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工程地质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
(4)在工程部位附近选用料场,应慎重注意, 对上游产地,当坝基覆盖层很厚、铅直防渗深度 不能达到基岩或隔水层时,不要破坏库内坝址附 近的天然铺盖,下游产地距坝址不应小于300~ 500m。坝端产地开采,要保证不影响绕坝掺漏和 边坡的稳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利用 施工中输水道、溢洪道等开挖的弃料。
工程设计、施工和认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 资源所需参数的主要手段。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常用的野外试验有三大类:
①水文地质试验(钻孔压水试验、抽水试验) ②岩土力学性质及地基强度试验
(岩体变形试验、抗剪试验、抗压试验、点荷载试验)
③地基处理试验 (如:土体载荷试验) 四、长期观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节 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
反滤层作用是预防潜蚀,它必须能顺利排水以降 低孔隙水压力,还要阻止细颗粒通过反滤层的孔 隙被渗水携走。
三、天然建筑材料的勘探与试验
(一)砂砾料产地勘探与试验 水上部分以坑探为主,水下部分用钻探,也 可坑探和钻探相结合。勘探深度应达施工机械有 效开采深度以下1m;若只能水上开采,则勘探深 度至水上最大可能开挖的深度。勘探网的布置, 应按不同勘探阶段,根据产地地层成因和有效层 分布条件,采取不同间距的勘探网。
(二)水文地质测绘
1.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及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及任务:通过对地质、地貌、 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地下水的调查,填绘水文 地质图,查明勘察区内地下水形成与分布的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做出初步的开发利用远景评价,并对区内 存在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等提出防治措施。
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应是查明以下各项: (1)与地下水形成有关的区域水文、气象因素。 (2)区域地质、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特征。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及其分布。 2.水文地质测绘的精度 采用比例尺较提交成果图件比例尺大一级的 地形图作为填图底图,外业填图完成后,再缩小 一级比例尺绘制图件作为正式资料提交。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
1、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应正确反映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及其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提出岩土锚固设计和施工所需参数,提出设计、监测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建议。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层土性和岩性及其分布、岩组划分、风化程度、岩土化学稳定性及腐蚀性;2)场地地质构造,包括断裂构造和破碎带位置、规模、产状和力学属性,划分岩体结构类型;边坡工程重点研究对边坡稳定性有影响的软弱夹层(带)的变形特性和不同条件下的抗剪强度;
3)岩土天然容重、抗剪强度等物理力学指标,具有传力结构时,地基的反力系数,抗剪强度指标及剪切试验的方法应与分析计算的方法相配套;
4)主要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埋深,地下水的类型、水位、补给排泄条件、渗透系数、水质及其腐蚀性;
5)隧道及地下洞室工程的围岩分级、岩体初始应力场、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性质和分布;
6)边坡工程应提出边坡破坏形式和稳定性评价,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稳定性较差的大型边坡宜在勘察期间进行变形和地下水位动态监测;
7)抗浮锚固工程还应提出抗浮设防水位,抗浮设防水位应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地质特点、历史记录、现场实测水位、使用期内地下水位的预测以及建筑物埋置深度综合确定;
8)锚杆施工方法的建议。

3、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工程勘察方法、勘察孔布置及深度应根据锚固结构及其影响范围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的有关规定。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1)HP2中间风井从上至下地层依次为:素填土、淤泥质砂、淤泥质土、粉质黏土、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中风化花岗岩、微风化花岗岩。

其中土方占62%,全风化花岗岩占3%,强风化花岗岩占4%,中风化花岗岩占16%,微风化花岗岩占15%。

1)人工填土层杂填土<1-1>呈杂色,主要成分为中粗砂及砖块、碎石、砼块等建筑垃圾,顶部0.10~0.30m多为砼,松散~欠压实,为近代人工填土,未完成自重固结。

层厚0.50~3.80m,平均厚度1.34m;耕植土<1-3>呈黄褐色,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含植物根系,为近代人工填土,未完成自重固结。

层厚0.30~4.00m,平均厚度1.16m。

2)淤泥<2-1A>深灰色,流塑,主要成分为黏粒、粉粒及有机质,土质黏滑,局部含砂粒,略有腥味,为高压缩性土,层厚0.80~6.60m,平均厚度2.2m。

3)淤泥质土<2-1B>深灰色,流塑~软塑,主要由黏粒、粉粒组成,土质均匀,黏滑,含有机质,局部含砂粒,为高压缩性土,层厚0.80~16.10m,平均厚度6.50m。

4)淤泥质粉细砂、粉细砂层<2-2>深灰色、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级配良好,成分为石英颗粒,含较多黏粒,局部夹薄层淤泥。

层厚0.6~10m,平均厚度5.31m。

5)可塑状粉质黏土<4N-2>黄褐色,可塑,黏性好,土质不均,含较多石英砂粒,韧性干强度高,压缩性中等。

该层在本场地局部分布,共12孔揭露,揭露到层厚0.80~10.90m,平均厚度3.62m。

6)残积土层(Qel/)残积土层由侵入花岗岩风化作用形成的砂质粘性土和粘性土,根据塑性状态,本层分为两个亚层:可塑状砂质黏性土层,硬塑状砂质黏性土层。

①可塑状砂质黏性土层<5H-1>红褐、棕褐、灰黄等色,可塑,土质较均匀,含较多石英,干强度韧性低,遇水易软化崩解,压缩性中等。

地质类——水文与工程地质520202

地质类——水文与工程地质520202

高等职业学校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教学标准(征求意见稿)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水文与工程地质(520202)二、入学要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三、基本修业年限三年四、职业面向所属专业大类(代码)所属专业类(代码)对应行业(代码)主要职业类别(代码)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举例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举例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52)地质类(5202)地质勘查(747)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748)水工环地质工程技术人员(2-02-01-03)地质调查员(4-08-07-04)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岩土施工管理地质调查员五、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地质勘查和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行业的水工环地质工程技术人员、地质调查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岩土施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具有精益求精和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的职业精神;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如何理解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关系

如何理解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关系

如何理解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关系摘要: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

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关键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关系1.工程地质概述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

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

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估和防治措施。

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

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

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测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绘图。

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

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等。

2.水文地质概述水文地质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在不同环境中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和组成成分均不相同。

【专业介绍】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介绍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介绍一、专业概述专业名称: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代码:540203水文地质学是从寻找和利用地下水源开始发展的,围绕实际应用,逐渐开展了理论研究。

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分支。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介绍二、培养目标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培养从事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与评价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

通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水文与工程地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各类基础工程项目(工民建、道路、桥梁、水利水电设施等)的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及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及基本能力。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介绍三、培养要求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培养具有地质学、水文工程地质等知识,从事水资源勘查与评价、管理及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门人才。

文章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自考网http:// 转载请注明出处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介绍四、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环境科学概论、工程地质、遥感地质、水质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水资源管理与评价、认识实习、专业实验、地质填图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介绍五、就业方向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生可在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水利水电勘察与设计、城乡建设规划、道路交通基础设计、矿山企业、环境监测和国土资源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及环境监测评价等实际工作。

男生就业率在90%。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介绍六、就业前景水文与工程地质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水利中的重要专业领域之一。

【专业课程】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主要课程

【专业课程】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主要课程

【专业课程】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主要课程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主要课程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与编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钻探概论(机械设备、钻探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类型等)、水文地质钻探、水文水井成井工艺、工程地质钻探、钻孔编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的特点、方法原理、成井工艺、机械设备和应用、取样及标贯、钻孔编录等。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主要课程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本课程以电法勘探为主。

主要内容为:绪论(物探及其方法分类、应用范围、作用、特点、发展历史与现状等),电阻率法,电测剖面法、电测深法、地震勘探、其他物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物探方法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地面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及成果应用,了解电测井的基本原理及解释方法,对地震勘探及其它物探方法概略了解。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主要课程三、水文地质学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主要课程四、地下水排序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渗流理论基础,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运动,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地下水向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地下水向边界附近井的运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地下运动的基础知识,重点是达西公式、裘布依公式和泰斯公式,并能实际运用。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主要课程五、专门水文地质学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供水水文地质、矿床水文地质三部分。

主要内容为:水文地质测绘、钻探、水工物探、试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的编制、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概论、供水水质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保护与管理、矿床水文地质概论(矿床开采的有关知识、矿床充水条件、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等)、矿坑涌水量预测、矿床水文地质调查、矿坑水防治等。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就业方向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就业方向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就业方向
1. **地质勘察**:参与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调查等工作,为矿产开采、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2. **水文地质勘察**:进行地下水监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服务于水利工程、城市供水等领域。

3. **工程地质勘察**:负责工程项目的地质勘察、岩土工程分析,为基础设施建设、土木工程提供地质条件评估和建议。

4. **环境地质**: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保障环境安全。

5. **地质灾害防治**:从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防治工作,降低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6. **矿产资源开发**:参与矿山规划、开采设计等工作,确保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7. **科研教育**: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水文与工程地质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

8. **工程咨询**: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技术咨询服务,包括工程选址、地质风险评估等。

9. **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和保护工作,保障国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0. **海外工程**:参与国际工程项目,在海外开展水文与工程地质工作,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就业前景较为广阔。

毕业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同时,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有助于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可能会受到市场需求、行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与工程地质
水文与工程地质
本专业以培养地质专业队伍急需的职业型高级人才为主,考虑到本学科的外延性和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培养从事岩土工程和水资源环境的水文工程地质研究、勘察、设计、监测和评价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工程地质学、水文工程地质、岩土勘察等知识,从事水文与工程地质勘查、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及岩土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门人才。

二、就业面向:
毕业面向地质、矿产、水利、交通、市政、建筑、水资源勘查、工程勘察、管理等部门。

一般面向地质单位就业,并需要进行野外作业。

三、业务范围
找地下水、防治地质灾害(以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为主)、工程勘察、防治地面沉降、地裂
缝等。

这些领域均涉及地下水的影响,毕业生可在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水利水电勘察与设计、城乡建设规划、道路交通基础设计、矿山企业、环境监测和国土资源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及环境监测评价等实际工作。

四、专业核心能力
能系统掌握地下水勘察开发利用,对水资源进行评价和保护,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系统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方法,对岩土工程进行勘察、设计、评价、施工管理。

在市政工程、地下道路、桥梁、水利、港口、矿业等领域从事工程地质工作。

五、文化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体育》、《交流与表达》、《毛思和中特理论》、《计算机应用与基础》、《就业指导》等。

六、专业核心课程
《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工程制图》、《现在测量技术》、《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水资源管理与评价》、《岩土工程施工技术》、《水力学》、《地下水动力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勘察》、
《地基与基础工程》、《普通地质学》、《采矿学》、《构造地质学》、《环境地质学》、《Auto CAD2008、《MAP GI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质学基础》、《矿物岩石学》、《地貌第四纪地质学》、
《水工物探》、《工程地质钻探》、《岩土施工组织设计》等。

七、实习
地质构造认识实习、常见水工建筑物认识实习、《工
程测量》实训、《Auto CAD2008软件实训、《MAPGIS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实训、《理正岩土设计算》软件实训、《编制水文地质钻孔综合成果图表》制图实习、抽水试验资料整理实习、《水力学》课程设计、《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专门水文学》课程设计、《岩土力学》土工实验、《建筑材料》实验、《岩土工程勘察》课程设计、地质填图实习、工程勘察现场实习、
基础工程现场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八、从事岗位
工程勘察、工程测量、基础设计、地基处理、矿山建设、土工试验、地质灾害评价、基础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组织、地基基础监理等。

九、需要考取的证书
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地质师、水文地质工、测量证、土工试验员证、工程监理证、施工员、资料员等C
十、职称评定
大专毕业——1年——初级职称——2年——助理工程师——4年――中级职称一一5年一一高级职称
十一、就业企业
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京市)
(吉林省长春
市)
中国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海省西宁市)
(陕西省西安
市)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宁省丹东市)
(四川省成都
市)
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
市)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贵州省贵阳市)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省都江堰市)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
公司(浙江省杭州市)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山东省德州市)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
司(云南省昆明市)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
司(福建省福州市)
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天津市)二滩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
河南煤炭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郑州市)河南明珠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河南省三门峡
市)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西北公司(西安市)上海汇谷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
十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内容:
1、水文地质学是从寻找和利用地下水源开始发展的,围绕实际应用,逐渐开展了理论研究。

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分支。

2、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探讨地下水量、水质和温度传输的计算方法,进
行水文地质定量模拟。

这是水文地质学的重要基础。

3、水文地球化学是水文地质学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研究各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探讨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地下水污染形成的机制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变化、地下水与矿产形成和分布的关系,寻找
金属矿床、放射性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研究矿水的形成和分布等。

4、供水水文地质学是为了确定供水水源而寻找地下水,通过勘察,查明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进行水质与水量评价。

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地下水资源,按含水系统进行科学管理。

5、矿床水文地质学是研究采矿时地下水涌入矿坑的条件,预测矿坑涌水量以及其他与采矿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

6、农业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进行水文地质研究;另一方面为沼泽地和盐碱地的土壤改良,防治次生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进行水文地质论证。

7、地热是一种新的能源,如何利用由地下热水或热蒸汽携至地表的地热能,用来取暖、温室栽培或地热发电等,以及地下热水的形成、分布规律,以及勘察与开发方法等,是水文地热学的研究内容。

8、区域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区域性分布和形成规律,以指导进一步水文地质勘察研究,为各种目的的经济区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9、古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下水
的形成、埋藏分布、循环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等。

据此,可以分析古代地下水的起源与形成机制,阐明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矿产的形成、保存与破坏条件。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与地质环境有密切联系。

水文地质学以地质学为基础,同时又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工程地质学是与水文地质学是同时相应发展起来的,因此两者有不少内容相互交叉。

地下水积极参与水文循环,一个地区水循环的强度与频率,往往决定着地下水的补给状况。

因此,水文地质学与水文学、气象学、气候学有密切关系,水文学的许多方法也可应用于水文地质学。

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是以水力学、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的,并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是:由主要研究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转向更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由局限于饱水带的含水层,扩展到包气带及隔水层”;由只研究地壳表层地下水,扩展到地球深层的水。

预计今后的水文地质研究,在下列方面将有突破:裂隙水与岩溶水运动机制和计算方法;地下水中污染物和温度运移机制和计算方法;粘性土的渗透机制;包气带水盐运移机制;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学模型;地球深层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基本内容: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
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

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

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