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与进口CTP设备比较

合集下载

进口医疗设备与国产医疗设备的比较分析

进口医疗设备与国产医疗设备的比较分析

进口医疗设备与国产医疗设备的比较分析在当今医疗行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医疗设备作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基础,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进口医疗设备和国产医疗设备作为两个常见的选择,往往成为医疗机构的抉择。

本文将就进口医疗设备和国产医疗设备的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1. 进口医疗设备的特点与优势进口医疗设备一般来自技术发达国家,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平、高度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它们的生产制造过程严格,质量控制严谨,能够满足高端医疗诊断和治疗的需求。

进口设备在医疗设备市场上一直以技术领先为卖点,具备以下优势:首先,进口医疗设备在技术上占据领先地位。

因为生产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设备的创新性和性能优越性相对更高。

其次,进口医疗设备具备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和口碑。

一些国外知名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患者对品牌的好评和信任度较高。

最后,进口医疗设备通过不断升级迭代,能够提供更精确、高效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了医疗效果和疗效。

然而,进口医疗设备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高昂的价格。

进口设备的制造成本、运输费用和关税使得其价格通常较高,对于一些医疗机构来说,财力有限,难以承受。

其次是售后服务和维修保障的问题。

设备的运营中可能会出现故障或需要维修,但进口设备通常需要专业维修人员和相关零部件,维修周期较长,给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一定困扰。

2. 国产医疗设备的特点与优势与进口医疗设备相比,国产医疗设备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首先,国产医疗设备在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国内医疗设备制造商逐渐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某些产品已经达到了与进口设备相媲美的水平。

其次,国产医疗设备相对价格低廉。

由于国内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较低,国产设备的价格相对进口设备更具竞争力,能够满足不同医疗机构的需求。

再次,国产医疗设备具备更灵活的售后服务和维修保障。

国内的医疗设备制造商在本土市场上更容易提供及时的维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减少设备的故障时间和恢复运营。

国内外医疗器械产品对比分析

国内外医疗器械产品对比分析

国内外医疗器械产品对比分析——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王东升[导读]在6月21日的“2012第六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峰会”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王东升先生带来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与相关临床专家共同研究撰写的一份报告,报告就我国医疗机构大量装备的主要检查和治疗设备,对民族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与外国品牌做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存在的主要差距,以及对行业今后发展的创新建议。

在6月21日的“2012第六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峰会”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王东升先生带来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与相关临床专家共同研究撰写的一份报告,报告就我国医疗机构大量装备的主要检查和治疗设备,对民族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与外国品牌做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存在的主要差距,以及对行业今后发展的创新建议。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王东升先生磁共振市场需求:2011年磁共振全国装机量达到3300台,每百万人口大约2台,远远低于2006年美国每百万人口25台的装机量,而且我国的装机主要以低端产品为主。

“按照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增长的需要,我们提出战略,到2020年的时候,我国的磁共振市场,将达到9千台,年增长率达到35%。

”王东升理事长说。

竞争分析:磁共振共分为超导型和永磁型,国内现在有不少厂家在生产磁共振,比如安泰,安科,奥泰,东软等等。

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发展永磁型磁共振材料资源优势,其技术综合性及产品发展要求较超导型磁共振,已初步具备了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基础。

技术发展:我国磁共振是材料资源具有优势的永磁型磁共振,其重点是要解决磁体技术,图像成像技术,满足二级医院需求。

开发可与国际1.5T基本型竞争的国产高场恩强MRI系统,重点突破1.5T超导磁体。

CT设备市场需求:2011年底,我国CT装机量12000台,目前国内的医疗机构,由于二级和三级等等医疗机构的差别,在装机的档次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预计“十二五”期间,新增及设备更新每年需要2000台左右。

医疗器械的国内外标准对比

医疗器械的国内外标准对比

医疗器械的国内外标准对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器械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医疗设备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标准化对于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医疗器械在国内外标准化方面的对比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国内医疗器械标准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系列较为完备,包括技术、质量、检验等方面的标准。

其中,中国国家标准(GB/T)是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的核心,并与国际标准进行了对接和对比。

根据不同的医疗器械类别,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标准,如医用电子设备、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等。

国内医疗器械标准的制定和更新过程相对较长,通常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评审和讨论。

这确保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能够有依据地设计、生产和使用医疗器械。

二、国外医疗器械标准国外医疗器械标准在国际间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应用价值。

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的医疗器械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接与相似之处。

例如,欧盟推行的医疗器械CE认证标准和美国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医疗器械注册标准都是国际上比较重要的标准之一。

国外医疗器械标准的特点是制定及更新较为迅速,较好地与市场需求接轨。

这使得国外医疗器械行业能够更快地推动技术和创新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医疗器械产品和服务。

三、国内外医疗器械标准对比国内外医疗器械标准在内容和制定过程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国内医疗器械标准更加注重医用器械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调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

而国外医疗器械标准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和效用性,着重于成本效益和市场需求。

此外,在标准更新和推广的速度上,国外医疗器械标准更加迅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市场需求。

这使国外医疗器械标准更具竞争力,更加具有国际市场认可度。

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医疗器械标准,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首先,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更新较快,标准需要及时跟进。

CTP版材于CTP在中国市场的普及

CTP版材于CTP在中国市场的普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TP版材于CTP在中国市场的普及
CTP在中国面临的阻力
使用CTP技术意味着更高的生产率、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快速的反
应能力和要更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但目前在国内CTP的企业中,报纸印刷企业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那幺CTP在国内的普及究竟有哪些阻力呢?
第一个阻力是首期投入比较高。

第二个就是版材问题。

版材每天都在消耗,对于CTP技术的普及来说,版材价格一直是个
很大的“瓶颈”。

现在版材大概每平方米11一12美元,报纸用版面积是0.44平方米,这样的一张版材需要5美元,再加上19%的关税说、l
7%的增值税,一张版总共60多元人民币,这个价还是批量的价,在1998 年、1999年还要70多元一张。

进口的PS版一般为30元,国产的PS版才20元。

以羊城晚报社为例,一年需要消费掉20万张版材,如果一张版材
要多花费40元,光这方面每年都要多花论费800万元人民币。

这对于很
多企业来说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版行业已经成
为微利行业,增加50%的制版成本,对于很多企业是无法承受的,即使是现在已经购买了直接制版机的用户,也不是所有的活都用直接制版机输出,也要考虑尽量降低成本。

目前,引进CTP的报社,如北京日报、新民文汇报、解放日报、湖北日报、浙江日报都是两条腿走路,使用传统制版的时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进口接触角测量仪和国产接触角测量仪的区别在哪里

进口接触角测量仪和国产接触角测量仪的区别在哪里

长久以来,进口分析测量仪器与国产仪器的区别在论调上通常定义为国产仪器的准确度不如进口产品,各方面性能达不到科研试验的使用要求;进口仪器在稳定性、精度、使用寿命等方面的性能都要优于国产仪器;国产仪器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等等.以上论调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在现在的“中国智造”时代已经过时了,甚至说是不正确的.Biolin光学接触角形貌联用仪进口仪器好不好,好,这是公认的,但国产仪器其实也不差.不过是术业有专攻罢了.关于二者的区别在这里做一个简单介绍.一、进口仪器的年限久,技术更到位.不得不说,进口仪器由于出现的早,他们的各方面性能、技术确实相对国产仪器更能覆盖基本所有实验需求.因为年代久远,技术更为成熟,这是国产仪器正在努力提升的;二、进口仪器的操作指南比国产的更详细.国内的服务水平确实没有进口仪器那么好,操作指南和日常保养维护上,进口仪器会给出更为详尽的内容,避免因操作不当或维护不及时造成的仪器损耗;三、测量准确度.测量准确度其实国产仪器也在逐渐缩小与进口仪器的差距,可能之前这部分内容确实很明显,但现如今这种差异性逐渐缩小,慢慢地可能会消失.但就目前来看,进口接触角测定仪的准确度还是相对高一些的;四、软件系统.说完硬件就该考虑软件的问题了.进口接触角测定仪的软件效果相对而言由于技术成熟更好一些.这里没有要贬低某类仪器或拔高某仪器的意思,只是对这部分内容做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毕竟信息技术革命确实是国外首先发起的.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进口接触角测定仪的特性.1.测试范围完整.静态接触角、动态接触角、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界面张力、批处理接触角、粗糙度修正接触角、界面流变(粘弹性)、高压和高温测试都可以用这类仪器进行检测;2.系统全部自动化,只需要简单的单击即可完成测试.3.多功能化和高性能。

Theta系列的多模块化,可以准确选择测试系统,如有需要也可进行后续升级等.进口接触角测试仪确实有国产仪器还未达到的技术,但也要根据公司实际预算和实验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毕竟合适的才是好的.。

进口医疗设备与国产设备的优势与劣势对比

进口医疗设备与国产设备的优势与劣势对比

进口医疗设备与国产设备的优势与劣势对比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进口医疗设备和国产医疗设备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进口医疗设备与国产医疗设备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种设备。

一、质量与性能比较在医疗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方面,进口设备往往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这主要源于进口医疗设备在研发和制造方面的优势,其通常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生产流程。

相比之下,国产医疗设备在质量和性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近年来国内医疗设备的研发水平有所提高,但与进口设备仍有一定差距。

二、价格与成本比较进口医疗设备往往价格昂贵,这主要是由于进口设备的高质量和性能所带来的高成本。

相比之下,国产医疗设备通常价格较低,更加适合我国医疗市场的需求。

此外,国产设备在售后服务和维修方面更加便捷和经济,为医疗单位节省了不少成本。

三、技术创新与应用广泛性比较尽管进口医疗设备在质量和性能方面具有优势,但国产设备在技术创新和应用广泛性方面具备竞争力。

随着国内医疗设备产业的发展,国产设备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方面日益强大。

同时,国产设备更加贴近我国医疗需求,能够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单位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应用范围更广。

四、市场准入与政策支持比较进口医疗设备面临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需要通过各种认证和检测,进一步增加了设备的购买成本和销售压力。

相比之下,国产医疗设备在市场准入和政策支持方面更加便利。

我国政府对国产医疗设备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为国产设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上所述,进口医疗设备和国产医疗设备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劣势。

进口设备在质量和性能方面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但价格较高;国产设备在价格和应用广泛性方面更具优势,但在质量和性能方面与进口设备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国内医疗设备产业的发展,国产设备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逐渐崭露头角,具备与进口设备竞争的实力。

最终,医疗机构和用户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预算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医疗设备。

国内外医疗器械产品对比分析

国内外医疗器械产品对比分析

国内外医疗器械产品对比分析近年来,医疗器械的发展突飞猛进,为世界各地的医疗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医疗器械产品都经历了相当大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对国内外医疗器械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差异和优劣,以期为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发展历程1. 国外医疗器械产品的发展历程国外医疗器械产品的发展历程要早于国内。

20世纪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

他们在医疗器械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形成了一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器械企业。

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资,而且具备完善的产业链和优秀的研发人才,使得他们的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都处于领先地位。

2. 国内医疗器械产品的发展历程相比之下,国内医疗器械产品的发展历程要相对滞后一些。

国内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较晚。

在当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主要以进口产品为主,国内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医疗器械比较少。

但随着国家对医疗保健事业的重视和投入,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开始崛起,并逐渐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体系。

二、技术水平1. 国外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国外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例如,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等都是国外医疗器械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

这些技术颠覆了传统医疗模式,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减少了手术中的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外,国外医疗器械产品还注重人性化设计,提高了患者的使用体验。

2. 国内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国内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虽然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但也在不断迎头赶上。

许多国内医疗器械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和合作创新等方式,逐渐缩小了与国外企业的差距。

目前,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在高分子材料、数字化医疗设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例如,在国内研发的高性能生物材料和3D打印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众家谈进口ctp系统的中国使命

众家谈进口ctp系统的中国使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众家谈进口ctp系统的中国使命
从余热未消的drupa2008展上可以看到,国际市场上CTP已经过了发展高峰期,正在朝着更高速度、超大幅面和环保的免冲洗技术做进一步完善,而印刷业迎接的即将是印刷流程的全数字化。

对于中国而言,最早一批投入使用的CTP设备大都属进口品牌,这
些进口CTP俨然成为中国CTP市场的开拓者和印企应用的启蒙人。

目前,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应用CTP设备已然成为传统印企向数字化流程迈进的必经之路。

少部分国内的大型印企较早上马国际品牌的成熟CTP设备,由于管理到位,引进的CTP系统很快与印刷流程相磨合并担当重要角色。

但是更多印刷企业为此交了学费,其中不乏盲目消费者,起初期待提升印刷质量,用上后终才发现CTP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高品质印刷的通行证。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中国印企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成熟的进口CTP设备迈出自己数字化旅程的第一步,那幺接下来这些国际品牌制造商能否协助中国客户将CTP应用到国际相当的水准?
本期嘉宾:
贝斯印(basys Print)公司高管Michael Mittelhaus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副厂长贾福东
北京某印刷企业印前部门负责人王先生
我们的差距至少有10年
国际品牌不论是机器性能还是出版效率、印刷质量都非常成熟,但
引进CTP系统并不像企业想像得那样仅仅是一台设备的进驻,其还要求印刷企业逐步抛弃模拟图像和页面处理系统,进行高精度和数字化彩色图像的采集、处理、图文组合、打样、输出以及CTP的页面文件输出数字化;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产与进口CTP设备比较
曾几何时进口CTP设备顶着高贵的光环伫立在我们面前,响亮的品牌、可靠的品质、稳定的质量、铺天盖地的媒体广告,还有不菲的价格。

在并不遥远的过去,我们能实现国内组装汽车就很骄傲了,CTP这类高度集成化的设备是集合了:光机电、软件开发、机械加工制造、材料及材料处理等高难课题,我们想自己造,但国内整体制造业达不到那样的产业高度,因此进口CTP设备自然风光无限。

但随着国内制造加工业水平的迅猛提升,进口和国产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了。

目前所谓的进口CTP设备,大都已在国内本土化生产,从设备底座、钣金、原材料采购、零配件加工制造、设备总成装配等,都是在国内加工完成,因此单纯从制造加工方面看,国产、进口仅仅是品牌的差异。

忽略了品牌效应的差异之后,国产、进口设备的“差异”还有什么呢?
首先来看看CTP功能的技术实现手段。

CTP无非是印刷环节中数据链上的一个制版环节,无论国产还是进口,也无论它是什么品牌,什么成像原理,用什么激光光源,采用什么软件工作流程,工作结构是内鼓还是外鼓等,功能就是:晒版,为印刷机晒版。

技术是功能的表现手段,功能是实用性的具象要求,因此用什么技术来实现具体功能,只是系统设计研发人员关注点的不同,对于使用者没有任何差异。

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你开德系车,他开法系车,德系和法系车在发动机、悬挂、行车电脑、人机工程、驾驶理念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无论两大体系的设计研发者如何标新立异、剑走偏锋,但作为汽车的基本功能却是完全相同的。

使用者会综合考虑个人喜好、安全性、外观、颜色、内饰、操控性、价格、油耗等等,但最基本的关注点还是实用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制造业是中国的强项,国外CTP品牌同样将工厂转移到中国。

所谓国产设备其实只有一点和进口设备有本质不同:设计研发。

功能实现和软件开发,各厂商有自己的特点,但加工制造没有区别,同样采用数控加工中心做出来的机械零部件,没有精度差异,至于一些关键零部件,如:高精度丝杠、激光器、编码器、高精度传感器、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无论国产还是进口都是通过全球采购的方式实现,毕竟没有哪家CTP生产厂商能有如此完善和高端的产业链。

有人说国产设备中关键零部件用进口件就不再是国产机了,哈哈,这个说法有意思。

我国自主研发ARJ21飞机的航电系统,是国际招标采购的,不能说ARJ21就不是国产的;波音的机翼在中国生产,但波音飞机还是进口飞机。

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品牌和设计理念尚有国界,加工制造、原材料采购早已经遍布全球各地。

现在的CTP是模块化、功能化的设备,并且已经是去品牌化的生产工具了。

使用者最应该关注的是:实用性、适用性、售后服务,当然还有价格。

/keylist/o3914.html
一分为二地看,大家信赖进口品牌是因为信赖它始终如一的品质,国产设备品质欠缺是因为对于细节的关注度,没能达到进口设备的生产管理层级;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参考条件就是市场保有量,这一点是有明确统计数据作为科学支撑的,工业产品从研发到样机、小批量试验产品、定型产品、规模生产,这一过程就是一个“试错、改错、再试错、再改错”的闭环校正过程。

无论进口还是国产设备,市场装机没有超过数百台的品牌,是不可能拿到足够的
故障统计数据,没有一手的统计数据就不可能完成闭环改错,当然也无法达到“实用、适用、成本可控”的定型设备。

因此,本文所提及的国产设备概念,并不涵盖尚在市场测试阶段的品牌。

进口设备的优势是品牌和故障离散率偏低;国产设备优势在于价格、本土化设计研发更趋近于本土化的实用性,以及本土化的售后服务和升级换代。

昨天的进口品牌,转为今天的国内生产;昨天的国产设备,变身为今天的出口品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