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河流及水系的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基于河流连续性的渭河西安段历史变迁研究

基于河流连续性的渭河西安段历史变迁研究

基于河流连续性的渭河西安段历史变迁研究郝旺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本文以河流连续性的视角,借助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对渭河水文变迁及其原因进行研究梳理,旨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给出一定的规划指导。

通过研究渭河向北偏移和水量变化两个方面的变迁历史,以及影响其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得出人类在大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渭河自然过程的连续性造成了破坏,加剧了渭河的变迁的结论。

关键词:渭河;河流连续性;历史变迁[中图分类号] TU29.5 [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on Historical Changes in Xi’an Section of Weihe River Based on RiverContinuumHao Wanghu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Abstract: F rom a view of river continuum,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hydrological changes of Weihe river and corresponding reasons by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o give certain planning gui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change history of northward move and runoff of Weihe river and also the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chang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uman beings have destroyed the continuity of the natural process of Weihe river and aggravated the vicissitudes of Weihe river d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nature.Key words: Weihe river; river continuum; historical changes自古以来,渭河在关中地区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城市的建设、生态环境和文化等息息相关。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城市的水系生态环境制约和影响这古都西安千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变迁,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的一个环节。

论文以西安水域空间构架和城市形态为研究对象,以动态发展、历史演进的观点,从研究西安水域空间与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着手,发现影响二者的动因及制约条件,对西安水域空间与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本质的理解,并试图解析二者之间的关联规律。

标签:水域空间;城市形态;西安一、西安古代水环境特征概述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北临渭水,南依秦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陆海”的美称。

纵览西安的历史,阅读那些关于水的诗文记载,会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八水绕长安”。

源于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用“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汉代上林苑的壮丽之美,以后就有了这“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八水绕长安”是西安最有历史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

在这个水资源短缺的关中城市,也曾有过水的辉煌。

纵观几千年的城市发展,西安由一个汉唐时期的富水之都演变为一个水域资源匾乏的现代城市,其发展历程值得我们研究。

西安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渭河横贯关中平原,环绕今日的西安城北流经过撞关最后注入黄河,而居住在关中平原附近的炎帝和黄帝部落就构成了黄河文化的源头。

渭河众多支流犹如叶脉一般伸向整个关中平原,位于沿河南岸的南北地区地势最为宽阔,所以河流分布也最为稠密。

由于这种丰富的八水自然水系,历代王朝均选择在此建都。

随着现代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的水域与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关联也日益增多。

需要我们通过认识西安城市形态与水域空间总体构架的关系,以及西安城市的自然山水肌理,从而构建城市水域网络构架并合理塑造城市空间发展形态。

二、西安历代水域空间总体架构与城市形态总体状况特点古代西安城市临河建成之初时,因城市规模较小,水域空间构架对于城市形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的选址、二是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如粮仓、交通设施码头等的设箭。

陕西西安: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陕西西安: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陕西西安:2017.21中国水利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特刊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陕西省西安市水务局局长贾生林西安,古称长安,有着3 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 年的建都史,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 都之一。

城因水而兴,水因城而名。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 《上林赋》中以“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谲,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 林苑的河系之美,从此这座古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美 誉。

历史上,西安水源充沛、水网密布,“长安八水”不仅奠 定了周秦伟业,也成就了汉唐盛世。

近代以来,受气候变 化、生态退化和人类活动多重因素影响,“长安八水”水量 衰减,污染加剧,堤岸破败,满目疮痍,“八水绕长安”的盛 景渐远。

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站在加快生态文明建 设的战略高度,着眼“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拉开了生态恢复 “八水绕长安”工程的序幕。

2013年7月,为了从更大范围、更深层面、更高水平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西安市委、市政 府作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决策,经积极申请,西安 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试点期间,西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陕讲话精 神,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柔性治水,以落实最严格水 资源管理制度和实施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规划为抓手,以水兴城、以水靓城、以水名城,着力构建水管理、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四大体系,让水在西安流起来、动起来、美 起来,全力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生态型 国际化大都市。

一、主要做法1.保护“_山_水”打造山水之城一是实现秦岭水源全域保护。

开展秦岭北麓水源地保 护行动,通过实施天保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移民等综合措 施,将秦岭北麓全流域纳入水源保护范围,推动了水源保护 关口前移,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排名全国大型城市前列。

二是率先为“一山一河”立法。

为保护中国的“父亲 山”和陕西的“母亲河”,率先为“一山一河”进行地方性立法,出台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全面落实 《陕西省渭河管理条例》,为依法保护两大生态区提供了重要保障。

西安旅游山水地貌全解

西安旅游山水地貌全解

历史沿革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

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建国以来,世界上已经有200多位国家首脑和政要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

[11]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

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

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

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

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11]西安世博园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面积西安半坡博物馆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11]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12]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

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

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

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迂

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迂

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迂中国西部目前水资源总量约为14272亿立方米。

缺水是西部地区的普遍现象,西北地区情况尤为严重。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西部缺水的状况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探讨000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弄清导致西部水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探索优化西部水环境的对策,对于解决西部地区的缺水问题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中国西部水环境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国西部幅员辽阔,通常被划分为西北和西南两个较大的自然区域。

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水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其水资源都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的。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地下水包括孔隙水、熔岩水、裂隙水和黄土水等。

这些水资源分属于黄河水系、长江水系、西南江河水系和西北内陆河水系。

近000年来,西部地区的水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为河流的演变、湖沼的盈缩和地下水的消长。

这些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1.先秦时期西部地区的水环境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足迹已遍及西部的许多高原、盆地、平原和山区。

先秦文献中提到的西部水体,主要分布于黄河、长江的中上游地区,至于西北内陆河及西南诸水则很少涉及。

这说明当时人类主要活动在西北和西南的东部地区,对青藏高原和“西域”一带的水环境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

从地质资料、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期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相当丰富。

西南地区降水丰沛,植被茂盛,有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乌江、汉水、澜沧江、怒江等大江大河;西北地区虽属干旱、半干旱区,但气候比较温润,也有黄河、洮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无定河、塔里木河、伊犁河等水体存在。

因此,当时西部地区并不存在缺水的问题。

西北的一些地方不仅无缺水之虞,水环境还是很优越的。

如关中平原有著名的泾水、渭水、洛水、灞水、沪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还有鹤池、盘池、冰池、镐池、初池、糜池、蒯池、郎池、牛首池、积草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洪池陂、苇埔、美陂、樵获泽等湖泊。

环境史角度下的浐灞地区人水关系演进

环境史角度下的浐灞地区人水关系演进

266百家论坛环境史角度下的浐灞地区人水关系演进王何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摘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对于城市水系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已经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竞争力影响因素之一。

而浐灞生态区在西安的城市扩张中,其生态变化和演进决定着整个西安市的生态版图,本文通过选取秦汉、隋唐、明清、当代四个时点,研究浐灞二水在较长历史阶段中的人水关系变化来解释其演进过程。

关键词:浐灞;环境史;生态文明建设在以“水”为城市文化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建设中,西安处在一个特殊的地位上。

而对于长安八水中的浐灞,以往对其河流生态的演进过程研究,河道变迁是其主要研究对象。

从环境史角度对其河流生态演进的研究甚少,笔者试对其从人与水关系互动影响的角度来研究其过程。

一、浐灞地区的历史环境远古时期,人口数量很少,关中和秦岭都被森林所覆盖,关中北部诸山和南面秦岭林木郁郁葱葱,《诗经》记载了秦岭繁多的树木种类,有桑、祀、拷、构,还有条、梅,以及苞栋、苞木等。

战国末年,关中被誉为“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秦以后,浐灞所处区域基本上属京兆尹管辖,西汉时,京兆尹人口较多,当时作为全国的都城,十分兴盛,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对较大,西晋时,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原来繁华锦绣的京兆地区人口锐减,从而使植被得到一定恢复。

唐代,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将近二百万,定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

唐天宝年间,长安周围已无巨木可伐,要远到岚今山西岚县北、胜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等州才能取得。

而宋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长安成为地区性政治中心,人口数量下降,比西汉时还要少。

不过,由于唐代影响太大,即使宋代有所恢复,环境所受到的破坏已经十分严重了。

到了清代,统治者采取鼓励人口的措施,实行减税政策,人口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为解决生计问题,人们只能砍林伐木,破坏植被,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八水润西安”之浐灞水系的发展战略研究

“八水润西安”之浐灞水系的发展战略研究

“八水润西安”之浐灞水系的发展战略研究作者:段珺郑春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八水润西安”的提出和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八水润西安”中的地位,分析了浐灞水系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浐灞水系的发展规划。

指出要从浐灞水系的防洪治理工程规划、水景观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人文环境规划着手,为打造“八水润西安”的西部第一和谐水城提供借鉴、奠定基础。

【关键词】“八水润西安”;浐灞水系;发展战略一、“八水润西安”的提出古长安依山傍水,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川分流,相背异态,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胜景,昔日的八水曾对西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产生过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受到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影响,西安八水面临着水量锐减和污染严重两大问题。

为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大力实施“大水”工程,变“八水”绕城为“八水”进城,形成了“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汉城团结库、中有明清护城河”的水系新格局,使西安成为拥有“大水面”的西部山水之城。

本世纪初,为体现人-水-生态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体现了一种新的城市精神,又提出“八水润西安”理念。

从过去的“八水绕长安”到现今的“八水润西安”,一字之差,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润”包含了“润、进、惠”的内涵,不仅是引水进城,更是滋润城市、惠泽百姓。

西安未来将呈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景象,形成八水滋润的国际化大都市。

“八水润西安,九湖映古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建设,无疑会让许多滨水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会使生活于此的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同时也将促使城市形象全面提升,提高城市竞争力,塑造西安新时代的城市精神。

二、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八水润西安”中的地位1、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水是文明诞生的摇篮,也是文明存续的命脉。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无论是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王国,还是引黄河、长江为母亲河的华夏文明,可以说有水才能有文明、才有城市,古代楼兰古城的灭亡则从反面印证了水对于文明和城市的重要作用。

不为人知的西安地理历史知识

不为人知的西安地理历史知识

不为人知的西安地理历史知识1:盛唐人口达到100万,并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的城市,当时的西安是世界的经济中心。

2:看地图就会发现,有8条河组成一种很奇怪的图形环绕着这座伟大的城市。

3:唐朝的时候,皇帝住在大明宫,因为这里是西安城区地势最高的地方,可以鸟瞰全城。

4:西安有条龙脉,头向北,饮渭河之水,尾朝南,吸天地之灵气,从秦岭里冲出,龙头就是今天的龙首村附近。

5:唐朝的皇宫和汉朝的皇宫是对称的,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都在“龙头”附近,是西安最高的地方。

6:动物园后面有个小山,那是秦始皇父亲的陵墓。

7:吕洞宾被点化成仙的酒馆在八仙庵前,那里有一石碑。

8:中国最古老的巷:大小“学习巷” 盛唐时候,那里居住着几万胡人,在那里学习汉语,故名。

9:西安有一处圆形城墙,那是唐朝遗留的建筑,含光门是原版唐朝的城门,西安城墙是在唐朝皇城基础上修筑的。

10:日本京都的规划完全照搬长安城,包括朱雀门和朱雀大街。

11:朱雀大街宽超过100米,青石铺路。

12:现在城墙围住的面积在唐朝时期只是皇城。

13:唐时候长安城面积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10倍。

14:鼎盛时期留学生有10万。

15:日本密教真言宗等6个教派发源于西安。

16:西安霸河是秦穆公振兴秦国,独霸西戎后为纪念霸业而命名的河。

17:端履门的意思是官员在这里必须端正朝服,整装入觐。

18:下马陵,为纪念独尊儒术的董仲书,汉朝规定必须在他陵墓前下马。

19:大雁塔曾经是科考中榜之人留名的地方,白居易也曾留过。

是为雁塔题名。

20:大雁塔是个著名的斜塔,大概向西倾斜了一米。

21:在唐朝时,阿富汗和吉尔吉斯坦的大部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属于中国。

22:买东西的典故来自“东西木头市”,买“东西木头市的东西”天长地久就是买“东西”了,现今街道在西安城区原址。

23:钟楼原来不在大家看到的那里,而是今天朝西300米的位置。

24:修钟楼的目的是为了破坏西安王气,压制西安龙脉,当时看来,洪武的次子是除了永乐外最有希望当皇帝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