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共35页
高中地理课件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 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 生产环境(经济环境)要素
? 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战争、行政、传统文 化)
4、水对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 水的作用:生命之源,聚落形成、发展的 必要条件
? 选择的区位: 接近水源地,以获得生产、生活用水 河、胡、泉附近的向阳高地、台地,以
城市规模 城市等级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镇)
中国人口:13亿 中国
100万人以 50~100
上
万人
20万~ 50万人
6万~20 万人
美国人口:2.47亿
美国
50万人以上
10万~ 50万人
2.5万~ 2500~ 10万人 2.5万人
背景知识:城市规模及其划分
? 城市规模包括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 用地规模,其中经济规模所涉及的指 标众多,因此一般用城市人口规模来 衡量城市规模。一个人口密度很小的 国家与一个人口密度很大的国家,城 市规模的划分不可能使用同等标准; 而城市化过程中,同一地区的城市规 模划分标准也会随时间变化。
小结:
?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 1.聚落的概念、功能和组成 ? 2.乡村聚落的概念、组成、特点、类型 ? 3.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 4.水、食物和社会因素和影响 ? 5.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乡村聚落
作业: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乡村 聚落
形态
平原上密 集型乡村 聚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位置
特点
自然 环境 生产 方式
村落的分布是跟当地的自然 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的。
P4活动题
1、图1.6体现的是流动式的牧场,牧民住宅是易 拆装的蒙古包;图1.7体现的是美国中西部平 原地区的大农场,村落稀疏而分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聚落的形成3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单元综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
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
人类聚居〔集中地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总称为聚落,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起点,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表达。
研究人类聚居就是从一个具体的方面来考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从单元名称可以看出,本单元力求探索人类居住地——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最强的区域。
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造并管理好聚居环境。
本单元研究人类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为了寻求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找到聚居、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人类生活、生产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聚落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
人类的居住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贯穿本单元的指导思想,也是本单元教材的内容选取的出发点。
也就是说,要站在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大纲要求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乡村和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形成和区位;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
教材按照这三个方面内容进行构架,基本上反映了聚落的形成、分布、发展、存在问题与解决问题途径等各个方面。
本单元共安排5课。
第1~3课的内容是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其中聚落的形成1课,城市的区位因素2课。
第4~5课的内容是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其中城市化1课,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1课。
本单元要解决关于聚落的4个基本问题是:1.为什么要建立聚落?〔乡村的形成、城市的起源〕2.聚落是怎样分布的?为什么?〔城市的分布、城市的区位因素〕3.聚落为什么会增长?〔城市化〕4.聚落增长带来了什么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地理专题世界的聚落

世界的聚落
说说以下民居风格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北京的四合院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世界的聚落
一、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指人类文明史和地球发展史上罕见的、无法 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共有的具有特殊意义和 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文化产品。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 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 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寒冷地区的气候, 风劲、雪大,厚实的 墙体可以抵御寒风, 保持屋内暖和。高耸 的屋顶,不易积雪。
世界的聚落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 完善的排水系统。
湿热地区雨水多, 所以有较完备的排水 系统;墙体单薄,门 窗开得较大,利于通 风散热,可以保持屋 内干爽。
世界的聚落
读图,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有什么关系?
世界的聚落
福建土楼 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的聚落
敦煌莫高窟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的聚落
西递宏村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的聚落
丽江古城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的聚落
秦陵兵马俑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修旧如旧
建新如旧
世界的聚落
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
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
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
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重点难点整理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重点难点整理
一、聚落的形成条件
聚落的形成归结于两次社会大分工。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在此基础上,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创新,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从而出现了商品交换和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原始的城市诞生。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对整个聚落的发展历程了解透彻,可以通过制作聚落起源流程图来落实这个知识点,并要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是连续进行的。
二、聚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平原面积大,聚落集中,平原面积小,聚落分散;水源供给充足,聚落集中,水源匮乏,聚落分散;气候优越,聚落集中,气候恶劣,聚落分散。
除此之外,聚落的分散与集中还受农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
人文因素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
三、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①中国华夏文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距今3500年前,形成以郑州(今)为中心一带的商城。
②古埃及文明——尼罗河谷地
公元前3200年前,因尼罗河定期泛滥,灌溉农业发展,已出现城市。
③古印度文明——印度河谷地
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两岸,公元前550年已出现摩亨佐·达罗等城市。
④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与埃及城市出现时期差不多,古巴比伦文明形成的同时也出现了早期的城市。
⑤玛雅文明——中美洲
今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在公元初期,出现了美洲第一批城市。
⑥希腊文明——爱琴海沿岸
公元前600年,希腊半岛及其附近岛屿上出现了城镇,是西方城市的起源地。
高中地理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4

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定位] 1。
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基本概念.2。
理解聚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概念:乡村聚落是①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2.类型(1)集镇:②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村落:中心村、自然村。
3.特点(1)规模③较小、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较小。
4.影响形成、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④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5.形态与分布类型分布地区影响因素密集型旱作农业的⑤平原地区农耕条件优越,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带状⑥丘陵地区;平原沿河地区聚落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接近水源沿河发展点状⑦干旱地区泉水和河流附近的绿洲地区分散型⑧水稻生产区便于水稻生产,分散在稻田中间地面较高处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⑨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⑩密集性——人口、建筑、生产、物资、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2)区域的中心性——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3)系统的开放性——城乡之间、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人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⑪人口规模大小与经济发展状况。
4.城市的形成过程三、世界城市的发展发展阶段典型地区主要特征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⑯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流域城市⑰数量少,规模小;四周建有城墙,形态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公元前1000年以后⑱地中海沿岸地区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晰封建社会欧洲、中国、土耳其、埃及等城市发展缓慢;多分布于有利于商品集散的地方;城市人口规模较小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城市⑲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⑳用地规模迅速扩大[点睛提示] 世界城市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高中地理例析“聚落的形成”专题辅导

高中地理例析“聚落的形成”某某/姜涛周庆良例1: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一般可以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下列有关乡村和城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B. 城市的规模一般都比乡村规模大C. 乡村的出现要比城市早D. 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解析: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活动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人类开始进入乡村聚落的阶段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而城市的出现是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因此,乡村的出现要比城市早。
一般而言,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但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有些城市的发展没有经过乡村这一过程。
答案:D例2: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聚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读下图,回答(1)~(2)题。
(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聚落仅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B. 聚落主要指城市,不包括乡村C. 各种住宅、商店、工厂等都是聚落,而道路、公园、广场等则不是聚落D. 世界上有许多聚落正在成长,也有许多聚落正在衰落(2)形成如图甲、乙两种聚落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光照B. 人均收入C. 生产方式D. 地形、河流解析: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聚落都有它的发展过程,世界上有许多聚落正在成长,同时也有许多聚落正在衰落。
聚落的形成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聚落的式样受到生产方式的影响,固定的房屋适合定居农耕活动;蒙古包便于安装和拆卸,以适应游牧的生产方式。
答案:(1)D (2)C例3:读某地村落分布示意图(单位:米),回答(1)~(2)题。
(1)图示村落按形态而言属于A. 多边形聚落B. 带状聚落C. 环状聚落D. 团状聚落(2)该村落按图示分布的原因是A. 在山区由于受地形的影响,村落依山而建B. 平原面积开阔平坦便于农耕C. 靠近水源而沿河道坐落D. 为逃避野兽袭击解析: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以从村落的形态上反映出来。
聚落的形成ppt2 人教课标版

乡村聚落的起源
1、时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2、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饲养家畜、栽培 作物,为定居生活提供了条件。此时人类的居住条 件有很大进步,建立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房屋。 3 4、聚落的形态: 北方干旱地区: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南方水网地区:带状
一、聚落的的概念及分类
1、聚落的概念
西递村
回民居
福建土楼 多分布在福建西部,多为客家人居住。这是
一种很奇特的建筑,里面住着好几十户人家,建筑是圆形的, 很巨大,一般高达四层,底层比较潮,不住人,多用做仓库之 类。二层以上住人,大房子中间是院子,每层的内圈都有走廊 相通,整个建筑有好几座楼梯上下连通。
回民居
黄土窑洞 分布在黄河中游的山西、陕西和河南一带。这一
有关资料已放进咱们的公共邮箱: WQ6918@ 欢迎登陆!
谢谢使用
制作:王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47.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48.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49.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50.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5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5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53.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54.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55.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56.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57.成功是动词,不是名词! 28、年轻是我们拼搏的筹码,不是供我们挥霍的资本。 59、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6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6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62、孩子:请高看自己一眼,你是最棒的! 6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64、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65、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66、有价值的人不是看你能摆平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助多少人。 67、不可能的事是想出来的,可能的事是做出来的。 68、找不到路不是没有路,路在脚下。 69、幸福源自积德,福报来自行善。 70、盲目的恋爱以微笑开始,以泪滴告终。 71、真正值钱的是分文不用的甜甜的微笑。 72、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对,就变成一座桥。 73、自尊,伟大的人格力量;自爱,维护名誉的金盾。 74、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75、懂得回报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76、读懂责任,读懂使命,读懂感恩方为懂事。 77、不要只会吃奶,要学会吃干粮,尤其是粗茶淡饭。 78、技艺创造价值,本领改变命运。 79、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技艺稳拿高薪。 80、为寻找出路走进校门,为创造生活奔向社会。 81、我不是来龙飞享福的,但,我是为幸福而来龙飞的! 82、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83、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84、不想当老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85、志存高远虽励志,脚踏实地才是金。 86、时刻牢记父母的血汗钱来自不易,永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报答。 87、讲孝道读经典培养好人,传知识授技艺打造能人。 88、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8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90、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人文地理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城乡结合部或城乡边缘区,城市前进、乡村 后退,城市平面扩张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城市的“触角”,为城市外围扩展提供动力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资源的有限性决定部分工业项目的外移,带动城市化规模的扩大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促使住宅外围扩展,带动其 他城市职能部门的外移
分内外城。 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①随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国资本输入
或影响而产生较大变化的或新兴的城市,如青岛、重庆、武汉等;②原 来封建社会兴起的城市,由于受帝国主义影响及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发 生变化的城市,如北京、西安、石家庄等 ;③交通的发展与工矿的建立 出现新兴城市,河北的唐山、湖北的大冶等;④原来的城市,由于交通 路线变化与工商业的竞争而逐渐衰落,如扬州、嘉定等。
3.城市网络化(城市二三产业及住宅、基础设施的向外扩展)
【城市网络化】指以各种现代交通工具、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为载体, 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 流、信息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人文地理
§7.2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二、城市化进程
(四)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
人文地理
§7.2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二、城市化进程
(三)郊区的城市化 ——城市外围之外的环状空间
1.土地利用集约化 (城市对生产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满足)
(1)作物的商品化;(2)劳动的商品化;(3)土地的商品化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
接受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工业-商业-服务业
第7章 聚落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