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教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致橡树教案设计]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设计]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设计]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篇1:致橡树优秀教案第一篇:致橡树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

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

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生:木棉和橡树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

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高一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完整版)舒婷《致橡树》(教案)

(完整版)舒婷《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目标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二)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

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讨论、明确: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讨论、明确: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

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4篇《致橡树》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⑶师分析、明确: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舒婷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探讨《致橡树》的创作年代及其历史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舒婷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分析舒婷的创作风格及其对现代诗歌的贡献。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致橡树》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节奏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结构表达情感和意象。

2.2 诗歌意象与主题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橡树、木棉等。

探讨诗歌主题,如坚韧不拔、独立自主等。

第三章:诗歌语言特色3.1 词语选择与运用分析诗歌中关键词语的选择与运用,如“橡树”、“木棉”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词语的选择表达情感和意象。

3.2 修辞手法与效果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探讨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四章:诗歌情感表达4.1 诗人情感分析分析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热爱、敬畏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4.2 读者情感共鸣探讨读者如何通过阅读诗歌产生情感共鸣。

分析诗歌对读者的情感启发和影响。

第五章:教学活动与讨论5.1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方式。

5.2 课堂讨论与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

引导学生反思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六章:诗歌创作手法分析6.1 对比手法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橡树与木棉的对比。

探讨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6.2 象征手法分析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橡树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探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影响。

第七章:诗歌与文化价值7.1 诗歌与时代背景探讨《致橡树》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分析诗歌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和价值观。

7.2 诗歌的影响力分析《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探讨诗歌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诗歌解读与欣赏8.1 诗歌解读方法介绍诗歌解读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象等。

致橡树 教案 (2)

致橡树 教案 (2)

致橡树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舒婷的诗歌作品《致橡树》编写而成,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欣赏教学。

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将了解到诗人借助橡树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促使学生思考爱情的真谛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通过文学欣赏的方式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致橡树》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初衷。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悟其中的深意。

3.掌握诗歌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创作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三、教学内容1.《致橡树》的背景介绍和创作分析。

2.诗歌的解读和意境分析。

3.诗歌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指导。

4.学生情感表达与创作。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诗歌背景介绍和创作分析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对爱情是如何看待的?你们曾经有过怎样的一段恋情?–引出话题,激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

2.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向学生介绍舒婷和她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舒婷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成就。

3.诗歌的创作分析(15分钟)–将《致橡树》诗歌的全文呈现给学生。

–解读诗歌的创作初衷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和意境分析1.温故知新(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个简要回顾。

2.诗歌的结构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可以通过朗读诗歌的方式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3.诗歌的解读(15分钟)–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分析每一个片段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诗歌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指导1.温故知新(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个简要回顾。

2.阅读技巧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技巧,如把握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隐喻等。

3.诗歌的鉴赏指导(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积极的思考方式和观察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鉴赏诗歌作品。

舒婷《致橡树》教学设计

舒婷《致橡树》教学设计

舒婷《致橡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舒婷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理解《致橡树》的情感内涵与艺术价值
•掌握诗歌朗读和赏析的方法
•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
二、教学内容
1. 课前预习
学生阅读舒婷简介和《致橡树》诗歌原文,主要了解舒婷的诗歌风格及其主要代表作《致橡树》。

2. 诗歌赏析
2.1 语言感受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情感体验,谈谈《致橡树》中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让他们感触最深,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想法和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并分析一些在诗歌中充分体现诗人情感、思想、意境的语言文字、意象、形象的表现方法,拓展学生的语言体验和感受能力。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形式、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崇敬之情,培养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

(2)树立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致橡树》的象征意义。

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舒婷及诗歌《致橡树》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小组代表汇报诗歌的象征意义。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橡树、木棉等。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橡树象征坚定信念,木棉象征爱情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情感,体会诗人的崇敬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诗歌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3)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致橡树》。

2. 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观后感,不少于2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坚定信念”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诗歌背诵、观后感写作和对诗歌象征手法的理解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婷《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

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

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诗易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比邻而居木凌霄花
比肩站立花鸟
坚贞热烈泉源
树独立平等棉险峰
钢枝铁干红硕花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