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一、引言本单元的教学计划旨在为六年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帮助他们深入理解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包括诗词、阅读理解、写作等多个方面。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诗词欣赏、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等。
我们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诗词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流利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1.诗词教学:我们将通过朗诵、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2.阅读理解:我们将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3.写作教学:我们将提供写作指导,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中寻找写作素材,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4.口语表达:我们将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评估与反馈我们将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3.测验与考试:进行定期的测验和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将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使用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提供丰富的课文和练习;2.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外读物:推荐一些适合六年级学生的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4.辅导资料:准备一些辅导资料,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六、时间安排与课程设置本单元的教学时间安排如下:1.诗词欣赏:共x周,每周x课时;2.阅读理解与写作:共x周,每周x课时;3.口语表达与实践活动:每两周进行一次活动,持续x周。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章教学计划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章教学计
划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 了解并掌握第一章的重点课文内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第一章的课文内容包括:xxxx;
2.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3. 研究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由表达,如撰写个人观后感等。
四、教学方法
1. 集体讨论: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小组合作: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合作完成任务;
3. 个体写作: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写作练,展示个人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入有趣的话题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
他们对课文的思考;
2. 阅读理解:指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并进行答案解析和讨论;
3. 词汇研究:引导学生研究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
4. 句型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典型句型;
5. 个体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个人观后感;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收获。
六、教学评价方式
1.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进行阅读理解测试,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教学计划的实施,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第一章的重点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1.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2.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个人批注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个人批注
四、自主研读第8-18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自主学习: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7.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板书: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六、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 / 地白 / 树栖(xī qī)鸦(yā yá ),
冷(lěn lěng )露(lù lòu)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jìn jìng )望,
不知 / 秋思(shī sī)/ 落谁家。
3.“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_的习俗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2课教案

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说说他们相见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
课件:“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复备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欣赏着草原的美景,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明确目标:是啊,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此浓郁的民族风情,怎不令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草原,领略它如画的美景和独特的风情。齐读课题。
3.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①“河!”(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②“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4.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默读课文2--5自然段。全班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2.欣赏草原图片,进一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二、品读悟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引语: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华里了,此时此刻,作者一行人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单元 第2课 腊八粥 教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
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
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
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备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备课一、教学内容1. 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为《爸爸的钱包》,通过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告诉学生正确使用钱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
2. 重点词汇有效、利用、费用、徘徊、怀疑、伸出、欲望、制定、预算3. 说课内容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使用钱,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会使用重点词汇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2.掌握重点词汇。
3.读懂课文,理解文章中的意思,领会父母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4.善于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爱好。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重点词汇。
2. 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意义。
四、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比较善于开口表达。
2. 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
2. 合作研究法。
3. 情景教学法。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零花钱和用途,引出本课主题。
2. 研究课文。
分小组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讲解重点词汇。
3. 合作阅读。
让学生分组,对文章进行有效率的阅读。
4. 运用语言。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重点词汇和句型讲述自己的观点。
5. 情景应用。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生活场景,模拟使用钱的场景。
6. 结语并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1. 以任务形式考试,让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并呈现自己的成果。
2. 采用小组互评、全班评比,多维度评价学生成绩。
以上为本单元的教学备课,希望可以有效帮助到您!。
2024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

2024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腊八腊八粥,腊八蒜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二十三祭灶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3.交流,老师相机板书关键词。
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1.通过阅读,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元宵节)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
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一、听写词语腊月熬粥饺子腊八蒜高醋年糕逛庙会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
(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北京的春节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二)(第二课时)设计理念:本课设计旨在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读和说的训练,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重点语段的课件2.学生准备:收集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
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
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2.提示读文: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哪天呢?好好地读一读,画一画句子,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3.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2〉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4.指导品读“除夕”,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5.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6.指导品读“元宵”。
出示课件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3.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四、作业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热闹喜庆团圆祥和2.《腊八粥》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
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
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
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腊八粥沈从文主人公:“八儿”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亲见时的惊讶3.《古诗三首》(一)《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