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一、关于古诗《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抒发士兵离家远征,身临险境的叙事长诗。
诗篇追忆了自己十五岁离家投军的经历,讲述了在军旅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征战、逆境、劳苦等,感叹人生苦短,愿寄情天地之间,以求存活。
二、《十五从军征》的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1.了解唐代士兵的军旅生活、精神状态,感受他们的青春、坚忍、追求等情感体验。
2.掌握古诗的阅读技巧,如注重把握诗歌“境界”、“氛围”、“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手法,理解文化内涵。
3.感受“梦想”和“人生”主题,通过学习此诗对于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寻求人生价值有哪些启示和帮助。
三、教学步骤1. 阅读古诗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十五从军征》,带领学生感受古人的壮志和执着,体会古人对于性命之重和生死之轻的态度,进而使学生对于古人思想体系和生活状态的认识得以加深。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老师可逐段讲解节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内涵。
2. 诗歌鉴赏由于本次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古诗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生观。
由此,我们将通过展示诗歌的内部结构,表现手法,意象表达等等方面对老师进行阐述。
(1)情感描绘结合本文的主题“梦想”和“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与士兵的生活为基础进行感受描绘,运用悲壮、豪迈、感伤等词神韵之重,展示出层层递进的动人情感。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夜色渡头峥。
辛苦遭逢见陌头,负尽狂名十五州。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戎窟云笼,一夜征人尽望乡。
少年投军历尽辛苦,负着青春的全部、北上扫荡西凉的草原。
面对敌人的压迫和野性的劍,他召唤了大海、星星、黄沙、梦里的神仙来掀起疾风,扭曲山脉。
出塞远,征戍多蹉跎。
匈奴灾蝗烟蒿莱,汉军夜久不曾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百战孤军君莫笑,休言阵前输赢。
“面对恶战,长风吹幡,征人泪满颜。
”诗歌借由生动感性的表达手法,让读者能更为全身心的投入士兵的生活,被唤起同曰对于追求、梦想的感慨。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1.乐府常识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2.朗读诗歌正读音3.理解字词始:才阿:语气词,无意义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狗窦:狗洞雉:野鸡旅:野生葵:葵菜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羹:糊状食物贻:送,赠送4. 读诗歌解诗意: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描写汉武帝令年轻士兵十五岁以上入伍从军,经过战争和训练,最终成为合格勇士的故事为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和战争文化的重要篇章。
针对《十五从军征》这首古典诗歌,我们可以提供以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诗歌朗读和歌曲表演,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争文化和军事制度及其历史背景。
2.学生通过翻译和注释汉字以及阅读故事全文,掌握词语和语法的使用方法,拓展自己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
3.学生通过分析和领会诗歌的情境、节奏、韵律和语言运用,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教师为学生介绍《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和诗歌的背景知识,并进行口头翻译,普及汉字的词义和使用方法。
2.学生听课还原,模仿教师的朗读,学习《十五从军征》的基本情境和韵律,然后进行小组朗读和集体朗读。
3.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和领会诗歌的语言运用和节奏韵律,例如诗歌的押韵和起伏,字句与意象的联系,隐喻和夸张的表现等。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作笔记和演讲,然后进行班级评选。
4.学生听课解析汉字,并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和解释诗歌情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等,让学生通过经典诗歌和故事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5.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文本素材,创作和演绎相关话剧、评书和曲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质。
三、教学方法:1.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像、声音、文字等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歌和文化。
2.教师采用翻译和注释的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汉字和语言的用法。
3.教师采用分析和解读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情境和语言特点。
4.教师采用表演和创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效果,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评选和表彰。
2.针对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模拟考试和综合测评。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完整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标1、标2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诗题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到生3。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诗。
2.齐读课题。
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明诗意1.师:请自由读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好了。
2.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抽生读。
学生互评。
3.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
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字音没有读准。
出示PPT 我们一起把诗句中的生字读一读。
4.结合注释,自己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
5.(回顾板书)这是一首叙事诗,刚才那位同学也谈到了他的意思。
其实,它向我们传递了五个一。
一个征战多年回家的老翁、归家途中的一次谈话、回家看到的景象、做出饭菜无人品尝,出门远望流下了眼泪。
(补充板书:一翁、一言、一景、一行、一泪),三、入诗境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了解他的故事。
(一)一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古诗语言简练,一个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1.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生2(你了解了字词的意思。
)(透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品味主人公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
板书:咬文嚼字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生2、生3。
(想象时你抓住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这首诗歌写于1900年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要想读懂古诗,就要展开想象。
板书:展开想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十五从军征》这首古文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了解《十五从军征》背后的历史背景,增进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来表达对于《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过程1. 导入 (10 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十五从军征》的作者、诗歌类型和主题等基本信息。
•引发学生对于《十五从军征》的兴趣,例如询问学生对于“军征”这个词的理解、是否知道古代士兵参军的年龄等等。
2. 了解背景 (15 分钟)•介绍《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简要介绍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等相关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背景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来说意味着什么。
3. 阅读理解 (30 分钟)•学生分组阅读《十五从军征》,每组两至三人。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标记重要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学生在阅读完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总结出一段文字,描述他们对于这首诗的理解。
4. 分享讨论 (20 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理解。
•全班共同讨论和解释每个小组的观点,并辅以教师的点评。
5. 深入了解 (20 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十五从军征》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意象,比如“幕府”、“江山”等。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和思考,进一步理解这些词语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作用。
6. 个人思考与写作 (25 分钟)•学生个人思考对于《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感受,并以散文的形式写下来。
•学生可以参考之前小组的讨论和全班的讨论,展开自己的思考和写作。
7. 分享与评估 (15 分钟)•学生相互间交换自己写的散文,并进行评价和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对于《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写作的内容进行评估。
三、教学评估1.学生参与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参与情况来评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的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来评估学生对于《十五从军征》的理解程度。
3.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个人写作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1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
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十五从军征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十五从军征教案 24、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3、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预习这五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
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诗读了好几遍了,诗的大概意思你理解了吗?有什么明白诗意的好方法。
8、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课文的插图,同桌合作说说这首诗大概的意思。
9、你学懂了什么或有什么问题,我们来交流。
10、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好吗?你的理解已经很不错了,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三、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二、纵情吟诵,了解诗意酝酿情
1、好诗在手,须得朗朗上口,带着这种感受自己读读这首诗吧。
2、文中出现了几个生僻字,采用最擅长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僻的音、形、义。
3、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情味的,对比读两组词语,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带着读词语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觉再读读诗吧,读出诗的韵味来。
5、请一位朗读好的同学配乐读诗。评价:读的字正腔圆,顺利的跨上了第一个台阶。
朱阳镇第一小学“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案
课题
《十五从军征》
总节次
主备人
丁晶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3.紧扣单元目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师:听到这样的消息老兵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
6、但那毕竟是生他养他的家啊,一步一挨蹒跚着由远而近,来到了为之魂牵梦绕的家,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板书:家破人亡)一份家的凄凉在你的朗读中徐徐袭来。
师:回到家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闭上眼睛,展开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听老师读。(配乐)
师:这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65年前离家时,可不是这样的一番景象啊?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如今是:——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家;如今却是:——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
师: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热闹的家园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
7、师:独自徘徊在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那仅存的一线希望彻底的破灭了,生活还得继续啊,又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评价一—份苦涩在你的朗读中流淌……
4、这时的老兵会想些什么?此时的心情怎样?用你动情的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好吗?充满希望(分明有一种既激动又急切有担忧的复杂感情在朗读中涌动。)
5、离家65年,今天终于回到家乡,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师: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可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心里的苦吧!
8、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思念,听到的是令人悲伤的消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却是荒凉破败的家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
面对这一切,这位征战沙场,九死一生的老兵不由的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板书:潸然泪下)这是怎样的泪啊?板书:战争的残酷 社会的黑暗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教学反思
师: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指名读
师:本想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本想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如今家已是——出示:松柏冢累累(齐读)
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你们在哪里?—松柏冢累累。
四、动情朗诵,试背古诗
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残酷的战争、黑暗的社会造成了一个个家庭家破人亡的悲剧。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再次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
五、拓展延伸
读《十五从军征》改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设计
修改与补充
一、 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回忆一下,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2.导入:回顾一段古代战争的场面。(播放视频)在人类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里始终有战争相随,无论是那个朝代,都留有战争的刀痕,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印在浩若繁星的文学诗词中,成为一朵瑰丽的诗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书写的豪情,还是用刀和弓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一一颗颗晶莹、温润的珍珠洒落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叫人流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汉代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穿越时空隧道,来到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听听一位深受战乱之苦的老兵的悲吟吧——《十五从军征》。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后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悲伤……)
1、千古美诗,须得悟出诗情。怎一个“情”字了得,你有哪些好方法?
2、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你当了多少年的兵?用诗句告诉我(板书:八十始归)
3、 在这长长的65年里,是孤独的生活在血雨腥风中。多年来从不知道家人的消息,却又无时无刻不思念着亲人。65年后的今天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程,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乡里的一个邻居,于是就急急的迎上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