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4、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现必备的条件
(2)形成时间 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商业、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3.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冲积平原上,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剩余农副产品
深化拓展
1.乡村和城市聚落之间的差别
差别 乡 村 城 市
景观
差别 规模
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 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楼
│ 考点整合
│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二、乡村聚落
1、概念 乡村聚落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在我国有集镇和村 落两种类型。 2、特点: 乡村聚落规模 小 ,功能 简单 ,聚落内居民流动性 小 。 3、乡村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因素 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因素 周围自然环境 因素有 社会 因 素两大类,两者中 周围自然环境 因素的影响较大。 周围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社会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发展交 通,加 强各单 元之间 的联系
地形平坦、经济 发达、中心城市 多为特大城市
星座型
完善卫 星城服 务功能
受地形、资源影 响
散点型
交通联系不便, 资源丰富、地 难以组织较合理 形相对平坦 的城市功能和生 活服务设施
因地制 宜的规 划布局
│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
│ 考点整合
│ 考点整合
│ 考点整合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聚落
1、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人类各种聚居地的总称,既包括房屋建筑,也 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判断正误: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2.聚落的分类:乡村与城市
主要产业活动 人口类型 规模 居民流动性 联系
七年级的地埋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也有一定规模的工矿
企业形成的聚落。
3.城市聚落的形成:乡村人口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
变为城市。
二、聚落的分布
1.聚落的分布:有的沿河流分布,有的沿公路分布,有的镶嵌在山
谷里。
2.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水源、交通等。
三、聚落的发展变化
1.传统聚落:保留历史时期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聚落。
2.传统聚落的价值:具有重要纪念或教育意义。
3.如何保护传统聚落?答:保持地方特色,合理利用开发,发挥地
区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聚落的分类
1.乡村聚落:人口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人口规模较大,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五、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比较平坦的高地,以
平房或楼房为主,交通便利。
而丘陵地区则不同,往往分布在地势较为开阔的低地,交通不便。
2.气候对聚落的影响:寒冷地区聚落的房屋多采用厚墙、小窗的设
计,以抵御严寒;而在热带地区,房屋则多为通风设计,以保持通风和降温。
3.水源对聚落的影响:许多村落形成的原因与水源有关,如水边人
家多形成河谷型聚落,而沙漠地区的绿洲也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
4.自然灾害对聚落的影响: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会影响人
们的居住环境,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发展。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影响聚落的形成因素: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④气候适宜⑤交通便利⑥自然资源丰富3、落的发展演变;农村—集镇-城镇-城市4.聚落的形态:团块状(平原地区),条带状(山谷或者山麓)。
5、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6.人口数量过多带来的问题:(1)社会方面: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犯罪率上升、人均教育经费减少(2)资源方面: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减少、人均耕地减少等。
(3)环境方面:环境污染、、噪声干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7、乡村--村庄:规模较小的集聚点,主要从事农业活动;8、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点。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与气候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注意:风和日丽、狂风暴雨等是描述天气,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是描述气候)常用的天气符号:2、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区,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
3、空气污染指数反映了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被污染的越严重。
4、天气符号的识别5.风力:风的强弱;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仪器:温度计)。
测量时间:一天进行四次: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日平均气温:四次气温的数值相加除以4月平均气温:一月中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本月的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1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3、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南半球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晚一个月。
4.等温线:同一水平面内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
等温线越密集,代表温差越大;越稀疏,代表温差越小。
从古到今的聚落演变教案

从古到今的聚落演变教案一、引言聚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人们共同居住、共同发展的地方。
从古至今,聚落的演变历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聚落演变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同时也可以为我们研究聚落建设和城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古代聚落的形成与演变1.原始社会的聚落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起始阶段,聚落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类开始采集、狩猎、捕捞等活动,形成了以游牧、狩猎、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阶段,人类主要是以族群为单位进行居住,住所常常是临时的帐篷、草屋等简单的建筑,没有固定的聚落。
原始社会的聚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简单的聚落形态,直到农业文明的出现,才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聚落。
2.农业聚落的形成农业文明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聚落也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农业阶段,人们通过种植、养殖等活动,形成了稳定的生产方式,开垦了土地,创造了相对富裕的生活环境。
人们开始居住在固定的聚落中,这些聚落通常是以村庄、城镇等形式存在。
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聚落形态和特征。
例如,中国古代的村落常常是均田制度的基本单位,村庄通常由若干家族组成,每个家族都有各自的祖先神庙、姓堂等重要社会组成部分,村庄内部结构呈现圆形、方形或长方形等几何形态。
3.城市聚落的形成城市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代表,也是人类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的集中体现。
城市聚落的形成通常需要经过农业文明的阶段,具有相对成熟的工业、商业、文化、政治等体系。
城市聚落的形态和特点各不相同,不同的城市有各自的文化和历史遗迹。
例如,京城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因为地理位置、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原因,成为了中国城市文明的重要代表。
三、现代聚落的演变1.工业化城市的形成当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整个欧美地区时,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工业化城市的形成,改变了传统的城市聚落模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生活、生产方式。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3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素材鲁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城乡聚落开展与城市化1.3 城市化进程中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相关素材城市化三种根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
在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种形式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作用。
在对三种形式城市化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了解,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
在这种城市化过程中,暴露出原有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问题。
我国所实行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开展做出了很大奉献。
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开展,以及城市化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开展一个方面[3]。
几十年前,划出“农村人〞和“城里人〞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开展障碍。
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
大量人口滞留农村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经济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安康持续开展。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趋势。
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落后户籍制度,为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制度环境。
2 .进城外来工应享受“国民待遇〞难以实现城市建立创造了大量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外来工也为城市开展做出了很大奉献。
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2003年GDP奉献率在10%左右。
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
同样,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重要途径。
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限制,而且他们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
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也成为诸多媒体所关注另一个热点问题。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一、聚落的形态类型1. 圆形聚落这是一种古老的聚落形态,通常由一圈圈循环排列的房屋构成,中心通常是集市、寺庙或其他公共场所。
这种形态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使居民之间的距离更加均匀,也便于集市和其他活动的开展。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还可以看到这种形态的聚落,比如云南的哈尼梯田。
2. 直线聚落这是一种沿着河流或道路线性排列的聚落形态,通常由一条主干道和两旁的房屋组成。
这种形态有利于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容易被外界所发现。
在古代,许多中国的古镇和古村落就采用这种形态,比如江南的水乡地区。
3. 方形聚落这是一种城市化的聚落形态,通常由规整的方块区域和街道网格构成,建筑物多为砖瓦结构,规模较大,有城墙或围墙作为防御设施。
这种形态在古代的中国城市中较为常见,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和南京的瓦市街区。
4. 融合聚落这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态的聚落,通常由不同的城市元素、农村元素和自然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景观和风貌。
这种形态在现代城市和乡村中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生态和文化价值,比如丽江古城和桂林山水。
5. 独立聚落这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聚落形态,通常由山区、荒漠或孤岛上的房屋组成,与外界隔绝,具有较强的自治和封闭性。
这种形态在古代的中国西部地区和南海诸岛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二、聚落的形态特点1. 地理环境聚落的形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会影响聚落的位置、布局和建筑风格。
比如山区的聚落往往依山而建,水乡的聚落往往依水而建,沙漠的聚落往往以遮风挡沙为主要考虑。
2. 人口规模聚落的形态也会受到人口规模的影响,人口规模较大的聚落往往规模较大,通常由多个社区和街道组成,而人口规模较小的聚落往往规模较小,通常由若干家庭和房屋组成。
3. 经济结构聚落的形态还受到经济结构的影响,不同的聚落由于经济结构不同,其建筑风格、功能布局和社会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农业地区的聚落往往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工业地区的聚落往往以工业和商业为主要产业。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爱弄PPT老范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爱弄PPT老范
聚落的两种类型
乡村
城市
田地
聚落组成
道路 房屋
设施
聚落特点
① 规模小 ② 功能简单 ③ 从事农业 ④ 对土地依赖大,流动性小 ⑤ 深受自然环境影响
聚落分布
近水的向阳高地
影响因素:水源、安全
近水的向阳高地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水源、安全
天然食物仓库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食物来源
聚落特点
区域的中心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聚落特点
开放的系统
人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
等级划分
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划分标准差异很大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20万 20~50万 50~100万
特大城市 ≥100万
<2.5万 2.5~10万 10~50万 ≥50万
城镇 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富饶的平原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食物来源
聚族而居的客家围楼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战争、文化、自然环境
千岛湖水下古城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行政、工程建设
聚落的分布形态
1. 高原、山区:条带状或散点状 2. 平原:团状 3. 沙漠:团状或条带状
聚落的两种类型
乡村
城市
聚落特点
高度的密集性
人口、建筑、资金、生产、信息
商品交易和海运 古罗马时 (古希腊、古罗马)
的发展
5世纪后
封建社会
世界城市发展缓慢 欧洲城市宗教色彩浓重
欧洲城市再次兴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亚洲、非洲发展水平高
初一地理上册 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添加标题
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介绍聚落的形成背景、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
聚落的历史遗迹:介绍聚落中的历史遗迹,如古建筑、古村落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发展趋势
新型聚落形态的出现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乡村聚落的逐渐消失
聚落发展的可持续性
03
聚落的分布与特点
聚落的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平原、盆地、河谷等地区
分布特点:沿河流、山麓、海岸线等分布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交通等
分布规律:不均匀分布,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乡村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聚落的特点与优势
聚落的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聚落的文化特色: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
聚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聚落文化的影响:分析聚落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聚落文化的形成:介绍聚落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聚落文化的传承:探讨聚落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和演变
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选择适合生存的地点定居
聚落的形成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乡村城市融合型聚落:兼具乡村和城市
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 A.山间低地 B.山谷地带C.盆地中部 D.山前冲积扇
D
6.历史时期以来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 因主要是( )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
D
7.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线路呈
环
状分布.
(1)图中,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 平原的聚落?简要说明它们的差异。(提示: A 从分布、形态、规模等方面考虑) B
江南水乡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福建客家族土楼
蒙古包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知道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 和发展的影响 3. 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 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云南丽江古城
坝子是我国云贵高原上的 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主 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 沿岸和山麓地带。
思考:从地形的角度分析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 严寒夏无酷暑?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 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丽江古城的远景
阅读P90材料3,思考:城镇的空间分布与 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至象山 金虹山 ①为什么丽江冬无严 寒,夏无酷暑?(从 地形角度解释) 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 原上,地势较高,夏 狮 季气温较低,所以夏 子 无酷暑;又因为纬度 山 较低和地形的阻隔, 受冬季风的影响小, 因而人口为主
规模大小 较小 较大
形成早晚
较早 较晚
半坡村落布局
窑址 公共墓地 壕沟
居民点 河流
4-1半坡原始村落复原模型
图4-2 半坡原始村落功能区示意图
思考:半坡村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 布有什么优点? 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
河谷阶地
思考: 影响图中A、B、C三个聚落中形成的 因素是什么? 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为什么?
地形
人口 多 少
空间形态 相对集中 相对分散
聚落规模 大 小
平原
山区
平坦广阔
地形复杂
聚落分布在山 间盆地或谷地
A
2、试从地形的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 型 形成的主要原因。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北方平原的 聚落有什么差别? B
(2)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聚落分布、 规模受地形的限制较小,因而分布相对密集, 规模也较大;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地势起伏较大 聚落多分布于山间盆地或谷地等相对平坦地区, 因而聚落的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
(1)图中,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平原的聚落?简 要说明它们的差异。 (2)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2)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聚落分布、规模受 地形的限制较小,因而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 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地势起伏较大聚落多分布于山间盆地或 谷地等相对平坦地区,因而聚落的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 地形 人口 空间形态 聚落规模
重点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
地形对聚落形态、规模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既包括房屋建筑,也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生活设施 和生产设施。
判断正误: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2、聚落分类
乡村
城市
下图分属哪一类聚落,两类聚落有什么差异
人口主体
思考(1) 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 系?
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冲积扇平原上;各城 镇之间由交通线路相连。
除地形之外,影响聚落的因素还有哪些 ?
气候 资源 河流 宗教 交通 军事 政治 科技等等
地
形
候 流
聚 落 的 影 响 因 素
自然因素
气 河
位置
分布 形态 规模
聚 落 的 特 征
平原
平坦广阔 地形复杂
多 少
团聚型、棋 盘式 相对分散
大 小
山区
聚落分布在山 间盆地或谷地
在我国云南省西北部纳 西族聚居的丽江市内,有一座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 —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 的西北部,海拔2400余米,北 依象山、全虹山,西枕狮子山 ,东、南两面比较开阔。源于 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 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 河、中河和西河)引入城中, 再分股支渠流贯大街小巷。古 城、老街和纳西文化,造就了 独具风情的高原水乡。
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 因 素
交
通
政治、军事等
在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 用尤为突出.
1、我国北方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格局类型多呈( c ) A、分散型 B、条带形 C、团聚型 D、放射状 2、我国南方有一些村落规模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 居人口也较少,其影响因素是( A ) A、地形 B、气候 C、传统文化 D、风俗习惯 3、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D ) A、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B、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C、聚落是一种文化景观,不受环境的影响 D、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 类
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云南省丽江古城形成和 发展的有利地形条件是(A ) A.北、西两面依枕高山 B.四周高山雪峰环绕 C.海拨高大、地势验峻 D. 东南两面比较开阔 图4-1-2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在盆地的四周是 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 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 为发达,方通便捷。据此回答5~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