是温度,应为18-24℃。
湖水要求有足够的面积,一米深的淡水池塘,标准体积30立方米/条,这也是产苗和孵卵的最佳温度。
质地要求细腻,有多孔消光度、有适当的有机物含量,并有足够的硅藻和氨氮,游鱼有足够的潜水空间和安全的防止钓鱼的设备。
4池塘管理
池塘管理方面,应每月检测一次水质指标及温度,构建科学的水质和温度的管理模式,确保安全有效的抚育,而且要定期保养,密切关注池塘及水质情况,防止病害的发生。
以上就是关于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和环境的相关信息,不仅要注重池塘的调整,还要提高养殖技术,使淡水石斑鱼养殖活动持续良好地进行下去,从而为社会健康提供更多珍贵的营养族类。
石斑鱼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

石斑鱼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石斑鱼养殖曾因其利润空间大而成为热点品种,但养殖技术要求较高,饵料、治理与病害防治都是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
本文着重论述石斑鱼养殖模式和养成技术,力求为广大从业者提供理论基础和生产帮忙。
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drummondhayi,硬骨鱼纲,鲈形目(Pe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类的统称。
普遍散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温水海域,喜爱在珊瑚或岩礁间生活。
肉食性凶猛,成鱼不集群,属于典型暖水性近海礁栖鱼类。
鱼类在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文化与西方不同,“生猛海鲜”的潜意识根深蒂固,深加工制品反而少有问津。
石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适于活体运输和暂养,是名贵的海水经济鱼类。
跻身高级水产品主流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石斑鱼饮誉亚洲乃至世界,价钱不菲列港澳四大名鱼之首,奉为上等佳肴。
石斑鱼不仅口感好,还营养丰硕。
据分析,每百克干品含蛋白质15.2g,脂肪3.3g,碳水化合物0.7g,膳食纤维0.06g;铜91mg,硫胺素85mg,钠78.7mg,胆固醇26mg,核黄素18.5mg,铁2.5mg,钾1.6mg,磷1.6mg,烟酸1.2mg,锌0.97mg,钙0.2mg,镁0.14mg;视黄醇当量232μg,硒48.8μg,维生素A 0.8μg,胡萝卜素0.05μg。
石斑鱼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其鱼皮胶质的营养成份,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增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尤其适合妇女产后食用。
石斑鱼的种类较多,全世界已记录的有100多种,我国已记录的有10属67种。
从浙江到海南、北部湾直至南沙群岛的海域均有散布。
全世界90%以上石斑鱼产量来自亚洲,目前仅亚洲有石斑鱼类的养殖。
全国石斑鱼的产量大约28万吨,市场需求在40万吨左右,经济效益高达500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8 2017, V ol.37, No.03※种植与养殖农业与技术前言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主要分为水泥池人工繁殖技术、水泥池鱼苗培育以及鱼种培育,以下将具体地进行说明,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应如何养成,本文将详细的予以叙述。
1 淡水石斑鱼生活习性淡水石斑鱼是一种亚热带鱼类,对水温的要求较为苛刻,通常生活水温在17~35℃之间,最适宜的水温是25~30℃,当生活水温低于18℃时就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当水温降到15℃时只需要持续5~7d石斑鱼就会死亡。
此种鱼类个体较大,体型扁,嘴比较大,性情懒惰,喜好群居以及群体活动,人工饲养的一般只吃眼前的食物,很少会去追逐食物,食量大、贪食,当进食到一定的程度会出现吐食的现象。
当性腺发育成熟以后,在排卵期会有配对占区行为,若是配对成功以后,当其他的鱼类距离产卵区1m左右的时候,已经配对的2条鱼会主动的攻击入侵领地的鱼类。
此外,在配对成功后亲鱼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并会一直守候在产卵区的附近,一边防止其他鱼类入侵,一边清理产卵区,直到鱼卵孵化几天后才会离开回到鱼群。
并且,由于产卵石斑鱼不能够辨别同种鱼类的仔鱼,当食物不充足的时候,会出现产卵石斑鱼吞食仔鱼的情况,因此。
人工养殖的一定要为产卵后的石斑鱼提供充足的食物。
2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生态养殖指的是选用科学的技术方法,通过对生态系统里不同的生物之间共生互利的原理进行应用,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使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同一环境下和谐且平衡共生的养殖模式。
通过利用生态技术,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间的和谐统一。
以下将详细对常见的几项技术进行说明。
2.1 水泥池人工繁殖技术淡水石斑鱼一般在长到150g左右,鱼龄在1a左右,即可发育到性成熟。
在野外自然的条件下,亲鱼与罗非鱼的产卵方式相同,都会在水底的淤泥里挖穴产卵。
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亲鱼的产卵更多的是受到过多的人为干涉,例如,在大小15~20m2的水泥池中,可选取250g~400g重量的亲鱼150~200尾投放,让石斑鱼来自行交配,配对成功的亲鱼一般都会在池子的角落产卵,并在产卵前将池子角落进行一定的清理,同时,需注意水泥池的水温要保持在20℃以上。
在产卵后的几天内亲鱼都会在产卵区附近徘徊,既防止其他鱼类入侵,还要清理产卵区的卫生。
受精卵一般是呈现出黄绿色,不透明黏性,均匀的排列在产卵穴内,基本不会出现重叠的情况。
成熟的亲鱼在产卵3次后进入夏季育肥期,一次产卵2000~3000颗。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食物充足,水温保持在26~28℃情况下,每25~30d产卵1次,在水温25~27℃情况下,大约经过72h孵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体长大约0.5~0.6cm,聚集在水底,通常不会到处游动。
到孵化出的5~6d时卵黄就会消失,这时仔鱼会游到中上层,在这个时期,6~8d就要拉1次网,目的是将仔鱼都转移到专门的培育池中,并根据仔鱼的批次和大小进行分池培养,避免出现因仔鱼大小不同而出现互相残食以及产卵亲鱼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吞食仔鱼的情况。
2.2 水泥池鱼苗培育人工饲养条件下鱼苗培育池的大小一般为10~15m2,并在水底安装5~6个氧气头,始终保持水中的含氧量在≥5mg/L。
在鱼苗投入前要对培育池进行全面的消毒清理,注入的新水要进行过滤、暴晒、沉淀、消毒,并保持水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覃善恩(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南宁 530104)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淡水石斑鱼生活习性,详细的分析了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阐述了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59※种植与养殖2017, V ol.37, No.03139农业与技术温始终在25~27℃。
鉴于,仔鱼的口裂较大,可选用丰年虫或者无节幼虫来进行投喂,具体的投喂量根据仔鱼的摄入量来定,通常为1d 4次。
在仔鱼的培育期要注意保持池塘有良好的水质,在7~10d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30%~50%。
在培育池中培育30~35d左右,仔鱼的体长生长到1.5~2.0cm时,即可将仔鱼转移到水池中进行鱼种培育。
2.3 鱼种培育鱼种培育池的相关要求与仔鱼培育池基本相同,要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所用水源要进行消毒,确保水质良好无污染,还要检测池塘是否存在漏水、渗水的情况,并且池塘尽量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在池塘消毒后的7~10d往池塘中注水,并使用40网目的过滤网进行过滤,防止池内进入其它鱼类或者敌害生物,蓄水量以0.8m 为宜。
蓄水完毕后要向池中施规定数量的发酵肥料进行生物饵料的培养,培养3~4d后,使用白脸盆进行检测,当具有一定的微生物饵料后,即可投放鱼苗,还要注意肥水时间与投放时间要配套,这样有利于鱼苗有较高的成活率。
此外,对于所投放的鱼苗要经过筛选体形大小要尽量一致,最好是同一批次的鱼苗,还要确保健康有活力,以防止因个体差异较大导致出现互相残食的情况。
刚下塘的鱼苗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前期可适当投喂豆浆,以便于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确保鱼苗有充足的饵料,此外,还应注意池塘的透明度要保持在25cm左右为宜。
当鱼苗体长达到4cm左右即可投喂鱼糜或者水蚯蚓等饵料,7d以后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并相应的减少生物饵料的投喂量,直到全部改为人工饲料喂养。
3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在渔业养殖过程中,应该优化生产的结构,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的养殖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3.1 池塘准备淡水石斑鱼的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一般为2000~6670m2,水深为1.5~2.0m为宜,要选在距离水源地距离近,便于池塘排灌,交通方便的地方。
在成鱼投放前,要对池塘进行清理消毒,使用生石灰按照75~100kg/667m2 的标准进行泼洒,7~10d后注入新水,并准备成鱼投放。
3.2 放养密度对于成鱼的放养密度,由池塘的面积大小、饲养管理水平、饲养技术水平、饲料的质量和数量等因素来决定。
此外,成鱼的体形大小、健康状况、生长空间等因素也对放养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成鱼的放养密度如下表1。
表1 淡水石斑鱼鱼种放养密度规格5cm30~50g100~150g放养密度/(尾/667m2)6000~70004000~50003000~4000 3.3 饵料投喂3.3.1 饲料淡水石斑鱼属于比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投放饲料要保持35%的蛋白质含量,可选择使用浮性膨化饲料。
3.3.2 驯食及进食状态观察石斑鱼具有贪食的特性,对于食物非常的灵敏,可采取驯食的方法对其进食时间和区域进行固定。
具体方法是,可在池塘的长边中部位置,使用竹竿搭建一个约5~10m2的投喂区,在这个位置不仅可以清楚观察石斑鱼的进食情况,还确保了饲料不会被大风刮走,开始投喂时,可少量投放吸引鱼群进入投喂区,然后在大量的投喂,如此反复驯食约1周左右,即可养成石斑鱼定时定点的进食习惯。
在石斑鱼进食形成习惯后,投放饲料时鱼群会出现蜂拥抢食的现象,随着不断地投喂,鱼群渐渐的吃饱了就会散去。
若是在投喂时,鱼群反应不够激烈,动作缓慢,食欲不高,则有可能是水质不良、饲料变质、鱼群生病、气候原因等因素造成的,要及时进行详细分析,尽快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3.4 养殖管理水质调控:淡水石斑鱼对水质要求较高,透明度通常为35~40cm,在养殖前期,换水不宜过频繁,可每25d换1次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20~40cm之间。
而在夏季时,温度高池塘内的饲料及粪便分解的速度很快,水质很容易变坏、泛酸,若不及时进行更换会加重水质恶化,不仅影响石斑鱼生长,还会导致鱼群生病,因此,在石斑鱼生长的中后期或者夏季高温时要加大池塘换水的频率及换水量,确保石斑鱼的生长能够有良好的水质环境。
鱼病防治:淡水石斑鱼是养殖新品种,并且养殖的数量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目前还未发现针对石斑鱼的相关病症,虽然如此,也不能疏于对石斑鱼发病的防范,要切实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提高饲养技术水平,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养殖,从根本上降低石斑鱼发病的几率。
(下转第148页)148 2017, V ol.37, No.03※气象科学农业与技术中,这一维护的重点为该供电系统的蓄电池与太阳能电池板,工作人员一般会通过定期清理太阳能板上的尘土杂物、检查太阳能板充电电流、检查蓄电池电压保证CAWS600自动气象站的正常工作,并在其可能出现故障时采取必要措施,这种维护就能够为CAWS600自动气象站的正常运行提供较为有力的支持[3]。
2.2 温度传感器的维护在CAWS600自动气象站温度传感器的维护中,这一维护主要为了保证温度传感器的防辐射罩表面干净,这样就能够较好保证其工作精度。
2.3 雨量传感器的维护对于CAWS600自动气象站的雨量传感器来说,想要保证其的正常运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定期维护保证雨量传感器口不变形、盛水器不存在杂物、清理漏斗与翻斗泥沙,值得注意的是,工作人员需要避免用手直接触碰翻斗内壁,避免雨量传感器的精度受到影响[4]。
2.4 风向风速传感器的维护在CAWS600自动气象站风向风速传感器的维护中,保持风杯不变形、检查轴承转动灵活性、对冻结时间较长的风向风速传感器进行放杆处理是这一维护的主要手段。
2.5 指示灯状态为了较好完成CAWS600自动气象站的日常维护,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了解CAWS600自动气象站采集器电源与网络指示灯的含义,这样才能够在指示灯的引导下更好的开展CAWS600自动气象站的日常维护与故障维修工作。
3结论在本文就CAWS600自动气象站故障与维护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CAWS600自动气象站的常见故障、CAWS600自动气象站的日常维护,而结合这一系列论述能够认识到CAWS600自动气象站可能出现的各类故障与维护手段,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气象事业的更好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1]韩雪.CAWS600-R(T)自动气象站保障性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1(02):118-121,126.[2]宋树礼,罗淇.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9(04):182-184.[3]刘伟斌,曹志伟,李炳琛.浅谈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判断与维护[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2): 166,169.[4]张金凤,赵平,张慧.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及故障分析[J].硅谷,2013(12):110,126.4结语本文对淡水石斑鱼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叙述,了解了石斑鱼的各方面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