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中调动多感官描写景物教学片段
《社戏》中调动多感官描写情感教学片段

《社戏》中调动多感官描写情感教学片段
在电影《社戏》中,导演冯小刚巧妙地运用了多感官描写来增
强情感教学的效果。
以下是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片段开始,镜头聚焦在一对情侣身上。
男主角悲伤地站在阳台上,眼神迷离地望着远方。
画面的色调灰暗,配乐轻缓而悲伤。
观
众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感受到男主角内心的孤独和痛苦。
随后,画面切换到女主角的视角。
她躺在床上,眼泪不断流淌。
此时,画面变得模糊,以模拟女主角的视觉受限,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同时,观众可以听到女主角的呼吸声和心跳声,进一步加深对
她内心情感的共鸣。
下一切,镜头落在女主角脚边的枯萎的花朵上。
观众可以看到
花朵的颜色黯淡,枯萎的外观传达出女主角心情的沮丧和失落。
通过以上的多感官描写,导演成功地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
不仅仅依靠对话和剧情的叙述,而是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的刺激,以更直接、更深入的方
式展示人物的情感。
这种情感教学手法使得观众更加投入,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
总结起来,《社戏》中的多感官描写情感教学片段通过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的刺激,成功地增强了观众对人物情感的共鸣和理解,为电影的表达增添了深度和感染力。
《社戏》教学感悟:写景片段训练

《社戏》教学感悟:写景片段训练鲁迅《社戏》中的景物描写细腻逼真,形象生动。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连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等,许多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课堂教学中我专门就此设计了一节景物描写赏析课,把重点放在文章景物描写的手法分析上,带领孩子们总结常见的写景角度:①动静角度(动态、静态);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③顺序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④视觉角度(俯视、仰视、远视、平视)等。
孩子们学有所悟,也要学有所得。
于是,便安排随堂演练,进行写景片段练习。
此时,孩子们会写了,有兴趣了,不乏有好文章的呈现。
例一:“馥郁的花香夹杂在柔和的春风中扑面而来,热烈的阳光吮吸着桃花,使房屋和草木都沉浸在粉色的季节。
太阳逐渐退隐在层层云朵间,逍失在远方的黑森林。
黄昏时刻,是最欢喜的。
因为热闹。
老人和小孩子们出家悠闲的散步,几个老顽童围在一起下橡棋,爱好广的还会打篮球,打乒乓球;几个不怕被打的熊孩子互相扔搓好的泥巴球。
或许是因为桃花也喜欢热闹吧?在这时刻开得愈发灿烂。
夕阳已落了山,天空由深蓝变黑,桃花由浅粉变暗,打眼望去,连绵的桃花树尤如一条条粉红粉红的丝带,为村庄增添些许生气。
此时,还会有些许悠闲的鸟儿低声歌唱,落在树梢,抚摸桃花。
微风习习,些许花瓣片片凋落,荡漾着满是回忆的尘土。
”例二:“两边的柳树和青草散发出清新的气味,夹杂在微风中扑面的吹来。
路上,经过的洒水车使地面湿漉漉的,柏油味混合着水气扑鼻而来。
抽出嫩芽的柳树,仿佛在歌唱似的,晃动着身子,远远地向车后跑去,但我却总以为车慢,可能是风儿停下了小跑的脚步,淑女起来了。
渐渐望见依稀的山,只能看到山腰,上面的尊容像被面纱遮住似的,朦朦胧胧,似真似幻,像娇羞的少女将面颊藏于团扇后。
社戏写景的段落

社戏写景的段落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赏析:这一句从嗅觉和触觉的角度写出了富有江南水乡特征的景物的香味,空气清新。
“扑面”这个词从侧面体现出船行的很快,表现了小伙伴们兴奋的心情。
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赏析:“朦胧”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江南月色在水气氤氲中迷蒙、富有诗意的特点,体现我们当时愉悦的心情。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赏析:这一句把连山比喻成兽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在夜色中的颜色、线条。
山在船行进时视觉上给人的上下起伏的感觉。
“踊跃”“远远地跑向船尾”化静为动,表现船行之快,衬托出小伙伴们急切又兴奋的心情。
4、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赏析:这句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横笛的悠扬,“自失”写出作者当时为笛声而吸引陶醉、沉静的心情。
5、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戏台在红霞笼罩下时隐时现,如同画上仙境一般美丽动人。
从视觉、听觉方面写出了“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社戏》中调动多感官描写景物教学片段

《社戏》中调动多感官描写景物教学片段《社戏》中调动多感官描写景物教学片段教学目标:品味月夜航船,初步学习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
专家点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凭借落实这目标的确定明显受用文本教语文的理念驱使。
教学过程:师:我在平桥村怀念的不仅是社戏,而且还有江南的水乡夜景。
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
生:第11段到第13段。
师:请同学朗读这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这一路上有哪些美景。
生:有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来的清香,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悠扬的笛声,豆麦蕴藻之香,渔火和松柏林。
师:找得不错。
你们再看看,作者调动了眼、耳、鼻、舌、身等哪些感官来描写这一路美景的呢?专家点评:面对的是初一学生,教师的引导性问题应该具体明确,甚至问题本身就包含着答案指向。
生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
似乎让我闻到了豆麦和水草的香味,真有美的享受。
师: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这需要用哪个感觉器官才能感受到的?生1:鼻子。
师:对,要用鼻子感受,就是从嗅觉的角度去描写美景。
这清香呀的确让人心怡。
请你也试着从嗅觉角度来仿写一个句子。
专家点评: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大于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了一点知识,立即布置操练任务即时的直观操练对理性认识的提高是很有效的。
生1:秋天到了,淡淡的青草味儿混着清新的稻香味儿弥漫在田野上。
师:嗯,不错,淡淡的青草味儿和清新的稻香味儿是必须用鼻子嗅的。
生2:清香和水汽扑面地吹来,这是要靠皮肤身体感觉到的,老师,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吧?师:嗯,你的感悟力很强!炎热的夏夜,却有这么美的享受,太美了!那你也调动一下身体感官,从触觉角度来仿写一个写景的句子。
生2:晚上,凉风习习,孩子们躺在沙滩上,光着肚皮,赤着脚,风儿拂过,凉凉的,痒痒的,大家不禁扑哧扑哧地笑了出来。
师:凉凉的,痒痒的,写得好真切!莫非你曾有过类似的切身体验?专家点评:老师在肯定学生从触感角度写景句子造得好的同时,教导学生:不管调动哪个感觉器官去写景,关键要写出切身体验,不能仅靠凭空想象。
夜色如水,少年似梦--《社戏》教学镜头教学实录

夜色如水,少年似梦--《社戏》教学镜头教学实录“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似乎看到了已至中年的鲁迅,如此深情而又感慨地述说着那段斑斑驳驳、如梦似幻的“往事”。
“戏好看吗?”我问出了这个并不新鲜的问题。
“不好看。
”几乎异口同声。
“‘我’想看铁头老生翻筋头的戏,但铁头老生却并没有翻。
”“‘我’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的戏,但等了许久都不见这些戏上演。
”“‘我’最怕看‘老旦’的戏,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
“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哈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确实,相比较之前对看社戏的期待、渴望,落空无望而又复得的一波三折的描写铺垫,社戏上演的确实太平淡了。
但大家反映的‘不好看’,都是通过戏的演出内容和其他人表现上来说的,‘我’也说‘不好看’了吗?”“我没有说,但‘有些疲倦’了。
”“支撑着仍然看。
”“很扫兴。
”七七八八的声音回应我。
“这里面写到了我的‘煎熬’,确实侧面表现出这场社戏并没有那么好看。
但我的情绪真的跟大家描述的一样很失望很低落吗?”我继续鼓励大家游曳到文字里。
“虽然戏不好看,但是‘我’还是喜欢看的。
‘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这里‘疑心’‘不好意思’说明了‘我’的恋恋不舍、一路上的心神不定,甚至有些后悔跟他们一起走了。
虽然前面的戏不够精彩,但是‘我’仍然很珍惜这场社戏,很期待马上会有惊喜的,只是碍于作客,不忍心扫了大家的兴。
”有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一句自己解读起来。
“有点失魂落魄的样子,心里面一直絮絮叨叨,念念不忘。
”有同学补充道。
“但是,也不足以说这个戏就真的很好看吧?”有同学反驳。
“我们认为并不好看的社戏,在‘我’的眼里却是最好看的,甚至很多年后,作者用了一个词‘真的’来强调这份内心的深情。
大家能够理解作者这样的感慨吗?”我要求孩子们再次齐读文末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写景片段赏析教案

《社戏》写景片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赏读“夏夜行船”部分,感受江南农村夏夜的美好景色,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体味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为我们展示了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描绘了平桥村这块自由的乐土带给我们的诗意的自然美、淳朴的人情美,下面就让我们和平桥村的小伙伴们一起“夏夜行船”,去感受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二、读一读: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10-12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着笔写景的。
三、找一找: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着笔写景的视觉:碧绿的豆麦、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依稀的赵庄、渔火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声、嚷声、宛转悠扬的歌吹四、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江南水乡给你怎样的感受仿照示例句子说话示例: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月下的江南水乡是那么的……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充满了诗情画意。
五、想一想:在上述几种感觉的描写里可以看出“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的心情怎么样高兴、迫切、沉静、陶醉突出“迫切”的心理,体会“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好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这一比喻修辞所表现的景物特点,以动写静,写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听到歌吹,料想便是戏台,心里更是迫切,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的急切心理。
六、品一品:请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方面品味这三段文字中使用得好的词语,并说说好在哪里“朦胧”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碧绿”“淡黑”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的色彩美。
“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轻松”“舒展”表现了“我”心旷神怡之情。
“船慢”表现了“我”的迫切之情。
“沉静”表现了“我”由焦急而平静之情。
“自失、弥散”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社戏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及赏析

社戏中环境描写1. 社戏的定义和背景社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源于明代。
它通常在农村社区的庙会上上演,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戏的环境描写是其演出的重要一环,能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戏剧的情境中。
2. 传统的社戏舞台社戏舞台通常搭建在庙会场地的中央,以庙宇为背景。
舞台上设置了各种道具和装饰,如红色的帷幕、金光闪闪的灯笼、彩绘的舞台背景等。
这些装饰烘托了热闹喜庆的氛围,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3. 逼真的景物描绘•设置林木:社戏常常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舞台上会布置一些逼真的树木和花草。
这些景物装饰得栩栩如生,使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街巷婆娑:社戏中常常描绘了生活在大街小巷中的人们,他们身着民间服饰,忙碌于琐事之中。
他们的活动和情感在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呈现,赋予了这些场景更加真实感。
•热闹的集市:社戏中的集市场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集市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小贩们吆喝着吸引着路过的顾客,熙熙攘攘的人群交织成一幅热闹的画面。
•和谐的田园:社戏中常常描绘农村的田园景象,有人在地里劳作,有人在田野间游玩。
这些场景让人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4. 环境描写的作用社戏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仅是对舞台布景的描述,更是对情景的刻画和对故事背景的交代。
它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的情绪,进一步沉浸于故事当中。
5. 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运用色彩:社戏的环境描写通常会运用鲜艳的色彩来表现场景的喜庆和热闹。
红色和金色被广泛运用,它们代表了幸福、繁荣和喜悦。
•利用物件:社戏的舞台常常会设置一些小道具,如树木、花草、水井等,这些道具为场景增添了真实感,使得观众更容易进入剧情。
•动态描写:社戏中的环境描写不仅静态地展示舞台上的布景,还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表演来传达情境的变化。
观众可以通过角色的动作和表演,深入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
6. 环境描写的感受与反思社戏中的环境描写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观众。
公开课——从《社戏》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⑦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因为他们都发表了如此精辟的分 析。 ⑨到了下一站,一个年轻人上了车。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 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一根线在他 的帽子下绕着一直到耳朵里,与一个随身听连着,他的身体随着 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音乐摇摆。付过车费后,他一屁股坐在一个 靠过道的座位上,正好与老妇人斜对角。 ⑩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 一下子僵住了。他的目光从老妇人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穿 着一双崭新的、昂贵的名牌运动鞋。年轻人弯下腰,开始解他的 鞋带。他脱掉了他抢眼的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 面前蹲了下来。“夫人,”他说,“我看见您没穿鞋,那就把我 的鞋给您吧。”慢慢地,轻轻地,他双手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 的双脚,把自己的鞋袜给老妇人穿上。老妇人使劲地点点头表示 感谢。
问题: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天气)(1分),描写老妇人赤 脚走在雪地的艰难,渲染了凄凉的气氛(1分),为下文年轻人脱鞋 袜给老妇人穿的情节作铺垫。(1分)
龙眼与伞
① 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 春意,朵大,疏朗。A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 了琼浆,轻盈,娇媚。
总结:
分析景物描写句子作用必须 扣住文章中心,联系上下文,运 用必要的专业术语,规范答题。
② 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 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 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 味。
③ 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 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 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中调动多感官描写景物教学片段
教学目标:品味月夜航船,初步学习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
专家点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凭借落实这目标的确定明显受用文本教语文的理念驱使。
教学过程:
师:我在平桥村怀念的不仅是社戏,而且还有江南的水乡夜景。
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
生:第11段到第13段。
师:请同学朗读这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这一路上有哪些美景。
生:有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来的清香,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悠扬的笛声,豆麦蕴藻之香,渔火和松柏林。
师:找得不错。
你们再看看,作者调动了眼、耳、鼻、舌、身等哪些感官来描写这一路美景的呢?
专家点评:面对的是初一学生,教师的引导性问题应该具体明确,甚至问题本身就包含着答案指向。
生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
似乎让我闻到了豆麦和水草的香味,真有美的享受。
师: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这需要用哪个感觉器官才能感受到的?
生1:鼻子。
师:对,要用鼻子感受,就是从嗅觉的角度去描写美景。
这清
香呀的确让人心怡。
请你也试着从嗅觉角度来仿写一个句子。
专家点评: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大于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了一点知识,立即布置操练任务即时的直观操练对理性认识的提高是很有效的。
生1:秋天到了,淡淡的青草味儿混着清新的稻香味儿弥漫在田野上。
师:嗯,不错,淡淡的青草味儿和清新的稻香味儿是必须用鼻子嗅的。
生2:清香和水汽扑面地吹来,这是要靠皮肤身体感觉到的,老师,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吧?
师:嗯,你的感悟力很强!炎热的夏夜,却有这么美的享受,太美了!那你也调动一下身体感官,从触觉角度来仿写一个写景的句子。
生2:晚上,凉风习习,孩子们躺在沙滩上,光着肚皮,赤着脚,风儿拂过,凉凉的,痒痒的,大家不禁扑哧扑哧地笑了出来。
师:凉凉的,痒痒的,写得好真切!莫非你曾有过类似的切身体验?
专家点评:老师在肯定学生从触感角度写景句子造得好的同时,教导学生:不管调动哪个感觉器官去写景,关键要写出切身体验,不能仅靠凭空想象。
生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一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
师:什么道理呢?
生3:山的颜色和形态,都要用眼睛看的呀。
师:那请你也用眼睛感官来写一个句子描写一处景物吧。
生3:我们村上每家屋前屋后都有一个小小的菜畦,里面可有趣了!韭菜直挺挺地站着,白菜稳稳地坐着,西红柿露着红红的脸蛋,胖胖的茄子还高傲地扬起它那鼓鼓的肚皮
师:好,真是趣味十足!从视觉角度描写了韭菜、白菜、西红柿、茄子等菜畦景物的形状、姿态、色彩,写得很生动。
专家点评:及时帮助学生梳理、概括,学生本来有感觉但可能还不够明晰,这也是课堂上教师导的应有之义。
师:请同学们再看看,也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讨论,还能发现新的写景角度吗?
生4: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里从声音的角度写出了笛声的优美,这是调动了耳朵的感觉器官。
师:你的发现很好。
自失一词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优美的笛声中,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这笛声使我从看社戏的激动兴奋中渐渐平静,继而完全陶醉,可见这笛声的魅力是多么大呀!请同学们也用耳朵感官从听觉角度来仿写一个写景句子。
专家点评:自失一词是初一学生理解上的一道坎。
这种地方倘若让学生过多地去思考探究,势必会分散学生对多感官写景这个课堂主题的探究。
对此,老师就以灌的手段帮助学生越过这个坎去,足见
其成熟。
生4:夜已经深了,我孤身一人走在大街上,黑暗仿佛要把我吞噬,周围静得诡异,只是偶尔有几声虫鸣,冷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这声音让我心头一紧。
师:虫鸣声、树叶的沙沙声更渲染了夜晚的静谧和氛围的恐怖,归根到底写出了我黑夜独行的恐惧心理。
专家点评:点评学生的操练成果,既要紧扣本课堂教学的主题多感官写景,又要注意为以后的深入教学为什么写景作好铺垫,这就是一位成熟教师的匠心。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时的这一路美好风景,也探究了作者是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从哪些角度来描写了这一路美景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路的风景又是如何的呢?
【出示画面《一路上风景独好》(交通堵塞画面)】
师:请同学们至少调动两种感官,用几句话来描写一下这幅画面。
生1:我坐在车里,不耐烦地望着车窗外的汽车长队,太阳毫不留情地从窗户外直射了进来,里面闷得像个火炉。
不一会儿,我的额头上便挂满了豆大的汗珠。
师:汽车长队车窗太阳额头豆大的汗珠等,都是眼睛所见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的,那么还有另一种角度呢?
专家点评:对视觉角度作概括,帮助学生明晰;而另一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