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一、引言产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高职院校中,产教融合更是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
而在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应用成为了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背景现代社会发展的快速变革使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失去了适应力。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对于个性化人才的需求。
而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则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将学生的学习与产业的需求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定义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全方位协同。
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形成了一种紧密合作的关系,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实施教学目标,达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四、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1. 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实施的基础。
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实践性的教育环境。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等。
2. 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互动培训为了更好地实施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教师需要与企业专家进行互动培训。
教师可以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进展,企业专家也可以到学校进行讲座和培训,提供实践经验和指导。
3. 学生在产业界的实习实践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在产业界的实习实践。
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的运作机制和岗位要求,提前适应职业环境,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五、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1. 教学质量的提升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充分结合了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实践性的教育环境。
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混合式教学“金课”的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混合式教学“金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刘丽华邓微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1年第10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从2017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到2019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产教融合迈入了新阶段。
深化产教融合,将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进而在新技术革命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形态变革。
[1]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工程,是落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
铁道车辆专业是铁路运输复合应用型工科专业,迫切需要探索并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改革。
铁道车辆电气装置检修课程是铁道车辆高职学生的必修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实践性很强,内容包括:电气装置的组成、检修、故障诊断及处理。
在教育部大力推进“金课”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把课程打造成“线上选修课、线下真实工程项目实践課”的混合式教学金课显得迫切且必要。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当前,高职院校普通在师资、教材和教法等几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源头之水[2],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离不开产教融合。
1.“双师”师资力量薄弱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做强、做大的关键。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导致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高职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和科研工作[3],大多数高职教师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缺乏企业实践锻炼,专业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
因此,课程改革必须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专任教师通过“金课”建设,深入企业熟悉企业管理和工艺流程,体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3],对课程内容加以重组,才能编写出适应企业职业能力的课程脚本和微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95—《装备维修技术》2021年第5期引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纵观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产教融合”路线,逐步深化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内涵,是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发展的出路。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现阶段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整体经济平稳向好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需求。
教育工作人员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现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人员重视对相关文件的学习,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变。
当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的应用,能够提升我国现有的教育工作质量,确立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落实产教融合的办学策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现有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教学模式转变工作,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高端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的要求较高,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高职教育机构需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工作,将产学研有效结合,促进教育机构自身经济发展,并且在教学工作中,重视与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多边教学渠道,实现自身“多元主体”的转变,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在教学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能够强化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学生“顶岗实习”,不断提升当前工作质量,着力于推动教学工作改革,适应当前新时代高职教学工作的转变。
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1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中国制造2025”计划公布以来,各地区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峰期,智能制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作为产业一线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重大转变。
以前,机电类企业主要需求的是大量流水线上的生产加工工人,随着近几年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机电行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转变,如今企业对了解机器人技术、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
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
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
”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
”“教师、教材、教法”(以下简称“三教”)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工程。
“三教”是职业院校关于“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三大教学要素,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
一、高职院校“三教”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薄弱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教师数量不足。
高职教师工作强度大,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繁重,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科研工作。
当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整体素质不高、师资结构不合理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普遍不足,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锻炼,授课时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往往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帮助,但目前仍然有一部分教师没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信息技[摘要]“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三教”主要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内容缺少职业教育特色以及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
文章提出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实施路径:校企共建管理机制,保障“三教”改革实施;校企共定改革方案,绘制“三教”改革蓝图;校企共探改革之路,推动“三教”改革创新。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作者简介]吴宝明(1964-),男,江苏昆山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研究与探索

课题研究KETI YANJIU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成为学术界和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更是需要合作的教育。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合作,也是一种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合作,这种合作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教学范畴。
因此,明确解决“产教融合”问题是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探索实践的新机遇中央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主要是为公办职业院校增添“企业元素”,深度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这个办学主体的参与,因此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能够建立起“产”与“教”之间的纽带,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
作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的内容之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性。
“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为了推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研究与探索实践的内涵建设。
加强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建设,可以优化地方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加快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的发展。
借鉴国外经验,深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大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向高度依赖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驱动的生产方式转型的途径。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探索实践的利弊分析1.企业的利益从何而来?利益相关者是形塑技能形成制度的主体,在技能形成制度建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力量的均衡有利于塑造协调的技能形成制度,否则可能导致技能形成制度的偏离。
我国技能形成制度的利益相关者比较单一,主要是政府及职业学校在积极行动,而行业、工会组织尚未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展开研究与实践。
在文章先介绍了产教融合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模式,并提出了实践案例分析、教育方法探索以及资源整合与支持等内容。
在文章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促进的重要性,在展望发展趋势的同时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这篇文章旨在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实践经验和方法探索,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实践案例、教育方法、资源整合、支持、促进、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产教融合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其旨在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教育教学任务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繁荣。
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培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对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以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人才。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矩阵式“三教共融共建”改革路径研究

109融合”的期刊论文为7693条,“三教”改革+“产教融合”的期刊论文的搜索量骤降为286条,这说明国内分别研究“三教”改革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文献比较多,但都是以单一或者宏观理论研究为主,职业院校如何培养教师、开发教材、改革教法,解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存在“不想融合、不能融合、不会融合”等主要教学问题方面研究较少,因此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研究持续有效推进“三教”共融共建新路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 “三教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存在的现实问题教与学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三教改革”能在实践中真正落地,不仅需要贯穿“教”的全过程,更需要贯穿“学”的全过程。
教师、教材和教法对应学生、学才和学法,只有“三教”联动“三学”,在优化“教”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在“三教”改革的实践中,从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成长存在阻滞因素首先,教师存在“专业茧房”现象,只关注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对专业领域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架缺乏系统意识,对专业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缺乏贯通思维;再次,高职院校虽积极尝试和推行产教融合的“双导师”制,即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互聘共用、双向挂职,但由于学校实训配套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再加之企业导师流动性大,教学业绩分层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导培养在进行“教法”改革时,更多采取教师视角,而忽略了生源特点、学习诉求、知识与能力水平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对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团队间的合作学习,知识体系的合理建构、学生个性打造和自学能力提升方面的考虑不足,从而较难形成教与学的合力。
3 产教融合的矩阵式“三教共融共建”改革路径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我们十多年校企合作订单班教学实践,针对师资、教材和教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产教融合的矩阵式“三教共融共建”培育模式,详见图1。
3.1 教师赋能计划(1)内提升、外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可以通过“内提升”与“外引进”两种途径实现。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模式研究摘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这一根本问题,要求高等院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具有独特性,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背景下,探索“三全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是摆在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模式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引言“三全育人”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实际情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整合校内外一切育人元素,充分利用一切育人资源,为学生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的育人时空,使大学生随时随处都可以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统一。
一、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校企管理理念差异大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虽然都是管理,但由于学校与企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组织,其管理理念自然存在较大差异。
第一,管理对象存在差异。
高职院校管理的对象是在校学习的学生,企业管理的对象则为在岗员工。
第二,管理目标存在差异。
高职院校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最终以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标准;企业关注的是员工通过不同的岗位工作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最终以企业的成本、收益和利润作为衡量标准。
第三,管理方式存在差异。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管理方式是非市场化的;企业作为盈利机构,其管理方式是市场化的。
第四,管理结果存在差异。
学校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社会领域、教育领域,企业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
(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距离的“桥梁”,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非同小可,用得好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作者:庾佳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27期
【摘要】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是我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决定了它与地方产业有更密切的联系,地方产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本文研究从产教融合相关概念入手,对高职教育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进行必要性分析,详细介绍了产教融合下教学模式改革的五大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软件技术
1.引言
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产教融合”的概念和要求。
“产”指的是产业,是指在社会专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部门或行业;“教”指的是教育,本文指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就是融入、合作,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
苏州地区是全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达的示范区域,每年需求大量的软件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其软件技术专业为了培养行业化、标准化的高技能人才,结合行业标准、软件外包岗位规范和流程、软件技术发展要求,及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规格,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
2.高职教育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一定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一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师傅);二有一定的职业环境;三要有工作岗位这个载体;四是经验积累。
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学生要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在工作岗位上接受长期的磨练,积累经验,才能不断成长。
因此,传统的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只有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和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3.产教融合下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
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要实现“五个对接”。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